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初,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蘇軍乘勝反攻,收復了大片土地。然而,曼施坦因將計就計,主動放棄一些地方,誘敵深入,拉開了蘇方戰線空檔,發動突然襲擊,重創了反攻中的蘇軍。

    不僅把一個月前丟失的哈爾科夫奪回,還迫使蘇方退守至庫爾斯克地區,形成對峙。更讓他興奮的是,雙方在攻擊與防守中,在該地區形成了一個正面長400公里,底部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這可是殲滅其主力的大好機會。

    堡壘計劃。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讓一直潰敗中的德軍恢復了信心,更何況眼下出現了一個十分有力的戰機,作為戰術家的曼施坦因自然不會放過。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總部其他將領的支援,如果成功,將扭轉被動態勢,部隊的機動性也將大大增加。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主張進攻的希特勒卻猶豫了。他擔心此戰會損失更多的裝甲部隊,而在西線,英美聯軍已經登陸西西里島,德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兩線作戰的態勢,而對付他們的,只能是裝甲部隊了。

    但是,不擊退蘇軍,一旦分兵西線,他們就會乘機攻擊,那麼東線的損失也將不可估量。看來,只有擊退或者打服對手,才能“安心”的對付英美聯軍。最終他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計劃,並取名“堡壘”行動。然而,該行動卻推遲了2個月,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自從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德軍損失了150萬人,佔總兵力的1/4,部隊急需補充。於是,從國內和其他戰線抽調了50個精銳師開往南方,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

    其次,經過漫長的冬季作戰,武器的損耗也很嚴重,尤其是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前線沒有修理廠的情況下,只得拉回國內返修。同時,對付T-34坦克的虎式、豹式坦克也在抓緊生產。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裝甲集團,德軍是不可能發動進攻的。

    更為重要的是,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到最大,依然滿足不了部隊的需要。為了一鼓作氣解決當前的蘇軍,希特勒決定投入最精銳的部隊,最先進的裝備和最優秀的指揮員。然而,決心越大,準備工作就要越充分。

    朱可夫也看到了突出部的問題。

    這個無意中出現的突出部,同樣引起了朱可夫和其他將領的關注。有人認為,應當採取積極地攻勢,打亂德方的攻擊步驟,先發制人,奪回戰略主動權。而朱可夫依據自己的判斷,覺得組建強大的防禦縱深,先消耗德軍實力,然後再發起進攻。

    這一次,斯大林不再幹涉他的決心了。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起,哪裡的戰局緊張,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他高超的戰術意識和戰術決策挽救了一座座城市,斯大林不再質疑,並放手讓他幹。

    一是精心設計防禦。在前沿陣地,依次在其縱深內構築了十幾道防線,縱深超過160公里。在整個防禦體系中,密密麻麻的戰壕、反坦克支撐點以及雷區,交替構築,並在可能的進攻方向上,擺下重兵和大量的火炮。

    朱可夫在該地區投入兩個方面軍的兵力約有130萬人,集中了1.9萬門火炮,以及3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時,為保險起見,在突出部的後方擺放了約60萬人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略預備隊。從各方面與德軍相比,都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二是爭奪制空權。自戰爭爆發起,在蘇聯上空,一直是德國空軍的天下。現在好了,恢復的工業生產和盟軍的援助,大量的飛機投入戰場。憋了很久的蘇聯空軍,不斷地出擊,炸機場、炸油庫,在空中不斷廝殺中奪回了制空權。

    更加可取的是,朱可夫十分重視情報工作。他一邊佈置防禦,加強戒備;一邊多渠道瞭解對手在幹什麼。於是,當大量的情報顯示德方即將攻擊之際,領先對手40分鐘,向對手陣地猛烈炮擊,實施炮火反準備。

    不僅打亂了對手的進攻節奏,造成重大損失,而且打破他們慣用的突然襲擊的戰術。也就是說,庫爾斯克戰役一開始,德軍就先輸了一招。這一招果然奏效,對方的攻擊計劃被迫推遲3個小時。

    曼施坦因贏在戰術,朱可夫贏在戰略。

    雖然開局不利,但德軍的精銳之師畢竟彪悍。克魯格的中央集團軍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分別從兩個方向衝著突出部的底部猛扎。進攻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預期,雙方就好像在比 “肌肉”似的,都拿出了“看家”武器。

    於是,一場二戰史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決戰,在庫爾斯克廣闊的大平原上展開。每一個村莊、要地都會出現成百上千輛的坦克在衝殺,德軍的虎式、豹式坦克雖然數量不多,但威力巨大,曾創下一輛虎式坦克擊毀50輛T-34坦克的輝煌戰績。

    然而,蘇軍十分頑強,坦克被毀,就拿起衝鋒槍、燃燒瓶,甚至肉搏。雙方都殺紅了眼,每一場戰鬥都成了意志的較量,最終成為後勤補給的比拼,T-34因為結構簡單,出廠量是對方的5倍,不久,這種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儘管德軍攻勢猛烈,蘇方損失慘重,但是讓他們想不到的是,蘇軍兵力是越打越多,戰鬥意志也越來越高,這樣的戰爭場面在過去是沒有過的,他們只能疲於應付,戰鬥力被逐漸消耗。最終,兩個方向的攻擊停了下來。

