-
1 # 倚天劍寒
-
2 # 詩詞書院
詩歌是作者舒發自己情感的一個載體,本來就是出於自我的,無所謂大眾小眾。
但寫詩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在音影片和其他互動式媒體的衝擊下,文字表達的優勢越來越小。就正如你用文字講烹飪,遠不如用影片教炒菜。而相對而言,文字創作的成本又較低,不寫點詩歌美文還真沒啥好寫了。
再說情感和情懷這東西,也很難用影片去自我表達,因為我們都不是演員,我們可以寫得悲痛欲絕,但我們很難拍得傷春悲秋。
於是,我們都寫詩。管他意境格律,管他精練樂感,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君不見,吟詩作對正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樂趣?
這是一個沒有詩人的時代。過幾日,或許有人會悼念海子,順便悼念一下已流亡的理想主義。
沒有了理想主義情懷,詩歌也便沒有靈魂。
但這一點都不能改變我們寫詩的熱情,這是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不論是高高在上的大詩人,還是在自媒體玩得很開心的小詩人,大家需要的只是娛樂,但又有何不可呢?
-
3 # 草木一秋蟬
詩歌之美,在於凝練悠遠,在聲韻融一,在於意境共鳴。只要不失去詩歌之美,小眾大眾於詩歌何礙。
只要不要像書法淪為醜書當道,烏煙瘴氣就好。
詩歌不需要權威!只需要土壤!
-
4 # 伊尹
所謂的“小眾化”就是追求詩歌的純粹性。所謂的“大眾化”就是追求詩歌的普世性。
我有些不太明白他們為何要爭論不休,非要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兩者並不矛盾和對立,而今的社會追求的是開放性和包容性。
我看到這種爭論就覺得好笑。大眾和小眾本身只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可笑那些自以為是的詩人們,要麼把詩歌高高舉起,頂禮膜拜,要麼把詩歌踩在腳下,肆意踐踏。
希望人們對詩歌好一些,對自己好一些。多關注自己和詩歌本身,不要再瞎扯這行形式化,標籤化的東西,少些口舌之爭。
-
5 # 若水隨風w
詩歌是一種人們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能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在古代,人們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現在的人們都統稱為詩歌了。它是按一定的韻律、音節的要求,來表達古代人民在生產社會生活中的言語情感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
大眾化跟小眾化是一直持久爭論的話題的焦點,這種觀點話題分為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它是具有貴族化,精英化,專業化的,是小眾化的。另一種認為他是來自人的社會生活是共同人參與創作的,是服務廣大群眾的,是美化和提升社會生活的,是大眾化的。有人說:寫詩歌應該是完全出自內心的行為,如果你在寫之前,就有明確的讀者的定位,考慮他人讀了的感想,評論。那麼寫出的可是你內心嗎?你的作品可能讀懂的人不多,你也有可能寫到大眾心裡面。
有人說:詩歌無疑是小眾化的藝術,但你成功的藝術應該有再造的過程,如果一首詩能讓不同的人讀了有不同的感受或看法,那不是很成功嗎?可同時這也是個大眾化的過程,很糾結……
-
6 # 木落子音
題目很有意思。我的結論是,不管詩歌走“大眾化”還是“小眾化”道路,最後都會成為“小眾化”以及“無眾化”。
這是由當代詩歌所處的客觀大環境決定的。至於大環境是什麼?請翻看我之前的幾個詩歌類話題回答。
現代詩歌面臨著三個矛盾,這三個矛盾制約著現代詩歌的發展。
其二,人們日益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娛需求和詩歌單一的閱讀體驗之間的矛盾。
其三,需要日益頻繁更新的詩歌載體(涵蓋網站、論壇、紙媒等各類)與好詩歌在時間空間上恆久不變的屬性之間的矛盾。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三個矛盾,我們來比較下古代和現代。
唐代,傑出的詩人是能直接引領和拔高一個朝代的詩歌鑑賞水平,所以第一個矛盾不會出現。
