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春之歌5752209227

    從胎教就開始灌輸。分享不是死記硬背的一個教程,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善意。確切的說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分享情感吧。孩子大一點就告訴他分享的意義在哪裡。

  • 2 # 卡米簡筆畫

    如何幫助幼兒(約1-3歲)學習分享?

    做一個好的示範者

    分享其實不只侷限於「擁有的物品」。如果父母樂於分享時間或物品,我們的孩子會學著那樣做。

    「你是不是害怕拿不回來呢?」或「你擔心你的小汽車不會回來了嗎?」幫助孩子認知他的情緒,時間久了,認知會轉換成了解與迴應他人情緒的能力。幼兒其實是很擅於讀出他人的臉部表情的,但無法說出他們看到的那種表情是什麼。所以當爸媽在讀故事書的時候,不妨常問孩子「這隻小兔子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傷心呢?」等類似的問題幫助學習。

    跟孩子站在一起

    當兩個小孩想要同一個東西,可以試著對他們說:「你玩玩之後,妹妹可以跟這隻小馬玩嗎?」或可以提供孩子選擇:「你想要分享這部紅色的汽車或是藍色的汽車給妹妹玩?」

    讓事情更具體

    分享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事,他們的理解通常是「你要把它給我」或是「我要把東西給其他的小朋友」,需要花更多力氣對「等待」與「輪流」的意義加以說明。

    別硬要做出決定

    當爭執正在爆發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玩具,做父母的不一定需要做出什麼決定。

    準備好兩人份的活動

    例如一大桶的小汽車,或是包含鏟子、篩子的玩沙組,或一組黏土,替兩個孩子準備好足夠的玩樂。

    如何幫助學齡前兒童(約3-5歲)學習分享?

    提供孩子一些溝通技巧

    教導你的孩子一些協商或解決問題的語言(像是「我想要跟你交換玩」或「我還沒玩完這個」),鼓勵孩子開口詢問或學習等待,可以防止孩子搶奪或藏起玩具。雖然有時候孩子會想要父母幫忙介入,但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開始用屬於他們的方式學著協商溝通。

    教孩子正確的所有權概念

    如果孩子總是不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建議父母們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孩子也需要學著尊重其他人的東西,去詢問物品的擁有者他是否可以使用。

    跟上述幼兒時期一樣的遊戲聚會守則

    仍舊為孩子準備足夠數量的遊戲物品,但是更試著鼓勵一起分享玩樂,輪流著玩。

    如何幫助兒童(約5歲以上)學習分享?

    獎勵孩子的正確分享行為

    指出孩子很棒的分享玩樂的行為,並予以獎勵或讚美。

    不要當孩子的護衛隊

    有時候當孩子陷入了分享的糾紛狀況的時候,做父母的可以從旁觀察就好。你可以跟孩子說:「發生什麼問題了嗎?該怎麼解決呢?」。示範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分享,但比較像指導或訓練的角色。如果父母們總是插手,孩子永遠無法學習到自行解決。

    有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們去發現哪一個孩子在群體中受到冷落了,可以說:「弟弟好像沒有機會可以玩到呢!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也玩到...」。當然,在學習分享的路上,孩子們仍會有衝突,但分享能讓孩子體驗到與他人良好的互動經驗,例如,比較大的孩子會慢慢那麼不介意較小的孩子總是拿他們的東西,會認為自己長大了,逐漸可以接受那樣的狀況。

  • 3 # 喝桶裝酸奶

    從小讓孩子養成堅強,獨立,友善的性格,遇事先思考的習慣,培養團隊意識等。舉例來說,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跟他一起做些運動,引導他知道什麼是堅持,磨鍊他們的意志力。他如果摔倒就算哭也要讓他們自己爬起來(這是模仿國外媽媽的教育方式)引導他們知道堅強,對他們獨立的一面也有幫助。多帶孩子玩或者多參加團隊協作方面的遊戲,教導他們多交朋友,教他一些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

    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教育,不要因為工作忙等原因在他們教育問題上疏忽,等到他們大了或者到叛逆期你才去教育講道理,那時候只能事倍功半了。

