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幸福148194761

    兩代都是真心為孩子好,把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對婆婆說也無妨。但要注意交流的方式,不妨讓老公對婆婆說對孩子稍緩一點,給孩子一點時間。

  • 2 # 317013334715

    婆婆性子急,對孩子催促很歷害,我體諒她,但孩子的問題我不想按她的方式,怎麼辦?

    這好辦。

    婆婆性子急,是在一生中養成的習慣,難以改變了。

    但在孩子的問題中你就不該讓婆婆插手了,畢竟在婆婆受教育時於現實不一樣了。婆婆本身就性子急,按她所懂的來催促孩子,是有問題的。她對現在的教育孩子,根本不懂。所以不該讓她插手,要按你自己的觀念來教育的。

  • 3 # Maggie姚琪琪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大事,最好可以找到一個權威的資料表明家長的催促是不利於孩子身心發育的,試著和老人溝通。當然也需要你和愛人一起。家是大家的,孩子也是。家裡的事多溝通,目標一致,有分歧也是方法上的。

  • 4 # 39歲的小猴子

    如果可以,最好不讓婆婆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催促只能讓孩子越來越慢,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所以,盡你所能吧

  • 5 # 歡樂成長錄

    在這個問題上,就個人的經驗和理解看,應該分兩步來解決這個問題:

    01.告訴婆婆,老是催促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婆婆性子急,對孩子催促很厲害,這可能與婆婆本身性格和教育方式有關,但不管怎樣背後都有一顆愛孫子的心。既然是愛孩子的,那麼只要讓婆婆知道自己的方式對孫子有害,那麼婆婆一定會有覺知的刻意改正。

    一、經常催促,會增加孩子未來的焦慮隱患

    有一定的壓力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頻繁和較多的壓力,會促進身體可體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還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值得一提的是,壓力也常常是兒童焦慮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催促孩子快一點時,往往伴隨著怒吼和指責,這又加大了孩子內心的壓力和焦慮。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社交和心理,比如無論是閱讀繪本還是玩玩具,甚至是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經常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頻繁地發怒或摔玩具,甚至打其他孩子,唯獨不能靜下來沉浸於玩具和玩耍中。如果問他們怎麼回事,他們自己也答不出所以然。當他們上到幼兒園,他們可能會緊張地遠離人群,或者若無旁人地在課室走來走去,並且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氣……這些便是孩子焦慮的表現。

    二、經常催促,容易養成孩子馬虎、不思考的習慣

    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但由於心智的限制,年幼的孩子思考起來會比較慢,也需要更多的時間。雖然慢,卻很有必要。因為會思考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思考,這是大腦神經元“用進廢退”的原則。這也是有些孩子擅長思考,而有些孩子不擅長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說有一位名叫馬歇爾·福柯的足球后衛,從小喜愛思考,他也把這種思考的習慣用在了足球場上。他經常能準確地判斷出球場上的球員要做什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據說準確率奇高。我料想他小時候思考時沒有爸媽頻繁催促的打擾。所以,懂得思考,其實是一種能力。

    而經常性頻繁的催促,會打斷孩子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從小丟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專注地思考,繼而可能會帶來做事馬虎的習慣。舉個例子,當一位小朋友在繫鞋帶時,他一邊系一邊思考為什麼鞋帶是這樣纏繞的,鞋子上的幾個洞洞真有趣,還有鞋子上的顏色真鮮豔……等問題。當他聽到媽媽焦急的催促時,便匆忙停止,為了更快地滿足媽媽,他可能乾脆連鞋帶也不繫了,而是胡亂塞在了鞋子裡……馬虎的壞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三、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02.在隔代撫養中,好好溝通形成合力

    根據老齡中心的調查,中國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達66.47%,2歲半以前的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的佔總數的60%——70%,其中30%的兒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裡撫養照顧。3歲以後,大部分兒童上幼兒園,祖父母直接撫養的比例會有所下降。在2016年全面二胎放開後,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只增不減,而且這一趨勢將會逐漸加大。從這一調檢視,老人退休後幫助照顧孫子女彷彿成了中國老人絕大多數的宿命。

    老人在幫子女照顧孩子的時候,的確減輕了子女的負擔,讓子女能夠騰出精力去打拼事業,謀求更好的發展,可是由此也帶來了孩子的一些教育問題。雖然您能體諒婆婆對孩子的催促,但是卻無法接受這一教育方式,那麼在隔代撫養中,就要透過努力在不影響家庭團結的前提下與婆婆好好溝通,達成一致,將父輩與祖輩形成合力,更好的教育孩子。