唐代,社會階層分化少,一個士農工商就能大致概括,而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條件下,讀書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再加上人們的文娛活動相對單一,常見的也就曲藝、書法、繪畫、圍棋、象棋、彈棋、蹴鞠、打馬球、踏球、投壺、六博、鬥花鬥草、鬥雞、鬥蟋蟀這些,這些裡面體育類的可以排除,因為根本難以滿足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那麼排除掉一半後,就剩下琴、棋、書、畫外加一些各種收藏之類的精神享受了,可以看出詩歌在唐朝精神文娛領域的競爭對手有多少,市場空白有多大,這時候經過體裁革新的詩歌一出,再加上文人本身的名氣地位,有誰能抗拒它的魅力?這也是詩歌在唐代很快能形成風尚的原因,上到王公將臣,下到青樓歌妓,有多少不好?也就出現李白憑詩就能沽酒的現象級案例。所以,第二個矛盾在唐朝根本是不會出現。
再看第三個矛盾,當時的人們普遍以宣紙書寫的方式抄寫記錄,詩歌的競爭對手書法、繪畫也是以這種方式創作,大家更新速度都很慢,但更新創作速度上就幾十個字的詩歌是有優勢的,更何況詩歌還有一個重量級武器——它能被唱出來,這在傳播速度方面遠遠領先它的其他競爭對手啊有木有,所以詩歌在當時的唐朝一出,有誰能跟它爭鋒?誰能擋住它的四海流傳,空間上的永續性滿足了,越是好的詩歌人們唱的次數越多,所以時間上的永續性也滿足了。第三個制約矛盾就根本沒有了。
競爭對手少,制約因素少,傳播優勢大,又有可以充分生長的沃土,你說唐朝詩歌不繁榮,什麼能繁榮?千古名句不冒出來什麼能冒出來?
再反觀現代,第一個矛盾,一個經過各朝代高水平詩詞經典作品洗禮的讀者,那個美學欣賞閥值早就被抬高很多了,這種情況下已經不是一首普通美的詩歌就讓他覺得你寫得好了,至少也得拿出個古詩美學高度的兩三分吧,然而現代的詩歌創作者普遍連古人的兩三分蘊味都寫不出來,怎能不讓人對現代詩作心生失望?不要說西方的詩作怎麼就這樣寫得好,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的,他們的好是先被他們的文化圈子承認,再被優秀的文學功力深的翻譯家按照咱們的審美標準翻譯過來的,就顯得他們寫得確實好了,這個過程是有翻譯的美學加工的,不信你請個水平一般的翻譯泰戈爾、聶魯達的詩,恐怕你該罵了,寫得這麼爛還好意思說世界級詩歌?咱們處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下,就必然受著有中國特色的這個特殊詩歌創作矛盾的約束。所以,第一個矛盾下,想寫出公認的好的作品,先達到古人美學高度的兩三分吧。以這個標準看,現代大多數詩人功力是不夠的。
第二個矛盾,這個時代,現代詩歌作為精神文娛的一種享受,面臨的競爭對手太多太多了,小說、散文、電子書、網路文學、電影、綜藝、歌劇、動漫、音樂、遊戲、相聲、小品……各種各樣,相比之下,詩歌能帶給人的情歌體驗在這些面前顯得太單一了,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大眾對更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的深度需求了,所以詩歌自然而然被擠到大眾精神需求的邊緣地帶,被大多數群體忽視,連帶著詩人這個群體也就縮成很小的一個圈子。這是制約詩歌發展的第二個矛盾。
再看第三個矛盾。日益頻繁更新的詩歌載體(涵蓋網站、論壇、紙媒等各類)與好詩歌在時間空間上恆久不變的屬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我在其他問題中已經答過了,無論是網站論壇、還是各類詩歌媒介,要想提高使用者的黏性,必須頻繁大量的更新內容以吸引住讀者,這跟第二個矛盾還是有點關聯的。然而一首好的詩歌基本屬性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恆久性,越好的詩歌流傳範圍越廣,流傳時間越久。那麼,如果將一首好詩歌發表在頻繁大量更新的網站、論壇等媒介上會發生什麼?自然是還未等這首好詩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認可再發酵,就被緊隨其後的大量不好的詩歌給擠下去了,久而久之,好詩歌自然沒人看到,而看到的大都是普通的剛更新沒多久的詩歌。
所以,在以上三個矛盾制約下,不管詩歌追求大眾還是小眾,最後都會成為小眾和無眾。
以上大段內容如果看不明白,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大眾化小眾化都別爭啦,爭來爭去都是瞎折騰,還不如想法子怎麼提升提升內功。”
-
7 # 秋季紅楊
詩歌,曲高和寡,小眾化!需要。詩歌,平實如話,通俗易懂,白居易式,也需要,大眾式!小眾,或許是未來的大眾式!
