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雲隱追夢

    早在漢代,王符就認為龍是“九似之物”:角似能,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麟似魚,掌似虎,耳似牛。龍還有“三停”的徵,指的是龍身上三個部分長度相等:從頭到肩,從肩到腰,從腰到尾,三部分等長。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炎黃子孫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可是龍究竟是一種什麼神物呢?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這些問題很值得每個華人加以關心。可以肯定,自然界中根本沒有龍,它的形象顯然是經過後人的多方面加工而形成的。但是古人總不至於憑空捏造出一個龍來,總應該有一個參照物。這樣就提出了個問題:古人主要是依據什麼創造出了龍這一形象的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龍完全是自然現象的神話,是幻想的結果。持這種觀點的人注意到,古人說到龍時總與天象有關,如“雲從龍”、“飛龍在天”、“水從龍”等。很有可能古人看到了空中的閃電、虹、雲等現象,就以此為起點,想象有一種神物在空中活動,於是就創造出了龍這個形象。他們還指出,天空中彎彎曲曲的閃電與龍身很相似。與這種觀點相反,大部分學者認為龍雖然不存在於生物界中,卻誕生於生物界,很可能是從某一種動物身上發展起來的,後來才逐漸有了多種動物的屬性。但是,在龍最早起源於何種動物這個問題上,他們又各持已見。有人認為,龍的最原始祖型很可能是恐龍。從龍的四足、長尾、細頸等特徵來看,都與恐龍很相似。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中出土的“異魯”,漢代徐州畫像磚上的龍,樣子都很像恐龍中的長頸龍。也許古人見過倖存的恐龍,就根據它們描繪出了龍的形象。

    反對上述觀點的人認為,恐龍早在人類科出現之前就滅絕了,因而不可能根據恐龍塑造出龍的形象,龍的自然原型應該是鱷類的動物。在商代及商以前的黃河、長江、準河、漢水流域和濱海地區,生活著大量的灣鱷、揚子鱷,它們是一億多年前古的後代,是恐龍的的近親。它們生有四足,軀體強壯,披鱗生棘,吻尖稍向上反捲,這些與象形字“龍”基本特徵完全一樣。除去角和翼之外,唐代以前的龍簡直就是揚子鱷的寫生。灣鱷、揚子鱷生活在大澤深潭,江河湖海中,下雨前會發出叫聲,這與傳說中龍的習性也相同。相傳舜時有豢龍司,育龍池,可見龍本是凡間之物,而人類所豢養的近似龍的動物,只能是鱷類。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龍不是實有動物,卻排在靠前的位置。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很可能就是現實中的灣鱷、揚子鱷。鱷還是古時候人們普遍關注和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古埃及和古希臘的十二生肖中都有鱷,這為龍起源於鱷的假說提供了依據。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的主體是蛇,接受了獸類的四蹄,馬的毛,鹿的角,魚的須而形成龍的形象。在龍的家族中確實有一種以蛇為原型的螭龍,俗稱小龍,但是它不屬於主龍系。從圖騰崇拜的意義上來看,蛇的作用確實不亞於龍。比如,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發掘出來的一個大陶盤上,就繪有蟠龍圖案。據考證,陶寺龍盤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5至20世紀之間,可以說是最早的龍之一。它為蛇軀鱗身,方首雙耳,巨口利齒,無角五爪,顯然和蛇很相近。但也有人認為它似蛇非蛇,似鱷非鱷,是由蛇、鱷混合而成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龍是由魚變來的。炎帝族古戎羌集團中有一個很大的族團就是以魚類為主圖騰的。歷代都有魚龍變化的說法,也就是鯉魚躍龍門之說,這也是證明。從龍的形象和生活習性來看,與魚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從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的商代雙族龍觥看,龍顯然是鯢魚的變異,它生有四足,能爬善遊,這些特徵都可能被吸收到龍的形象中去。以上說法使一些學者受到啟發,他們推測,龍很可能分別起源於不同的原型,在各自區域裡獲得發展,後來才逐漸融合到一起。

  • 2 # 易學普及學堂

    古人是如何創造生肖龍的?

