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德川幕府大部分時期裡,實行的都是鎖國之策。進入19世紀後,西方列強逐漸以炮艦外交開啟日本國門,要求其開港通商。對於西方“蠻夷”的無理要求,德川幕府曾頒佈《異國船打拂令》,狠狠打擊強迫通商的外國艦船。然而,後來卻改變態度,接受通商要求,不再堅持原來的強硬態度。

12
回覆列表
  • 1 # 瑪雅的自主生活

    我個人覺得不外乎兩點原因:

    一是實力不允許。在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最終使閉關鎖國的清朝政府屈服,被迫開啟部分口岸通商。表面上看,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與日本本沒有一毛錢關係,但是,日本人敏感地意識到,既然當時在亞洲堪稱翹楚的中國都不能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那麼日本也就不可能抵抗得了。德川幕府意識到下一個受害者就將是自己。果不其然,1853年,美中國人佩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也就是日本歷史上俗稱的“黑船事件”。當時擺在德川幕府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開國,開麼開戰,沒有第三個選項可以選擇。開戰,以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必敗無疑。

    二是實現富國強兵夢的必然結果。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曾說過:“日本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貪婪地吸收了北韓和中國的先進文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文明階段。”從中不難看出,日本這個國家非常善於師法先進文明。在中日來往2000多年的歷史當中,日本通過源於隋唐時代的遣唐使制度,系統學習了隋唐的律令制度,還學習了宗教、文化和藝術。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日本無論在國家治理還是文明程度上都進步了一大截。進入近代以後,日本目睹了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近鄰的慘痛教訓,使日本意識到只有推行經濟和軍事現代化運動,才能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之夢,才能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黑船事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外部誘因。隨之而來簽訂的日美《下田條約》,標誌日本實行了215年的閉關鎖國政策的消亡。日本以此為契機,發生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日本也就有了新的文化模仿物件,這對於崇尚強者的日本來說,並不意外。

    純屬個人淺見,如有失之偏頗之處,虛心接受批評指正。

  • 2 # 害羞鬼鬼

    幕府前期,由於農村和農民自主性高,加上風調雨順,農業收成穩中有進,使得城市經濟一度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國力蒸蒸日上。

    進入中後期,受自然災害和糧食歉收的影響,人們缺衣少糧,餓死者不計其數。而幕府雖然進行了多次改革,卻收效甚微,以致於日本逐步走向衰落。

    然而,西方工業革命正趨於成熟,在利益驅使下,亞非拉多地成了其侵奪的物件。日本作為亞洲一員,自然無法獨善其身,一些西方炮艦、漁船、商港不時出沒於日本附近海域,對其主權構成嚴重挑戰。

    幕府早期,德川家光曾將不守規矩的西方人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境。而今日本國力衰弱,西方列強再度冒犯。為打擊它們的囂張氣焰,幕府於1825年頒佈《異國船打拂令》,規定凡進入日本海域的外國艦船,均可以武力驅逐之。

    不過,這項政令實行近30年後,幕府卻一改以前的做法,不僅提供靠岸場所和補給,還答應簽署不平等條約,那麼,幕府為何會變得前後判若兩人呢?

    面對強行開港通商要求,幕府強硬回擊

    18世紀9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首先到來不速之客,沙俄艦船不由分說要求幕府開港通商,結果遭到拒絕。1808年,大英帝國的“馬車”號戰艦不期而至,要求日本對外開放,遭到打臉。

    面對西方列強對日本主權越來越冒犯的趨勢,德川幕府出臺《打拂令》, 要求各地動用武力對那些藐視日本主權的西方艦船進行驅趕。

    十多年後,年輕的美國也派出“莫里森”號戰艦挑釁日本,結果被炮火擊退。

    基於敵強我弱的不爭事實,幕府態度有所鬆動

    一直以來,幕府都與荷蘭開展通商,而荷蘭不僅為日本帶來“蘭學”這樣的西方科技知識,還起到了視窗作用。

    1844年,荷蘭國王在寫給幕府的信中指出,世界形勢已不同往日,西方外交體制及通商活動日益影響全球,鑑於此,日本要認清形勢,相向而行。

    另外,亞洲大國清國在鴉片戰爭中竟然敗給了英國,並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被迫開埠通商,放棄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享有治外法權,這對日本觸動很大。

    水野忠邦作為幕府老中,在他看來,“戰爭雖發生於國外,但於我邦仍是一種示警。”在此不背景下,幕府態度開始軟化,由先前的以武力驅逐變為向外國艦船提供能源和食物補給,還要將其安全送出。

    幕府態度的轉變,正好給了美國機會。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耀武揚威地率領若干艦船而來,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幕府拒絕簽訂通商條約,將動用武力。次年,他又帶領比去年還要多的戰艦前來,在強大的敵手面前,幕府只好捏著鼻子簽訂《神奈川條約》,允許日本相關口岸讓其艦船停泊,准許派駐領事,於是日本國門被迫開啟。

    既然走到這一步,美國定然不會適可而止,而是得寸進尺,變本加厲。果不其然,在美國首任領事哈里斯的軟硬兼施下,幕府老中井伊直弼不顧中國人反對,堅決與其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這樣日本不僅將多個港口對外開放,失去了關稅自主權,且外中國人還享有治外法權,日本開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由上可見,日本由最初拒絕開港通商並以武力驅趕外國艦船,到乖乖簽訂條約,任由艦船進出,其態度經歷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這樣的態度轉變,取決於內因和外因,由於長期閉關自守,加上饑荒不斷,國力下降,而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的實力卻在突飛猛進,且近鄰也在遭受列強欺凌,這就迫使幕府態度作出調整。而一旦態度鬆動,又沒有可應對的措施,必然讓敵人有機可乘,導致主權一再受到侵犯,國家陷於危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睡覺時磨牙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根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