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學大小姐
-
2 # 溫讀
秦,奮六世之餘烈,方能讓秦始皇一掃六國,威震四海。
為什麼秦國可以從春秋戰國,大大小小几百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中脫引而出,一統天下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這政治經歷,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力大增。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對軍事的改革。
商鞅變法以後,將秦國徹底改造成了一個戰鬥機器,秦軍的戰鬥力瞬間飆升,這都是歸結於秦國特色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
這項制度是商鞅變法設立,目的是為了提升秦軍的戰鬥力。
在這項制度中,商鞅規定,不論出身門第,凡行伍中人,一律按照軍功大小接受賞賜,無論你是庶民還是秦國的宗室,貴族。
而且,如果是宗室,沒有立下軍功,不得入宗族的簿籍,更不能擁有爵位!
這項制度,讓秦軍的戰鬥力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之所以可以攜一支天下無敵的虎狼之師,一掃六國,根源莫過於此。
因此,我認為,秦皇掃六國,最重要的原因,是商鞅變法。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秦人的性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比如說,自秦孝公和商鞅變法以後,商鞅雖死,當時改革的政策卻依舊走了下去,政策並沒有改弦更張。
其實改革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很多時候,改革家都不會害怕死,但是會很害怕自己死後,自己的政策被擱置。
而且,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秦皇,沒有昏庸無道,荒淫好色的君主,只要是賢德君主必然長壽,否則就早死。
你可以檢視歷朝歷代的皇帝,你就可以發現,連續六七代皇帝,全部明君,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所以,在我看來,秦滅六國,是大半的必然事件,加少部分的偶然事件。
歷史的使命交給了秦始皇,始皇帝13歲繼王位,19歲親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那年,一統天下。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3 # 瘋狂的彗星
秦國統一天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奮六世之餘威”,何為“六世”?就是自秦孝公至秦莊襄王,共歷六世,然後才是秦王政。這說明,統一天下並非由嬴政一朝單獨完成的,雖然滅亡六國全是在秦王政後期,僅僅用了十年,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於國力的不斷積累和歷朝君臣的不斷努力。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大家所熟知的秦穆公的故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他自然也是有所作為的。然後到了戰國中期,商鞅變法順勢而生,而其中秦孝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大家不要因為商鞅之死而鄙視秦惠文王,要知道,秦國國君由“公”進爵為“王”就是從秦惠文王開始的,而且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還滅了古蜀國(在後面還將提到)。惠文王死於公元前311年,然後上臺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不過幾年,其主要成就是穩定秦國局勢,並保持秦國的“國際地位”。繼秦武王王位的是秦昭襄王嬴稷(又稱嬴則),嬴稷在位五十餘年,在其在位期間所發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很多,比如主長平之戰以及滅西周國。繼昭襄王而立的是秦孝文王及秦莊襄王,兩位秦王在位時間都很短,還沒有來得及展示雄才,巨大的責任便落到了年僅十三歲的嬴政肩上了。歷史學家曾評論說秦國曆史上幾乎沒有昏庸無能之君,上樑正則下樑不歪,光從最高統治者這個角度看,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也不足為怪。當然,功勞是屬於集體的,光有明主還不行,能臣勇將也是不可或缺的。春秋時期的咱就不提了,僅從孝公到始皇時期,其間就有不少聞名於世的能臣勇將,商鞅、張儀、范雎、李斯、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是其中的代表。商鞅推行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統一度量、推行郡縣制等。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為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奠定了基礎。張儀兩次相秦,他運用縱橫之術分化瓦解各諸侯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盟關係,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取得節節勝利,而且還為秦國取得一部分疆土。范雎為秦昭襄王制定了有效的戰略方針,對內“固幹削枝”,對外“遠交近攻”。還施用反間計,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統率趙軍,最終在長平之戰敗給白起。李斯就更不用說了,輔助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立下巨大功勳。以上舉的是文臣,下面再來舉幾位武將。白起,有“戰神”、“人屠”之稱,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殲敵無數,嚴重打擊了對方。秦滅六國,除南韓以外的其餘五國全為王翦、王賁父子所滅,王翦何許人也?與白起同列戰國四大名將,破邯鄲、滅燕趙、亡楚國,這些無不是王翦的功勞。成龍有一部電影叫《神話》,裡面有一個人物叫蒙毅,歷史上是真有這個人的,不過他沒他哥哥有名,他哥哥是誰?就是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蒙恬將軍參與了滅齊國,並率軍收復了河套地區,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以上所列只是其中一部分,秦華人才雲集,不可斗量。(有人說,秦國武將多是“自產”,而文臣則多是“進口”。另外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秦國曆代名臣名將大都不得善終)以上說的是人才方面,僅有人才還不行,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相對穩定的國內局勢和混亂的國際局勢對秦國來說是極其有利的。但這過於宏觀,我想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再做一些分析。
