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學習新思路
-
2 # 高考升學規劃劉老師
人才培養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確的培養目標,科學的培養模式,有潛質的培養物件和優秀的培養者。因此抓好創造性人才培養也要從這四個要素著手。美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成功經驗,這裡結合他們的成功經驗來討論這個設問。
1.明確的創造型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我們要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然而當前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缺少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的要求。對此,美國大學就不一樣,他們不僅關心人才培養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地確定創新人才培養的標準。譬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本科生培養目標的12項標準設計中就包含了創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1)具有清楚地思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斷什麼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8)具有辯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針對這一具體明瞭的培養目標,大學的創造性人才培養工作不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據可查。我們大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不僅表現在目標籠統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脫離社會現實和時代的要求。美國大學的經驗對於我們思考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具有借鑑意義。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以為還有一個大學理念需要更新:大學不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力輸出基地,還應培養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於實踐自主創業的人才。因此,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中就應當體現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要求。
2.科學的培養模式。
育人環境決定育人質量。培養模式主要包含三個要素: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人文環境。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而素質結構,關係到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教學改革實際上不單純是教學問題的改革,而是培養模式的改革。在培養模式的設計方面,大學總體上應該在面向社會實際、強調學科交叉、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團隊精神、訓練系統思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學制度及其改進。
教學制度既關係到學習主體“學的規定”,又關係到教學主體“教的要求”。哈佛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世界領袖地位並經久不衰,就在於近140多年來其7任校長從未停止過教學制度的改革。教學制度設計要體現兩個目的:一是有利學生的全面發展(共性要求)和個性發展(創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學質量的保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關於教學制度我以為有如下三個方面可以有所改進。一是學分制問題。學分制不僅只是一種教學管理的制度,它還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由的辦學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學制。為一些求學欲很強、有自己發展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一些科學研究訓練、素質拓展教育、專業深化教育、工程實踐教育或職業培訓教育等,這對於他們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參與研究。在美國儘管專業教育已經過渡到研究生教育階段,美國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無不設有本科生研究計劃,並將之作為一種必要的人才培養制度。為了激勵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美國大學還專門設有表彰本科畢業生優秀研究成果的獎勵制度,並專門在影響力極大的畢業典禮上頒發。
(2)教學模式及其改進。
教學模式包括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動態的教學方法。教育產品的質量是在教育設計階段決定的,教育設計不僅是培養目標、教學制度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亦極為重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透過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從而決定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而他們的情感和素質結構。
在課程設定上,美國大學如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十分重視通識課程的作用。其二,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作用。
(3)人文環境及其營建。
把人文環境納入培養模式加以強調,其理由是: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依賴大學創設的教育環境。美國大學在有利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人文環境營造方面也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其一,重視“追求科學、崇尚真理”和“對國家負責”的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文化的營造。一所大學能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首先取決於這所大學的價值選擇即使命確定,使命決定於這所大學的辦學方向和辦學定位。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傳播和發展科學並透過傳播和發展科學為人類、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目前,在中國不少大學缺乏一種以科學為己任的使命意識,更沒有將嚴謹治學作為研究科學的第一要務。當前我們不少大學有一個通病:浮躁和急功近利。具體表現為媚上、媚錢和媚俗,唯獨不媚科學。沒有這樣一種崇尚科學、追求科學並以此為人類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使命文化,大學能有幾人安於做真正的學問和科學研究?因此又如何能期待我們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其二,重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包容文化的營造。胡錦濤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強調:“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心理學家對“什麼是創新、什麼是創造力、透過什麼樣的方法遴選有創造力的人”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後發現,要培養創新人才也許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即消除人才創新的障礙。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並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環境。大學正是有了有不同學術思想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交鋒,學術才獲得發展的條件,學生才能從大學及教師中獲得學術應有的精神。大學的包容性體現了“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懷和學術自由的大學原則,而且也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有利學術發展、人才成長的人文環境。只有改革目前在創新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上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障礙,營造出有利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文化環境,我們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其三,重視培育大學競爭意識和學生想象力的文化營造。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競爭意識,這是我們大學文化中的一個很大的遺憾和缺陷。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有自己競爭的目標,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MIT等都是彼此競爭的勁敵。大學之間的競爭不僅激發大學的生機、活力和動力,同時也會有力促進學生不甘示弱、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中國大學包括著名大學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不僅缺乏與世界優秀大學進行人才競爭的實力,更缺乏的是與之競爭的意識,即便在國內大學之間尤其是著名大學之間也沒有形成競爭局面,尤其在人才問題上各校之間似乎保持著高度的友誼,彼此極少有人才的競爭和流動,這種狀況對一流大學的建設並非有利。美國大學相信任何創新都有賴於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意,他們相信如果天才學生有了想象力或者遇到有待人類攻克的難題,那麼就會在學校上演一場場天才對知識咄咄逼人、比智較勁的驚心動魄的好戲。為此,MIT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意的培養,任何學生只要有了好的創意,都可能在學校的鼓勵和支援下將計劃書發展成為一個富有潛力和生機的新的專業領域。在MIT沒有學科的限制,沒有系與系之間明顯的分界,學校鼓勵學生不受限制地進行跨學科研究。
