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虎他爹
-
2 # 在下翩竹
一個是資源有限,還有一個是日本階級意識比中國嚴重的多,對城市平民和農民的盤剝也嚴苛得多。為了教導底層人民自覺堅守貧苦的生活,把物資讓出來供養武士和公卿階級,平安時期的日本貴族曾借宗教信仰之口,灌輸百姓“吃肉殺生違背天理”;“生前吃什麼動物的肉,死後就會變成什麼動物”的迷信思想,導致一段時間內底層百姓談肉色變,認為牲畜之肉是不淨的東西,葷腥只有魚可以吃。
諷刺的是,日本的僧人,尤其是京都御用寺院的僧人,反而是不禁葷腥的(《平家物語》裡甚至描寫過寺廟大肆圈養僧兵,干涉武家割據事務的傳說)。
-
3 # 薩沙
原因有兩個:
第一,日本的素食飲食傳統。
日本古代信仰佛教,相對有些社會地位的人很少吃葷,大體都是素食。
六二五年,信佛的天武天皇釋出“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莫造檻牢及施機槍等之類,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且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以外不在禁例……”敕令。
這是肉食禁止令的開端。
在平安時代後期,有個特別崇佛的白河天皇,覺得光是不吃肉還不夠虔誠,又頒佈了一項加強化的法令,進一步禁止食用魚蝦貝類,除了素食什麼都不準吃!
隨後又有幾次禁令,日本上層社會甚至武士階層,開始很少吃肉。
其實日本貴族吃飯本來就很搞笑。
以大名為例,高雅的吃法是每道菜只能吃三筷子,絕對不能超過。
德川家康就是在75歲高齡,一次忍不住大吃了一頓天婦羅,胃部根本受不了,突然暴斃。
武士是要戰鬥的,不吃肉食哪裡有力氣。但武士平時也就吃糙米飯和醃蘿蔔、醬湯之類。只有偶爾炫耀武力的打獵後,會吃一些野味。當然,少量的海鮮作為調味品,也是武士的美食。
總之,日本上等階層不吃肉,認為吃肉尤其是吃非海鮮類肉食的都是下等人。
而日本底層的老百姓,則是想吃葷卻沒條件吃。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整體的素食習慣。
日本直到明治維新之前,老百姓個子都非常低矮,瘦弱。
本多忠勝,他在日本有著“戰國第一猛將”稱呼,還被譽為日本俄你的張飛,可他的真實身高才1.4米左右。而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田信玄的身高也只有1.53米。德川家康作為江戶幕府第一代徵夷大將軍身高也不到1.6米。
這麼矮,除了遺傳以外,自然和很少吃肉吃奶有關係。
第二,日本國內的食材匱乏。
日本是個島國,古代是非常閉塞的。
日本傳統的肉食就是魚和貝類等海鮮,在日本海里面就能打撈到。
但海鮮不能長期儲存,基本都做成鹹魚之類。
日本常見的一種鹹魚,名字我忘了,堅硬無比,非尖牙利齒根本咬不動。唯一的優點是可以長時間儲存數年,適合作為軍糧。
日本古代只有很少的雞鴨等家禽,沒有養殖豬牛羊的習慣。
綿羊是南宋時期,才從中國傳來的,數量很少。當時的綿羊肉很騷,口味清淡的日本人根本受不了,無人願意吃。
日本的家豬,是江戶時期才從荷蘭引進的,之前野豬倒是有不少,日本人認為它們是山神,不能殺更不能吃。
牛是重要的勞動力,古代日本用來耕地尚且不夠,怎麼能吃呢?吃牛肉更是明治維新以後,有明治天皇帶頭才養成的習慣。
-
4 # 惡魔的糞叉
一面是物資匱乏,一面是宗教影響。
日本很早就頒佈了肉食禁止令,宗教宣傳吃了四條腿的動物下輩子變牲口,於是全國基本不再食肉,尤其是貴族,這也導致了日本自平安時代起貴族短命,反而武士因為經常偷吃獵物致使階層崛起。(當然發明了“山鯨”這種自欺欺人的搞笑詞彙)
豆腐是唐代傳至日本的,但是這玩意一直是貴族食品,一直到戰國時期才傳至民間,到江戶時期才成為真正大眾食材。
拉麵是明末傳過去的,相傳是大儒朱舜水明亡後東渡所傳。
戰國是武士吃飯,米飯管飽簡直是過年,下飯的就是味增和鹹菜。高階武士才能看見魚,電視劇裡上整條魚那是開大宴會的水準。
茶泡飯的起源是武士用戴過的頭盔來泡米飯,因為出汗有鹽分所以體味……用茶那是後來的事。
德川家康作為天下人,也就是米飯醃蘿蔔,其府中侍女也是如此,後來偷聽到侍女抱怨伙食,乾脆連醃蘿蔔都停了。
