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楓閣
-
2 # 毒舌財經
銀行理財跟p2p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區別,發行主體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主要以銀行自己的產品為主,還有銀行也會代理一些基金、保險、或者其他債券等產品。 其中銀行自己發行理財產品,主體就是銀行自己,而基金髮行的主體是一些基金公司,保險產品發行的主體是保險公司。
而p2p平臺的產品沒有一個明確的發行主體,P2P平臺只是一箇中介機構,就是為借款人跟出資人提供匹配平臺,因此專案的主體結構就比較廣泛,主要是以企業為主,也有一些個人,甚至有一些平臺會把一個專案拆分成多個標的。
第二個區別,收益不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不同,收益大概是在3%到8%之間,安全性高,風險低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概是在4%到6%之間,風險稍微高一點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概是在8%到10%之間。
而p2p平臺理財產品的收益就相對比較高,目前很多p2p理財最低收益都是在6%以上。 正常的p2p平臺收益在8%到15%之間,而有一些風險比較高的平臺收益甚至可以達到20%以上。
第三個差別,風險不同。p2p平臺的風險要遠遠高於銀行理財產品,比如進入7月份以來,P2P平臺就頻繁爆雷,一些幾百億的平臺倒下,也沒有什麼稀奇的。
而相對於P2P平臺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要高很多,儘管從今年資管新規出來之後,銀行理財產品不能保本保息,但從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表現來看,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當然前提是你不能貪圖太高的收益,如果年化收益在6%以上,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也是相對比較高的。
第四個差別,資金託管方式不同。目前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以及代理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他們的資金都會託管在專門的銀行賬戶上,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是不能所以支配這些理財資金的。
而P2P平臺資金託管目前比較混亂,很多平臺客戶的資金都是進入平臺自己的賬戶上,就算有些平臺跟銀行合作進行資金監管,但這種監管方式也僅僅是監管而不是託管,平臺還是可以自己支配使用者的資金,而且很多平臺都會形成資金池,這就造成很多平臺可以挪用使用者的資金,製造虛假專案,把使用者的資金轉移。
第五個差別,監管力度不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受到應保監會嚴格的監管,稍微有一些違規,就會領到鉅額罰單。
而目前P2P平臺的監管還是比較滯後,很多平臺的資金流向,相關監管部門根本沒法監測到,所以經常出現很多平臺跑路的情況。
-
3 # 穩果社群
從安全性、收益率、流動性、購買方式等幾個角度比較一下:
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即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有的是銀行自己開發的,有的則是銀行代銷的。
安全性
以前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是由銀行的資管部門進行管理的,銀行對其安全和盈虧負有直接責任,所以長期以來,被很多人視為風險不高的理財方式。
但是,自從2017年開始國家金融系統一直在去槓桿,為的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2018年,已經出臺了新的政策(資管新規),禁止銀行保本保息。
行業內稱之為“打破剛兌”,也就是說,銀行不會再為你的理財承諾保本保息了,所以以後大家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你買的理財產品是什麼,畢竟無法像以前那樣高枕無憂了。
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是5萬本金起,所以有一定門檻,不過收益相對穩定,但也不高,普遍在4%左右。
流動性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有固定投資期限的,所以流動性方面,就要看你買的是多久的理財產品了,這點類似國債。總體來看,流動性較差。
購買方式