    庫爾斯克會戰,讓我們領略了大縱深突擊和大縱深防禦戰術的比拼。從戰果上看,蘇方損失6000輛坦克,是對手的4倍;兵力損失80多萬,是德方的近3倍。可以說曼施坦因的戰術效果相當成功,給蘇方造成了慘重損失。

    但是,他們全殲對方主力的戰略目的沒有達成,並且完全喪失了侵佔蘇聯全境的能力,有經驗的老兵消耗不少,軍事潛能被挖空。而蘇方的新兵得到錘鍊,大縱深突擊戰術得到了實戰演練。從此,德方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越來越被動。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2 # 戰略論

    首先我們來看下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只有達成戰略目標才能稱得上是取得戰略上的勝利。按照曼施坦因的說法,德軍發起堡壘行動的目的就是要圍殲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集團,並重創甚至殲滅前來增援的蘇軍裝甲預備隊,從而使德軍佔據主動,而且從防禦的角度來看,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已經威脅到兩個德軍集團軍群的縱深側翼,必須予以消除才能讓德軍有可能據守住當前的戰線,同時也能大大縮短戰線的長度。最終的結果是德軍沒能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任何一個,既沒能消除這個危險的突出部,也沒能重創蘇軍主力,反而德軍自己的戰役預備隊卻被全部消耗了,因此從戰略上看,庫爾斯克會戰對於德軍來說是失敗的。

    1943年蘇軍的戰略目標本質上是一種進攻戰略,但是介於2-3月份德軍在哈爾科夫附近的反擊所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以及蘇軍此前從來沒有在夏季取得過任何重大的勝利,在各方面軍司令部向最高統帥部提交的形勢分析報告中都一致建議蘇軍暫時轉入戰略防禦,透過堅強的防禦來阻止德軍的戰役突破,待耗盡德軍的進攻力量後再轉入全面的進攻。也就是說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只要將德軍阻止在戰役防禦地幅內就算是戰略上的勝利了。實際蘇軍的收穫比預計的還要好,不僅阻止了德軍的進攻,而且重創了德軍的戰役預備隊,使德軍失去了守住現有防線的可能。

    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構築了空前強大的縱深防禦陣地,這主要得益於蘇軍擁有了充足的時間(長達4個月)來加強他們的陣地,不再是以前那樣倉促建立的單薄的步兵防線,新的防線大大加強了反坦克火力和炮兵火力,對德軍進攻主力裝甲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但是儘管如此,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還是幾乎取得了戰術突破,迫使蘇軍不得不將後方的預備隊調了上來,曼施坦因只是暫時轉入了防禦,蘇軍的反擊雖然猛烈,但是自身損失更大,勝負最終沒能決出,希特勒下令停止了堡壘行動。

    德軍證明自己依舊具有明顯的戰術優勢,但是在戰略上卻越來越低下,蘇軍正確的預見到德軍的戰略意圖,在阻止了德軍的進攻後幾乎是立刻便轉入了強大的反攻,完全實現其所計劃的先防禦後進攻的作戰思路,確實是一場戰略上的勝利!

  • 3 # 科羅廖夫

    發生在1943年7月份的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上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這場戰爭中,德國軍隊用於發動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所有後備部隊消耗殆盡。從此再也無力發動大的戰略性進攻,也就奠定了蘇德戰爭最終的結局。而在這場戰役裡面,蘇德雙方都有自己的明星人物,德軍方面是著名的曼施坦帥,而蘇聯則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後人普遍認為,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兩邊最傑出的將帥其實是德國的曼施坦因元帥。在這場戰役裡,曼施坦因率領南方集團軍的進攻部隊,以較為劣勢的兵力和裝備,擊敗了當面數量和兵力更強的蘇聯沃羅涅日方面軍。持續7天的進攻,在蘇聯重兵防禦的地段打進了大約40公里,直接威脅庫爾斯克核心區域。直到後期蘇聯出動草原方面軍這支戰略預備隊,再加上德國調兵前往義大利,才使得曼施坦因的攻勢最終停頓並遭到蘇軍反擊。

    縱觀整個戰役,曼施坦因的進攻根本找不出什麼大的問題,雖然最終的傷亡數字和損失各方有較大爭論,但是普遍認同的是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坦克損失和人員傷亡要遠小於對面的蘇軍。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在德軍進攻嚴密防禦的蘇聯陣地前提下,因此認為曼施坦因在戰術上的表現優於對面蘇聯將軍是有理由的。即使是戰後蘇軍將領的回憶錄同樣稱讚曼施坦因為難對付的對手。