  • 4 # 墨仔媽媽育兒

    前幾天我帶孩子下去遛彎正好碰見這麼一件有關於“分享”的事情,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個看起來是大概有4歲的男孩拿著一個變形金剛,然後旁邊一個大約2歲左右的孩子看到了以後伸手就要拿這個變形金剛,這個小男孩立刻霸氣的護住了自己的玩具,同時很生氣的說:這是我的,不許動,結果這個2歲的孩子哇哇哇的嚎啕大哭,4歲男孩的奶奶臉上掛不住了,感覺自己的孫子太不懂事了,直接要從男孩的手裡搶下來變形金剛給對方,並且當場開始教育男孩:你是當哥哥的,他是小寶寶,你要大方點,玩具給小弟弟玩一下啊,要懂得分享。這個男孩說什麼也不給,從奶奶手裡掙脫跑了,還要遠遠的喊一句:我就是不給,這是我的玩具。

    這個關於分享玩具的事例其實已經是屢見不鮮了,但是每一次發生矛盾的時候,家長依然會很頭疼,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變得太自私,對於現在完全不願意分享的孩子該怎麼引導呢?孩子什麼時候可以學會分享,如何學習?

    學會分享需要一定的心理理論

    分享是一種行為,行為背後則是心理狀態,孩子要學會分享,就需要具備這樣的心理理論: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具備這樣的心理基礎以後,孩子才能感受到別人想要玩自己玩具的渴望的心情,自己不給別人玩玩具時對方的失落和傷心,有了這種感受,孩子才能做出分享的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3歲之前的幼兒基本還不具備這樣的心理理論。

    所以,3歲之前的孩子不會分享並不是“自私”,也不是“不懂事”,更不是“沒禮貌”,而是真的是年齡太小,我們這些大人的小時候也是這樣的,說不定比自己的孩子還要“護玩具”。

    學會分享需要輕鬆寬容、平等的家庭環境

    這個家庭環境是指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一般情況下,被過渡溺愛的孩子很難學會分享,總是被強迫分享的孩子也不容易學會分享。

    比如,文章開頭那個4歲的男孩,從心裡理論層面來看,他應該可以做出分享的行為了,但是結果卻是沒有分享,很大程度上和奶奶的強迫行為有關係,並且應該是經常性的用“不懂事、自私”這樣的標籤來評價孩子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對分享這個事情就產生了牴觸的情緒。

    學會分享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這點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一、錯誤的引導行為

    1、隨意貼標籤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當下立刻的責怪孩子,當著別的孩子和家長的面前,這種行為可以說是貼標籤:

    你這樣是很自私的

    你這麼做一點都不懂事

    你怎麼能沒有禮貌呢

    你太小氣了

    家長這樣說完,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初期都是來自大人,這對以後的自我評價的形成是不利的。

    2、強行從孩子手裡奪走玩具

    文章例子裡的那個奶奶使用的就是這一招,結果呢?孩子奪回來玩具自己跑了,並沒有達到奶奶預期的效果,強行奪走玩具會讓自己的孩子很傷心,對大人失去信任感,在大人看來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玩具,但是在孩子看來,玩具的意義不亞於一個親人。

    並且,2、3歲的孩子還處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物權意識很強烈,強行奪走玩具會讓孩子產生困惑:為什麼我的東西不能由我自己把控呢?

    3、溺愛嬌慣孩子

    家裡的好吃的都給寶寶吃,寶寶先吃,都是寶寶的,沒人和寶寶搶,這種情形基本家裡都會出現,其實這個行為是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家人都圍著自己轉,那麼孩子考慮事情就會常常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對待家人的這種方式會運用到對待小朋友的身上。

    其實很多孩子會出現將好吃的給大人的行為,但是有的大人會假裝吃一口,再重新塞回寶寶嘴裡,這個行為會打擊孩子分享的成就感。

    二、正確的引導行為

    1、試試交換分享和輪流分享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引導孩子使用交換的方式或者輪流玩的方式,和對方的小朋友互換玩具,大部分孩子都本能的對別人的玩具更感興趣,因此,互換的過程會減弱孩子的焦慮感,如果沒有玩具可以互換,那麼就引導孩子輪流玩,對方玩兩分鐘,自己玩兩分鐘,總之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玩具會回到自己的手裡。

    2、徵求孩子的意見

    學會與孩子平等對話,尊重孩子的想法很重要,在分享玩具之前,家長需要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當然,這個徵求的說法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引導孩子做出分享的舉動:你願意把你的玩具給這個小弟弟玩一下麼?你看這個小弟弟好想玩,小弟弟快哭了。3、4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共情能力,能夠體會對方的傷心,這樣說,孩子說不定就會主動分享了。

    3、及時肯定讚揚分享行為

    當孩子做出分享的舉動以後,家長要趁熱打鐵,及時讚揚孩子,但是需要注意讚揚技巧:誇具體過程,比如:寶寶會分享自己的玩具,很棒哦,很有大姐姐的風範呢。

    適當的表揚能夠從正面強化分享這個行為,得到表揚的孩子心裡美滋滋的,下次一定還會主動分享。

    4、不給孩子搞家庭特殊

    如果家裡有好吃的,那就人人有份,平均分配,大家一起吃,讓孩子知道自己並沒有什麼權利可以搞特殊化,淡化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5、經常問孩子要吃的要玩的

    家人作為孩子最早的夥伴,要充分利用好這個角色優勢,可以經常性的問孩子:可以把你的玩具汽車讓我玩玩麼?可以把你的蘋果分給我吃麼?

