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舍友爭論,我覺得方孝孺是一個腐儒,為了保全名節而不惜被誅十族。當然我只限方孝孺的那種情況,屈原我當然認為他是偉大的。一個舍友卻覺得方孝孺所為是大義之舉,堅守忠正的必然之選。只要不人身攻擊,我就敬你是個文明人。
4
回覆列表
  • 1 # 秦嶺一白

    大明朝最輝煌的家族毫無疑問是老朱家,而最被悲慘的莫過於方家,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官方屠滅十族的人家。847條鮮活的生命,究竟是證明了一個家族的氣節,還是白白淪為犧牲品?

    方克勤出生於儒學世家,從小就是學霸級人物。參加元朝科舉時,一卷評判天下大勢的論文看的考官拍案稱奇。但因為意識形態有問題,而沒人敢錄取他。

    元朝的科舉就是個樣子工程,天生愛烤串的草原貴族們,打心眼裡瞧不起愛考試的漢人。不學文化課的蒙元把中原大地烤了90多年後,被朱元璋打到漠北賣烤串去了。

    大明剛開國,德行聲望都很好的方克勤被推舉做官。他拒絕了,因為要在家侍奉年邁的老母親。縣裡的領導求他去京城轉一圈就回來,好讓自己給上面交差。

    方克勤只得去京城,進京不久就被分配到濟寧當知府。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好官,不貪圖功利名譽,生活節儉到一件布袍能穿十年。可惜,後來被捲入“空印案”中冤殺了。

    洪武年間,被冤殺的好人何止萬千!方克勤的兒子們扶著父親的靈柩回鄉安葬,其中就有他最著名的兒子——方孝孺。

    方孝孺小時候比老爹更聰明,據說懂事後每天看書是按寸算的,是文藝圈裡著名的“小韓愈”。長大後跟著宋濂學習,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

    少年得意的方孝孺才華橫溢,更是宋導師最器重的得意門生。他專攻仁義禮法,僕人抱怨快沒錢吃飯時,他笑著說:“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的又不光咱一家”!

    朱元璋很看中方孝孺學問淵博,他對太子朱標說:“這是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將來要把他一直用到退休。”朱元璋讓方孝孺回去再吸點地氣,畢竟年齡還沒有太子大。

    方孝孺回家後閉門讀書,出版了《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好幾本專著。期間還因受牽連被逮到京城,朱元璋得知後點名釋放方孝孺,這是個了不得的大訊號。

    很快就有人舉薦方孝孺做官,朱元璋給評了個教授讓,他去給儒生們多講講課。如果,日子這樣下去,方孝孺將會成為大明朝的道德楷模,但是太子朱標死了。

    朱元璋在悲痛之餘,改立大孫子為儲君。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溫文爾雅,這位從小誦讀儒家經典的謙謙君子,21歲就當上了大明集團董事長。

    建文帝帶著三位儒門大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走到歷史前臺。老黃、老齊都是進士出生,他們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理想。方孝孺雖未中舉但才氣極高,他更崇尚《周禮》中仁政治國的理念。

    這個勇敢、正直、充滿理想的儒家組合,迫不及待的想要改造舊世界。建文帝經常聽老師們的高談闊論,每次就像喝了一大碗雞湯般熱血沸騰。

    朱元璋留下的不僅是皇位,還有25個寶貝兒子(藩王)。老朱認為只有血脈靠得住,他批准藩王擁有私人武裝,以方便“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一起保衛老朱家得之不易的大明朝。

    大明朝是老朱家的,但哪個姓朱的當家就說不準了。這些王爺們可是戰場上爬滾出來的,動不動就吹鬍子瞪眼,吼一聲:你愁啥?溫文爾雅的朱允炆明顯鎮不住這幫叔父。

    於是,齊泰和黃子澄熱情鼓勵建文帝削藩,高巍等人請求不要削藩,應施行推恩政策。方孝孺只是認真編寫他的《太祖實錄》和《類要》等典籍。

    年輕的皇帝以為砸人家飯碗,就像開發佈會譴責一樣簡單。他登基不到半年就開始削藩了,但出現了分歧:

    齊泰:燕王勢大,第一個幹掉他殺雞儆猴。

    黃子澄:燕王勢大,如果幹不動那就太丟臉了,還是先幹周王。

    朱允炆想起一句名言:吃柿子挑軟的捏!他在一年之內幹掉五個小藩王,把燕王從一名鐵血猛將硬生生逼成了奧斯卡影帝。朱棣靠著裝瘋賣傻,就把朝廷這幾個讀書人忽悠瘸了。

    擼了人家五個兄弟,路邊社的保安都知道朝廷要削藩!朱棣看清智囊團的感人智商後,繼續低頭憋大招。後來在姚和尚的點化下遁入空門,不是,化成猛虎出兵造反。

    四年靖難之役中,朝廷所有的詔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都快被他罵成孫子輩了。其實,方孝孺也謀劃了很多,但在17歲就獨守北平,一生馳騁疆場的朱棣眼裡,這些讀書人的套路太小兒科了。