    但是從戰略上看,德軍在1943年7月份才發動對曼庫爾斯克區域的進攻完全就是一個戰略失誤。在1943年夏季,德國軍隊仍然在兵員素質和機動作戰能力上遠遠超過對面的蘇聯同行,如果在野外打機動作戰,蘇聯軍隊獲勝的把握要少得多。而正如古德里安所說,把一支精銳的裝甲兵團消滅掉了,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去攻擊堅固的築壘地段。尤其是蘇聯早就獲知德軍要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因此在這裡構建了天羅地網般的密集工事,德國軍隊的進攻實際上就是應證了古德里安的那句悲哀的預言。而朱可夫決定在庫爾斯克區域固守,等待德軍進攻矛頭消耗之後再進行反擊的策略,實在是戰略上的上佳。

    可以說庫爾斯克戰役之時,擁有較好兵員素質和機動作戰能力的德國裝甲部隊會輸得如此之慘,實在是由於採用了錯誤的戰略決策。不管作為接下來的戰鬥如何進行,指揮官的戰術水平如何高超都不能扭轉戰略失誤帶來的劣勢。事實上,曼施坦因是主張在5月份對庫爾斯克突出部進行閃電攻擊,但是由於希特勒的一再拖延,才使得這個戰機逐漸流失。到了7月份,曼施坦因自己也反對主動進攻嚴密設防的蘇軍區域了,還是希特勒頑固不化,才導致最終的失敗。

  • 4 # 歷史笑春風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出的?我想問題主,曼施坦因的戰術勝利是什麼?更不要說什麼戰略失敗是什麼了。

    曼施坦因是最早提出庫爾斯克戰役構想的人。他提出構想的時候,正值泥濘時期,戰役準備不足迫使戰役推遲。

    這個戰役企圖很奇葩,稍微有點軍事頭腦的人,一看地圖就能看出這個突出部的危險性。隨著時間推移,戰役突然性早已失去,蘇軍極大的加強了突出部,把它變成了要塞式的築壘地帶。

    希特勒在戰役發起前感到預感不妙,曾想取消戰役。但由於手下反對,只好繼續進行。在戰史中並沒有發現曼施坦因反對的記錄,相反,從戰役進行期間他的表現看,他還自信滿滿。

    讓裝甲部隊去衝擊要塞式築壘地域,而且還不是一道兩道地域,這就是曼施坦因的戰術?可以說,古德里安上任裝甲兵總監後,費盡心血裝備訓練好的裝甲部隊就這樣被曼施坦因送進了墳墓。北翼的莫德尓只是試探的進攻了一下,發現情況不妙就停止了進攻,並做好了應付蘇軍反攻的準備。後來蘇軍對他的防線進攻沒有奏效,莫德爾保持了戰線的完整。

    而曼施坦因在北翼失敗的情況下,居然要獨自一人達到戰役目的,包圍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不知道是誰給他的自信。始終都不能突破蘇軍的防禦地帶,還遭受了蘇軍越來越大的反擊,他難道真不知道蘇軍的實力?

    後來他又向希特勒提出,要耗盡蘇軍的預備隊。蘇軍還有整整一個草原方面軍沒有用上呢,還不知道誰先耗盡誰呢?真不知道他腦子怎麼想的。

    到蘇軍反攻階段,由於曼施坦因根本沒有做好防禦的準備,他的防線被蘇軍打得千瘡百孔。進攻不破蘇軍防線,退防禦不住蘇軍進攻。這就是曼施坦因戰術上的勝利?!

    在坦克使用上,德軍也犯下了錯誤。德國裝甲兵將重型坦克當做矛頭去進攻蘇軍防線,造成重型坦克在蘇軍雷場裡和反坦克陣地前損失慘重。如果以輕型坦克在前,重型坦克在後,情況就要好得多。

    可以說,曼施坦因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既沒有取得什麼戰術上的成功,更得到了戰略上的失敗。他就是把德國最後的裝甲兵精華送進墳墓的人。

    用科涅夫的話說,庫爾斯克戰役是德國裝甲兵這隻天鵝最後的美妙的歌聲。

  • 5 # hjf1390lt

    德軍進攻解圍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和隨後先撤退再進攻的哈爾科夫勝利,說明德軍對付蘇聯構築好的防禦陣地乏術,損失大戰果小;引誘蘇聯人進入既不熟悉也無工事依託的陌生地帶對打,德軍野戰能力技高一籌,損失小戰果大。德國應該多用後一種打法,即多打哈爾科夫式的運動戰,少打斯大林格勒式的攻堅戰。

    但是一戰下士希特勒根據他的個人體會,本能地反感任何放棄土地主動後退的做法,熱衷任何進佔對方土地的作戰計劃,也即喜歡斯城打法,反感哈城打法,這是憑個人好惡專斷指揮戰爭,不是憑理智和戰鬥損益比來指揮;以一戰步兵思維指揮二戰裝甲戰,拿坦克師當強化步兵師用。坦克師應該做百公里級的大幅機動作戰,這才是坦克該有的樣子。在原地投入作戰,那和步兵師沒啥兩樣了。庫爾斯克就又打成了斯大林格勒的翻版,一看斯城結果就預感德軍前途不妙。為何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經驗教訓就那麼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總懷疑自己有病要去醫院,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