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易用難

    人站在高處,何以知道是高處,是你的“意識”告訴你的,你的“意識”又是從何處知道這是高處的,從“下”反射來的。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你的對面走過來一個人,你的“意識”就會出現一個“人”,“意識”這個人的“念”這一動,是由什麼來的,是由那個走來的人反射到你的意識中來的,“意識”本來無很謂動不動,這一動是由外在反射而來。

    道不可說,只可以悟,越說就越錯,越說離道就越遠,可說的不過是流行易知的那一部分。

    如果說“意識”就像天地是一個“空間”,那麼這個空間裡面有樹,樹是從那裡來的?冬天樹會落葉,落葉又從那裡來?為什麼說一定有樹有落葉,因為當你看到樹,落葉,意識馬上就通過“樹”“落葉”把它們實體化了。那麼什麼人的“意識空間”裡面沒有樹,沒有落葉,嬰兒意識空間裡就還沒有,因為現實還沒有把樹反射到他的意識空間裡面去,但是慢慢的,有一天,“樹落葉”都會有。這就是“弱者道之用”。

    “道”並不能選取誰的生死,誰的貴賤,誰的大小,誰的貧富,而是由個體去選擇去推動。

    當一個人出現,人的“意識”馬上就記錄了下來,不管你願不願意,想不想記,“人”都一定是存在“意識”中,但“意識”並不可能推動這個人,這個人向東還是向西都是他自己的選擇,不會因為存在於“意識”中而有所改變。

    道並沒有選擇誰,而是我們都在“道”中,

    往那裡去,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自己的“道”我們自己走,無法停留,只能選擇

    終於說著說著還是偏離了“道”,偏離了“道法自然”。

    每個人當看到“道”字或者關於“道”的東西,存在於“意識”中往日關於“道”的知識就會出現,並且佔著主導,從而排斥新的認知意識,而那些從來沒有關於“道”意識存在的個體,反而能更好的吸收新的意識

  • 2 # 王志敏6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自道德經四十章,是講物體內兩種物質的相互轉化,是道運動的基本規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意是說事物中陰陽二氣都會向相反的對立面運動,使弱勢物質強大而為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種相互轉化即有無之間的變化,視之不見,摸之不著,聽之不聞,恍惚不息,迴圈往復的,即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這種規律的作用是在於它能保持柔弱的狀態存在。這就是道的運動規律。

  • 3 # 沉醉的文人

    反者,道之動。是指萬物都有迴歸自然的天性和本能,就好比一根被拉長或者壓縮的彈簧,它永遠具有迴歸正常的動力和本能。

    老子認為萬物都在做一種周而復始的運動,人在出生時就在向死亡運動,日月每天都會迴歸到它自然的位置,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最終要回歸到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

    老子認為人的自然狀態是沒有強迫,奴役和裁製的自由狀態,因而,反者,道之動。又指人類永遠有追求自由和迴歸自然的天性,所以一切剝削和壓迫行為都是反人性的,都必然會遭到反抗。

    弱者,道之用。不是指示弱或軟弱,而是指與世俗相反,因為世俗社會把金錢多,權力大,地位高和名望重當做強者的標準,所以,道就是讓人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擺脫它們奴役和驅使,使自己的身體,思想和心靈重新獲得自由,只有守弱人類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

  • 4 # 獨到文化

      對於這個問題,我之前發表過一篇專題文章。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章中的一句話。原文是: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是老子關於處世之“道”的最精闢的總結,可以看作是他勸導世人為人謀事的基本準則。

      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光從字面上解釋,現今就有許多個版本:最常見也最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是: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嗯,怎麼說呢?個人認為這個解釋很牽強,十分牽強。

      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老子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根本不符合一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應有的思想深度。

      老子的思想在當時就非常的反傳統,因此我們不能用主流價值觀去分析老子的思想。

      我認為這裡的“反”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指對立,反方向的意思,也就是說與當下世人普遍的思想、行為相反。

      在《道德經》的第二十章中,老子說:

      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

    道德經

      通過這一章的文字,我們可以瞭解到,老子所謂的“反”是指相對於當下世人普遍的信仰與價值觀念相反的思想和行為。

      這就很明確表明了老子的立場:與俗世相反的思想行為,是推動“道”發展的根本動力。

      而以此類推,“弱”字的意思就是示弱、避讓,或者可以用“無為”來代替。無為是老子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處世哲學。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可見,老子認為社會由於統治者的高度治理,而越來越亂,不如“無為而治”,讓老百姓自己治理自己。