如何購買和存錢類似,可以到銀行櫃檯,也可以自己在手機銀行操作。
P2P
P2P即網路借貸,也就是投資人透過P2P平臺把錢借給借款人,P2P平臺充當資訊中介的作用,連線借貸雙方。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債權投資。
安全性
我們總會聽到某某P2P平臺捲款跑路的新聞,認為P2P是騙局,但其實P2P已經發展了10年了,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P2P平臺也會更加合規化。
具體投資方面,要看你投資的是哪種P2P平臺,畢竟不同的平臺有自己不同的資產,不同的資產型別風險是不一樣的,所以無法一概而論。
簡單講的話,你投資的是時候,一定要避開那些資訊披露不透明而且資金流向不清晰的平臺,這樣可以提高你的投資安全係數。
收益率
在收益方面,目前市場上P2P理財的收益區間大致在年化5%-15%,如果你選擇的是比較穩的平臺還是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的。
同時,對於新手投資P2P,現在很多平臺給予的福利也相當吸引人,比如新手標的收益率就很高,偶爾薅薅羊毛還是不錯。
流動性
投資P2P,流動性還是相對可控的,活期和定期都有,其中定期又有7天、半個月等超短期產品,不過一般都是1個月、3個月、6個月和1年。
購買方式
相應的平臺一般都有自己的官網或者APP
你可以根據你的資金使用情況和風險偏好來投資。
投資理財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還有基金、網際網路理財產品、信託、私募、期貨、股權投資等。
-
4 # 財經札記
P2P已經搶佔銀行80%的市場,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網際網路革命對傳統金融理財的衝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其實可以把P2P和銀行理財分別比作淘寶和實體店購物,相信有過淘寶購物經驗的人就會有切身體驗,網路購物少了很多中間環節,自然消費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實惠,同樣銀行理財中間環節太多,正所謂雁過拔毛,自然而然收益就會少得多。P2P顧名思義是個人對個人的意思,平臺只在中間起到一個資訊中介的作用,為借款人和投資人實現資金的對接,收取少量的中介費用。
銀行以及銀行理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P2P作為近幾年興起的網路理財平臺,大多數人聽到最多的還是在新聞上:某某p2p理財平臺暴雷,負責人跑路的醜聞,對於真正概念上的p2p理財還沒有具體理解。
什麼叫P2P?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
又稱點對點網路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
屬於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網路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所以,p2p公司實際上充當的是客戶和借款人之間線上中介的角色。
那麼銀行理財和P2P理財有什麼區別呢?1、收益率
p2p高,銀行理財低。
一些國資背景的老牌網路理財平臺,最低的理財利率也在6%以上,有的甚至給與出借人12%以上的年息;
而銀行理財產品在打破剛性兌付以後,近兩年超過5%的理財收益率都幾乎很少見。
2,抵押擔保
p2p有、銀行理財無。
對於一些出借資金較大的專案,網路理財平臺是會讓借款人拿出相應的抵押物抵押,而銀行理財產品則完全是一種信用產品。
3,真實專案掛鉤
p2p清楚、銀行理財大多數和第三方基金公司合作。
一些網路理財平臺在發售理財專案時,會向客戶介紹借款人的資金用途、專案計劃情況,以便讓出借人更全面的掌握資金的出借情況,自己靈活拿捏。
4,流動收益
p2p按月(季)付息、銀行理財到期付息。
相比於銀行理財的封閉性,p2p理財產品在期限、利息的支付上更加靈活,短則一個星期,多的也有兩年以上的借款。
5、購買方式
首次進行銀行理財需要投資者本人攜帶(本人)身份證到銀行櫃檯辦理,而大多數P2P理財,只要在網上就可以完全處理妥當。就這一點來說,法匯貸P2P理財比銀行理財更加便利,也更加節省時間。
6、購買門檻
最後,提醒一句: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5 # 會跳高的豬
銀行理財和p2p理財,其實說穿了都是借貸和還款,賺的都是利息差。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同的主要在風險方面。
第一,銀行更穩定安全。銀行是受國家銀保監會監管的正規金融機構。他的資本運作,存款利率,理財方式等等都受到國家的嚴格監管。相對而言,無論是貸款,還是理財,銀行的專案一般都比較穩妥,風險較小。而p2p目前還沒有透過正規的備案,很多理財模式都沒有進入真正的監管,魚龍混雜,風險較大。
