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月3日,小米集團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這意味著小米將成為港交所力推“同股不同權”之後首批申請企業之一。小米“同股不同權”赴港上市,將產生哪些影響?
4
回覆列表
  • 1 # 嗨嘴Film

    雷軍身價暴漲

    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上市後雷總的身價會上漲都多少,在這裡小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以現在雷軍的持股比例,身價會增加311億美金左右,再加上雷軍持有金山的股份和其他的投資公司股份,有可能一舉成為中國首富。

    小米會得到空前發展

    都說公司上市就是在圈錢,小米一旦上市所圈的錢一定會不少,現在小米可以說得上是繼華為之後最大的中國手機公司,一旦上市極有可能能和老牌的華為一較高下。

    雷軍等創始人不會弄得像王石一樣

    所謂“同股不同權”指的是同樣的股份在不同的人手中所行使的權力是不一樣的,像雷軍所持有的股份是可以用來參與公司重大事項的表決,而有些股份只是拿來衡量分紅的數量,因此,雷軍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用擔心持有股份太少而出現公司權轉移的現象。

  • 2 # DeepTech深科技

    小米 IPO 很可能是自 2014 年阿里巴巴於紐約 IPO,籌集 250 億美元以來最大的 IPO 案。《彭博社》曾透露,小米IPO的籌募金額至少 100 億美元,由於當紅的科技股往往會造成超額認購,連帶影響資金流動,將一口氣凍結香港股市資金 100 億美元。

    不過,根據香港媒體最新訊息指出,小米上星期完成上市前最後一次股權交易,但最新估值已由當年的1,000 億美元目標縮水至 650 億至 700 億美元,估值大砍三成以上。

    按照700億估值計算,小米IPO將造就1個百億富翁和數個十億富翁。小米招股書公佈,首次向公眾披露了高管的持股比例: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持股31.41%,聯合創始人、Quattroporte林斌持股13.33%;其餘高管包括黎萬強、洪鋒、許達來持有3%左右股份。

    而關於小米怎麼賺錢,雷軍顯然希望帶領小米以“網際網路”的方式賺錢,而不是單單作為一家硬體公司。雷軍上午釋出公開信,強調"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

    一直以來,硬體公司的不論是IPO之前的估值,或之後的市盈率(P/E Ratio)都不高,但網際網路公司則反之。

    小米公司喜歡向蘋果“致敬”,以蘋果為標竿,DT君查了蘋果在過去十年來,整家公司的淨利潤率最低是 14.9%,最高時有 26.7%,目前大約是 22%,蘋果從未單獨公佈硬體的淨利潤率,儘管蘋果的硬體單價很高,往往獲利也很好,不過線上服務如iCloud、音樂等也為蘋果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再看另一家公司,亞馬遜目前的策略也是以發展智慧家居為主,與生態系夥伴打造了許多智慧硬體,跟小米想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算是稍微有點相似的公司,當然,亞馬遜在電商和雲服務擁有非常大的市佔率,雲服務AWS是主要獲利來源,小米旗下的小米商城是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過去十年來,亞馬遜表現最差時是虧損狀態,表現最好時淨利潤率是 3.68%,目前大約是 2.04%。

    而蘋果身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股價的 PE 是18 ,而市值次高的亞馬遜股價 PE 卻高達255.24 。儘管蘋果無疑已經是全球硬體領域最牛的公司,但回顧其變化歷史,蘋果 PE 最低時只有 9.3,不到 10,最高是 47.7 ,但大部分就是落在 16 左右。擁有三星手機事業的三星電子,過去十年最低 PE 為 6.33,最高為 13.3,目前為 8.8。

    除了賣硬體,還有什麼收入來源?根據小米招股書內容,小米的營收來自四大部分:智慧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網際網路服務、其他。其中,智慧手機業務是核心,2017年收入為805.64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為70.3%;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為234.48億元,佔比為20.5%;來自網際網路服務的營收為98.96億元,佔比為8.6%。2017年智慧手機銷量為9141萬臺,平均單價(ASP)為人民幣881.3元。而每使用者平均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人民幣57.9元。

    雷軍對外強調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但是無法否認目前貢獻小米最多的還是硬體產品,一家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不到整家公司營收的一成,可以算是網際網路公司嗎?以硬體廠商中,網路服務比例最高的蘋果來看,根據其最新公佈的財報,上季的服務營收91.9億美元,佔整體營收的15%,但蘋果也不曾以網際網路公司自居。因此,雷軍提的網際網路公司論只能說是小米的一個願景,而非現狀。