    這一系列的操作其實就是教孩子如何分享、請求分享。

    當小夥伴來家裡玩耍前,家長和孩子提前商量好,要準備什麼食物、玩具和小夥伴一起分享,讓孩子參與這個計劃的過程,讓他自己挑選可以分享的玩具,然後把其他的玩具收起來,第二天小夥伴來了以後,孩子透過和小夥伴玩耍的過程中,感受到分享的樂趣,一起吃好吃的,玩玩具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總之,分享這個事情,家長不要過於焦慮,也不要上綱上線,只要提供了正確的支援,分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請給孩子時間去慢慢成長。

  • 5 # 一度甄選

    首先我們要了解寶寶,他們對於分享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寶寶1歲內,將分享當成遊戲時,我們只需微笑對待他的行為即可,但不用沾沾自喜。寶寶2歲後, 隨著寶寶漸漸形成“所有權”的概念,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開始,“分享”就變得艱難起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和玩具,寶寶會表現出防備和不願,但這並不是自私,也不意味著“小氣”,而是一個發育階段,這個階段會持續至3歲以上,有的寶寶甚至會到5、6歲。咱們必須明白,不願分享是寶寶的天性。尊重他,而不是用哄騙的方式讓他“分享”。這種態度會讓寶寶有安全感,同時會鼓勵他變得大方起來——因為他不用帶著“可能被騙”的猜忌心來守護自己的東西。

    我家娃三歲多時我給他買了一把水槍他非常喜歡,我跟他說過幾天去外婆家帶著水槍吧,他直搖頭。我問他為什麼不帶,不想跟表哥表弟分享嗎?他不吭,問得急了他說“我分享了就拿不回來了”。我這才知道,原來他把“分享”理解成“送給”了,難怪引導他分享總是時好時壞。他不喜歡的東西,分享得很痛快,一旦他喜歡的,就怎麼都不願分享。後來我跟他好好解釋了一下,說“分享”只是一塊玩,並不是要把你的給別人,東西還是你的。當然如果你不願意,也可以不分享。他一聽表情明顯輕鬆了,看來我只說“分享”卻不解釋,給了他很大壓力。

    其實到了5歲左右,兒童必然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一種成長的規律,但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拒絕。但我們的許多家庭、許多學校都強制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客人,這可能是我們民族的好傳統之一,但它不適用於5歲之前的孩子。

    幾年前看一家電視臺播放的少兒節目。螢幕上,一圈三、四歲的孩子圍坐在主持人周圍,主持人問孩子們:“你可以把你的衣服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嗎?”連續問了幾個孩子,無一人願意,最後一個孩子雙手抱緊自己身上的衣服哭著說:“我不給,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這一哭,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起來,採訪無法繼續下去:鏡頭一轉,主持人總結說:“看我們的獨生子女:多麼自私!”

    其實強制讓兒童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變成了交換,或者是佔有。家長和學校應該給孩子們提供分享的機會,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與“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孩子到了四、五歲時必然會願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而六、七歲時,孩子才開始真正體會分享的樂趣,這時分享變成了一種快樂和良好的品質。贈送、交換也是兒童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時要給兒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們擁有贈送和交換的條件。

  • 6 # 笨嚸嚸

    孩子3歲之前藥交會孩子分享,孩子之前的玩具遊戲都是獨自在玩耍,很少會接觸到其他小朋友,也不是很願意分享,一般3歲以後,上幼兒園了,慢慢的過渡到分享玩耍,這個時候父母在家也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學會分享,輪流玩耍,交換玩具都可以。主要還是在平時就教育孩子一些社會知識,這樣孩子才不會讓外人覺得孩子比較“毒”,可以和其他孩子玩到一起去。

    【貓小帥識字】小朋友學習漢字的軟體,更多早教育兒資訊,請關注“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兄弟相見,各為其主,怎樣看待今日韋德大帽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