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閒197
-
2 # 煮酒論古史
雍正帝繼位合法的正統性是絕對沒問題的。
眾所周知,康熙晚年,皇儲之爭,歷朝歷代罕見,最終皇四子胤禛勝利,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皇儲之爭最有力的就是十四阿哥,四阿哥和八阿哥。以四爺黨和八爺黨之爭最為激烈。後來雍正繼位後,最初並未對八爺黨的人下手,慢慢的八爺黨越來越放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派人散佈雍正繼位是謀朝篡位,對於剛剛繼位的雍正,這種言論及易導致朝政不穩,天下大亂。康熙剛駕崩時,十四阿哥尚在外帶兵,雍正下令讓他回來弔喪,又怕他起兵作亂,所以不允許私自帶兵回京,處處設防。使後人看來,就像是做賊心虛。
一傳十,十傳百,就傳變味了。後世更是把傳位詔書傳的更邪乎,其實清朝聖旨是分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的,怎麼改?再說了,皇室傳位,"傳位於四子"和"傳位十四子"前面不都應該加一個皇字?還有姓名怎麼改?這種說法不過是有些人為了博眼球,故意傳的。
雍正帝也是個直性子,下面的人瞎傳,他就坐不住了,還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讓人看著更像是繼位不正統了。
-
3 # 韓旦之職場頻道
雍正皇位來的正不正,這是野史,探討雍正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我認為只要在清朝如何皇子繼承皇位均合法合規!我更相信雍正更能勝任皇帝職位!
大阿哥庶出,家族政治勢力太差,很難在政治上站穩腳跟。二阿哥非常優秀,儲君時間太長,容易架空皇權,造成皇帝內心沒有安全感,副班長和班長的能力都強,容易造成紛爭,二阿哥被廢黜,三阿哥太過文氣,不適合康熙時代的特徵,四阿哥雍正終於排上了,這是從宗法次序上認定。
四阿哥,一直為二阿哥粉絲,即位後不致對廢太子勢力一網打盡,也不至於對老八一黨下黑手,能夠實行權力平衡,更能實現權力的平穩過度。四阿哥雍正,做事幹淨利落,在天下剛剛平定之際,利用威權,讓那些漢人感到恐怖和緊張,加上有舅舅這個九門提督的幫助,更能推動改革。
-
4 # 風雪夢不逝
追根溯源,我覺得這事還得從"八爺黨"被處置說起。雍正四年,以胤禩、胤禟為首的八爺黨被處置。胤禩和胤禟的許多門人被流放。這些人對雍正帝心懷不滿,遂沿途散播各種謠言,盡數雍正"罪行"。流言滿天飛,卻剛好被有心反清的生員曾靜聞得。一個驚天計劃在曾靜心中醞釀。天賜良機,推翻清廷正是此時。曾靜大筆一揮,寫了一封策劃叛亂的信,並派人送給了時任陝甘總督的嶽鍾琪。嶽鍾琪閱後,不好,有人要謀反,還竟敢鼓動我。於是,立刻具摺奏報朝廷。雍正知道後,立刻著人抓了曾靜,逮捕下獄。雍正親審曾靜,這曾靜的許多謠言,雍正聽後觸目驚心啊。"這,這我還是個人嗎。弒父逼母,矯詔奪位。底下謠言如此,我還怎麼為君父呢。"於是乎,雍正將與曾靜問答之詞,編為《大義覺迷錄》,並派朝廷大員到全國各地四處宣講,以正視聽。曾靜招認是呂留良的異端邪說看多了,才會如此。因認罪態度好,又很配合,曾靜被釋放回家,呂留良就慘了,人雖死了卻被剖棺戮屍,所著書籍盡毀,牽連無數。這就是雍正年間的曾靜,呂留良案。
矯詔一說,源起八爺黨。因為這種宮廷秘事謠言,只有從經常進出大內宮廷的人口中說出,才能讓人信服。經過曾靜案這麼一鬧,雍正又到處派人宣講,民間更加沸沸揚揚。我覺得雍正根本沒必要到處解釋,到處解釋反倒讓人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
5 # 一貳一橙
雍正繼位之謎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雍正本人也是一個極有爭議的皇帝。一方面他殘忍地對待兄弟,可一方面他對臣民卻是十分地寬容,這就難免讓後世對“繼位的來路”有點懷疑。
康熙遺詔之所以會成為雍正皇位“來路不正”的“元兇”,主要是兩個原因:遺詔出現的時間晚了和朝中對立者的謠言散播。
遺詔出現的時間過晚,眾兄弟不服所謂的康熙遺詔是在雍正繼位後才由隆科多釋出的,並不是在康熙去世當晚就拿出來,並當著眾人的面宣讀的。也就是說康熙極有可能就沒有立過遺詔,而是雍正和隆科多後面立的“偽詔”。
