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封建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為什麼會這樣呢?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知事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几個字,道出了封建王朝的興替。

    縱觀中國歷史,周王朝789年,且分東西周,素朝15年,二世而亡,漢朝430年,分東西兩漢,唐朝289年,宋319年,元區區98年,明276年,清267年,更別提那些縣花一現的小王朝了。王朝更替,果真如流星般訊忽。王朝總是不斷被新的王朝取代,而新的王朝也不過幾百年,必然又被新的王朝取代,如此迴圈,從未有一姓之尊能逾千年,更不必提像日本那樣的萬世一系了。中國王朝更替如此頻繁,原因諸多,更有其必然性。

    統治者明,王朝興 統治者昏,王朝亡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出自“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莊公十年》,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入,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這是人治社會下的必然結果,權利的高度集中,必然將整個王朝的命運寄予在最高統治者身上。統治者個人的能力強弱則直接關係到王朝的興衰。而影響統治者能力的因素則又是多方面的。“

    王朝達立,開國之君卓爾不群,非卓軸之難以奇得江山,且知制業之艱辛,故多為明君。他們往往勤政愛民,與民體息,法制修明,政通人和,親賢遠佞,故在他們的統治下,天下歸心,四海昇平。王朝的興起勢不可擋

    王朝基業建立,首要任務則是守住基業。初時,守成之君還能保持創業者的優良傳統,政治還算清明,王朝有條不紊地發展著,而隨著王朝根基以定,統治者從小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長,已不識創業之難,驕奢淫逸之風漸長,與創業者已相去甚遠。此時,統治者往往大興土木木,構徵暴斂,上下失德,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王朝的衰敗已無可避免,即使繼任音有中興之心,然而王朝早已病入音盲,體制崩壞,非大變革不足以建立新的秩序。此時,新的創業者據竿而起,建立新的王朝,開始了新的輪迴。

    除去統治者能力方面不說,其身體素質也是是一大原因。開國之君往往能征善戰,且身體素質非一般人前能比,而後代則養尊處優,身體弄質越來越差。其後果便是到了王朝中後期,統治者往往壽命不長,或喪失生育能力,沒有了嗣,其影響便是主少國疑,動搖國本。這也是導致王朝更的原因之一。

    一,封建土地制下的必然結果

    封建社會下,地主階級是統治階級,其掌握著封建社會的生產資料一土地,統治者也不過是最大的地主而已。而土地私有則必然導致土地兼併。王朝建立之初,新的秩序剛附建立,土地分配相對平均,地主階級特權較少,土地不集中,百姓有地可耕,自然安居樂業。隨著政權鞏因,特權階級不斷兼併土地,特權擴大,土地愈發集中中,農名無地可耕,則必然導致農名起義。此時,必須重新分配土地,讓農名有地可耕,而特權階級的存在,使這一構無去實現,只有徹打破舊秩序,消滅特權階級,方能讓士地重新分配成為可能。而此時,王朝的更替己是大勢所歸,其已是必然

    二,勳貴集團坐吃山空

    創業者打下江山,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必然伴隨著勳貴集團的產生。這些人不事生產,享受看看國家財政,像蛀中般的啃食看王朝,。王朝建立伊始,特權階級尚少,國家財政向能支撐,而隨看時間發展,勳貴越來越多,則必必然拖培王朝的財政。財政的崩壞,意味著王朝離毀滅已不遠矣。勵貴集團的坐吃山空是導致王朝過早衰敗的重要原因。

    三,儒家思想為王朝更替提供了合法性基礎

    中國曆來沒有宗教信仰,,中國信仰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雖然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卻並不是為某一家某一姓服務的。他雖然宣揚君權神授,可同樣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約束統治者。認為統治者要順應天道,若不順應天道,則喪失其統治的合法性。而新王朝也往往打著順應天道的口號推翻舊王朝,當然,這得到了儒家的認可。儒家思想讓王朝的更替有了合法性體據。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中國王朝更替頻繁,其興亡也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

  • 2 # 中二線上

    人類社會就兩件大事,資源的生產和分配。

    在朝代初期,由於前朝的戰亂等原因,人口相對較少,土地等生產資料相對較多,人均分配到的資源是相對較多的。隨著政權恢復穩定,人口快速增長,慢慢的地就不夠用了。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高於,土地開墾的速度。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更直接的原因,是統治階級,侵佔被統治階級的財富,當然不一定是非法侵佔。本來占人口大多數的被統治階級,佔據的社會資源就少。被統治階級人口增速越來越快,他們所能佔據的,社會資源卻越來越少。於是他們活不下去了。