    小米的估值之所以比一般硬體公司來得高,主要還是在於小米的確是帶有網際網路基因,從做軟體起家,旗下第一款產品為 MIUI,是基於 Android 定製的作業系統,去年12月雷軍宣佈 MIUI 啟用使用者已經突破 3 億大關,銷售、營銷也是從線上竄起,才發展到現在廣設小米之家,做線上線下整合的新零售。

    以長遠角度來看,一方面,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業績的確是比靠賣硬體來得更有成長性,手機、電視、小米盒子都是小米的門戶,也是獲得更多商業變現收入的基礎。其實,廣告有機會發展成一門好生意,目前網際網路公司像是Google、Facebook都是以線上廣告為主要的核心,而且連亞馬遜也來勢洶洶的進軍線上廣告領域,這些公司都在於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小米同樣有這個優勢。

    小米在2016年就開始賣起廣告,MIUI 系統的自帶軟體包括應用商店、瀏覽器、安全中心、小米音樂、小米影片,以及小米黃頁、手機遊戲等,全都開放廣告位,廣告買家能夠透過小米釋出的程式化廣告交易平臺競價交易。

    其實,廣告是一門好生意,目前網際網路公司像是 Google、Facebook 都是以線上廣告為主要的核心,而且連亞馬遜也來勢洶洶的進軍線上廣告領域,這些公司都在於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小米同樣有這個優勢。

    小米在2016年就開始賣起廣告,MIUI 系統的自帶軟體包括應用商店、瀏覽器、安全中心、小米音樂、小米影片,以及小米黃頁、手機遊戲等,全都開放廣告位,廣告買家能夠透過小米釋出的程式化廣告交易平臺競價交易。

    另一方面,雖然未來小米的成長動能不在硬體,但硬體會是支撐其業務的重要基礎,因為硬體依舊是抓住使用者的工具,因此小米必須要能維持住一定水平的出貨量,上述談的網際網路加值收益的商業模式才能成立,又以中國市場最為關鍵。

    從粉絲經濟、飢餓行銷、愛用“黑科技”這個詞、到建立百家的小米系硬體生態系、新零售、網際網路增值,這幾個關鍵字其實只能形容這家成立剛滿 8 年公司的某一個面向而已,雷軍更曾經用“鯰魚”來形容自己,“進去一攪和激活了整個行業”他說。

    的確是,小米用擅長的低價策略,進入一個市場就顛覆一個市場,消費者可以用合理的甚至是超值的價錢買到產品跟服務,但“全都因為小米,市場已經被玩爛,”行業人士曾這麼形容,不論是愛死它還是討厭它,科技行業裡倒下的能再站起來是少之又少,歷經了大起大落,再見其容光煥發,其實就能證明小米的基礎其實打得很厚實,更何況小米將以相當高的估值在香港上市,光憑這一點,小米絕對已經在中國科技產業留下一個指標地位。

    雷軍曾經寫道:“前幾年我們衝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蹟,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這句話看在小米IPO的這個時間點,特別令人有感觸。

  • 3 # 白刃行走

    好像樓上有點跑題了。。

    我來順帶說一下:

    1)首先在金融市場上,這是一項重要的改革,當初阿里巴巴正是因為“同股不同權”而讓港交所錯失了全球最大的IPO,特別是當香港的地位逐漸下滑的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香港金融市場的領導也是痛定思痛,開啟了改革,所以未來中國A股是否也會開啟這種改革,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現代的經營模式開始轉變,投資人與經營者開始分離。未來這種模式恐怕還是會增強;A股要想成為全球第一股票市場,不改革是不行的。

    2)示範效應:對創業者的鼓勵必然是非常明顯的,眾多的創業公司猶如看到了光明一般,對萬眾創新也是一種十分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也是對投資人的一種回報,不僅是為小米融資,同時也會讓大筆資金流入其他公司,這些投資人退出後獲得的資金還會投資其他公司。

    3)對小米:一來增加了小米的知名度,二來為小米提供了發展所需的融資,融資額高達100億美元;有這麼大一筆錢,雷布斯就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業了。

    4)對雷布斯而言:無外乎身價暴漲,名譽滿地。對於他們這個層次的人來說,錢不過是做事的工具而已。實際上,我也是非常欣賞雷布斯,從早期的金山到現在的小米,一直是一位相當穩健的企業家和投資人。

  • 4 # 謙啟管理評論

    對於企業而言,融資和控制權是一對矛盾。小米的迅猛發展源自雷軍的強控制,之前並沒有太多融資經歷,說明創始團隊的控制權並未被大幅稀釋。如今小米在資本之路漸行漸遠,是否意味著雷軍的控制權會明顯減弱?小米在面對資本這把“雙刃劍”時,使用了“AB股”這一絕招,大大鞏固了控制權。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稱的AB股也稱為“雙重股權結構”,不同於中國股市不同幣種計價的AB股。