    南京城破,朱允炆點燃皇宮下落成謎,方孝孺則被捕下獄。朱棣聽說朱允炆失蹤後長出一口氣,他正發愁要怎麼處理這位大侄子,畢竟人家才是正統。朱棣入京前,姚廣孝來了。

    姚廣孝:“自起事以來,我從未向殿下要過任何封賞。如今大業已成,希望殿下能滿足我唯一一個請求。”

    朱棣:“但說無妨。”

    姚廣孝:“方孝孺必定不會臣服,殿下入京後千萬不要殺此人,不然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

    朱棣:“小事一樁。”

    朱棣刀頭舔血多年,很少見到真正不怕死的人,讀書人嘛,嚇唬嚇唬就好了。朱棣這位兼具雄才大略和殘暴嗜殺的神經質帝王,他嚴重低估方孝孺的信念。

    進入南京城,朱棣看到垂涎已久的皇位。想要坐的光明正大,必須得有正統之名,他不惜改稱馬皇后為自己的生母,他還需要一個極有份量的繼位詔書。

    方孝孺是最完美的人選。論才氣,名滿天下;論德行,舉世皆知;另外他還是朱標和朱允炆人生導師。如果這位重量級人物能出份詔書,朱棣的功業就能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朱棣想到方孝孺寫的那些檄文,當年把自己罵到懷疑人生,現在看來篇篇都是文采斐然的滿分作文。他讓人去監獄帶方孝孺,方孝孺剛走入已經物是人非的大殿,就嚎啕痛哭。

    朱棣:“先生別哭了,我只是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成王在哪裡?”

    朱棣:“自焚死了。”

    方孝孺:“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國家需要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黑下臉:“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朱棣讓人端來筆墨,說道:“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罵道:“死即死,詔不可草。”

    被朱棣逼急了,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四字後擲筆於地。朱棣看到“篡”字就炸毛了,這是他造反四年來最大的噩夢。

    朱棣冷森森地說:“汝不顧九族矣!”

    孝孺義冷哼一聲:“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神經質的暴脾氣上來了,他派人抓捕方孝孺的九族親屬,又將其同事、朋友、門生湊成十族。講這847位大活人,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全殺了,方孝孺最後一個被凌遲。

    早在搜捕之時,方孝孺的妻子帶著兩個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在朱棣的殘暴手段下,那些沒來得及自殺的女眷們,最後都是生不如死。

    毋庸置疑,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氣節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朱元璋冤殺方克勤,朱棣又殘殺方孝孺,這兩對父子或許真是天生相剋。

    晁老爹:“皇帝剛繼位你就鼓動削藩,你非要弄的皇室骨肉相殘嗎?”

    晁錯:“不這樣做,天子沒有尊嚴,國家不得安寧。”

    晁老爹:“你這樣做,老劉家的天下安寧了,我們老晁家就完蛋了。”

    晁老爹看到兒子不聽自己的,回到老家後服毒自殺,臨死前還讓族人外逃避禍。削藩引爆了七國之亂,漢文帝迫於形勢殺了晁錯,最後多虧周亞夫的細柳營才平滅叛亂。

    再說一句,朱棣登基後,先恢復被建文帝廢掉的五位藩王(湘王自焚而死),讓兄弟們放心去嗨皮。然後打出一套組合拳(換封地、推恩、找茬等等),不動聲色就繳了藩王們的槍桿子。

    建文削藩,4年就葬送了皇位。永樂削藩,卻開創永樂盛世。而靖難之役中的殘忍弒殺,就像洪武年間的株連冤殺一樣,早已被輝煌盛世的榮耀所消弭。所謂“吃人的歷史”,大概就是缺乏對個體生命最起碼的尊重吧。

    朱棣的品行遠不如朱允炆,但他做了朱允炆永遠幹不了的事!真應了那句“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誰能卡準點誰說了算吧。

  • 2 # 步武堂

    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為了維護皇權,他幾乎做了他可以做的一切,包括對開國功臣毫不留情的大開殺戒,以及非常嚴格的懲治腐敗等。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已經拔掉了絕大多數在他看來是威脅的皇權之“刺”。但是留給後代的人才不多了。在留下的文臣當中,方孝孺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朱元璋的運氣似乎不太好,太子朱標並未等到繼位,就早於他而去。朱元璋並未在他的其他兒子當中選擇接替者,而是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這個選擇其實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朱允炆無論是在年齡,經驗,見識,以及實力方面和他的眾多“叔叔們”有著明顯的差距,這裡面以朱允炆的“四皇叔”燕王朱棣為代表。

    果然,朱棣認為自己才是那個真命天子,而朱允炆的智囊們(比如黃子澄)非常及時的給朱棣創造了一個千載年豐的機會,那就是“削藩”。

    眾所周知,朱允炆的削藩,其結果就是招致了他的四叔朱棣的“靖難之役”。最後,朱棣打到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要登基,但是如何“名正言順”很是費腦筋,這個時候他想起了方孝孺。

    他想讓方孝孺起草一份“登基詔書”,以彰顯自己“得位之正”以及“德位相配”。

    方孝孺,和他的名字一樣,他是一個大儒。這個人的名氣有多大呢?

