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石雜談

    而有文字只是說明這種語言有一套文字體系能進行書面表達,並不等於這種文字就是獨特的,因為在世界各地,有大量不同語言都是使用同一種書寫體系。比如在整個西歐和美洲,所有語言的書寫體系都是拉丁字母,而在東歐則都是西裡爾字母,在從阿拉伯一直到阿富汗等地區,其書寫體系則都是阿拉伯字母,而非洲以及東南亞很多地區,因為歷史殖民的影響,其書寫體系則也基本上都採用的是拉丁字母。

    世界主要書寫體系分佈圖,目前世界上儘管語言眾多,但書寫體系主要就是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西裡爾字母、漢字、天城文字母(印度)這幾種

    也就是說,雖然有文字的語言還有幾百種,但如果按書寫所用的文字體系分類,其實現在世界上也就存在幾十種文字體系,甚至可以說世界上超過90%的人都在使用不到10種文字體系。所以多種語言共用一種文字體系其實在世界上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比如非洲和東南亞,他們的語言儘管和歐洲語言連邊都不沾,但現在寫出來卻也是用拉丁字母,如果不懂這些語言,看上去也會以為是哪種歐洲語言。另外像伊朗的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其實也是邊都不沾的,但因為波斯文也用阿拉伯字母書寫,所以寫出來不懂的人看著也和阿拉伯文差不多。而中文和日文其實也是同樣的情況,日語和漢語其實也是邊都不沾的兩種語言,但因為在歷史上日本借鑑了中文的書寫體系,所以日文裡現在還存在大量的漢字。

    漢字在日文裡的歷史

    前文已經提到,日語和漢語本身是差異極大,連邊都沾不上的語言。所以如果雙方完全獨自發展,可以肯定日本在一萬年之後也不可能發展出類似漢字的書寫體系。但問題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又和中國非常近,從很早的古代雙方就開始有了接觸,而中國古代的文明水平又是長期高於日本很多的,所以在日本還完全沒有文字的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高度成熟的漢字了。

    日文裡的片假名,完全是借用漢字部首創立,但這裡要強調的是,它們和這些漢字的關係只侷限於借用發音,和其字義是完全無關的

    而在公元5世紀到7世紀,隨著佛教透過中國傳入日本,大量以漢字書寫的佛經也進入了日本,而日本人在學習佛經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人開始掌握了漢字的書寫的運用。但因為漢字畢竟是為了和漢語配套而發明出來的書寫體系,跟日文是極其不協調的,所以日本人為了使其與自己的語言配套,又在後來利用漢字的筆劃發明了一整套“假名”書寫體系,而假名就只是借用漢字的筆畫與部首了,其內在機制和漢字已經完全不一樣,因為假名已經是一套拼音文字了。

    日語裡平假名和漢字的關係,和片假名一樣,它們也完全只是借用發音的關係,和字義完全無關

    所以現在的日文就是漢字與假名的混合體。漢字主要用來書寫名詞、動詞和形容詞,而假名則主要用來書寫一些語法結構和部分純日語單詞,以及從中國以外來的外來詞彙。而漢字在日語裡因為並不太具有表音的功能,所以同一個漢字在不同詞彙裡發音完全不同在日語裡是極其常見的情況,因此在特別規範的日語書寫裡,有時還需要在漢字上面用假名再標記其日語發音。

    所以瞭解了這些,大家也就知道,漢字只是在早期歷史上,因為日本本土沒有發明出適合自己語言的文字體系,而被日本人從中國引進的文字,但因為它和日語非常不協調,所以日本人又對它進行了大量改造,發明了假名體系與其結合,形成了現代的日文。

    典型的日語寫法,漢字和假名結合,同時對漢字進行注音,不然即使是一些成年人也不會念漢字

    而至於很多朋友可能會提出的日語很多詞彙發音和漢語很像,那其實是因為日語在引入漢字的同時,也引入了大量漢語詞彙的發音,就是日語裡也存在大量漢語藉詞,所以有時大家會覺得和漢語裡很多詞彙發音是一樣的,因為這些詞彙本身就是從漢語裡借過去的。但日語和漢語在起源時是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語言,所以日本人也不可能因為使用漢字就改說漢語了。