      因此,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應該是:示弱、避讓是道的根本作用。

      這句話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十分有現實意義:

      也就是遇到問題,我們可以從反方向思考解決辦法,說不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逆向思維。

      例如:司馬光砸缸故事中,當別的小朋友都去呼救時,他卻用打破水缸的辦法救了小朋友。這就是逆向思維。

      另外,遇強而示弱的方法也是在極端情況下保全自己的好辦法。

  • 5 #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剛剛

    自古以來,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過後,☔️細雨濛濛的天氣很多,大地飛歌,因為乾渴…[害羞]

    閒暇之餘,閒聽落花,茶臺品茗...就過來湊湊熱鬧.幫個場子。[祈禱]

    先說誰是老子?什麼是“道”?這個被聖人孔老二嘆為“真吾師也”被魯迅先生過度的誇張的表揚為:“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於道教。”‍♀️“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大半”…。這個被現代大多商業活動中的經典成功人士以及靠此書吃飯講課視為中國商業成功人士以及許多文化底蘊很精彩紛呈,文化素養很高的大家視為鎮宅之寶的,被世界譽為“東方聖經”,在世界名著發行量排行榜上超過《聖經》排名第一的《道德經》到底有何神奇之處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溢曰呥,楚國苦縣(今河南省直管縣級鹿邑市)人,一個人傑地靈,風清秀麗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他老人家約生活大概生活於前571年或至471年之間的這個區間段兒...‍♀️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史..

    這位優秀的老頭子,時出晚周,當時天下紛亂,亂世梟雄層出不窮,貴族驕奢淫逸,驕傲放縱,法令繁如牛毛,苛捐雜稅眾多,苛政如同猛虎下山…[泣不成聲],各國之間互相侵犯邊境,相互掠奪篡殺[震驚]

    老子看破紅塵,看破周朝腐朽,群雄爭霸的人間困境,高手對決,看破不說破,老子辭官不做。[害羞]

    相傳…。老頭子騎青牛西出因他老人家而著名的函谷關時..

    老子見此人一表人才,且知書達禮..於是,茶後就靜心寫了五千言...[送心]

    名曰《老頭子》,後來感覺這太俗..

    就直接把“頭”子去掉..改為《老子》.

    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改掉這個字你咋知道滴?[what](此處省略一萬字,我是昨晚做夢見到的....)

    分析後來《三國演義》中的陳宮同學,就是看到了這一出,模仿的[大笑]嗯,還別說,這是真的,後來,這位超級粉絲兒阿喜同學[強]意欲棄官追隨老子,老子告訴他寫的五千言不成敬意,好好閱讀理解,好好修行..並相約與阿喜同學千日後,蜀國青羊肆相見(高人就是高人,約會的地方也是很精彩紛呈,很浪漫..)

    注:青羊肆即今天成都市的青羊宮..筆者.之前因老子專程去過此地…[祈禱]

    這個也是老子度關yi子的地方.[害羞]

    “道”,其實也就是“倒”!把自己的習慣倒過來(比方說.說別人的長處...

    看自己的短處,想別人的優點,改自己的過錯,有道的人,說別人的理,無道的人,汙衊別人只說自己的理),道,又分:人間道,生活道,事業道。認識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錯,認錯,改錯,糾錯..感恩的心[祈禱],你的靈魂就會閃光,你就超越自我,你就會放下煩惱,放下浮躁,放下怨氣放飛心情‍♀️你就會發現你更多的是責任,更多的是感動,更多的是包容,更多的是理解,少了物慾,因為無欲則剛,此時,您已超越了世間紅塵,滾滾長江東逝水。[祈禱][祈禱][祈禱]

    人的一生很短暫,人的一生其實只有兩次機會,第一次是誕生[送心],第二次,就是三觀正能量的靈魂甦醒..

