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蘭的後院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要傳不如身教。試想當父母在家一邊告訴孩子要誠實,一邊又對電話那頭的朋友說:不好意思,我這會不在家。孩子會怎麼想呢?

    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父母親手造就的。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 2 # 生活有我而精彩李紅英

    個人目前看法,如果說話孩子不聽一定是我們說的話孩子不喜歡!請問您喜歡吃喜歡吃的東西嗎?孩子有喜歡吃的東西,想想您的孩子喜歡吃什麼話和什麼方式接收!我有時候對我的孩子瞭解她需要才做她喜歡吃的話,個人感覺目前不錯!她喜歡與我分享感受,和身邊事情,謝謝!

  • 3 # 中考政治劉老師

    你的問題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孩子不聽話,說教不管用,應該怎麼辦?對這種情況我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家長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接納你,才會接納你的建議。

    第二,一般的說,說教對教育孩子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不建議對孩子進行說教,同時家長的話也不一定都正確。說教不如身教,所以,家長想讓孩子怎樣做,自己先做出榜樣,孩子慢慢的就受到影響。

    第三,如果覺得孩子出現問題了,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針對問題商量解決,多尊重孩子的意見。

    第四,培養孩子多讀書,很多道理在書中,讀書獲得的認知不比家長說教強上很多倍嗎?

    第五,尊重和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這樣孩子才有前進的動力。

    第六,家長如果想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就要努力成長,站在比孩子更高的層面上,否則一切說教都沒有效果。

    第六,家長要注重孩子人格的培養,而非單一的學習成績,不要和別人的孩子比較。這是最傷害孩子的做法。如果孩子已經給你傷害,當然不會聽你的話了。

    最後,想說,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在教育這條路上,一定要尊重,再尊重!

  • 4 # 羅敷講高中英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折射在孩子身上,所以,也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古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的身體力行,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父母在一些事上,要率先做好榜樣。

    孩子大多經事不多,閱歷尚淺,心智不成熟,這時父母空洞的說教,無異於對牛彈琴,你口乾舌燥,他一臉茫然。有位高材生分享他父親的教育之道:因為生長在閉塞落後的農村,為避免貧窮限制孩子的想象,這位父親每假期都帶他去大城市的飛機場,博物館,大型酒店等地去走走,開闊眼界,激發他的鬥志。有父智慧如此,何愁無佳兒。最近網熱的張雪峰的一篇演講,《不想讀書,就帶他到這四個地方看看》,應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吧,情境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用在孩子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愛是實施一切教育策略的前提,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愛。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看得見,感受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而在現實中,我聽的更多的是,“父母不關心我,他們只關心分數”。可悲的父母,無助的孩子,這樣的不良關係怎會讓孩子聽從父母的說教!

    為人父母,我們要捨得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要耐得下心去體會他學習上的困難,要培養興趣去感受他遊戲中的快樂,要坐得下來和他聊聊學校的那些事,要撇得下工作帶他去到處轉轉。在瞭解了生活中真實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心中想象的孩子後,我們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我想,不管最終我們的孩子是否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會感激我們,會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其實,這就夠了。

  • 5 # 六和麥田

    那就是做事體驗了。

    大家都說說教是最無力的表現,但是也是最經濟方便的方法。但是,如果說教都有用的話,我們的老師將會是非常輕鬆的職業,現實是完全不是如此的。

    我最推崇的就是做事體驗教育,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最好都是讓孩子在經歷中學習智慧,在經歷中獲得成長。

    例如:在家中,我要求孩子們做家務、堅持運動、每天閱讀打卡,並且要在群裡曬曬影片或是照片,各位家長為他們打打氣,點點贊,加加油。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發生一些悄悄地改變,孩子變得感恩了,孩子做事的打理性增強了,孩子的Sunny自信在這一刻開始呈現遞增長。

    例如:讓學生寫遊記,學生們擠破腦袋瓜也想不出怎麼寫,但是在形式上一改變,孩子不僅有貨可寫,寫得還會很用心。這是什麼呢?那就是拍攝影片講解,讓孩子帶著大人,大人帶上手機,到相應的地點,例如我們畲鄉的古鎮……學生練了幾場之後,不僅Sunny自信了,就連孩子的習作水平都提升了一大截!

