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都有能力自建航母,不管多差,總是下水了。而俄羅斯至今連4000噸護衛艦都造不出,是否可以說印度造船業超過俄羅斯了
7
回覆列表
  • 1 # 光明科普

    印度的造船業如何,從“難產”的“維沙卡帕特南”級驅逐艦就可以看出來!

    匆忙上馬的“維沙卡帕特南”級驅逐艦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作為新世紀印度海軍的重點專案,一直被寄予厚望。不過該艦畢竟是上個世紀末完成的設計,所以還在船塢中建造之時,就有許多落後之處暴露出來。於是,心急的印度人沒等“加爾各答”級建造完成,就在該級艦的基礎上展開了工程代號為P-15B,也就是“維沙卡帕特南”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並在2年後的2013年10月12日鋪設了首艦的龍骨。但該艦延續了印度人拖拖拉拉的傳統,據報道,首艦原計劃在2018年交付,但是又要拖到2021年。這樣一算,該艦的建造週期橫跨了8年。作為一個標準排水量7000餘噸的艦艇,這樣的建造週期顯然不是什麼好成績。這其中,既有方案設計變動的影響,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印度長期短板的造船工業。

    隱身設計大幅加強

    目前在印度人公佈的設計資料中,“維沙卡帕特南”級在上層建築設計,艦載武器,船電系統三個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動。“加爾各答”級的隱身設計一直飽受詬病,而“維沙卡帕特南”級在採用了和“加爾各答”級相同的幹舷內傾的艦體設計基礎上,在上層建築的設計和佈局上有了較大的變化。艦橋前部增加了兩條折線,而不是像“加爾各答”級那樣是一個垂直於艦體的平面,有利於降低艦體前部的RCS。除此之外,還採用了平甲板設計和雷達透明甲板配件設計,並增加了降噪裝置和紅外訊號遮蔽裝置。這樣來看“維沙卡帕特南”級的隱身應該較“加爾各答”有較大進步。

    彌補“加爾各答”級的武備“短板”

    在武器裝備方面,“維沙卡帕特南”級首先是更換了主炮。原先“加爾各答”裝備的是義大利奧托·梅臘拉公司的76mm艦炮,但是在一個7000噸的艦艇上配備這種中小口徑的主炮確實很奇怪,這次“維沙卡帕特南”級將主炮更換為同樣是奧托·梅臘拉公司提供的127mm艦炮,主炮的射程和威力都有了一定提高,未來還可以使用奧托·梅臘拉公司的制導炮彈,從而獲得一定的對地能力。艦載的垂直髮射裝置仍然是可以發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和印度“無畏”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UVLM和以色列提供的防空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不過防空導彈更換為了巴拉克-8ER,“ER”也就是增加射程的意思。相對於加爾各答的“巴拉克“-8,”巴拉克“-8ER增加了一個無煙火箭脈衝助推器,使得最遠射程從70km增加到了100km。

    未做明顯改動的船電裝置

    在船電裝置上,“維沙卡帕特南”級的雷達裝置沒有太多變動,主要雷達仍然是以色列埃爾位元公司提供的EL/M-2248MF-STAR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在S波段頻率工作,兼有對海/對空搜尋,監視跟蹤,目標指示,火力控制等多個功能。據以色列宣稱,該雷達最遠可探測到250km外的普通戰鬥機大小的目標,不過以該雷達的尺寸來說這一資料恐怕水分不小。此外,從配套的“巴拉克”-8導彈最高100km的射程,也可以窺見這款雷達的實際作用範圍不會超過這一數值太多。雖然裝置沒有大的改動,但印度人將它們都裝到了俄羅斯北方設計局新設計的綜合桅杆當中,並取消了後部的桅杆。進一步提高了隱身效能。

    難以支撐海軍大國雄心的造船工業

    “維沙卡帕特南”級首艦在2015年就宣佈“下水”,不過印度人的“下水”著實有些奇特。媒體曝光的圖片顯示,該艦下水時只有一個艦體,而上層建築還沒有開始建造。這在世界軍艦建造當中當中都是罕見的。當然,印度人應該對此習以為常了,畢竟他們的中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從2009年鋪設龍骨至今已經”下水“了三次,至今也未交付海軍。”維沙卡帕特南“的延期,並不在我們的意料之外。

    印度一直有著發展強大造船工業的雄心壯志。從建國初期只能利用英國遺留的造船廠生產一些國外技術轉讓的小型艦艇,到上個世紀80年代斥巨資對國內軍用造船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並擁有了馬紮岡船塢有限公司,加登裡奇造船廠,印度斯坦造船廠,果阿造船廠,科欽造船廠等可以生產現代大中型艦艇的造船廠,再到如今境內造船廠達到了28家之多。應該說印度的船舶工業發展的並不算太差,以馬紮岡船塢公司和科欽造船廠為例,前者擁有較為先進的造船裝置,還普及了計算機設計/製造技術,並擁有一個能建造2.7萬噸艦艇的幹船塢;後者則在日本幫助下擁有了兩個可以建造萬噸級軍艦的船塢,印度的中國產航母和核潛艇都是在此建造。