第二,p2p利率很高。這點很好理解。正因為銀行的穩定安全,他對貸款客戶的審查也較嚴格,很多需要貸款的客戶往往通不過銀行的評估,而轉而投向p2p借款。因此,p2p借款有比較大的獲客群,相對而言,利息利率也較高。
第三,p2p理財更便捷。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銀行理財有時候仍然需要跑櫃檯,開卡綁卡等等操作。而p2p理財,只需要手機就能搞定,有的甚至直接聯通微信付款等工具,不需要綁卡就能操作。況且大部分p2p的app比銀行的app,不知道好用多少倍,真正讓百姓體驗到普惠金融的便利。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任何理財都有風險,面對理財,我們需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看理財產品,不能僅僅看利率,風險和便捷性,更應該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去考慮。
古人云富貴險中求,高收益總是與高風險並存的。
-
6 # 三人聚眾
這兩者根本的區別是一個是資管類產品,一個是債權產品。
銀行理財是資管類產品資管類產品即資產管理類產品,具有一定的合規合法性,比如資管類理財產品必須獲得監管機構批准,例如商業銀行、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向特定客戶募集資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戶財產委託擔任資產管理人。
簡單來說,它有一定的法律法規保障。同時理財產品風險與發行機構信用風險無關,發行機構破產倒閉並不影響理財產品資產。比如銀行理財,銀行破產倒閉,並不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銀行資產與理財產品資產是隔斷的,兩者互不關擾,銀行僅是管理人,不是資產擁有者。
但是銀行存款與銀行理財是不同的,銀行存款是債權資產,銀行是該資產的擁有者,可進行任意支配。而理財產品資產並不是銀行所擁有,它僅能按照投資協議或資產組合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並不能任意支配。
P2P理財為債權產品P2P理財有點類同於銀行存款,為債權資產投資,特別是有些P2P平臺擔負擔保和融資的職能,使用者將錢借給平臺,平臺再根據自身的風險評測將錢借給他人,存在明確的借貸行為。
如果P2P平臺不具備有擔保和融資的職能,那麼他就是完全的借貸行為,主要風險就是貸款人的信用風險。如果借款人不還錢,那麼使用者將會損失該資產,對投資者非常不利,畢竟個人並沒有有效的手段判斷他人信用風險。
兩者的風險區別銀行理財主要提供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資金損失的可能性極低;而P2P理財中的貸款人信用風險和平臺破產倒閉風險極大,從而以致收益也相對較高。
在風險分散方面,銀行理財投資標的分散,具有一定的風險分散效用;而P2P理財風險過度集中,是特定的某人或某平臺,不利於投資者總體把握風險。
在風險承擔方面,銀行保本理財(2020年底不再存在)投資風險由銀行或擔保機構承擔;銀行非保本理財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身承擔,銀行不承擔相應的投資風險。而在P2P理財中,如果平臺不具有擔保和融資的職能,那麼集中的信用風險由投資者自身承擔;如果平臺具有擔保和融資的職能,那麼信用風險被轉移到平臺上,直至平臺破產倒閉由投資者自身承擔。
回覆列表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後臺的背書問題。
銀行繫有銀保會,央行直接的監督管理,相對更加穩定。新中國成立至今,鮮有銀行倒閉的事情,當然其中一個特例就是1995-1998年的海南發展銀行,倒閉原因也是因為走了跟P2P一樣的路,高息攬儲,投資房地產,接納過多不良資產。3年前的樣子,因為江蘇地方銀行取款問題導致以訛傳訛銀行倒閉事情,國家繼而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每家銀行賬戶保額最高50萬。相對來說更加有保障。
對於P2P的發展,是歷史,大環境的必然趨勢。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跑不過通貨膨脹,大額定存等門檻太高,股票基金風險高收益高,普通投資者難以把握住尺度。即使沒有P2P,也會有別的公司來吸納普通民眾的存款。P2P公司給與客戶的年化12及以上的利息,本身對於P2P公司來說,負債就已經很高了,同樣他的資金只能投入更高風險的領域,比如貸款,房產,乃至時下興起的數字貨幣等等。 而這些最終的承擔者又回到了普通貸款方,試問目前中國經濟疲軟,就以貸款為例如何去做到年化24乃至更高收益的博弈?長期以往定然難以還債,P2P如果好好的經營營運還是能夠有好的發展的,目前國內信任危機頻發,普通投資者接觸的環境還不夠理想,就會註定導致P2P的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