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忽悠局

    關於古代王朝的國號,其實都是由開國皇帝遵循一定的慣例決策而來。

    這個慣例一般來說,是開國皇帝的爵位、發跡地或者王朝後人自居延續前王朝。

    比如:

    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封漢高祖劉邦為“漢王”,後劉邦將王朝定為‘’漢“;

    新朝王莽取得天下,時局敗壞、民不聊生;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橫空出世,統一天下後,又把王朝定為“漢”,延續了漢朝國祚。

    再比如曹操曹丕被封為“魏王”,等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就把國號定為“魏”;司馬昭司馬炎被封為“晉王”,把國號定為“晉”。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以後周歸德軍節度使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因其治所在宋州,為順應天意、安撫手下核心集團,故趙匡胤定其國號為“宋”。

  • 2 # 剛日讀史

    趙匡胤和春秋時期的宋國毫無干係,為何他定國號為宋呢?

    以封號定國號:

    咱們先看看古人的習慣,如劉邦,平民出身的,興起於沛縣,剛開始大家都習慣稱呼他為沛公,因為他是沛縣人啊,而且興起於沛縣。及至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才開始使用“漢”這個稱號,並把國號定為漢。 再看唐開國皇帝李淵,也是被隋朝封為唐國公。所以順理成章建立國號為“唐”。

    劉邦劇照:

    以崛起地定國號:

    秦朝,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之地。故得國號為秦。歷史上還有夏,大禹受封於夏地,為夏伯,故他兒子建國號“夏”,殷商國號亦是如此。

    秦國封地:

    還有其他方式定國號的,如國號“元”,系出自易經的“大哉乾元”,南北朝的“陳”國,出自國主的姓,國主姓陳,名霸先。

    現在再來看趙匡胤的宋,他並沒有任何的封號,所以可以排除以封號定國號,那麼再從崛起地來看看,趙匡胤本是後周朝廷一員功績彪悍的猛將,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喜愛,並把他封為歸德軍節度使,這個節度使治所剛好在宋州,他在宋州統治,是政治生涯最輝煌的時候,已經打上了此人宋州產的標籤,所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他這個宋州出身的猛將,順理成章的定國號為“宋”。

    因此,趙匡胤因為崛起於宋州之地,故黃袍加身得國後,定國號為“宋”。

  • 3 # 炭烤母豬蹄兒

    別的時代我不敢說,宋朝開國時頒佈的正式國號就是“大宋”。請不要相信什麼“元朝以後才在國號中加入大字”,那就是扯淡的。

    宋會要輯稿·禮五四·改元詔》: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五日,詔曰:「五運推移,上帝於焉眷命;三靈改卜,王者所以膺圖。朕早練龍韜,常提虎旅。當週邦末造,從二帝以徵行;洎喬嶽纏哀,翊嗣君而纂位。罄一心而事帝,諒四海以皆聞。一昨北虜侵疆,邊民受弊,朕長驅禁旅,剋日平戎。六師才發於近郊,萬眾喧譁而莫遏。擁回京闕,推戴眇躬。幼主以歷數有歸,尋行禪讓。兆庶不可以無主,萬幾不可以暫停,勉徇群心,已登大寶。宜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改國號為大宋。」宋朝在對外交往中是儘可能選擇使用“大宋”字樣的。是否有“大”字,是宋朝國格的高低的標誌。

    政府層面,1004年澶淵之盟中宋方誓書的開頭如下: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

    此時宋遼兩國是平等交往,都稱“大宋”“大契丹”。到了1142年(紹興十二年)第二次紹興和議的時候,金熙宗“遣光祿大夫、左宣徽使劉筈等持節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此時宋朝在名義上是金朝冊封建立的一個藩國,金人就只稱其為“宋”。不知道這時期的國書怎麼寫,大概高宗是自稱“宋皇帝構”吧。

    此後金海陵王南征失敗,宋孝宗發動隆興北伐也失敗。1164年(隆興二年)八月宋廷遞交金朝的國書稱謂是:

    侄大宋皇帝眘 ,再拜奉於叔大金皇帝(馮琦《經濟類編》卷43)

    宋廷在兵敗之後,仍然試圖“正名”。但遭到了金廷的反對,拒不接受。宋廷被迫將國書修改為:

    侄宋皇帝眘,謹再拜於叔大金聖明仁孝皇帝闕下(《金史》卷87《僕散忠義傳》)

    去掉了“大”字,降低了規格,同時加入了金帝的尊號等元素。這說明宋朝只要有可能,都是要自稱為“大宋”的。

    至於平民百姓,一般也是自稱“大宋國”之民的。山西省太原寺崇善寺所藏南宋《磧砂藏》中的《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唳隨心陀羅尼經》,卷尾有題記,雲:

    大宋國平江府長洲縣鳳池鄉顧家橋東街南面北居住,奉三寶弟子沈坦,同妻林氏四娘……

    這是一個施主參與眾籌刻佛經時留下的題名,反映出一些宋代民眾的觀念。

    乙巳,詔因所領節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太祖皇帝自宋州有天下,國號大宋,得禮之變,與漢同符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六十五

    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一》

    宜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改國號為大宋。

    《宋會要輯稿·禮五四·改元詔》

    而南宋的史料依據就更加全面了

    丁卯,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至濟州,帝慟哭跪受,命克家還京師,趣辦儀物。

    宋史本紀第二十四·高宗一》

    大宋受命之寶即傳國璽。

    寶慶元年,新錢以“大宋元寶”為文

    《宋史·食貨下二·錢幣》

    大宋”這一國號已印在發行貨幣上。

    後來元朝在北方也發行過這種貨幣,“大朝”即元朝早期在漢地的國號。

    側聞虜人嫚書,欲書御名,欲去國號“大”字,欲用“再拜”。議者以為繁文小節不必計較,臣切以為議者可斬也。夫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楚子問鼎,義士之所深恥:“獻納”二字,富弼以死爭之。今醜虜橫行與多壘孰辱?國號大小與鼎輕重孰多?

    《宋史·卷三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胡銓上書孝宗皇帝,反對議和,其中一條提到金人議和的條件包括去除國號中的“大”字,可見國號為“大宋”。

    最後,上南宋給蒙元的降表。

  • 4 # 十年紅藍宇宙梅

    趙匡胤兵變之前擔任的三大職務中有一個是歸德軍節度使,就是歸德軍區總司令。那麼司令部在哪裡呢?在宋州 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 5 # 竹林音韻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國號,大都以開國君主舊時的封地或封號為名。

    如劉邦曾在秦末農民戰爭時期被封為漢王,故將新王朝定名為“漢”。東漢末年曹操曾被加封為“魏王”,故其子立國號為“魏”;楊堅襲爵“隋國公”,稱帝后國號“隋”;而李淵在隋朝時襲封“唐國公”,故其建立的王朝國號為“唐”。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將國號定為“宋”,也是受到這種封建傳統的影響。

    趙匡胤在後周時雖未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即位詔書中就說:“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但是趙匡胤在後周時不僅被封歸德軍節度使,還曾被授為匡(入宋後避諱改為“定”)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這些職銜均早於歸德軍節度使,為什麼不選這些治所地名作為國號呢?“宋”國號的由來,其中還受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的影響。自戰國時鄒衍提出“五運推移”學說之後,歷代封建王朝都希望自己統治長久,德運勝過前朝。趙匡胤取代後周後,因周的德運是“木”,木生火,所以新王朝應該是火運,才能勝過周朝。按照當時對天文分野的解釋,宋州所在之地與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相對應,而心宿中的心宿二又被稱為“大火”,正與新王朝“火運”相對應,趙匡胤也正是在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後才很快“黃袍加身”的,因而他把這裡選做自己的龍興之地,把宋州之“宋”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並宣佈“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在即位後他為了表達自己對上天眷顧的感激,還將宋州改為“應天府”,成為宋朝的“南京”,而火神也成為宋朝君臣崇拜祭祀的重要神祗

  • 6 # 明離子

    公元906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成了皇帝,以“宋”為國號建立王朝。

    那麼這個“宋”是怎麼來的呢?