    一、樹立正確育兒觀,與婆婆達成共識

    既然隔輩教育已經成了無法逃避的現實,唯有勇敢正確的面對。首先這是一場第三代的教育,顯而易見需要祖輩和父輩兩代人共同的努力,父輩樹立正確育兒觀,與祖輩達成共識,是解決隔輩教育問題的第一步。

    您應該讓婆婆明白對孩子的催促並不能解決孩子拖拉的問題,反而還會產生更嚴重的問題,而到底應該做更合適或更為科學的育兒經驗,需要透過您自行消化之後耐心的傳授給老人,和老人一起探討育兒的方式,這也是孩子對父母知識反哺的一部分。任何老人從心底都是真愛著孫輩的,對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好的,只是由於經驗或知識的欠缺導致了不好的行為而已,透過與老人的溝通,老人一般都會樂意接受。

    就這個催促的問題,您可以與婆婆探索更合適的方法來代替催促這一方法,比如:預設“時間計劃”就是不錯的方法。提前給孩子預設時間,比如15分鐘後要出門,否則時間不等人,遲到了後果孩子自己負責。儘量在等待孩子時,不要催促,更不要頻繁地對孩子說“快一點快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控制情緒是關鍵。當婆婆能理解孩子們的磨蹭是普遍的,並且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才能以平靜的情緒對待孩子們各種“磨”。畢竟天下孩子一樣“磨”,但家長可以“不催”。當孩子多次品嚐到錯過時間的“滋味”,會慢慢地進步的。

    二、做孩子教育的主導者而非旁觀者

    雖然老人對孩子悉心的照顧,解決了年輕父母們的後顧之憂,但是父母不能因為老人對孩子在飲食起居、身體素質和安全交通上的盡心照料就把孩子全權委託給老人而做一個旁觀者。

    親子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是家庭中的父母對於孩子進行綜合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性格和學習能力養成的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親子教育幫助孩子在早期就可以透過學習來薰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在撫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隔代教育不能也不可以替代親子教育的,隔代教育永遠只是親子教育的補充。這一點,您和婆婆都必須明白,而不要因為自己沒有時間或者婆婆是長輩而怕得罪了婆婆就選擇不作為,當然也必須和孩子爸爸達成共識。

    發展心理學認為,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對其個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個性特徵、成就動機、性別的價值標準等都會影響中後代,任何富裕的物質條件都替代不了良好的親子交流。

    三、祖父輩溝通需技巧,將教育形成合力

    有共識必有溝通,雖然孩子的教育主導者是父母,但在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的家庭裡,如果不注重溝通技巧,不僅會傷害老人無怨無悔的真心付出,也會造成家庭不和。畢竟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良好家教的保障,也是良好家教的寶貴資源,為了營造出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在溝通中要注意以下3點:

    (1)行為應當發自於對孩子的關愛,而非發自於對自我角色的闡釋。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是那個層級的長輩,無論親疏都不應當單純從闡述自身角色的角度去實施關愛,而應當讓行為著落在孩子這一第一需求上。其實,這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發乎情,止乎禮”。

    (2)用陳述語式描述事實,不用扭曲類語式揣測

    在教育問題溝通中,儘可能用陳述句來客觀陳述事實,避免扭曲類語式溝通。

    《重塑心靈》書中介紹:大腦為把儲存在深層結構的資料簡化才能有效表達,簡化的過程就是一個扭曲的過程。扭曲類語式通常包括三種:1、猜臆式:說話者以為知道一個人的內心看法或感受,而其實只是主觀地猜臆,猜臆式很容易辨認,因為說話者地內容明顯地只有另一個人才能決定;2、因果式涉及”責任“上的問題。說話者認為一件事情的出現導致另外一件事情的產生,其實二者之間可能絕無關係,或者第二件事情根本不會發生。3、相等式,句子中有兩個意思,說話者認為它們事項等的,往往其中一個是可見的行為,而另一個是不可見的感覺或意義。

    比如孩子奶奶看見媽媽給孩子裹得嚴嚴實實,上來就劈頭蓋臉的說:”你想把孩子捂死啊?“這種就是扭曲類語式的應用。這種話語巧妙地在情感上陷人於不仁不義,而說話者的潛臺詞往往都是:我才是真心真意具有能力對孩子好的人。如果奶奶能夠對孩子媽媽說:你給孩子穿多了點。這樣的語式相信媽媽會更容易接受。