  • 2 # 道聽陳說

    日本人不僅用漢字而且還說漢語,日語裡有很多字的發音其實就是古漢語的發音,只不過華人由於朝代的變遷、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等原因,導致了今天漢語的發音已經遠不同於古漢語的發音,今天福建地區講的閩南話以及客家話,其中有很大的發音都是古漢語中的發音,只不過今人已經很少能聽懂了。

    所以今天的華人在聽日本人講出來的古漢語發音時,會覺得有點怪異,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中國漢語發音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今天我們常聽到的普通話發音,早就與古漢語中的發音不同。

    在中國古代,漢字和漢字的發音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變化著的,從最一開始的甲骨文,到後來的金文再到後來的大篆小篆、隸屬、楷書等等,一直到我們今天的簡體字,從複雜到簡便,從線條難以區分到今天的橫平豎直,漢字在經過漫長演化之後才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同樣漢字的發音隨著漢族的不斷擴張,其發音也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之所以會出現發音上的變化,原因還是由於中國早在秦朝的時候就有官方語言的概念,一般情況下,漢字的發音主要是以王朝的首都地區的發音作為官方語言的發音,俗稱官話。

    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首都也是不斷的變化的,比如秦朝的首都是咸陽,漢朝則變成長安,等到了宋朝有變成了汴梁,明朝變成北京,但是由於明朝的皇帝是安徽人,所以明朝的官話裡還帶有一定的徽音。

    所以在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之後,今天漢字的發音就與古漢語的發音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而中國古漢語中漢字以及其發音被流傳到日本之後,則很好的保留了下來,這主要還是歸功於日本地域狹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文化入侵所致,比如日本的奈良就很好地保留了唐朝古建築的風韻,這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

    我們中國有很多古建築、風俗習慣等等都可以在日本的民俗中看到一絲影子,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古漢字的發音。所以說日本人寫漢字不說漢音是不對的,只是他們說的還是古漢字的發音,而我們自己已經不講這個了。

  • 3 # abcdefg1805

    日語只是整個漢語體系的一個分支,北韓語也是,如同我們上海人也用漢字,政治歷史上沒分裂出去,但不說北京官話!

  • 4 # 歷史遊民

    針對上訴問題,通俗易懂的答案就是,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隨著漢字流入日本,他們就把我們的漢字改了改,配上他們的語言,就形成了今天的日文。

    日語的文字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這裡的漢字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漢字,但和我們國內漢字讀音完全不同,有些意思和國內漢字意思相近。而假名有兩種字型: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個。前者假借漢字的草書造成,平假名用於日常書寫和印刷;後者假借漢字楷書的偏旁冠蓋造成,用於標記外來詞、象聲詞以及特殊的詞語。明治期間曾出現過羅馬字拼寫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縱觀日本歷史,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雖然現代經過研究,以日本與從音韻、語法及語彙三者看起來,系屬烏拉爾、阿爾泰(Ural-Altai)語系統,質言之,它本來是和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及北韓語視同一系統的。但事實上,日本的語言系屬問題,現在尚未獲得完全解決。

    事實上,日本人自有歷史開始,為了要增加語言的豐富,曾取用了許多外來的字音,此外如北韓及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英國等語言亦對於日本的語言多少做過些貢獻。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北韓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北韓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莊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北韓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

  • 5 # 澹奕

    日本本就擁有自己的語言,且與漢語完全不同不能相通,早期的日本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藉助更發達的中原地區的漢字使用,之後發現漢字與日語融合困難,乾脆又用漢字造出了平假名與片假名,也就是如今的日文。

    很多人其實都會有個誤會,那就是覺得文字語言都是相對的,然而事實上,全球語言種類的數量比文字種類要多出幾十倍的樣子,大多數的語言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只能藉助別的文字來進行標註書寫。

    比如東歐的俄語、烏克蘭語等諸多語言,都使用西裡爾字母,非洲與東南亞等很多地方的語言受到殖民歷史影響,都是用拉丁字母拼寫,目前的波斯語、烏爾都語等諸多語言,都採用阿拉伯字母進行拼寫。