3.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人才培養活動,為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構成大學不可或缺的兩類性質和任務均有所不同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授的主體,離開其一大學不再稱之為大學。因此,大學的優秀,一方面取決於教師的優秀;另一方面取決於學生的優秀。但是正如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所指出: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教育的成功取決於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於教師。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對照中國大學,不僅確實存在有學者尖銳批評的“不少老師已經淪為教書匠,死氣沉沉地照本宣科,只會給學生灌輸教條思維和死的知識,教學不是智慧的啟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記住結論”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我們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學、追求創新視為自己學術生命的高水平的學術領袖型教師,而且缺乏美國大學那種把發現、培養、扶植優秀學生視為教師天職的教師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學科帶頭人缺乏的問題,教風和學風不良的問題,教育理念落後的問題,教師人事制度刻板的問題,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的問題。明智的大學領導者,必然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必須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當然所謂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既依賴於有水平的教育者,也依賴於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兩者都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大學以及“大學者有大師之謂”者失之意義。這也是本文尤其強調教師之優秀重要性的目的。
-
3 # 小馬班長
我所在的高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們目前是這麼做的:
(1)制定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
大部分高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如果把創新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需要相應的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在3年前,我校開始了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於每一門課程來說,也要安裝培養方案的要求修訂教學大綱,需要修改相應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及考核方式。
(2)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把創新意識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堂學習、課後作業。設立創新協會增加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增加了實踐課時,讓學生多動手,在實踐中鍛鍊創新能力。
(3)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型別的學科競賽
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我校這幾年一直鼓勵學生參加省級的大學生產品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等。對於獲獎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包括獎學金和學分獎勵。學生可以用大賽證書置換選修課學分。極大的增強了學生參加大賽的興趣。一般情況下,每個學生在畢業之前都會獲得競賽獲獎。
當然,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校僅僅是能力養成的開始,每個人的成就取決於自己終生學習的能力。
-
4 # 實是修心
高校是人才成長和自我形成的平臺和小環境。創新是人類進步中非常艱難的事情,創新人才的培養則更難,高校幾年就培養出創新人才是騙鬼的謊言。創新人才的形成關鍵看社會的實際體現,社會對創新沒有迫切需求和合理回報,培養創新人才實際是空話。高風險,低迴報,當權大小通吃,會有創新人才產生嗎?高校好好教書好好引導就已經可以了。
-
5 # 世界僑網
探討網際網路時代下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逐漸進行時”培養模式
這樣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對於一些在 師資力量較差學校來說的,這個模式的 培養過程主要是先普及創業意識、然後 提倡實踐教育,透過實際的模擬創業在 提高創業意識之後進一步鍛鍊其學習能 力和實踐能力。在前期的學習能力培訓和實踐能力教學目標結束之後再選定創 業目標,然後透過教師指導和政府扶持 完成創業計劃。
(二)“三方協作型”培養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利用良好的創 業專案、優秀的創業團隊以及具有豐富實際經驗的指導教師三方協作,在有著良好創業基礎和學習氛圍的高校中進行。在三方協作過程中,要以創業者為主體,創業專案為載體的方式進行創業實踐,因為這個模式充分利用了理論與實際,教學與實踐,就創一體相互協作的良 性關係,所以這是一個良好的創業迴圈 機制。
(三)“線上創新創業”培養模式 這個模式與網際網路發展之間的關係異常緊密,主要是藉助網際網路電子商務 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線上學習與實 踐的機會。在網際網路上,總是能接觸到最 新型的技術和資訊,同時因為實踐過程 大多是採用的網路虛擬技術,所以相比 其他的模式其培養成本更低,推廣集資,線上售後等都能夠做得更好。
(四)“全方位立體”培養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針對人才個體的差異化,根據每個大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設計不同的培養側重方向。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在網際網路下的創新創業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創業者才能高效快速地發現商機,同樣這樣的培養方式可以確保學 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的適合方向,從而提高培養人才的效率。
隨著畢業生的數量日趨龐大,社會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且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和政府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戰略,表明著創新創業已經且必須要成為社會常態化。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創新創業浪潮中,大學生無疑是其中最龐大且充滿朝氣的力量,同時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快、技術含量高等特點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匹配的特性,大力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問題更是被早早地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培養創新 型人才,發掘適合中國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快速成為創新創業大國貢獻一份力量。
回覆列表
需要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全面落實創新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