    神秘的“同股不同權”

    小米在香港上市時將會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雷軍掌握的董事會投票權遠大於他的股權佔比,這是港股剛剛透過的新政策(目前美股已經允許AB股上市,而大陸還不允許)。所謂同股不同權,就是俗稱的AB股。公司將股票分為A股和B股兩個層次,對外部投資者發行的A股只有1票投票權,而管理層持有的B股每股有N票投票權。

    美國有很多高科技上市公司採用AB股,比如大名鼎鼎的Facebook。上述N通常取10,使得創始團隊有10倍於其持股比例的投票權,從而牢牢掌控著對公司的管理話語權。但B股不能公開交易,若想轉讓需先轉換成“一股一票”的A股。而A股雖然在投票權上吃了虧,但是在利潤分配、優先受償等方面往往會獲得補償。

    為便於大家理解,做個形象的比喻:雷軍只要持有9.1%的B股,對小米的投票權就會超過51%,從而足確保掌握控制權。由於在許多公司中創始人是靈魂人物,而且許多資本大佬投資的目的只在於獲得豐厚的收益,並不需要獲得公司的控制權,所以AB股在許多高科技創新公司中都得到了應用。

    攻守兼備的AB股

    京東上市前,劉強東透過Max Smart持有京東18.4%的股份,雖然持股比例並不高,但透過與DST全球基金、紅杉資本等達成投票權委託協議,掌握了超過50%的控制權。但IPO意味著控制權面臨著被進一步稀釋的風險,所以在上市前夕,京東透過議案設立AB股,劉強東及管理層持有的股份每股代表20份表決權,其他股東持有的股份每股只能代表1個表決權。因而即使騰訊不斷增持成為京東的第一大股東,但劉強東及其團隊仍能掌握京東80%的控制權。如果沒有投票權委託或AB股架構保障控制權,劉強東或許難以力排眾議,大力發展物流和倉儲,京東恐怕也難以實現今天的輝煌。

    而百度的“牛卡計劃”則體現了AB股架構的另一大優勢:防止惡意併購。在2005年,當時的Google還雄心勃勃地想佔據中國市場,當時他們的策略就是收購或者控股百度。而百度透過“牛卡計劃”將在美國股市新發行的股票設定為A股,每股只有1票表決權,而李彥宏等創始團隊所持股份為B股,每股享有10票表決權。這樣一來,只要李彥宏等創始人所持的股份在11.3%以上,Google就無法控制百度。

    高科技公司無論技術有多麼先進,前期的發展和推廣都需要大量燒錢,必然需要籌集大量資金。而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如果堅持同股同權的原則,創始人想要保留控制權就不得不縮小融資規模,可能會使公司錯過發展良機。而AB股可以說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前提是公司有足夠吸引人的技術或其他核心競爭力,否則AB股的模式較難吸引投資方。

    AB股並非萬能

    AB股既然這麼牛,是否可以廣泛應用呢?實際上在國內,AB股並未被公開認可。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股份的發行,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同股同權,同股同利。只允許股東們在公司章程中作出特別約定,一些股東可以將部分股東權力讓渡給另一些股東,使得這些股東控制的投票權比例超過其股權比例。國內股票市場則更是不允許採用雙重股權結構,此前香港股市同樣如此。

    然而AB股制度打破了“同股同權”的平衡,把控制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在公司決策正確發展良好的前提下,大家相安無事。但是如果創始人團隊決策失誤,相當於其他股東都成了決策失誤的“陪葬品”。例如當年頻頻引得大家關注的聚美優品,陳歐持有公司34%的B股,掌握著75%的投票權,後陳歐擅自嘗試低價私有化聚美優品,引起股價劇烈下跌,中小股東損失慘重。在公司賬面躺著超過4億美元現金的情況下,聚美從未向股東支付過任何股利,卻將接近600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電視機和手機移動充電電源上,逼得投資機構發表公開信指責陳歐未能兌現諾言和實施了錯誤的投資行為。

    瞭解了雙重股權結構——AB股,相信大家對於企業控制權的理解有了新的啟發。在傳統的控制權思維中,大家關注的重點都放在了股權結構上,因此控制權與融資是難以調和的矛盾,企業只能二選一。AB股則使得這兩者得以平衡,創始人與資本方各取所需,從而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推動企業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炎炎夏日高溫襲來,您知道果樹的“防暑”措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