    原因說的更簡單一點,社會資源一旦進入了,統治階級手中,基本上就不會進入官府手中了。說白了,大地主們的土地,是基本不會交稅的。隨著統治階層對社會資源的加速掠奪,後果就是,政府所能掌握的稅收來源,越來越少。這就會出現一個搞笑的現象,隨著時間推移,本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土地開墾出來的,結果田地數量卻越來越少。

    這個趨勢,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至少在封建社會里,沒有人可以。很多人吹噓的開國皇帝,照樣不行。挑戰人性,沒有成功的。比如說,歷史上名聲很好的,光武帝劉秀。他親自帶頭搞的清查田畝,掀起了數州的叛亂。最後不了了之,才將叛亂鎮壓下去。他的好名聲,都是拿帝國的,利益賣出來的。

    皇帝就是替統治階級背鍋的。所以封建帝制,註定失敗。因為這麼大的權力,沒有人承擔得起。

  • 3 # 提示813

    這都是家天下惹的禍。把私利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赤裸裸的以基因為藉口,怎麼會被大眾接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 4 # 董海發

    為什麼中國封建王朝頻繁更替呢?

    這是由農耕文明的時代大背景決定的。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靠土地生存的農耕經濟,靠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只能產生走馬燈式更替、翻燒餅式重複的封建王朝。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勵精圖治、競競業業、體恤民生的好帝王,他們都是施行仁政的明君、仁君,從而出現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一一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永宣盛世、康乾盛世。在這五大太平盛世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國家繁榮富強、兵強馬壯。由於明君、仁君在封建社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偉大帝王,所以,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太平盛世僅僅有五個短暫的時段,大部分時間是平平庸庸,甚至是兵荒馬亂時期。特別是未代帝王都是昏庸無能的暴君、昏君,由於推行暴政、亂政從而造成天怒人怨、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封建王朝岌岌可危!要麼宮廷政變改朝換代,要麼農民起義改朝換代,要麼外族入侵改朝換代。

    改朝換代要成功必須具備兩大先決條件:

    一是上層統治者四分五裂再也無法統治下去了,如歷朝歷代的末朝時期以及民國時期;

    二是下層老百姓飢寒交迫再也活不下去了!如歷朝歷代的末朝時期以及民國時期。

    只要具備這兩個先決條件,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因為上層與下層都佈滿了乾柴,一點就著,一著就燎原,一燎原改朝換代就成功!

  • 5 # 朵朵佬爺

    主要是接班人難以為繼。以唐朝為例,從李淵、李世民、李治,後面斷了,武則天撐了幾十年後,出了李隆基,幹了20年好的,安史之亂後,大唐便一墜不振了。所謂政權,其本質是百姓的認同度,失去了民心,皇帝什麼也不是。

  • 6 # 龍支子

    (一)

    以今人的視角來看,中國帝制時代的歷史總是給人以很詭異的感覺,因為它的過去往往是錯誤的一再重複上演,而且是在未來更大的舞臺上,以更大的規模在不斷複製著以往的錯誤。

    表面上看,中國歷史中的朝代更迭更像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或經濟問題,但從更為宏大的視角來看,卻有著諸多不可思議之處,因為這一歷史現象完全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式的直線執行,而是以近似圓形的軌跡在有規律地演進,每一個新王朝的興衰幾乎是上一個舊王朝興衰的複製版,腥風血雨中發生的朝代更迭其實是以畫圓圈的方式演繹著“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週期性規律。

    當真實的歷史以這種迴圈往復的方式不斷複製錯誤時,其荒誕不經在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先擁有官方修史體系、又特別重視“以史為鑑”的國度,顯得尤為荒謬,似乎歷史上繼任的龐大政治集團從來就不曾認真吸取過經驗教訓,其相當矛盾的強烈反差給後世的研究者們留下了謎一般的霧團。

    (二)

    對此疑惑,研究者們眾說紛紜,但見於正史上的答案基本一致,不外乎一個王朝在興盛初期政治清明,並由此步入盛世,到了後期腐敗墮落,造成嚴重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失衡狀態,進而開始衰敗,但這樣的答案與古人並無差距,可錯誤還是在不斷重複,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合邏輯的。

    因為政治上的昏庸腐敗或經濟上的民不聊生等因素,同樣會體現在世界歷史中的各個王朝政權,不會單單隻出現在中國,但西方的歐洲王室沒有出現這種高度規律性的政權更迭現象,就是在東方的亞洲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沒有上演如此頻繁的朝代更迭,在整個世界歷史演進過程大致相同的狀態下,中國歷史中的特殊性規律就不僅僅是政治或經濟上的問題所能概括的,還應該有著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三)