還有一點就是雍正用來“洗白自己”的《大義覺迷錄》,裡面寫道在康熙去世當晚,眾皇子和隆科多是在康熙榻前親耳聽到康熙把皇位傳給雍正,並由隆科多當面宣讀遺詔的。可在雍正當晚繼位之時,眾皇子的反應卻像是始料未及的樣子,其中以胤禩,胤禟,胤禮等人的反應最為反常。另外,在聽到雍正繼位之後,他的親生母親烏雅氏居然尋死覓活的,不符合人之常情,實在是令人不解(具體的記載我也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這兩點就給了那些陰謀不得逞者一個很好的素材,坊間流傳的所謂雍正大罪的第一條:弒父,就是根據這些疑點為基礎的。
造謠者的勢力過大,謠言屢禁不止“八爺黨”裡的九爺胤禟十分喜歡西學,他也是第一個將滿文翻譯成拉丁文的人,而且當時朝廷中認識拉丁文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所以為了“八爺黨”之間的秘密交流,胤禟以拉丁文做成了各種間諜密碼,專門負責和“八爺黨”門人聯絡。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裡有這一段,至今也沒人研究出那段拉丁文字寫的什麼內容。二月河的創作靈感或許就是來源於此。
同時胤禟還養了很多的西方傳教士,葡萄牙籍傳教士穆景遠就是他的心腹之一,可以說就連雍正都弄不清,胤禟的情報網到底擴充套件到了哪裡。雍正繼位後就勒令國內的所有傳教士回去自己的國家,很可能就是為了制約胤禟的勢力,而這些回國後的傳教士,也因為深感“八爺黨”的厚恩,自然會在雍正繼位一事上大做文章,而“康熙遺詔”就是他們的突破口。
同樣的雍正為了剷除異己,把“八爺黨”的幾個核心人物圈禁起來,把他們的家人流放四川等地,這些人因為長期接受主子的薰陶,“八爺黨”出手又闊綽,自然也容易被洗腦,認為“雍正弒父奪位”才是當晚的真實情況。在流放的途中大肆傳播“康熙遺詔的假的,雍正弒父奪位”的謠言,以此來否定雍正的正統繼位。這也就是坊間和野史,關於“雍正弒父繼位,清洗當晚知情者”的由來。
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敵對勢力用來對付雍正的最主要的招數就是“評擊雍正繼位的正統性”,以此來否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違背祖宗成法之事”,必須予以推翻。
而這一切的立足點就在於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康熙遺詔”,只要拿住了遺詔的疑點,就可以讓敵對勢力挺直了腰桿,隨意辱罵指責這位“朝乾夕惕,以勤為天下先”的雍正皇帝了。
-
6 # 在下古麒
我們要知道,在諸位皇子們一心為了太子之位而斗的死去活來的時候,而胤禛則韜光養晦,不諳世事。各個皇子們都以為胤禛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並且也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
可是到了結局才知道,原來那個不露鋒芒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他們一時之間還是接受不了。尤其是十四子胤禵,他素來就受到父皇的喜愛,也本是最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當知道父皇讓四哥接班的時候,他還是接受不了。
並且,他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守護著大清王朝的疆土,還以為是為自己守的呢。
而且,康熙的遺詔是在雍正登基之後才拿出來頒佈於天下的,而有人說那並不是康熙皇帝的真跡,這也為一些有心人所抓住機會,製造輿論。
然後民間就有人說了,雍正能夠當上皇帝都是因為聯合科隆多進行矯詔篡位,康熙帝本來想傳位於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
於是,民間各種版本的雍正篡位的流言就出來了,說什麼原本康熙器重的是十四子,如果十四子留守在北京,哪裡還有雍正什麼事呢……
不過,後來,大多數的史料證明,雍正皇帝確實是正統繼位的,那些所謂的篡位流言所用的理由實在是站不住腳。
不說遺詔用滿漢蒙三族文字書寫的,就連“於”與“十”也是很容易分清的,因為那時候的“於”是以“於”書寫,怎麼改呢?