    一般情況下,生活中,工作崗位中,特別是家庭夫妻倆之間吵架中,凡是說自己有理的人,都是不自信的表現,也就是說是不自信的人,因為這型別的人不懂道,與其夫妻倆相互漫罵,同事之間相互指責,不如先閉嘴靜心做好自己,道即為倒,逆風飛翔,逆向思維,慢些走就走的快,走的遠,一步一步來,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快都是鬼的節奏,崗位職責靜怡的細緻入微的工作,對同事之間細雨綿綿的理解和支援,生活中對愛人對細雨濛濛的呵護與關愛,嗯,快能成小事兒,慢能成大事!知行合一,上善若水的人才能成為自己愛人心目中的“佛”。[祈禱]

    德,更好理解,德,即可人品,品德,把道倒過來去逆風飛翔,去逆向思維,多去關愛別人,多去用善良的心善待他人,即為道德[玫瑰]

    得而有德,道非常道,無名無相,道相如水,,靜心去意,反俗近道,無為大為,不爭為大,得而不亡,厚德載物,功成身退。[贊]

    朝聞道,夕死可矣!天命之渭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玫瑰]“嬰兒如道.大道無形”。)

  • 6 # 河東來

    萬事萬物都是存在限度的。

    比如水,一段時間裡過於少了不行,那就構成了旱災,但過多了也不行,因為那就會產生洪災。

    出現極端情況下,“水道”(水的利用之道)就會產生變化,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水能夠保持得相對均衡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通常的“水道”規律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就是“弱者道之用”。

    《增廣賢文》有云,“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就是關於“刀道”的總結,刀的鋒利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限度之內,就可以“弱者為之用”,但超過一定限度,則會產生傷人的後果,就形成了“反者道之動”。

    再看“箭道”,也有個“過猶不及”的問題,通常弓弦崩得越緊,射得越遠,攻擊力越強,這個時候就是“弱者道之用”,但一旦拉斷弓弦,攻擊力則銳減為零,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再說“經濟危機”,就是“經濟道”當中的“反者道之動”,就是一定時間之內,資本對經濟的正面作用超過必要限度產生的反作用,這個時候經濟已經超過了國家的調控能力,從而引發危機。

    孔子的優秀傳人仲長統有一個著名的“一治一亂”理論,“治世”相當於“弱者道之用”,“亂世”則相當於“反者道之動”。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段話實際上與近代的“生態平衡”理論也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意思,“生態平衡”相當於“弱者道之用”,“生態失衡”相當於“反者道之動”。

    在當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還應該增加一個選項:叫做“屯者道之緩”,合起來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屯者道之緩”,意思是:物極必反,事物反映的情況變了,道也就發生了變動,如果事物的發展弱於其限度,就會使道的規律得到適用,在特殊情況下,事物處於停頓狀態,道的規律也就暫時延緩了。

    其例子就是汶川大地震,或者新冠病毒疫情,此時就會使道的國家管理規律的適用發生延緩。

    所以,“生態平衡”與“生態失衡”之間,應該還有一種“生態緩衡”的特殊狀態。

    形象的比喻,人有心態平衡狀態,也有心態失衡狀態,但還有一種心態緩衡狀態,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病了”。

    體育鍛煉中,練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種“高原現象”,這也是一種“身體素質停頓狀態”,也就是“屯者道之緩”。

  • 7 # 鍾真善

    《道德經》闡明哲學思想的一條紅線

    反者道之動,弱者之用。這一句話,是《道德經》闡明其哲學思想的一條紅線,也是一條“道”的基本執行原理。

    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將欲弱之,必固強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反者道之動,道在執行中,始終是沿著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爭鬥,此消彼長,實現對立統一。

    《道德經》強調守雌、守柔、無為、虛靜、處下,實際上是從道的執行的不利處境入手,從消極方面找到破解矛盾的積極因素,從而取得主動地位。

  • 8 # 徐智818

    ”反者道之動”,出自《道德經》41章。講的是天下萬物無一靜止,無一靜止,皆動。如何動?迴圈往返,周而復始也。如何迴圈往返?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經文”有無相生”二章)。萬物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老子認為,物成之初,或小,或弱,或細,或微,進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細而巨,從微而多。繼而又從大到小,從強到弱,從巨而細,從多而少,最終從有到無。(見《道德經》二十五章等經文)老子認為這就是萬物運動的狀況或者所行之道路,這條道路恆古不變,故稱為”恆道”。以此區別當時各學派宣稱的政經之道。(”道可道,非恆道”,可道(可表述)之”道”是指”政經之道”[河上公注],老子所稱之道不是政經之道。政經之道隨時變而變,老子之道乃自然之道,亙古不變,故為”恆道”見一章)。