經濟方面。春秋以來,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大幅提高,而秦國更因商鞅變法的一系列經濟政策而實力大增。秦國的關中地區乃是一個富庶之地,秦孝公時將國都由櫟陽遷到咸陽,關中地區進一步開發。漢中盆地也是個土壤肥沃的地方,其周邊的巴國、蜀國、楚國都曾控制過該地區,不過這塊“肥肉”最終還是落到了秦國的口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率軍滅了巴、蜀,得了四川盆地。當然,僅是得了地盤還不足以更大程度的富國強兵,這就得大力發展農業。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水工鄭國開始主持興修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大約十年後完工。鄭國渠使關中平原的農業迅速發展(有趣的是,鄭國其實是南韓派去“疲秦”的間諜)。還有一項更為有名、更有意義的水利工程,那就是都江堰。都江堰是由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逐漸成為“天府之國”。鄭國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使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土地得到進一步利用,使秦國糧食產量得到相當的提高,從而人口增長,兵源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再說制度方面。公元前408年秦簡公實行“初稅禾“,就是按田畝收稅。到了秦孝公時,商鞅採取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策,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實際上是承認土地私有。秦獻公時頒佈”止從死“的法令,廢除用人殉葬的陋俗,這不僅是一種文化上的進步,更有現實的是,它為秦國保留了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縣制的普遍推行,使中央集權得以確立,有利於調動全國力量。商鞅制定《秦律》,保證了國家機器的高效運轉。還有在觀止、爵位制、軍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設。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它使秦國在制度上也超越了其他諸侯國。
還有戰略方面。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比如說,如果趙王沒有中計,在長平之戰中遭到坑殺的是秦軍,那麼歷史又會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呢?假如荊軻刺秦成功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秦國的成功,離不開其一代代君臣的戰略謀劃和戰場上將軍謀士的戰術選擇。剛開始,秦國並非最強的諸侯國,要想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必然要有靈活的政治手腕。秦孝公審時度勢而排除萬難重用商鞅進行變法,那怎樣才能為秦國的變法贏得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呢?秦孝公和商鞅很有辦法,他們製造出秦國貧弱的假象,訓練新軍也是在大山裡進行。這種障眼法,效果很好。後來其他諸侯國越來越感覺到秦國的強大所帶來的威脅,遂有犀首公孫衍、蘇秦等人的合縱之策。有蘇秦就有張儀,張儀採用連橫之策,使韓、魏屈服,瓦解合縱聯盟。秦昭王時范雎提出“遠交而近攻”的戰略,就是暫時結好相對較遠的齊、楚,而攻取鄰近的三晉,“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則王之尺也”。秦國在攻取東方六國之前,已先安撫了後方的西戎和攻取了南方的巴、苴、蜀等國,這既給秦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也創造了穩定了後方,所以後來秦國才敢出動大軍與趙、楚等國決戰。戰略是宏觀的考慮,而戰術則更具體更靈活,伊闕之戰中白起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術,斬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華陽之戰中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大敗趙魏聯軍。長平之戰中白起採取迂迴戰術,誘敵深入、分割包圍,最後大勝。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領六十萬大軍伐楚,秦軍抵達楚境後,王翦採用以逸待勞的策略,休養整整一年,後大敗楚軍,滅楚國。像以上所舉的戰略戰術還有很多。
經濟力量的增長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設和戰略戰術的使用又需要人才,各個方面的配合使秦國能脫穎而出而一統天下。
-
4 # 破乞
秦始皇,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國君,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對於秦始皇這位皇帝,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當然,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的稱號,無疑是名副其實的。對於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很難用三言兩語來說清楚。其中,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謂最大的功績之一。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六國的末代君主呢?