-
8 # 文刀沐子
詩的生命在於歌,歌的生命在於眾。詩歌本一體,詩經如此,漢賦,唐詩,宋詞皆如此。只是到了近代,一幫窮酸才利用造神的方式,把詩封在醬缸裡養蛆,並搞的神神秘秘,似乎高不可攀。
詩歌不迴歸一體,不可能有好詩,也難有好歌,更不會走進大眾心裡。
而沒有大眾的喜歡,詩,是根本傳不開的。詩,本來就是為不會詩的人寫的,沒有活在大眾心中,而只在一幫變態措大中互相吹捧且不知所云,被叫作“詩”的東西,其實就是屎。
據說中國每年生產二億多首“詩”,可,有一首能傳唱開來嗎?
最終這些東東都順歷史的下水道,被衝的無影無蹤。
-
9 # 華祥
一看到問題,想想今日的詩壇,能不叫人寒心嗎?一些主流媒體印出的詩,讓人看了,真叫人拍案想恨。竟然有的被稱為著名詩人還大言不慚地說“詩歌是小眾人看的,沒有人讀懂很正常。”我呸,你明明寫不出讓人賞心悅目的詩,還胡說亂找藉口,真不害臊。
有的詩人畫地為牢,自封為王,在幾個人的圈子你吹我我捧你。一出了圈子,發表的詩歌,根本沒有人閱讀,還成天埋怨沒有人會欣賞詩,世上無知音。從不反醒自己,我寫的詩為什麼會沒有讀者?我寫的詩是不是還有什麼缺陷?……
拿出你寫的詩,咱不拿跟唐詩宋詞比,也不拿跟名作相比。就請你把你的詩和我寫的拙詩比較一下:
無題 (古風)
明月送香款款風, 一行足跡賞梅亭。
梅英入眼且心醉, 醉眼四尋落雨聲。
明月嫦娥動惻隱, 仙姿輕舞月光靈。
等來牽手堂前日, 再話此時雪中情。
——
《 觀 雨 》
瓦上花兒開萬千, 一支一朵勝白蓮。
驚嗟萬難又歸至, 依舊一身白玉顏。
——
如果你能寫出比這兩首詩的意境還牛逼,你的詩要是沒有人欣賞,那當代真的沒有人懂詩了,只有你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如果你寫的詩沒有超越這兩首詩的意境,那請你閉嘴,閉上你的烏鴉嘴,不要再給美麗的詩仙頭頂套上黑色的枷鎖!
我要誇獎那些為宏揚真的美的詩歌的人。他們默默地為推動真的美的詩歌做貢獻,他們從沒有跑到前臺大聲喧講自己寫的如何美如何絕妙。只認認真真的寫良心的唯美的詩,從來不以破壞詩美為榮,而為自己破壞了詩美為恥,常常感到不安,常常想是不是因我的過失,導引他人走上了彎路。 這樣的人,能不值得我們誇獎嗎?