    總之,有事可做的體驗式教育是不錯的選擇。

  • 6 # 卓育英才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是不會害你的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

    “我都是為了你好“是真的嗎?

    從小到大,我們是不是都聽過這樣的話,升學、就業、擇偶,每每我們鼓足勇氣想要做自己時,父母一句看似情之深、愛之切的“我都是為了你好”就讓我們內心美麗的小夢想成了錯誤之源。

    人生的所有選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上學擇業,父母們都用他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的人生經驗為你掃清障礙,可是孩子卻變得越來越不開心,總覺得人生有些寡淡無味,你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但是那一句“我的事不用你管”還沒有說出口,父母哀怨的眼神、失望的表情讓你不由自主收起了真實的想法。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讓孩子越來越覺得壓抑?

    昨天晚上在樓下散步的時候,碰到了鄰居。在平時,都是他們一家人一起散步的,可是今天卻只看到了孩子的爸媽兩個人。隨口問了句孩子不怎麼沒有下來玩啊?

    說到這個鄰居爸爸就皺起了眉頭,說了句:“你們先聊。”便走到一邊去了。林林媽笑了一下,說:“他到爺爺奶奶家那邊去住幾天。”跟我邊走便敘述了孩子最近的表現,據說學習成績也挺不錯的,這麼優秀的小朋友怎麼還讓家長犯愁了呢?

    原來小朋友就要上三年級了,他的爸爸媽媽想著下學期要寫作文了,別人家的誰誰誰都報了班。自己孩子不報的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沒跟孩子商量,就給孩子報了作文銜接班。後來又陸陸續續地報了什麼數學提優,快樂英語等6個培訓班。一週有六天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半都有安排。這不,報完了才給孩子通知一下。這下孩子可炸毛了!

    “好不容易過個暑假,你們還讓我讓我喘口氣了!我和小夥伴約好了一起踢足球,還想去上海科技館參觀,你們都沒有考慮過我想要什麼,就知道讓我學學學!

    我不想做一個只知道學習的書呆子!”孩子哇啦哇啦說了一大堆,氣得都要哭了。

    媽媽沒有想到平時還算乖巧的孩子居然說了這麼一長串,把桌子一拍,說:“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我都是為了你好!”

    孩子把脖子一橫,說:“要去你去,我不去!”媽媽一巴掌打到林林肩膀上,說:“反了你!”林林哭著躲進了房間,關上了門。後來媽媽回來勸也沒用了。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彷彿下一句就是“所以你必須聽我的”。這是一句多麼綁架感情的話啊。

    家長有沒有想過,有些時候,孩子願意聽你的建議,順從你為他所做的選擇,不是因為他自己想做那件事,也不是因為你說的對(很可能他們內心是十分反抗的),而是孩子願意為了親情而做出妥協讓步。

    因為我知道你是我的親人,你不可能害我,所以我願意相信你是真的會為我做出最好的選擇,可往往經歷過後才發現,事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結果也並不是孩子想要的結果。

    所以,一次兩次就算了,不要總拿你的“為你好”,綁架了親情,綁架了孩子的自由。

    父母總說“不還都是為了你好”,大多是仗著自己是過來人的身份,憑著自己的人生經驗覺得可能是好的。

    但不要忘了,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不可複製的,何況時代在發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在變化。

    當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難免會出現牴觸情緒,還可能會做出一些叛逆行為。

    但如果父母能夠減少一些說教色彩,以分享的角度,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這就變成了一種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強制的教育了。