    日語與漢字的關係,也是類似情況,其實日語與漢語根本就是完全不沾邊的兩種語言,在漢語傳入日本之前,日語就已經發展出現,日文書寫雖然很多漢字,但那並不是漢語。

    日本列島早期壓根兒就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卻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人們會說不會寫,按照《古語拾遺》等古籍記載,日本人原本採取結繩記事。

    雖然早在漢朝時期,中原與日本之間就已經產生了官方的交流,但漢字被明確傳入日本的時間則是中原晉朝的晉武帝太康年間,隋唐時期,中日之間的來往愈發深刻頻繁,日本不斷派遣使者與學生到中原進行學習。

    由於日本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加上當時中原遠遠發達於日本,因此日本乾脆就直接將漢字拿來用,用來拼寫標註日語。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藥師佛佛像背後有一段公元7世紀的銘文,即《背光銘》,其中內容全部都是漢字書寫,卻充斥著大量的“藥師像作”、“造不堪”、“大命受”之類的漢式日文,這些全都是按照日語的順序,而非漢語。

    相當長的時間內,日本貴族與讀書人都很推崇漢字,並且他們漢字掌握得也非常好,不過那時候日本用漢字書寫的檔案、詩歌等等,還是按照日語的語序進行。

    從表面來看,漢式日文全都用漢字書寫,但語序與漢語截然不同,甚至按照漢語的思維根本就無法理解,這也是日語漢字很多字面意思與我們知道的不一樣的原因。

    雖然日本計程車族貴族漢字用得很利索,但對於日本來說,漢字終究是一門外來文字,而且日語與漢語是完全不沾邊的語言,日本人用漢字書寫日語的時候經常遇到各種困難。

    比如,日語之中存在大量的助詞與敬語,但這些在漢語裡就沒有,所以無法有效表達出來,這就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與誤會,非常不方便。

    為了更好地標註日語,日本人乾脆去掉漢字的意義,單純借用漢字來標註日語讀音,讓日語的口諭讀音能夠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產生萬葉假名。

    如此一來,漢字在日語之中變成了注音的工具文字,原本的象形表意的作用被去掉,其實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隨著萬葉假名的發展,平安時代,日本用漢字發明出了平假名與片假名,也就是如今的日語文字。

    平假名與片假名出現後的幾百年裡,加上近代的廢除漢字運動影響,日文中的漢字其實已經大幅度減少,不過漢字對於日本語言的傳承作用很大,日本人並沒有完全廢棄漢字,反而還在不斷創造革新漢字,近代諸如“電話”、“哲學”、“科學”之類的漢字詞彙,都來自於日本。

    對日本人來說,他們本來就有自己的語言日語,引入漢字只是為了標註傳承日語而已,就像我們使用拼音標註漢字道理類似,日本人使用漢字,但卻不會使用漢語。

  • 6 # 書誤人生

    日語和漢語是涇渭分明的兩種語言。漢語是歸屬漢藏語系,日語是阿爾泰語系。區別很大的。

    在書面語言中,漢語有幾萬個漢字,日本只借用了其中的2000個漢字。就是這些漢字和兩國膚色相同,就使許多人誤認為中日同文同種。其實日語文字由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外來語幾部分組成。漢語則一直是純粹“方塊字”。

    至於口語,中國的“國語”是滿清入關後,以北京方言為基礎演變來的。日本的“大和”語則是島國封閉體系演化加海外各民族“柔和”而成。

    古代中日交流實際上“範圍”有限,是兩套獨立的語言系統,加上日本對強大的大陸中原王朝歷來防範很嚴,所以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口語都不會“全盤照搬”中國,更不會在列島上全面“普及”。

  • 7 # 清泉先生

    漢字在日語中的存在,應該追塑于徐福老先生。當年老先生帶走三千童男童女,自然帶走大量的文字。老先生非文字專家,自然是一知半解……豈能廢棄。於是乎,漢字出現了新的發音,意思與大陸也出現差異。再與當地的土語融合便形成了今天的日語。漢字的象形美,一字一幅圖,聰明人也不想放棄。日語比起韓語,越語別有一番風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我們是該買房還是等等看看,大家都來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