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道有李
-
2 # 佛系的子彈
其實,同諸葛亮當時一樣,姜維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咱們簡單算一筆賬吧,蜀國全華人口只有90萬人,除去一半女性,還剩45萬,再除去14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還有常年戰爭重度殘疾的,就算30萬吧!再除去四萬公職人員,還有26萬!按兩個農民養一個士兵的理論最大極限,蜀漢可徵兵的數額撐死了也就7-8萬!這已經是理論極限了,而且兵源質量慘不忍睹!好,按8萬士兵算,拋去後勤供應部隊,運輸糧草部隊,攻城機械部隊,蜀道本來就難走,真正的一線作戰部隊能有多少?而一線部隊中真正衝鋒陷陣的死磕的先鋒部隊又能有多少?這就是魏延連5千到一萬的子午谷特遣隊都要不出來的原因!小時候看電視我真不理解,不就這點兵麼?你叫他試試啊!長大了才明白,諸葛亮是真給不起啊!整個蜀漢,只能一步步的試探性進攻,等著曹魏那邊國家出大禍亂,否則只能騷擾式進攻!因為蜀漢真心經歷不起失敗,一次重大的失敗,甚至說兩敗俱傷式的戰役,對蜀漢來說就是天崩地裂!立馬亡國!這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的最大原因!這就是諸葛亮的所謂的北伐幾乎全在岐山一帶轉悠!有人說諸葛只善於治國治軍,不善於實際作戰,其實丞相也是沒辦法,他的苦只有他知道!其實劉備的猇亭大敗失去了荊州軍,已經宣判蜀漢死緩了!
還有,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把軍隊拉出去,同時也是對內威懾的關鍵!他們都是外來戶,不是地方勢力!而當初的老隊伍基本上老的老死的死,他們同蜀漢當地人已經矛盾重重了!這幾萬人拉出去,無論朝廷怎麼折騰,誰敢起么蛾子,立馬泰山壓頂,誰也沒轍!因為這幾乎就是蜀漢全部精壯,想反抗你都拉不出隊伍!如果不擁兵在外,諸葛亮活著也許能支撐朝局,但是姜維得死的老慘了!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北伐!蜀漢幾乎就是局死棋!諸葛亮對於劉禪當初的評價是:“其智甚大”!也許,真有他的道理吧…………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首先蜀漢只有不斷北伐,才能使政權合法化。
劉備本錢很小,但每次劉備兵敗之後,很快就會有大批打散的將士歸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有一塊金字招牌,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末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劉備作為帝胃更為天經地義。
劉備在佔據荊、益二州,晉漢中王,乃至稱帝,都貌似合法。因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漢獻帝被曹丕逼著退了位。劉備登極,祭告天地時說:曹操倚仗武力濫施殘暴,謀害皇后太子,罪惡滔天泯滅人性,對上天的警告置若罔聞。曹操兒子曹丕,繼承父親的兇殘悖逆,公然篡位竊取國家政權…普天之下的殷殷期望,集中在我劉備一人身上。劉備敬畏上天聖明的命令,又害怕漢朝的福運從此泯滅於地下,於是擇吉日,與百官登壇,承受皇帝璽綬。
劉備要一直保持合法性,必須討伐篡位的曹丕,藉以感召天下的豪傑聚在劉氏父子旗下,以圖蜀漢未來。
姜維自己就是在被逼走投無路時,降漢而受孔明禮遇,逐漸走上蜀漢軍屆的權力頂峰。
劉備原本也要親自北伐,可惜又病又氣就背過氣去,後來孔明五次北伐,除了開疆拓土外,還有個目的就是要使蜀漢政權長期合法化。
其次,蜀伐魏,打得巧,能拓土開疆、增加人丁。蜀不伐魏,魏必伐蜀。
孔明在失街亭後,被迫回師漢中,仍在西縣遷移百姓一千餘戶。
魏國對蜀國一直虎視眈眈,而夷陵之戰後,如把天下看著一塊蛋糕,蜀只佔這塊蛋糕的十分之一,而魏國佔十分之七,魏國恨不得一下子就滅了蜀。
蜀國不如伐魏,爭取主動。如一味地守家,相當於坐以待斃,遲早還是一個“亡”字在等著。
再次,蜀漢北伐無錯,這是國策,但蜀國伐魏需注意北伐的力度、規模,不宜過分消耗國力,使蜀漢人民面有菜色,加劇內部矛盾,給佞臣有可乘之機。
孔明北伐,是在南征之後,國家豐衣足食之後,為解決軍糧運輸成本過高(蜀道路遠難行),孔明還採用屯田及取食於魏的策略以減輕國家負擔。孔明時北伐力大於弊。
蔣琬、費禕時採取有限北伐政策,派姜維北伐時,姜維將兵從不過萬,見好就收。兩位賢相(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已知北伐急切之間很難奏效,其實已對劉備、孔明制定的北伐國策進行了微調。
姜維擔任軍事統帥後,怒我直言,有些窮兵黷武。劉禪不便於直接制止。君臣有隙,黃皓乘隙挑唆,姜維被迫屯兵沓中自保,給鍾會、鄧艾伐蜀以可乘之機。
姜維對漢室劉禪極為忠誠,感念孔明的知遇之恩,加之自己極有軍事才華,一心北伐以期興復漢室。
可惜,姜維只懂軍事,不懂政治。一味地北伐,過度消耗國力,儘管北伐仍是勝多敗少,但北伐沒能從魏國獲得多少人口及財富補充,蜀漢人民面有菜色。
劉禪本想苟且偷安,但他也無力改變先皇及相父共同制定的國策。武將們許多人還是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清醒者也就廖化等區區數人而已。劉禪如出面制止北伐,他就冷了將士們的心,影響自己本就不高的威信,所以劉禪不便制止。