    生肖龍是十二地支中的辰。辰與巳都在巽宮,巽主繩索,長條之意,所以龍跟蛇都是長條的。辰的12闢卦是澤天夬卦

    整個夬卦看為頭部有角的象意,此卦5爻持世為丁酉山下火,2爻應爻為甲寅大溪水,5爻為君,納音為火為能天上飛之象,應爻大溪水又有能入水之象,能入水,丁酉又為小的堅硬的片狀是魚鱗狀,寅在艮為四足,對應酉雞就是象雞的爪子,甲寅為木為虎,為剛猛有鬍鬚之象。夬卦倒象為天風姤為午火的12闢卦,午為馬為乾為頭,所以又頭部有馬象,綜合起來這就是龍的形象了。

  • 3 # 黎明山川小勇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早在漢代,王符就認為龍是“九似之物”:角似能,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麟似魚,掌似虎,耳似牛。龍還有“三停”的徵,指的是龍身上三個部分長度相等:從頭到肩,從肩到腰,從腰到尾,三部分等長。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炎黃子孫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可是龍究竟是一種什麼神物呢?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這些問題很值得每個華人加以關心。可以肯定,自然界中根本沒有龍,它的形象顯然是經過後人的多方面加工而形成的。但是古人總不至於憑空捏造出一個龍來,總應該有一個參照物。這樣就提出了個問題:古人主要是依據什麼創造出了龍這一形象的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龍完全是自然現象的神話,是幻想的結果。持這種觀點的人注意到,古人說到龍時總與天象有關,如“雲從龍”、“飛龍在天”、“水從龍”等。很有可能古人看到了空中的閃電、虹、雲等現象,就以此為起點,想象有一種神物在空中活動,於是就創造出了龍這個形象。他們還指出,天空中彎彎曲曲的閃電與龍身很相似。與這種觀點相反,大部分學者認為龍雖然不存在於生物界中,卻誕生於生物界,很可能是從某一種動物身上發展起來的,後來才逐漸有了多種動物的屬性。但是,在龍最早起源於何種動物這個問題上,他們又各持已見。有人認為,龍的最原始祖型很可能是恐龍。從龍的四足、長尾、細頸等特徵來看,都與恐龍很相似。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中出土的“異魯”,漢代徐州畫像磚上的龍,樣子都很像恐龍中的長頸龍。也許古人見過倖存的恐龍,就根據它們描繪出了龍的形象。 反對上述觀點的人認為,恐龍早在人類科出現之前就滅絕了,因而不可能根據恐龍塑造出龍的形象,龍的自然原型應該是鱷類的動物。在商代及商以前的黃河、長江、準河、漢水流域和濱海地區,生活著大量的灣鱷、揚子鱷,它們是一億多年前古的後代,是恐龍的的近親。它們生有四足,軀體強壯,披鱗生棘,吻尖稍向上反捲,這些與象形字“龍”基本特徵完全一樣。除去角和翼之外,唐代以前的龍簡直就是揚子鱷的寫生。灣鱷、揚子鱷生活在大澤深潭,江河湖海中,下雨前會發出叫聲,這與傳說中龍的習性也相同。相傳舜時有豢龍司,育龍池,可見龍本是凡間之物,而人類所豢養的近似龍的動物,只能是鱷類。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龍不是實有動物,卻排在靠前的位置。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很可能就是現實中的灣鱷、揚子鱷。鱷還是古時候人們普遍關注和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古埃及和古希臘的十二生肖中都有鱷,這為龍起源於鱷的假說提供了依據。 聞一多先生圖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的主體是蛇,接受了獸類的四蹄,馬的毛,鹿的角,魚的須而形成龍的形象。在龍的家族中確實有一種以蛇為原型的螭龍,俗稱小龍,但是它不屬於主龍系。從圖騰崇拜的意義上來看,蛇的作用確實不亞於龍。比如,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發掘出來的一個大陶盤上,就繪有蟠龍圖案。據考證,陶寺龍盤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5至20世紀之間,可以說是最早的龍之一。它為蛇軀鱗身,方首雙耳,巨口利齒,無角五爪,顯然和蛇很相近。但也有人認為它似蛇非蛇,似鱷非鱷,是由蛇、鱷混合而成的。 鯉魚躍龍門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龍是由魚變來的。炎帝族古戎羌集團中有一個很大的族團就是以魚類為主圖騰的。歷代都有魚龍變化的說法,也就是鯉魚躍龍門之說,這也是證明。從龍的形象和生活習性來看,與魚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從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的商代雙族龍觥看,龍顯然是鯢魚的變異,它生有四足,能爬善遊,這些特徵都可能被吸收到龍的形象中去。以上說法使一些學者受到啟發,他們推測,龍很可能分別起源於不同的原型,在各自區域裡獲得發展,後來才逐漸融合到一起。

    龍 【中國神話中的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的起源 龍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現在陳列於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裡,這是一條有貝殼砌成的龍,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沒有豔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獸,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採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Mustang,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Mustang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遊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大佑給物件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