    然而,現代船舶工業是一種集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資訊密集等特點為一體的綜合產業,對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其他工業水平要求也很高。印度長期以來船舶工業都是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本國並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船舶生產與科研體系。軍艦的製造仍然大量依靠外國設計和外國裝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其所謂的”中國產“軍艦不但建造週期長還不能保證質量與作戰效能。只能說,印度的”中國產軍艦“之路,還很漫長。

  • 2 #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造船業是指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單就造船而言,根據用途不同又分為軍用造船和民用造船。船隻的設計和製造又展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及工業水平。就印度造船業是否超過了俄羅斯,這個問題不能一言蔽之。只強調造船而忽略它是一個綜合性產業。俄羅斯船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其造船業的鼎盛時期屬於前蘇聯,當時不僅其軍艦製造能力位居世界第三,在民船製造領域也處在世界十強當中。蘇聯解體後,軍船製造的傳統優勢被俄羅斯保留了下來,在軍船設計和製造方面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和生產工藝,目前依然保持著較高水平。建造的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仍具有一流水平。從軍船建造來看,俄羅斯在全球市場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而民船製造則每況愈下,受本國經濟發展、裝置陳舊、工藝老化,稅負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以至於俄羅斯民用船舶製造業迅速衰退,隨之造成在世界造船市場的份額遞減。乃至本國船東的訂單都紛紛流向日本和南韓等世界其他國家。當然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與政府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印度造船業的發展歷史雖然也很悠久,但發展步伐十分緩慢。本世紀的2002年~2011年,是印度造船業的快速發展時期。期間船舶出口總額從5600萬美元猛增至70億美元,躋身全球主要船舶出口國家行列。2011年,印度船舶出口額佔全球市場總額的3.7%,位列世界第四。但在隨後的幾年裡,印度造船業出現滑坡。船舶出口額逐年下降,2013年降至36億美元,在全球船舶出口國家中的排名也降至第七位。印度船企承接的新船訂單量在全球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從 1.3%降至0.1%。這固然有國際船舶市場行情不好的原因,但與印度政府缺失相關扶持政策也有一定關聯。

    如果單純就船隻的設計和製造工藝,尤其在軍船製造領域,那麼印度根本無法與俄羅斯相提並論。包括軍船出口。只需從印度的艦艇以及航母的維修和翻新目前還要依賴俄羅斯的現狀來看,就足以體現出兩國在軍船製造領域的差距。如果以產業的眼光來看俄印兩國的造船業,那麼印度造船業現狀確實要好於俄羅斯。比如說在承接新船訂單量上,雖說技術落後,但印度的造船廠還能為本國生產艦艇和商船,反觀俄羅斯,倒是很想為本國嚴重老化的艦艇及商船更新換代但遲遲沒有動靜。這反映出俄羅斯造船業的窘狀。不過個人認為,由於俄羅斯的造船業擁有強大的底蘊和潛力,加之政府的重視,因此前景是可期的。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印度造船業怕是建造普通船隻尚還有能力,如果說要造戰艦或航母,真還不能恭維。

    俄羅斯都將航母出口到了印度。當然,俄羅斯現在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即便出口去印度的航母也是在蘇聯沒解體之前的產品。其造船的宗合技術力量原在烏克蘭境內,但俄羅斯獨立後還是擁有造船技術的,只是俄羅斯限於經濟能力跟不上。

    印度的造船工業實際上很落後,要說能否趕上俄羅斯?那是斷沒這個能力的,就說印度建造一般的油輪還鬧成了笑話。在印度自主建造"維克蘭特"航母的同時還承建過一艘標準貨櫃船和二艘雙層大型油輪;結果均出現了嚴重的管線鋪設誤差和焊接失誤。

    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一艘裝置完善的"維克瑪蒂亞"號中型航母,但一艘航母總得要維護保養,這就會造成使用的空檔。

    俄羅斯"維克瑪蒂亞"號。

    於是印度在1999年透過議會批准,準備自主建造航母的計劃。但這一計劃直到2006年11月才開始動工。到了2013年8月12日,"維克蘭特"(原名稱:藍天衛士"號)號航空母艦首次下水,當時的完工率僅為30%,到了2015年第二次下水。

    那麼印度在這十年自主建造的航母夢又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印度設想自建航母原計劃從2002年初開始,預計到2008年完成。印度政府宣佈撥款300億盧比,開始建造一艘排水量在3.75萬噸的航母。這艘航母與中國產核潛艇一起被看作是印度海軍未來發展的核心專案。直到2005年4月,科欽造船廠才正式宣佈啟動中國產航母建造工程。在承建過程中不知為什麼在2011年12月29日就首次下水,但正式對外宣佈的卻是2013年8月12日的那次。2014年年底,"維克蘭特"號在沉寂了1年後終於有了新的發展,認為已經可以建造艦島設施了。2015年5月28日,外形總算基本成型的"維克蘭特"號第三次下水,可又遇到不利朝水影響造成了淤泥擁堵,使船塢大門發生故障,"維克蘭特"號被迫延遲出口。