德川家康是嘴饞吃死的,七十幾了因為嘴饞吃了鯛魚天婦羅蘸蒜泥,吃多了不消化,導致長期腸胃功能紊亂,拉肚子拉死了……
現在大家看到的豐富日料,一方面來自安土桃山時代起的文化興盛,一方面來自江戶時代的奢侈風漸起,加上明治後與西方的交流。古代日本,是標準的吃貨地獄。
-
5 # 派拉特之書
日本古代飲食單調主要因為資源匱乏和缺少佐料,食物型別的豐富很多是來源於肉食,而日本的作為肉食的豬牛羊一直不足,例如飛鳥時期,日本是禁止吃豬牛羊的,尤其是牛肉,只能吃鳥肉和魚肉,飲食型別自然豐富不起來。佐料方面,日本由於封閉,無法像中國一樣透過貿易獲得大量佐料,所以烹飪手法很容易被侷限為生吃、燒烤、煮湯,自然型別也會受限。
-
6 # 鳶都榮哥
古代日本的飲食為何如此單調?是資源有限還是講究太多?因為窮,就這麼簡單,日本戰國時代, 足輕吃的是糠加野菜, 下級武士吃的是糙米加醃菜或者梅乾,只有大將級別的上級武士才吃白米+魚,貝類。
其實日本貴族吃飯本來就很搞笑。以大名為例,高雅的吃法是每道菜只能吃三筷子,絕對不能超過。德川家康就是在75歲高齡,一次忍不住大吃了一頓天婦羅,胃部根本受不了,突然暴斃。武士是要戰鬥的,不吃肉食哪裡有力氣。但武士平時也就吃糙米飯和醃蘿蔔、醬湯之類。只有偶爾炫耀武力的打獵後,會吃一些野味。當然,少量的海鮮作為調味品,也是武士的美食。
再來中餐強調吃的獵奇、冒險、痛快,日餐強調禮儀、秩序、剋制。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有數百年強制信佛的歷史,百姓不能吃肉(魚除外),這就抑制了日餐的發展。江戶時期,因結束了多年戰亂,日本經濟繁榮,但由於武士隊伍過於龐大,而米是他們的工資,導致農民甚至不得吃米,據石毛直道說,這是日本歷史上農民首次不能充分吃米的時期(可見,我們說日本資源匱乏,歷史上很貧窮,也未必是正確的)。武士強調簡樸生活,食物非常簡單,這可能也抑制了日餐的發展。
日本人從江戶時代進入了食譜甚廣的飲食文化時代,由於中國"陰陽五行"說的影響,自古以來,日本人始終貫徹雜食的原則,以保證"陰陽"的平衡。正是這種觀念,使雜食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日本人的觀念,新鮮的東西是營養最豐富,體內所蘊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鮮期。日本人喜歡將食物生吃,不僅生吃各種蔬菜和各種植物,而且生吃雞蛋,生吃魚,生吃肉。因為,能生吃的東西必是新鮮的東西;反過來說,唯有新鮮的東西才能生吃。
其實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歸根結底有幾大原因。日本人在古代是吃肉的,在繩文、彌生、古墳時代的考古遺蹟中,都有動物骨骼出土,雖然日本國內沒有原生的牛、羊、馬,但有豬和雞,這兩種動物很可能在公元三世紀以前,就被馴養了。但很快,因為佛教的傳入和本土文化觀念的變化,肉食被逐漸排除在日常飲食之外,連家禽和家畜都退化了。十九世紀傳教士來到日本,注意到日本沒有雞蛋。日本人現在瘋了一樣瘋狂發明雞蛋料理,是在補歷史欠賬啊。
據記載,唐朝中華先進文明傳入日本後,日本人才從動物轉化為人類,知禮儀,知藝術,知文明,知羞恥,知禮樂,才有懷食料理。古代日本真是窮的不可想象,無良地可耕,颱風肆虐,地震平常,物產缺乏,不會養殖,只有太平洋魚類可食,又不會炒燉蒸煮,只能生食,保持獸性!
日本古代飲食單調主要因為資源匱乏和缺少佐料,食物型別的豐富很多是來源於肉食,而日本的作為肉食的豬牛羊一直不足,例如飛鳥時期,日本是禁止吃豬牛羊的,尤其是牛肉,只能吃鳥肉和魚肉,飲食型別自然豐富不起來。佐料方面,日本由於封閉,無法像中國一樣透過貿易獲得大量佐料,所以烹飪手法很容易被侷限為生吃、燒烤、煮湯,自然型別也會受限。
-
7 # 好奇的小馬哥
日本那個地方物產和資源雖然沒有我們國家豐富,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代人口又不多,雖談不上地大物博,資源可根本談不上匱乏。要說講究,一個文化靠輸入的民族又能講究啥,從日本人的實用主義來看那就是窮講究。
古代日本人在吃的方面這麼苦逼又是為啥?