    何謂”弱者道之用”?這是講人認識了萬物自然之道(恆道)後,如何用恆道所示的規律,方法,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老子認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靠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不是依墨家講的什麼“交相利,兼相愛”?也不是揚子講的”撥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等。而是要尊循事物發展的“反者道動”的規律(道)。把自身置於小,弱,細,微之地,順物自身發展之勢,以最小之力(極點就是”無為”)以求大,強,巨,多(”無不為”)。如處於大,強,巨,多時,要懂得前景不妙,己經開始走上了滅亡之路。當此之時,要懂得放棄,(”無執無失”),要懂得”功成身退”。

    老子在這兩句經文中指出他的”道”是什麼。什麼是得道者(懂道的人)安身立命,治國安邦之法。

  • 9 # 量子心學

    造化深機,在於“順逆”。

    順生人物,逆成仙佛。

    修煉大道,惟逆不易。

    真師難遇,邪師遍地。

    只有返回,道才能動。身體由粒子態,通過凝心息慮,實現陰陽和合,返回到太極狀態,再由太極返回到無極狀態,無極狀態就是道體,只有返回道體才是天人合一,才能調動宇宙的能量,道才能上身,道才能周行流動,所以,反者道之動。

    呂祖(呂洞賓)註釋《道德經》這一句時強調“氣返而通”:“真動本於靜也,靜者,氣返而通;反(返)者,反心之不明,反性之不識,反口之不知味、目之不知色、鼻之不聞香臭、耳之不辨聲之高低,反手不能取、足不能履。反五臟化而不生,反不知嬉笑言談,反不識父母,唯有活潑潑,一團和氣,靈性存於中,如此方是反也。”人生下來,本是活潑潑的嬰兒態,伴隨成長,氣拘物蔽,知誘物化,能量波態生命體慢慢粗重態,我們的生命體漸漸被遮蔽了,我們與宇宙母體不能交換能量,能量的通道被堵塞了。所以,老子菜強調“反”,如果不能內祛諸緣,外祛諸擾,凝神調息,絕慮忘機,怎麼能一陽來複,道氣復返?

    造化深機,在於“順逆”,順生人物,逆成仙佛。修煉大道,惟逆不易。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化神還虛,只有迴歸本心,才能返回虛無本體。只有我們陰陽和合,全身都再次迴歸嬰兒態,我們才能讓生命之道(生命無極能)動起來。所以說: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身動而精不生,心動而氣不寧。不動心,不使氣,不動凡火,淡定虛無,心泯意絕,含光於內,致養於靜,反我初心,其勢至微,其氣至嫩,謂之弱。弱之無間,時時如是,念念安住,久久為功。“致虛極,守靜篤”,“止定靜安慮得”,只有在道只有在無極的能量波態才能周行流動,人只有在活潑潑的量子態才能與天地宇宙萬物的道進行能量交換,強梁者不得好死。我們大多人不修道、不攝心,每刻都是被妄念遮蔽,身體的所有量子都是粗重態,所以,根本運用不了天地宇宙的能量。

    一陽來複道之機,返本還原道之動。

    一團和氣道之象,虛極靜篤道之用。

    無為而無不為,只有和光同塵、息慮亡念,才能運轉舟車,能量交換。

  • 10 # 問道黃老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40章,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觀點。它揭示的是事物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客觀規律和表現形式:“反(返)”是事物內部的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規律;“弱”,是事物外部形態的表現形式。

    反即是“返”,弱就是柔弱。“動”指的是道的迴圈往復的“運動狀態”,這個運動狀態即是“反”。

    事物的動、靜都是相對的、互為轉化的。“反”即兩個對立面恆久地在自己的對立面中間往返來回。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是相對而存在的,“有”是可感覺的實物,但是天地間一切“有”,就是那些可感覺的實物,無不取決於不可見的自然規律的運動變化,並由此運動變化產生出“有”。

    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物壯則老”,盛極必衰,這就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含義:不停地迴圈,不同地運動,不停地派生,最終迴歸於道。

    弱,幼小的,柔弱的,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弱”,是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不是接近垂暮的“壯”,因為壯則老,老則衰。故云“弱者道之用”,即柔弱的道是生萬物、且生生不息的根源。道若是不能保持這種柔弱狀態,則老,則衰,生息不再。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重點在於說明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虛勝於盈,旨在教人返本復初、守柔處弱,與道相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理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哲學觀,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在困難時,要相信事物的發展變化由弱至強的過程,毛主席說“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日本投降前夕,毛主席又敦敦教導全黨“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媽媽經歷過新生兒猛漲期的,感覺他吃好多,而且很煩躁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