南韓
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南韓,所以,秦國從南韓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攻滅南韓。公元前226年,在新鄭的前南韓貴族發動叛亂,後被平定,而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死。
趙國
在山東六國中,趙國曾經是匹敵秦國的強國。不過,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實力急劇下滑。對此,秦國在消滅南韓後,自然將注意力放在了旁邊的趙國上。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俘獲了趙王遷,佔領趙國全境,趙國滅亡。對於趙國的末代君主,秦國選擇將其流放到房陵,趙王遷到房陵後,住在城北一個茅屋裡,不久,趙王遷餓死在茅屋裡。
燕國
和南韓一樣,在東方六國中,燕國的實力也相對弱小。在滅亡趙國後,秦國大軍投入到消滅燕國的戰役中。公元前226年,秦兵奪取了燕地,燕王東遷到了遼東。公元前222年,燕王被俘虜。對於燕王喜的結局,正史上說秦始皇沒有為難他,放了他一馬。不過在野史上,有說法認為燕王喜後來上吊自殺而死。
魏國
在春秋戰國歷史上,魏國和趙國、南韓一樣,都出自晉國這個大國。在南韓、趙國相繼被滅亡的背景下,魏國顯然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大舉進攻魏國。這次王賁採用的水攻,魏國都城大梁的城牆被泡崩塌,秦軍攻入大梁後。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
楚國
對於楚國來說,地方遼闊,兵力雄厚。所以,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戰爭中,楚國被放到了靠後的位置上。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自請老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王翦戰敗冰殺害了楚國大將項燕,佔領大片楚國領土。公元前223年,秦軍佔領江南,俘獲楚王熊負芻 。楚王熊負芻以弒君(哀王)之罪,廢為庶人,不知所蹤。
齊國
最後,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是傳統強國。早在春秋初期,齊桓公就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戰國時期,雖然姜氏齊國被田氏齊國取代,不過在齊威王、齊宣王等君主的努力下,齊國一度讓秦國都感到畏懼。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最後一個強大的對手齊國,齊王建也死於流放之地。
回覆列表
首先,滅六國自身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嬴政打倒了呂不韋以後,收攬了秦國的大權,就開始圖謀六國了。其實,當時如果六國合縱,秦國根本不可能統一全國,因為六國的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偏偏尉繚這個能人,由於不被自己的祖國重用,於是跑到了秦國,提出了計策:“願大王不要愛惜財物,派人賄賂各國大臣,來破壞本國計劃,大王就可以逐個打敗”。這一本國叛徒,造就了統一全國的秦始皇。
其實,三國裡面官渡之戰,要不是許攸投降曹操,夜襲烏巢,曹操也不會打敗袁紹啊!所以,這些人,也是成就偉人的墊腳石。
首先呢,屈服的是南韓,首先是李斯用錢財誘惑了韓王安,十七年,秦的南陽守將,就攻破了新鄭,擄了韓王,滅了其國家。(如果你對南韓比較有興趣,但是你又不愛看書,我推薦你看動畫片《天行九歌》)
接著,韓亡後,九年間,嬴政連著滅了其餘五國。這五個國家,連抵抗的招架都沒有,輕而易舉的被滅國。由此可見,一些人大臣,對一個國家的存亡,危害多大啊。 當然,這中間有個人出了名,那就是荊軻,為燕國演出了一出壯烈的悲劇。
其實,告訴你個故事,如果你喜歡研究荊軻,你會發現,讓荊軻去刺殺秦王的燕國太子丹,他小時候和嬴政是好朋友,倆人無話不談,嬴政是太子丹的大哥哥,天天帶著他玩。歷史,很有趣。我們不知道的事太多。
後來,嬴政滅了趙國,幹了一件殘忍的事,就是他親自到了邯鄲,活埋了他小時候母親的仇人。其實,這也沒什麼,厲害了,成功了,揚眉吐氣一把,是不是!
最後我在講事,我們老師講的,跟著學過周易,所以,我們老師雖然講的專業是其他的,但是他動不動講周易。比如天干,地幹,什麼xx車牌號。 當然,對這個問題有用的還是,我們知道周屬火德,秦屬水德,(與水相配的是黑色)所以,秦國服裝都是黑色。 最後,請你算算現在屬於五行中那一行?該是什麼顏色!個人愛好,隨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