但劉禪也看到姜維過分消耗本就不富裕的國力的後果,借黃皓來適度打壓姜維,姜維避禍沓中。
劉禪沒料到的是魏國大軍南來,姜維又改變了漢中守備政策,原先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後姜維掛帥時採用誘敵深入政策,前提是要有軍事奇才掛帥調控,現在誘敵深入,敵倒是深入了,但姜維被困沓中,無法及時回師,遠來的“誘敵深入"變成“開門揖盜",加之諸葛瞻虎父犬子、不會用兵,以譙周為代表的蜀漢豪強只顧私利、不顧國家,最終劉禪投降,為自保而留下“此間樂,不思蜀"的天下大笑話,百年後劉禪無顏見劉備於地下!
-
4 # 史研
想當年諸葛亮死的時候,對姜維說了很多的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北伐,一定要是漢朝光復,不能讓那些狗賊在得意忘形。而姜維一直都記著諸葛亮的話,為了報答諸葛亮,所以一直在北方。
在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正是在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這一天天氣還算非常的晴朗,諸葛亮在自己的帳篷裡躺著,多年的征戰和辛苦的勞累讓他的身體已經吃不消了,現在的他早就不是那個呼風喚雨的諸葛亮,而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已經變得奄奄一息了。
這諸葛亮知道他現在不能夠死去,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可是他已經堅持不下去了,他把他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的徒弟身上。當他的徒弟姜維來到諸葛亮臥床前,姜維臉上帶著許多眼淚,諸葛亮在他成長中給予了很多的厚望和幫助,相當於一個父親一樣,現在他的父親要死去,他這個當兒子的又不能做什麼,只有痛苦。
諸葛亮看到姜維,努力的笑了一下,顫巍巍的說:“孩子不要哭了,就算你的老師是再厲害的人,可我終究也是凡人一個人不可避免要生老病死。現在老師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可是我已經做不了,只能寄託在你身上了。”
“你一定要在我死後,製造出一個假雕像,現在司馬懿就在對面,要是他知道我已經死了,肯定會使勁進攻,到時候大家都別想走了,一定要注意,讓軍隊早點回來。”
“北伐一定不能停止,我死後你就是軍隊的首領,一定要努力的北伐。先帝對我非常的器重,他的知遇之恩我無以為報,一定要興復漢室,讓漢朝的光輝繼續發揚光大。這一點,你一定要答應我,不然我死不瞑目。”
這個時候,姜維的眼睛都已經哭得紅腫了,一個堂堂的大男子漢,想不到卻如此的重情義。面對自己老師給自己的遺言,他一直都在銘記在心中。
當諸葛亮再說完其他的話的時候,一閃一閃的蠟燭忽然吹滅了,諸葛亮也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件事情。姜維已經把諸葛亮所有的話都記住了,在以後的時間裡,他一直都記著自己老師的話。
其實不只是老師的話要記,而且北伐也是一定要去做的。劉禪是一個傻子,他看不明白,但是姜維看明白了。只有不斷的北伐,才能夠使蜀國更加強大,才有機會奪得天下,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步棋了。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沒有劉禪的支援,姜維別說北伐,他這個大將軍都當不下去,事實上劉禪是蜀漢堅決的主戰派。
姜維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38年,事實上,這一次北伐,就是劉禪親自下的詔書,當時蜀漢還是蔣琬當政,在《三國志蔣琬傳》中記載:
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勞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囊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大概意思就是說:曹睿現在兇狠驕橫,遼東三郡(指公孫淵)人民忍受暴虐,曹睿又大舉徵發士兵民夫,相互攻打。以前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駐紮漢中,等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攻打曹魏。
這可是諸葛亮去世四年後,蔣琬當政期間,總不能劉禪又被蔣琬控制了吧,這應該就是劉禪的本意,事實上劉禪是北伐的堅決支持者,而且正是由於其支援北伐,而且對姜維也有相當的信任,所以姜維才有前後十一次北伐,哪果沒有劉禪的支援,姜維不僅連一次北伐機會也不會有,甚至連官都當不了。
劉禪之所以在238年下詔讓蔣琬伺機北伐,是因為諸葛亮死後,曹魏皇帝曹睿開始享樂,大興土木,沉迷酒色,並且在238年由司馬懿發動針對遼東公孫淵的戰爭,而劉禪恰好發現了這個機會,才召令蔣琬北伐。
事實上蔣琬和費禕才是不太情願北伐,而專注國內發展的執政大臣,蔣琬執政期間,僅有一次北伐,就是238年由劉禪下詔的這一次北伐,是由姜維率領偏軍進入西羌作戰,所率兵馬不多,也沒多大的效果。
到了費禕時代,費禕沒有主持過一次北伐,每次姜維想要北伐,都被費禕控制兵不得過萬,不到一萬人的北伐,能做出什麼成績呢?所以姜維在費禕當政期間也沒有什麼作為,當時費禕是大將軍,姜維是衛將軍,費禕是姜維的上司,如果不是皇帝劉禪同意北伐,估計姜維這不到一萬人的北伐一次都沒有。