    真正的為你好,不是我將我的意願強加在你身上,而是我能給你一直想要的。

    其實我是為了你好,它背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我是為你你活著呢,另外它背後有一個公式,我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為我負責,否則你就不是我的好孩子。

    別人讓她什麼樣她就什麼樣,永遠沒有活出自我,一個不能活出自我的人是永遠不會有幸福和快樂的。這應該是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想到的一個結果。

    因此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用到這句話的時候,要把我是為了你好變成我希望為了你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愛和控制的區別。

  • 7 #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母獅從來沒指望透過說教讓小獅子學會捕獵、生存、成長!孩子教育也一樣。

    一、說教無法讓孩子變得更好,是必然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透過調動全身多感官來吸收、模仿的過程。即平時說的“有樣學樣”。

    二、家長為什麼總喜歡透過說教來教育孩子?

    1、不懂“孩子透過模仿周圍環境來學習成長”

    2、家長自以為是,偷懶,講一套做另一套。

    三、不用說教,家長應如何做得更好?

    明白“身教”比“言傳”有效得多。在青春期前,孩子的學習模式主要是模仿,這時期,家長少說多做,如果真想說教,那就等孩子做完再總結,而不是教孩子怎麼做。

    自己下班放下包就開電視,卻“說教”讓孩子不看電視……可能麼?

    孩子想和爸爸玩一會,爸爸盯著手機眼都沒抬一下,卻抱怨孩子不做作業老玩手機……不是很正常麼?

    家長一接到“三缺一”的電話就放下飯碗去打麻將,卻責怪孩子不看書不愛學習……不是必然的麼?

    四、小結:

    家長是孩子接觸最早、最長時間的“環境”,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模仿環境的過程。

    環境是因,孩子的表演是果。

    其實孩子的教育就是那麼簡單,是我們大人言行不一,將孩子教育問題弄複雜了,總在孩子身上找“症狀”,到處尋“藥方”。原藥方就是家長自己!

  • 8 # 閱讀修身

    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

    總結起來,一是語言引導,二是身體力行,榜樣力量。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給大姐和二姐買了兩本,讓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個參考。

  • 9 # 愛幫女人

    先找出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孩子是之前很乖突然不聽話?

    還是一直說教都不聽?

    如果是前者,看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

    這個時候的孩子思想看法和之前都不同,要深入溝通和疏解。或者其他的重要事件刺激到他了,這個因素就有很多,比如父母離異,親人離世,好友背叛,傷自尊,學業壓力增大等等。

    如果是後者一直說教不聽,可能是父母言行不一,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性格問題;長期寵溺;父母沒做好模範身教,孩子抗拒接受教育等。

    總之,要仔細溝通,讓孩子說出問題點,再想辦法解決。

  • 10 # 成雲社初心

    孩子天生都希望自己變的更好。

    這個論點估計超出很多父母的認知。有的父母會說,我家孩子就是不學好。

    那是因為父母眼中的“好”跟孩子眼中的“好”不一樣。

    舉個例子:孩子覺得懂很多漫威知識在同學那裡炫耀會很酷,家長覺得那都是沒用的,學習好才有用。

    彌合這個認知缺口才是父母要做的。

    很多父母喜歡上來就否定孩子,當你否定他想在同學那裡耍酷的念頭,他會否定你的一切說教,他覺得你根本不理解他,也不懂他要什麼。

    再舉個例子,即使是個逃學整天玩遊戲的孩子,你可以問問他在遊戲裡的表現,他絕對不會對一個總失敗的遊戲上癮。

    他肯定在遊戲裡也是要強的,表現出色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好強”視而不見,只說孩子“貪玩”,孩子就會真認為自己玩物喪志。

    對於教導孩子,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認可父母口中的“好”。

    大家目標一樣之後,在給孩子打勁,幫孩子克服困難。

    教育在於引導,而非說教。

    〔成雲心學〕創始人~初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是怎麼看待方孝孺被滅十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