    這艘印度的自主航母面對已經多次下水,不由得讓人慨嘆其命運多桀。按理:要籌建一艘航母,在預算過程中,材料必須準備充分。而印度自主建造的科欽造船廠卻缺乏應有的經驗和組織能力。正因為此,印度原應該在建伊始就應該準備好50%的用鋼,還得以這些鋼材去完成船體結構的加工,但在2009年開始,承包商就屢屢面臨著停工待料。同時船體在分段建造等多個方面嚴重缺乏工序銜接與質量監控能力。與此,科欽造船的水平也就可見一斑!更不可思異的是,自主航母建造過程中,在船塢的使用問題上竟然被迫讓位於同時開工的大形民用船隻?

    現在我們可見的印度"維克蘭特"號僅僅只是一艘平板船體。印度既然標明瞭發展自主的軍事工業,於是同步的艦載機也釆用自主的LCA戰機,可是發現該機的重量不適合"維克蘭特"使用,又引起印度軍方一番爭論。

    LCA戰機在作滑飛試驗。

    維克蘭特號與維克瑪蒂亞號比翼姐妹船試驗。

    印度的造船業可以說還是很落後,造了那麼多年,雄心壯志的航母藍圖尚不能完工。要與俄羅斯比那是尚欠資格。這在國際上公認的。

  • 4 # 利刃號

    自2009年"正式下水"以來,印度一直都對其首艘核潛艇"殲敵者"號寄予厚望,認為在2022年"查克拉-II"(俄羅斯K-152核潛艇)的十年租約結束後,"殲敵者"能夠順利上位成為印度水下力量的棟樑,最終把印度帶離"核潛艇靠租"的命運。

    但事與願違,這個夢想又隨著一份印俄合同的簽署而回到原點:印度將在近段時間和俄羅斯再簽訂一份價格30億美元的核潛艇租賃協議,俄羅斯方面則將再啟封一條"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在整修之後使其進入印度海軍服役至少十年。

    圖為被印度海軍"開壞"的"查克拉-II"號核潛艇,該艇的聲納部分由於觸底而損壞。

    3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在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案頭的計劃方案裡,"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平均造價僅為28億(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替代它的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也不過55億。

    而反觀印度自己,"殲敵者"專案的耗費前後也已經超過30億美元,但仍不及"30億用十年"這份租約來得誇張……換句話說,印度人能接受,甚至是自身提出再度租賃核潛艇的請求,這足以說明同樣耗資巨億的"殲敵者"已經擱淺。

    圖為"殲敵者"號核潛艇屈指可數的出海照片。該艇是否還能出海迄今還是未知數。

    當然,和能夠潛深600米,在大洋深處保持高度靜默,甚至能在敵人眼皮底下"捅一刀"的俄製攻擊型潛艇不同,"殲敵者"更多隻是一個能在印度洋水面下發射彈道導彈的玩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俄羅斯專家全面協助下的印度若能將"殲敵者"攻關到可用程度,並帶出一支技術熟練的潛艇研發、建造隊伍,印度水下力量的"躍升"就確實近在眼前了。

    圖為在印度馬紮岡船廠以法國許可證形式建造的"卡爾瓦里"號潛艇。

    而相較某些潛艇自建國所面對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技術環境,印度早就湊齊了幾乎所有設計、自建潛艇所需的資源:透過在印度國內授權生產法國售印的鮋魚潛艇,以及在印度境內建設俄製"基洛"潛艇的大修中心,印度不僅獲得了俄、法兩國潛艇技術線的諸多細節,更能在核反應堆方面獲得俄羅斯的技術協助,真可謂是"要瞌睡就有人遞枕頭"。

    但在如此優渥的外部條件下,印度造船產業的表現無疑讓人失望。從2009年下水之後,"殲敵者"直到2016年才開始"緩慢的"出海試驗,隨後就在2017年遭遇了在港維護階段推進器艙段進水事故,事後統計損失額高達6億美元。當然,這起事故曾被外界懷疑是掩蓋"殲敵者"進度低下的"火龍燒倉"伎倆,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換句話說,印度海軍已經讓出了足足十年的"提前量",但還是沒能等來本土核潛艇的實用化,向攻擊核潛艇的轉化更是遙遙無期。

    而在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卻不僅能從美國獲得P-3C反潛巡邏機,還自外部獲得了具備AIP(不依賴空氣推進)功能的先進常規潛艇,這意味著印度人若不"續租"核潛艇,辛辛苦苦維持的水下戰力優勢將消失殆盡。在這種內外交困的現狀下,印度也就只能忍痛掏出三十億美元,作為自身實力不濟的"學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饅頭怎麼做才會鬆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