首先,說的好聽是因為古時日本的本土文化比較落後,說的不好聽就是日本人那時腦子還沒開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在小島上被困了上千年的民族,自娛自樂慣了,根本沒想過要去知道別國在吃的方面到底有啥花樣。說那時的日本人沒開竅還真不是玩笑,佛教一說不能吃肉啥的,就開始禁這個禁那個,禁到最後就只能是米飯加醃菜再加碗醬湯。雖然後來慢慢和大陸強國有了聯絡了,但好不容易來趟大陸,想要的好東西實在又太多,那就更加顧不上吃的方面。難不成冒著餵魚的風險就為了拉一船菜譜、佐料回去?
再說,就算知道了花樣又如何?日本諸島物產雖然也不匱乏,但品類終究相對單一,你說這食材品類少,這飲食又咋豐富得起來呢?到頭來也只能在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力求在某種食材的處理上做的更加精緻,刺身就是其中的代表了。可再精緻又如何?到最後也還只是魚的吃法。
所以日本最終選擇了另一條和我們不一樣的道路,極力打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精緻飲食。
-
8 # 藍白旗幟
為啥古代日本人吃飯就吃個大米飯呢?了不起加條魚,搞個天婦羅這種油炸食品就跟過年了一樣,大名鼎鼎的日本戰國三雄德川老烏龜當年就是因為在75歲高齡時忍不住大吃了一頓天婦羅,結果老烏龜的胃部根本受不了這樣油炸食品,直接崩了。
那麼古代日本人為啥吃得那麼差呢?有人說是日本那些貴族瞎講究,不吃肉類啥的,也有人說是日本生產力在那裡擺著,到二戰時期都沒好多少。其實這兩個原因都對,本文就來聊聊古代日本人的飲食。
(1)不食人間煙火的日本古代貴族
原本的日本人是啥都吃,畢竟肚子會餓,但是後面出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情況,那就是日本人突然開始信佛了,歷史就有著名的唐朝大和尚鑑真東渡扶桑,日本人就開始認真學習佛教了,當然了日本佛教也比較那個,跟咱們印象裡的佛教不一樣,基本上就是酒色不斷的大地主,結婚都光明正大的結,比如說石原里美就演過跟和尚結婚的電視劇。
正是因為信佛,所以到公元 8世紀的時候,嵯峨天皇因為迷信佛教,發一道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命令,叫做「肉食禁令」。貴族們從此開始普遍素食,此後很多日本天皇都下詔過要日本人禁止吃肉,當然了,底層老百姓還是繼續啥都吃。
不過因為吃素是貴族們的飲食習慣,大家也更願意吃素,再加上物產不豐富,日本的烹飪也是以清淡為主。不過到了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被列強一教育,知道自己矮的一比,所以要開始提升體質,於是到了1876年,日本的明治天皇才下令解除肉食禁令」,並且開始帶頭吃肉,試圖改變日本國民的飲食習慣,增強日本人的體質。
(2)日本戰國老百姓的困苦
日本戰國時代,那個日子是真的不舒服,老百姓們基本上是一天只吃兩頓飯,這其實正常,畢竟當時華人一天想吃三頓也難。不過當時的日本人一頓飯基本上就是“一汁一菜”,也就是一道小菜+一碗湯,有些甚至就是糙米餬口而已。
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典故是講德川老烏龜的,這貨雖然是戰國最後的統治者,是一個很強大的大名,但是他很摳,說是在自己的府邸裡頭的人連魚都很少吃,每天的伙食就是醃蘿蔔就米飯。所以底下人意見很大,有一次這哥們在院子裡頭散步,他聽到幾個侍女在吐槽德川老烏龜家的伙食垃圾,「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小菜只有醃蘿蔔。」德川老烏龜善解人意地說,既然你們不愛醃蘿蔔,那以後就不要吃了,於是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除了侍女們吃得差,戰國一些邊遠大名的伙食也很差,比如說日本戰國獨眼龍伊達政宗有天就感慨道,“有朝一日天下太平了,我要吃紅豆飯、芋頭蘿蔔燉肉湯(芋子汁)和新鮮的沙丁魚!”獨眼龍好歹也是一個縣長級別的人物,也就這追求,可見戰國時代日本人的伙食之差,要知道那年頭已經是咱們的大明朝了。
後來到了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人的伙食好了些,日本將軍終於混到頓頓有精米吃,但是因此這些人就得了腳氣病,這個腳氣病主要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1所引發的,因為精米里頭沒有B1。日本的幕府將軍就是因為德川家光只吃精米,死在腳氣病上。不過由此可見,日本將軍的伙食也不咋滴,頓頓精米都算是人上人伙食了。