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有四次北伐,說是北伐,其實好幾次都是被逼而戰。
第一次是公元244年,曹爽伐蜀,當時漢中守將是王平,在興勢之戰中大敗曹爽,姜維只是被迫應對而已。
第二次是在公元247年,姜維率軍在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交戰。
第三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維率軍出西平郡與魏軍作戰。
第四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維率軍在洮西與郭淮作戰。
費褘去世後,姜維才開始獨掌兵權,在此之後還進行了六次北伐。這個時候姜維的北伐才是自已意志的真正體現,並且兵力逐漸增多,但是仍然不能與諸葛亮時代相比,姜維北伐兵力最多時,也不超過五萬人,姜維的北伐並且得到了尚書令陳祇與皇帝劉禪的支援。
第一次是在費禕遇刺的當年公元253年,姜維就迫不及待的北伐,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二次是在公元254年,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斬殺魏將徐質,大勝。
第三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維與夏侯霸一道出狄道,大破魏將王經於洮西,魏軍死傷慘重,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姜維軍大勝。
第四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維被魏將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五次是在公元257年,乘魏國內知,諸葛誕在淮南叛亂之時,姜維率軍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第二年退兵。
第六次是在公元262年,姜維出兵侯和,被魏將鄧艾所破,姜維失敗後到沓中屯田。
而在蜀漢朝廷,反對姜維北伐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僅劉禪身邊的紅人宦官黃皓反對姜維北伐,而且把控蜀漢尚書檯的諸葛瞻、董厥、樊建都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並且諸葛瞻還有聯合黃皓準備罷免姜維的大將軍官職,以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為大將軍的意圖。
這麼多的反對,如果不是劉禪的支援,姜維能北伐嗎?恐怕連頭上的大將軍頭銜都保不住。
姜維為何敢北伐啊?
一是皇帝劉禪支援啊。
二是姜維與諸葛亮是同一類人,志同道合的人,姜維雖然沒有繼承諸葛亮的權利,但是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遺志,矢志不渝、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北伐,就連諸葛亮的親生兒子也比不上。
-
6 # 玉雕文明
蜀國地狹人少,糧食物資不足。利速戰,不宜與魏國長期對峙。戰,還有勝的希望。不戰,相對於魏國來說,越來越弱小。
回覆列表
這其實是蜀漢立國之本的問題,或者說是政治正確的問題。
諸葛亮與劉備訂立的《隆中對》在劉備、諸葛亮等人去世後,不僅不具備推動的實際條件,而且對於蜀漢的其他人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推動動力。但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本,恢復王業是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正統性的背書。有這條,就證明自己是漢朝正統的延續,就有出兵恢復中原的口實。沒有這條,自己就是一個地方性政權。作為地方性政權你去打魏國,就算侵略,就不是以有道罰無道。
這裡說句題外話,雖然後世在《三國演義》等作品的基礎上尊劉抑曹,但正史都是奉曹魏為正統的。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就對諸葛亮的北伐稱為“諸葛亮入寇”。一個“寇”字,就體現出作者的立場了。
那麼,諸葛亮死後姜維為什麼還要推動北伐呢?除了剛才分析的立國之本與政治正確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北伐可以緩解蜀漢的內部矛盾。我在悟空問答裡多次回答過,蜀漢內部並不團結,總共分為三派勢力: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對於益州派來說,劉備集團是外來勢力。這一派的離心力最強,一直對蜀漢政權既沒有好感,又不配合。代表人物就是李嚴、譙周等人。
如果姜維不繼續推動北伐,大家偏安一隅。那麼,蜀漢政權內部很快就會出現各種內耗和內鬥。連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李嚴都可以公開掣肘,何況後諸葛亮時代呢。而內耗無疑會加速蜀漢的覆滅。這就是姜維繼續推動北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