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天也是元氣的一天

    ♥首先,公眾場合是公共的,應該注意禮貌。

    ♥家醜不可外揚。

    ♥如果是正能量的教育,比如孩子隨地扔垃圾,可以適當的教育幾句。

    ♥應該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

  • 2 # 全職爸爸的幸福生活

    我想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被娃逼到了絕境,怎麼辦?特別是在大庭廣眾,熊孩子犯錯,好言勸說沒用,大聲斥責沒用。多數家長只能出大招,狠K孩子一頓,然後灰溜溜的走,算是給受害者一個交代。這能解決問題嗎?下次還會遇到類似的情形,情景再現,劇情重演,如此迴圈……

    言歸正傳,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一、如果有受害方,首先要道歉

    當面認錯道歉這是孩子認識錯誤並加以改正的過程。很多時候,家長只顧得說教,斥責、打罵,但往往忽略了這一步。此時孩子內心非常恐懼,教育是達不到目的,也沒有機會進行反省,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寶寶犯錯是成長的經驗積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家長該如何的引導和迴應。

    記得在警校讀書的時候,我們的校長經常跟我們說:有三種人最容易成慣犯,一是作弊的人,二是偷竊行為的人,三是耍流氓的人。根據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都是隱蔽的行為,如果一直沒有被發現,就會越陷越深,直至犯罪。在警校的時候,這三條是高壓線,如果觸碰將會被退學。如果作弊、偷竊、耍流氓被當場抓住,這樣他們的心理會發生變化,不會輕易再犯。所以,讓寶寶當面改正,今後再犯的機率會低很多。

    二、限制行動比語言更有效果

    孩子的思維是直線的,只認當下,你跟孩子說不要搶玩具,那後果就會怎麼樣怎麼樣,他們看不到直接後果。所以3歲之前的孩子用限制行為比語言制止更有效。

    發現熊孩子犯渾的時候,第一次警告,記住不是口頭警告,而是蹲下來,看著寶寶的的眼睛,堅定的說:NO,你不能這樣,如果再有第二次就帶你回家。

    熊孩子再犯,就執行之前的警告,直接帶回家,即使哭鬧認錯,這時也不能鬆懈,要讓他直接看到後果,可以對他說:知道你很難過,很生氣,但你做錯事情了,就不能繼續玩下去,但答應你,明天可以帶你早點過來玩。

    孩子不怕責罵、不怕打的,但害怕不能接著玩。所以讓他看到直接後果,把他帶走,效果會比打罵好很多。

    三、預防為主,提前干預

    最好的效果,就是把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中,不要等事情去發生才去解決。家長要注意寶寶的情緒,發現苗頭,可以對他說:你可以跟小朋友好好玩,如果你不想玩,爸爸可以陪你玩,或者我們回家玩。這時可以握住他的小手,緩和情緒,等他慢慢恢復。反覆幾次,寶寶就能控制自己的衝動,管理自己的情緒。

    四、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模仿的物件,家長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長要反思熊孩子在犯錯時,是不是有自己的影子。

  • 3 # 旺寶家

    其實看到最近有幾個關於熊孩子的新聞,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也讓人看到,在公眾場合裡,“熊孩子”真的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今年5月5日,愛爾蘭的一家咖啡廳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稱,為維護員工和其他顧客的權益,將對吵鬧的小孩多收取15%的費用,多增加一名熊孩子就再收10%,如果總共攜帶了4個熊孩子,那麼請整家人都離開咖啡廳。

    無獨有偶,2014年,臺灣一家餐廳也因為飽受熊孩子的騷擾之苦而貼出告示: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

    2017年,美國一家高檔的義大利餐廳同樣因為不堪其擾而頒佈了熊孩子禁令,拒絕5歲以下的孩子前來用餐,沒想到餐廳的營業額反而暴漲了60%以上。

    可見,吵鬧的熊孩子真的是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啊,但是偏偏“孩子”就是一個擅長“吵鬧”的物種,身為公眾環境裡的一員,我們知道吵鬧有多煩人,身為家長,我們也太知道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是多麼令人尷尬又無奈的一件事,如果您也因為孩子吵鬧而困擾,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會有所幫助。