    其實,中國歷史中的這一特殊性規律與本身的文化傳統有著更為直接的關聯。

    因為中國歷史從未經歷過神權政治的統治,宗教信仰在中國文化起步的青春期就遭到了儒家先賢們“子不語鬼力亂神”的阻止,中國文化上的早熟,使宗教在最富創新活力的思想建設期就遠離了社會文化發展的主導領域,並始終處在自我發展的狀態。

    這就導致中國帝制時代的“君權神授”或者“天意”是一個文化上的模糊概念,只具有帝王政治中禮制規範上的象徵意義,並不具備精神信仰上的約束力,所以很早就受到了貧民政治“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文化顛覆,與歐洲上帝的代牧者或日本天照大神的授命者這種神權政治下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其政治權威更容易受到貧民階級“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文化挑戰。

    (四)

    因此在失去宗教權威的統治基礎,以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對民眾政治身份建設者的排除之後,中國社會更具有不合作狀態下或者政治和經濟逼迫下的造反精神,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便爆發大規模推翻政府的武裝暴力,甚至有些朝代終其一朝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武裝反抗,如此迴圈往復使中國的王朝政權始終逃脫不了週期律的支配。

    文化傳承上這種與身俱來的造反精神,其實反映了一個民族更加濃重的暴力色彩,當以拳頭或武力解決問題逐漸成為傳統主流價值觀時,往往會以集團化的暴力傾向形成大規模的農民運動,併成為政治的顛覆性力量,但這種力量首先不是建設性力量,而是以其天然的流氓無產者身份成為社會的巨大破壞力。因此,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基本上都是在毀滅、建設,再毀滅、再建設這樣的圓圈中迴圈往復,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實際上又回到了舊朝代的原點,在推動社會變革上的進步作用十分有限。

    恰恰是這種文化傳承,卻隱伏著中國社會不具備民主精神的文化缺陷,濃重的暴力色彩支配下,使我們很難培養以對話和說服方式解決政治爭端的民主精神,更無從實現公共事務參與者和建設者的身份認同,從而使中國在推動民主政治的進步上更為艱難,因此在中國社會培養民主精神遠比呼呼民主政治更為重要!

  • 7 # 手機使用者86150240564

    我希望所有的人永遠記住這樣一句話並深思,萬里長江嗚咽水,五千年悲歌輪迴。同時我希望路過的人能看我的科學論文,在百度。搜狗,瀏覽器上手寫黃費波點選黃費波可以看見我的宇宙生命論,我有能力讓人類飛出銀河系,也許地震可以控制,為了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為了人類的未來不重演恐龍滅絕的悲劇,可以幫我宣傳嗎?

  • 8 # 江南俗士1972

    中國曆代王朝為什麼跳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律?

    這個問題似乎早已有了答案,但過於籠統。個人試圖從技術層面加以解答。

    一、理論上有漏洞。

    中國古代關於皇權來源合法性的最佳解釋是漢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論,天道即人道,君權天授。但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這個理論在擁護皇權的同時,也給皇權“挖了個坑”,即君王執政必須符合天道,否則就失去了執政的合法性,甚至可以被取而代之。按照“君權天授”的觀點,沒有永恆的王朝,天下有德者居之。這為改朝換代提供了理論依據,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運用。

    二、制度上有缺陷。

    從秦朝開始,中國曆朝歷代皆實行郡縣制,取消了封建世襲制,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這雖然有效地加強了君主集權,但也埋下了王朝權力鬥爭的隱患。歷代王朝始終陷於四股勢力的相互鬥爭中,皇權集團、外戚集團、官僚集團、宦官集團,其中官僚集團在宋代以前主要是軍人集團,宋及以後為文官集團。從歷代王朝覆滅的原因來看,宋以前主要是軍人集團勢力膨脹,軍閥割據、混戰甚至造反,最後導致王朝滅亡。宋及以後雖然有效壓制了軍人集團,但也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下滑,無法抵抗異族入侵,最終國破家亡。

    三、文化上有毒性。

    中華文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崇尚和平、包容,但實際上卻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模式。華人的平衡,不是包容性的平衡,而是對立統一,在鬥爭中達成動態的平衡。因此,各個利益群體之間,不會透過和平的方式去妥協,而更善於用赤裸裸的武力去解決矛盾。比如,英國貴族打敗亂收稅的國王后,依然承認他是國王,只不過簽訂了《大憲章》,約束了王權,如果放在中國,那則是替天行道、改朝換代的大業。

    綜上所述,再加上經濟上的原因,中國曆代王朝都沒挺過三百年的大限,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頻繁的戰亂,一次次地毀滅生產力和社會財富,最倒黴的還是普通民眾: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榴樹開花了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