-
9 # 柳心英華
兩者都有。一方面日本國土狹小,物產缺乏,日本人整體比較節儉。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發達,食物精緻,雖然單調但營養搭配合理,吃的健康。
回覆列表
日本飲食單調是一個典型的刻板印象,未必是事實。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江戶時代,江戶擁有登記的餐飲單位接近1萬家(不算遊攤),平均160戶就有一個餐館,這個密度是當時世界第一,任何城市都比不了。可見,古代日本的飲食一點也不單調,之所以給人以單調的印象,理由如下:
首先,不同文化對美食的評判方式不同
日本沿海多魚,不同魚可做成不同的刺身和壽司。在日本人看來,彼此完全不同,可在華人看來,就是刺身、壽司兩樣而已,彼此只是微殊。
中國飲食中含油量比較高,比較強調調味,不太接受過於清淡的口味(當然,淮揚菜也是強調口味清淡的)。對於不同魚的微殊,不是太認同。
同樣,古代許多日本人對中餐嘖有煩言(日本人比較喜歡記筆記,在筆記中,有不少對當時中餐的負面評價),認為味太重,沒有回味的餘地。
中餐強調百菜百味,強調食材的多樣化,追求豐富的效果,在製作技術上,可能也更復雜,完全圍繞味來進行。
日餐則重視食材的新鮮,主張儘可能少地人工干預,反對過度烹飪,品味食材本身的鮮味。
不同的評判標準,難免造成彼此的誤會。
其次,中日文化不同
中國是大陸民族,好熱鬧,重交往,對宴飲非常重視,即使家徒四壁,也絕對要讓客人吃飽吃好,存在炫耀性消費,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產食品。
日本是海洋民族,強調團隊協作,但不重交往。和日本人打交道會發現,彼此防備心理甚強,特別注重規範,很難成為華人那樣無話不談的貼心朋友。
兩種文化孰優孰劣,很難評價。
總之,中餐強調吃的獵奇、冒險、痛快,日餐強調禮儀、秩序、剋制。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有數百年強制信佛的歷史,百姓不能吃肉(魚除外),這就抑制了日餐的發展。
江戶時期,因結束了多年戰亂,日本經濟繁榮,但由於武士隊伍過於龐大,而米是他們的工資,導致農民甚至不得吃米,據石毛直道說,這是日本歷史上農民首次不能充分吃米的時期(可見,我們說日本資源匱乏,歷史上很貧窮,也未必是正確的)。
武士強調簡樸生活,食物非常簡單,這可能也抑制了日餐的發展。
其三,現代化的產物
在今天,日餐確實給人以過於單調的印象,普通日本人的食物中包含了許多中餐的內容,如拉麵、餃子,此外還有南洋傳至的咖哩飯等。
這可能是經濟高速發展,導致人工、房價騰貴的結果,人們越來越不愛從事餐飲業,所以日餐日漸衰落。今天中國餐飲種類多種多樣,但相信20年後,也會出現類似的效應,今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經是快餐遍地,老北京200多種小吃,如今還儲存下來的不過10餘種,大多數店都在經營燒烤、火鍋之類簡單粗暴的美食。
正如我們覺得西餐也太簡單一樣,其實法餐也有上千菜譜,義大利餐更豐富一些,可大家很少能吃到,吃到的都是快餐,法華人是絕對想不到,影響力最大的法菜居然是炸土豆條,正如華人很難想到,影響最大的中菜居然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炸春捲等。
在現代化的影響下,餐飲業會逐漸走向簡單、粗糲,日餐中的定食大概就是這種影響下的產物。
所以,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評價歷史上的日餐。
當然,中日兩國體量差別太大,歷史積累上也完全不同,用中餐來比日餐,顯然就不太公平,事實上,世界任何一個菜系都無法和中餐的豐富相比,目前中餐整理出來的菜譜多達2萬種以上,這恐怕是壓倒性的優勢。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全球評比中,日餐館列入米其林名單的更多,中餐卻很少,在世界10大美食中,壽司多次奪取冠軍,中國的烤鴨勉強入選。雖然中餐館遍及全球,但一般來說,它的優勢在便宜,還不能說真正壓倒了日餐。
日餐是西餐、中餐之外世界第三大餐飲體系,有獨自的特色,特別是它主動融入現代社會,強調健康理念(其實歷史上日餐也不健康,比如壽司熱量過高,且對糖尿病患者不利,大有垃圾食品之嫌,所以今天售賣的壽司都是小份為主,這樣才勉強符合熱量攝入標準),此外注意渲染自身文化特色,這些是值得中餐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