只要你認為詩歌是小眾的事,說明你已脫離了真詩美詩,你已走出愛詩的人視野,註定你是孤家寡人。只有你寫的詩能為大眾的心靈接受,你創作的才是真的美的詩歌,你才能有更多的欣賞者,你的詩才能廣為傳播。
當然了,普通人,寫詩只為抒懷,自娛自樂,打發時光,只要以己之道欲加於人,也未嘗不可。但作為一個公眾的詩人,你的行為就要受到制約,在你的一舉一動中,或引人向上,或引人向下,關係著多少人的行為的優劣。
最後,我只想對所有的寫詩的人說:寫詩要有詩德要有愛心,今天你誤導了別人,明天就害了你的下一代,請你三思而後行
-
10 # 靜靜de頓河
謝謝邀請。文學屬於“人學”範疇,是一個公認的看法,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不管什麼流派、何種風格,都需要人們,哪怕是少部分人來欣賞,去傳播,否則發表出來幹什麼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詩歌雖屬於“小眾”創作,但需要顧及大眾感受,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詩歌原本屬於“精英文化”,這一點在唐朝尤為明顯,從《唐詩三百首》來看,錄選詩人77人,進士出身的就有46人,寫詩的是文化人,看詩評詩的也是文化人,詩歌的好與差,普通大眾是沒有參與權,更別說話語權了。就連此前就寫出《蘭亭集序》的大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舉辦的歷史上大大有名的所謂“曲水流觴”詩會,姑且不論其文化價值、文學意義,說到底,不過是一群有錢有閒的文人,湊在一起無關痛癢的吟誦風花雪月、小橋流水,又自得其樂罷了。這個時候,普通大眾正在為溫飽發愁,他們對衣食的苛求,比對詩歌的需求要大的多的多。那個歷史時期,詩歌雖然繁榮昌盛,但基本上是文人之間的交流,與大眾的關係真的不大。
歷史發展雖然充滿波折,但向前的腳步不會停滯。“大眾”的概念作為一種進步史觀,從政治、經濟、社會範疇,逐漸滲透到文化領域,為大眾鼓與呼、為大眾服務成為了有相當市場的文化屆共識。“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民主與文明的東風,詩歌與大眾之間的隔膜,到了近代,準確一點說是在清末終被被打破。通俗且不受苛刻格律限制的現代詩歌,如雨後春筍,開始茁壯成長,只要是讀過一些書,認識一些字,興致來了,誰都可以寫上一首。詩歌走下了“神壇”,但良莠不齊的局面又讓人開始懷念唐詩的底蘊和意境。這,我們姑且把它稱為成長的煩惱吧。
於是,有人又提議,高考語文試卷應允許寫詩歌。暫且不論這個提議的規範性和操作性,其為大力弘揚詩歌、促進社會接受詩歌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話又說回來,現在的語言環境、物質生活環境,還有人們對生活的興趣點、關注點以及期冀,已經與古代,特別是與唐代完全不同,即使這一提議能夠施行,在時過境遷的前提下,也難以構建一個大眾化的“詩歌時代”。如此說來,詩歌“大眾化”是一種趨勢,或者說是規律,沒有必要一次次的討論,有這個精力,不如想著怎麼把詩歌寫好更有意義。至少,不要讓所謂的“烏青體”大行其道,拉低詩歌底線,也算是對詩歌繼承發展的貢獻吧。
當代詩壇上一直存在兩種爭議,即詩歌究竟該走小眾化道路還是讓詩歌迴歸大眾?許多詩歌流派就是在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一名讀者,您認為詩歌創作走哪條道路會更有利於詩歌的發展和傳承?
回覆列表
隨緣。
絕不能失去高雅。儘管陽春難和。
最低要保持雅俗共賞,一旦失去了雅,只剩下俗的時候,詩就死了,萬劫不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