最後,個人認為,雍正皇帝還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因為他對待臣民寬容,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就算是篡位的,他也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更何況他還並不是篡位。
-
7 # 雍親王府
康熙的遺照成為後人詬病雍正皇位來路不正的“元兇”,還是因為遺詔本身有著就有著諸多巨大的疑點。
目前,最具權威價值、並且為史學界廣泛認可的康熙遺詔有兩份,一份存於北京,另一份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兩份遺詔都是由滿文部分和漢文部分組成。
但是,這兩份遺詔並不能證明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反而存在著巨大的歷史疑點。
首先,就是遺詔缺失掉的滿文部分。
兩份遺詔的漢文部分是一樣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康熙傳位安排也都是這樣描述的: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然而,不管是北京的康熙遺詔,還是臺北的康熙遺詔,滿文部分都存在大量的缺失,特別是其中最為關鍵的,關於康熙繼位人描述部分均是缺失的,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也就變得不得而知了。
其次,康熙的遺詔具體是什麼時間完成的,這也是一個重大的疑問。
兩份康熙遺詔,經鑑定與確認,都是出自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但是並不能確定其完成的集體時間,因而就有了以下的三種觀點。
第一,康熙的遺照的滿文部分和漢文部分,都是在康熙生前完成的;
第二,康熙去世,只留下了滿文部分,漢文部分是在康熙死後完成的;
第三,康熙去世,只留下了遺言,滿文部分和漢文部分都是在康熙死後完成的。
但是每種觀點都很難自圓其說。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登基,期間經歷了七天時間,而康熙遺詔的漢文部分也是在雍正登基後公佈的,距離康熙的去世也過去了七天的時間。所以,第一種觀點,康熙遺詔的滿文和漢文部分都在康熙生前完成,這個觀點存在非常大的疑問。如果是同一時間完成的,為什麼不同時拿出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還非要等到繼位之後再公佈呢,這不是給旁人留下非常明顯的懷疑麼。
前文中也說道,遺詔漢文部分得以完整保留,滿文部分卻被大範圍破壞。那麼為什麼只破壞滿文部分,不破壞漢文部分,這不是明顯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麼;如果漢文部分是後面重寫的,那麼滿文部分為什麼也重新來寫一份了,雍正之後的乾隆、嘉慶、道光等等,都是他的血脈子嗣,會對於自己的祖宗去如此的追究和刨根問底麼,不會。
所以,康熙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了滿文部分,遺詔的漢文部分是在康熙死後完成的觀點,以及康熙只留下了遺言,滿文部分和漢文部分都是在康熙死後完成的觀點,都沒有絕對確信的理由和證據。
實際上,雍正能夠登上皇位,並不取決於康熙的遺詔,其最關鍵的、也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隆科多。隆科多當時深受康熙的器重,擔任九門提督,整個北京城以及整個皇宮的衛戍全部都由隆科多負責,並且康熙去世的時候,在康熙身邊的人除了康熙的皇子,剩下的那個唯一不是康熙皇子的人,就是隆科多。
所以,康熙到底留下的是遺言,還是遺詔,隆科多是非常的清楚,康熙真正想要將大位傳給誰,隆科多也是知情人。
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後,隨即關閉九門,全北京戒嚴長達六天之久,在此期間,唯一能在皇宮與暢春園之間自由出入的也就只有隆科多了,而雍正也在康熙去世的當晚至第二天白天平白消失了十多個小時,這期間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所以實際上隆科多更是雍正整個繼位過程的見證人。更不用說,隆科多是《請聖祖實錄》的Quattroporte官,他還這段歷史的編寫,就使得真相更加的不為人所知了。
因而,在康熙死後,隆科多是宣讀的遺詔還是宣讀的遺命,雍正與隆科多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事情,是重新起草了遺詔,還是篡改了遺詔,還是直接武力奪位,現在也已經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謎團。
在康熙去世,以及雍正登基前後,還有諸多的歷史謎團,這些都讓雍正的繼位顯得撲朔迷離。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四阿哥胤禵回京,然而康熙隨即要求十四阿哥離京,並沒有將其留下,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已經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康熙這樣做是故意調離十四阿哥,還是為了保護十四阿哥,已經不得而知。
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安排雍正前往天壇代為祭天,這之前都是太子代康熙去的,康熙這樣的安排是不是就代表著讓雍正接班自己成為新君,還是康熙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意調離雍正同時籍此控制雍正呢。
雍正繼位後,起初對於隆科多是禮遇有加,封賞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隨後又誅殺了隆科多,是不是就是為了殺隆科多滅口。
最後,就是雍正晚年的那本《大義覺迷錄》,本來雍正想為自己進行澄清,結果反而是欲蓋彌彰,適得其反,使得流言飛起,這才有了雍正繼位的種種傳說。
所以,也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的“雍正繼位之謎”不僅成為了“清宮八大疑案”之一,更是直至今日仍然是史學界不斷爭論的焦點所在,依舊是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
回覆列表
雍正繼位應該是康熙的心願,但只是在最後關頭口頭上宣佈的,並沒有書寫的傳位詔書,如果有康熙的傳位詔書,就不會有兄弟們的質疑了,在康熙死後,立即拿出來宣讀,誰還有話說?還有什麼質疑的?即使不是康熙親書,只要能立即拿出,有最大的說服力。 為什麼很長時間才拿出,明顯偽造,雍正已繼位,想偽造個文書也太簡單了。但為什麼既然已經繼位,還要再偽造個文書?用前皇帝來打壓眾皇子唄,忽悠受眾皇子蠱惑的老百姓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