    ❶新奇刺激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在家裡規矩立的好好的,怎麼到了外面就變得異常吵鬧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的生活經驗還比較少,外面的新鮮環境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強烈的刺激,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驅使下,孩子就像是被點燃了,喜歡這碰碰那摸摸,甚至尖叫表示興奮。

    ❷無趣/不耐煩

    對比於大人,孩子的行動目的相對簡單,比如在餐廳,如果餓了,他就要填飽肚子,如果不餓,他就要玩,他們可做不到像大人一樣安靜地度過冗長的就餐過程,所以吵吵鬧鬧,甚至在餐廳追打就成了他們的消遣。

    ❸天性使然,精力旺盛

    無論在哪裡,健康的學齡前孩子多半好動,加上咱們的孩子平時相對缺乏能量釋放的正常途徑,逮到外出的機會,孩子更是顯得精力旺盛,所以強迫他們安靜個十分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十分鐘對大人來說根本不夠解決一頓外出的正餐。

    ❹發洩不良情緒,表達不滿

    孩子一般都是家裡的關注焦點,到了外面,尤其是一些需要社交的場合,比如親戚們聚會,家長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自然會減少,我們相對不太會考慮孩子的口味喜好,甚至不夠關心孩子是不是餓了,這種忽略帶給孩子的不適會讓他們一個勁地“作”表達不滿,發洩情緒,以此吸引家長的注意。

    ❺環境薰陶

    家長習慣在公眾場合大聲講話,孩子自然就覺得在公眾場合講話大聲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公眾場合講話大聲的習慣取決於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甚至是不同的民族習慣,比如常年在菜市場叫賣或者遊民民族,他們大聲講話不一定是出於教養問題,但是習慣這種東西確實很容易透過耳濡目染“遺傳”給孩子。

    說了這麼多,不僅是希望家長能夠充分了解孩子吵鬧的原因,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另一方面也希望置身公眾場合的人能夠對孩子的吵鬧有一定程度的諒解,如果受到影響也請務必理性溝通,避免暴力衝突的發生。畢竟不只是安安靜靜才是“教養”,適度地理解包容也是一種“教養”。

    把治吵鬧尖叫的工作做在事前,能儘量少給別人添麻煩,也讓我們的出行更加順心。

    ❶選擇適合孩子的場所

    帶孩子出行前應考慮到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性,如果家裡的寶貝現在還比較難以控制吵鬧程度,那需要安靜的圖書館、咖啡廳、電影院、醫院病房等就不太適合帶著孩子,強迫活躍的孩子長時間保持安靜狀態地待著對他們來說本身很殘忍,更會給這些公眾場合裡的人帶來困擾。

    主持人孟非曾經在社交平臺上抱怨高鐵上吵鬧的熊孩子,他覺得應該給帶孩子的家庭設定一個專用車廂,以免打擾到其他乘客,現實是有時候搶票都很困難,這個想法的實現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考慮在某些環境裡給孩子們開闢一個相對不會打擾到別人的空間確實也是一種思路。

    ❷釋放多餘精力或者保證充足的精力

    如果是因為精力過於旺盛,孩子常常在公眾場合吵鬧,這種情況下,應該讓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和運動,平時的管束也不要過於嚴格,讓孩子的精力能夠得到正常地釋放,這樣該安靜的時候才能安靜下來。

    有的孩子吵鬧則可能是因為疲勞,旺寶就是想睡覺或者餓了的時候就會非常吵,所以出行前,我們會盡量去考慮他會不會很餓、會不會很困。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模仿能力非常讓人吃驚,家長當然應該要自覺遵守公眾場合不喧譁的規則,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以來的習慣,會不自覺地在公眾場合大聲講話,比如我的母親可能就是因為方言的關係,講電話的時候就特別響,這些其實都是無意識的,但是在一個小空間裡,比如公交上、電梯裡就會很尷尬,習慣很難改的話可以再加上一個小習慣,就是講電話的時候捂一下嘴巴。

    ❹注重平時的禮儀培養

    慢慢引導孩子在公眾場合的禮儀,比如就餐的禮儀就可以在家庭餐桌上開始培養,比如不要用筷子勺子敲擊桌子或者碗盆,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大聲說話,不看電視等等。習慣雖然不是一日養成的,但是每一日都很重要。