    (3)行為和觀點可以否定,動機和情感不可以否定老人和子女有代溝,觀點相左必不可免。養育子女的複雜過程中,兩難的抉擇後總有取捨——一方輩另一方否定,誰都有敗下陣來的時候。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可以否定對方的行為和觀點,但絕不可以否定動機和情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新媽媽由於經驗不足,婆婆跟兒子抱怨:”你這媳婦,這點小事都想不到,對孩子真是不上心。“其實,天底下哪有不愛子女的父母,這種”沒想到“更可能是因為經驗缺失導致,而非主觀上的“不上心”。

    NLP的前提假設之一:動機和情緒總不會有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四、積極支援老人社交,給他們更多高階需求實現的舞臺

    在談到老人帶孩子,暮年換環境,老人有什麼需求時?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希哲說:老人離開熟悉的鄉土環境和親友關係,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社會環境中生活,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社會融入困難,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缺失,家庭代際關係矛盾等。

    從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分析,老人對孩子過度關注的重要原因在於孩子成為老人實現高階需求的工具。作為子女應當儘可能多承擔照料自己子女和家務的責任,讓老人從繁瑣的家務事和帶孩子中解脫出來,同時,要為老人融入當地社會創造必要條件,比如鼓勵老人與社群中的其他老人交往,參加社群公共活動、培養新的興趣愛好等。如果兩位老人因帶孫輩而分居,則應儘可能縮短分居的時間,透過影片、電話等方式保持老人間的聯絡。

    當然作為子女能為父母做的遠不止這些,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為父母安排更多的社會交往,與外界產生更多的聯絡,畢竟只有被需要的存在,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存在,也才能夠從中獲得更高需求的滿足!當您為婆婆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實現的舞臺,她就會從帶孩子的焦慮中脫離出來,能夠更好的調整自己的情緒,那麼改變就一切順其自然了。

  • 6 # ManulifeSinochem中宏

    婆婆性子急。“性子”是什麼呢?就是常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如果靠溝通就能改變婆婆,這種可能性真的很小,除非你是什麼行為療法,DBT的訓練師,當然這也得看婆婆的認知能力。

    如果婆婆只是偶爾來,比方雙休日,節假日來玩玩,或者幫你帶帶孩子,那就控制母親自己的糾正慾望,和評判心。

    如果母親要靠這婆婆幫忙照顧孩子日常的。那麼你可以至少朝三個方面努力:

    1. 跟先生溝通,說說你的想法,請他給出點建議,如果先生是比較積極的參與方,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那麼請他結合自己的成長,想象母親在“急”這個性格上對他造成的消極影響,整理好,想好說話的方式,心平氣和的讓先生跟婆婆去溝通。

    2. 如果在“急性”婆婆的教養下,養成了比較懦弱和凡事不理性格的先生,那麼母親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心理上的認知。比如果,奶奶催你,並不是說你真的很笨,很慢,或者不好“當然在奶奶的認知,有些地方你做的可能真的不是很利索,比如說:在什麼什麼方面,媽媽也覺得你是比較慢的,可以在時間安排上更緊湊一些”。但是你只要記住一點,奶奶這麼說你,並不是因為她不愛你或者不喜歡你,只是她的性格使然,奶奶這個年代的人呢.........

    3. 認真地聽聽婆婆的意見的想法:請婆婆幫助列出孩子有待進步的地方,如果是時間使用,速度上的問題,請婆婆幫忙量化她認為比較合適的區間,量化,做表,門口掛個鍾,讓婆婆自己觀察,到底是孩子真地慢,還是她習慣性的催促。但是母親還要參與核實評估,分析,而不是做個表,然後就把問題全部扔給婆婆一個人了,一個問題要改變,往往是一個家庭生態系統的改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問題。

    4. 母親可以跟婆婆明確分工,如果有些問題不想婆婆參與的,有些活動就不要在家庭公共區域進行,可以在孩子的書房,或者帶孩子去社群的公共圖書館(做作業)。

    其實讓孩子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行為習慣。誰對她負主要養育責任。或者讓孩子明白,即使媽媽跟奶奶有不同的意見,不代表奶奶不愛你,或者媽媽不喜歡或者討厭奶奶。只是每個年代對孩子的教養有不同的目標。奶奶的眼界和媽媽的眼界的不同,目標的不同,適當的時候都是可以跟孩子聊的。

    不要覺得孩子小,跟她說這些她不懂。因為無論如何,她是這個問題糾結的核心,她是實際感受到的人。她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她也需要引導的認知。

    #家庭教育# #智慧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練不出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