    朱棣的智囊和軍師,人稱布衣宰相的姚廣孝,為朱棣贏得“靖難之役”可以說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在朱棣南京破城之時,姚廣孝對朱棣請求到:我從來也沒有求過你賞賜什麼,但是這次我請求你破城之後不要殺方孝孺。

    他給出的理由,是“為天下留下讀書人的種子”。

    姚廣孝很自傲,在他眼裡能看上的人幾乎沒有,能為方孝孺求情,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方孝孺很重要,第二,估計會出現朱棣要殺方孝孺的情況,姚廣孝很瞭解方孝孺。

    果然,方孝孺拒不奉詔,拒絕寫這個“登基詔書”,而且還和朱棣進行了激烈的,字字扎心的辯論,還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字,最終把朱棣給徹底激怒了!

    最後的兩句,朱棣問: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脫口而出:誅十族又如何?

    古代很多的所謂“鐵骨錚錚”計程車大夫,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固執的認為“忠”是作為士大夫的靈魂,這種“忠”是不講對錯,不管形勢,也不顧後果的,他們追求的是“文諫死”的終極目標,這種目標使得他們既不在乎自己的命也不在乎家族的命,在他們來看,家族的一切都應該為他存在,因為家族的一切,包括富足,名譽,地位都是拜他所賜。這實際上還是有“搏名”的自私想法存在的。

    當然,像方孝孺這樣的把“忠臣”做到如此極端,如此殘酷,如此把對方逼到牆角的人,中國歷史上也就是方孝孺一人而已。

    一個“鐵骨錚錚”的忠臣,遇到一個“殺伐決斷”的視生命如草芥的被逼到牆角的“永樂皇帝”,應了那句話:你敢死,我就敢埋!

    方孝孺“十族”(九族之外加上朋友弟子)八百多號人,就為了方孝孺的極端“搏名”的行為被剝奪生命,一方面是方孝孺作為一個“極端書呆子”不顧一切的成全自己作為“忠臣”的名聲,另一方面也是朱棣極端氣急敗壞之下極端血腥的表現。

    和方孝孺極端追求“忠臣之名”一樣,朱棣也是極端追求“名正言順”。

    兩個極端要面子的人,導致了“誅十族”歷史唯一。並且由於方孝孺在這個“死磕”的事件當中處於弱勢和“正統”的地位,從而把朱棣送上了“窮兇極惡”歷史唯一。

  • 3 # 代牧益州閻文平

    首見於祝枝山《野記》,老祝自己都說是道聽途說的,然後多年後的《明熹宗實錄》也有了,趙翼《二十四史札記》也有了,但同期的明實錄和清朝修的《明史》並沒有這事。別人可能怕朱棣或者給朱棣洗地,張廷玉不需要啊。

    朱棣起兵時已經宣告方孝孺是奸臣,怎麼可能還保留一種公然留著一個活的方孝孺在世上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方孝孺本來就沒有活路,理想破滅了,不管他是不是離間叔侄的奸臣或空談誤國的書呆子,殉節都已經是唯一的選擇。

    方孝孺遭到的是一般的株連,甚至本人還有直系後人存活。

    《明熹宗實錄》(卷22): “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孺遺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讀學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寧海,謫尉魏澤匿之,密託諸生餘學夔負入松江島嶼,以織網自給。華亭俞允妻以養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線。至是其十世孫方忠奕以貢來京,伏闕上書得旨。方孝孺忠節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

    民國《鄞縣誌》:“方孝孺長子中愈之後方九成,自明萬曆年間,由慈溪遷至鄞縣,居於白嶽鄉方家。在慈溪時姓朱,到鄞縣後複姓方,方九成為此始祖。”

    至於方家的人頭,竊以為不應該算在方孝孺頭上。恐怖片《趣味遊戲》裡,反派用小孩的生命相威脅迫使女主脫衣服,結果小孩的命還是沒保住,女主縱然做出了在華人看來比死都嚴重的讓步和犧牲,意義又何在?如果她準確做出了孩子肯定會被殺的判斷拒絕了這種無謂的犧牲,難道也能被扣上不顧孩子性命的帽子?你不聽話我就殺你親人,這已經是道德綁架了。

  • 4 # 半釋半道半俗人

    黑衣僧人姚廣孝曾經拜託朱棣說,陛下攻下南京城,方孝孺必不投降,但請陛下別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 姚廣孝這個請求有兩個意思。一是為天下人保留文脈。二是告誡朱棣,殺方孝孺,會失去讀書人的心。但是朱棣畢竟是朱棣,自古千古一帝都是深謀遠慮,冷酷無情。殺方孝孺這樣的人必然會引起震動,但更會引起害怕!殺方孝孺等於向天下忠於建文帝的人宣佈:我朱棣連方孝孺都敢殺,還有誰不能殺,不敢殺!誰還敢不承認我朱棣這個皇帝!所謂敬畏,沒有畏,何來敬?這才是朱棣不顧姚廣孝請求而殺方孝孺最大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庫爾斯克會戰,曼施坦因贏在戰術,而朱可夫贏在戰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