    事先做好約定

    對於能夠溝通的孩子,事前最好先報備今天的行程,比如“寶貝,今天媽媽要帶你去餐廳吃飯,那裡需要你保持安靜,我知道這很難,但是你覺得自己能做到嗎?如果你可以做到,媽媽回家給你買本新繪本,你看怎麼樣?”,使用一點激將法和正面的物質鼓勵,讓孩子更有動力挑戰這個“安靜”任務。

    ❻出門帶上“工具”

    給孩子帶上傍身的“安靜”工具很有必要,給吵鬧的嬰兒帶上安撫奶嘴、安撫巾或者安撫玩具,給大點的孩子帶上點喜歡吃的零食,或者帶上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者讀物,這些都能夠幫助父母更有效地穩住要暴走的孩子。

    ❼給孩子安排任務

    對於坐不住安靜不下來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安排任務,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完成家長交辦的任務得到表揚,就算是剛剛會走路的旺寶,差遣他給我們拿東西他都很配合,鬧騰的他也能因此安靜一會兒。具體給孩子佈置什麼任務要依據場景而定,是幫媽媽完成一幅拼圖,還是擺好大家的筷子等等任務都可以靈活使用。

    ❽遊戲力

    可以跟容易吵鬧尖叫的孩子安靜遊戲,比如“木頭人”,“誰也不許動”或者“小聲說話,猜猜對方說什麼,透過咬耳朵公佈答案”,用各種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更開心地接受“安靜”。

    ❶暫且放下尷尬,專注解決問題

    我們明白當孩子吵鬧的時候,但凡有點道德感的家長都會對給他人造成的困擾感到抱歉,也十分尷尬,但是尷尬的情緒卻不一定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容易陷入一種急於擺脫尷尬的狂躁中,這種情緒下不恰當的處置往往容易加劇孩子的哭鬧尖叫,或者容易傷害了孩子稚嫩的心靈。

    我們要明白一點,如果孩子吵鬧打擾到別人了,我們想方設法在積極地解決問題,是會得到大眾的諒解的,大部分人對熊孩子的家長反感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熊”放任不管。

    ❷明確制止

    對於吵鬧尖叫的孩子,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這個態度也不一定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確知曉我們的堅決立場,放任孩子不管或者輕描淡寫地埋怨幾句都不是一個有規則的態度。

    明確的制止不一定是威懾,我們可以用堅定的眼神、表情、語言、肢體動作向孩子傳達態度,蹲下來,靠近孩子,摸摸他的頭,一個溫柔而堅定的擁抱讓他知道你再關心他,或許就能安撫孩子停下來。

    ❸控制脾氣講道理

    家長對孩子感到惱火,用命令甚至責罵的口吻叫孩子“別玩了”、“不許哭”都不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我們在公眾場合大聲呵斥,他們學會的也是“大聲呵斥”。我們不瞭解也不關心孩子的感受,而是用居高臨下的語言去震懾他們會傷害他們自尊意識的發展。控制好我們當下的脾氣,輸出“道理”,用更平等的姿態告訴孩子公眾場合的規則以及吵鬧會帶給別人的困擾。

    但是很多孩子是不能用“講道理”來教育的,不恰當的“講道理”有可能會招致某些孩子的反感,這個時候要不要在當下就講清楚道理要具體參考自家孩子的“尿性”了。

    ❹關心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關注他們當下的感受,幫助還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滿,會說話的孩子不一定會表達,他們一著急的時候就容易訴諸於大喊大叫,我們要理解他們的著急,幫助他們平靜下來。瞭解並尊重他們吵鬧尖叫的原因非常重要,比如孩子覺得房間太熱了,而家長卻說“不會啊,哪裡熱了”,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表達應該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問問孩子“我們脫下外套或者媽媽把空調調低一點好嗎?下次如果有不舒服,跟媽媽說,不要哭鬧尖叫好嗎?”,這樣才能引導孩子下次正確表達。

    ❺帶離現場

    如果用上了所有道具,使用了各種招數都不能止住孩子的吵鬧,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離開這個環境,這是對環境的尊重,也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去沒人的角落或者是人少的地方,讓孩子可以適當發洩,也能更好地進行溝通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小米,OPPO與VIVO這幾家的手機中國產化程度怎麼樣?大眾是否會支援高科技產品的中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