    這是來自於趙匡胤在稱帝前,也就是後周時期的官職有關。

    周世宗柴榮死後,周恭帝柴宗即位,加封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

    那個時候的軍隊都有對應的治所,而歸德軍的治所便是在如今的河南商丘,當時稱為宋州。

    所以,趙匡胤在擔任歸德軍節度使的同時,還兼領宋州最高長官,所以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官職:宋州節度使。

    然而,周恭帝還是低估了趙匡胤以及其手下將領的野心,最終趙匡胤黃袍加身,擠走了他,自己當了皇帝,而在定國號時,則“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這就是宋朝國號的由來。

  • 7 # 趙劉果兒

    五代十國政權更迭比較頻繁的一個時期,是一段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王朝更換比較頻繁,基本屬於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一種常態化的現象。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時期是從朱溫建立後梁政權開始的,先後歷經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執政王朝,後漢政權的開國皇帝就是在郭威的擁護下登基即位的,郭威本人因跟隨劉知遠創業有功,高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宰相等職。後漢高祖劉知遠歸天,郭威成為劉承祐繼位之後的輔政大臣兼任樞密使,節度使李守貞起兵造反,郭威率軍征討了叛軍。隨後郭威揮軍北上討伐契丹。之後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地區各州府郡皆由郭威控制。

    公元950年,後漢政權隱帝和心腹李業密議,讓郭崇領軍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勢力。讓李弘義帶兵誅殺步軍指揮使王殷。後漢政權隱帝想一舉剷除前朝政權時期遺留的那些功高蓋主的舊惡勢力,以求保全自己的地位。但是由於李弘義臨陣倒戈,隨即向郭威高發,導致暗殺計劃全盤失敗,後漢隱帝也因此丟了自己小命。後漢就此瞬間滅亡,柴榮耀眼登場。後周政權的掌舵人柴榮被歷史學家稱為;五代時期明君第一人,稱之他是照耀五代黑暗時期的一顆璀璨耀眼流星。柴榮很悲催,短命的很,僅僅做了六年的皇帝就歸天了。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在繼承帝位僅僅一年就讓趙匡胤模仿郭威黃袍加身的劇情,親手策劃並導演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一部古裝歷史大劇。趙匡胤就這樣一手建立了北宋王朝的政權,也由此邁入了統一中國的時期。

    趙匡胤稱帝時33歲,他從21歲離家,隻身一人在外打拼了十幾年,早已磨練成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他是憑著謀略加武力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在五代十國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政權更迭中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趙匡胤其實就是一個草根的出身,趙匡胤的父親曾今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政權的禁軍首領。但趙匡胤本人卻是在底層一點點爬上來的,一直到投靠郭威,後來又變成周世宗柴榮的愛將,深受柴榮的信任和重用。

    在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利用後周群臣朝賀新年的時機,對後周政權謊稱軍情,說遼國和北漢部族聯盟舉兵入侵後周疆土。宰相範質等人未及時辨認軍情真偽,後周皇帝柴宗訓就急速遣派趙匡胤統率大軍北上禦敵。當軍隊行軍至距開封附近陳橋驛的時候,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眾所周知,這件事就是史書上稱陳橋兵變的真實故事。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就命令三軍返回開封,在後周政權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趙匡胤輕而易舉地掌握了後周政權京城的大局。脅迫周恭帝禪位,柴宗訓頗為無奈,也就毫無辦法,只有宣讀早已擬好了的禪位詔書,將後周的皇位拱手讓給趙匡胤。

    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趙匡胤大宋王朝的開闢者,稱之為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史家說;趙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權的措施執行得既輕快也徹底。新皇帝的機警,不走極端,對錢財上的大方,使他的籌謀容易兌現。

    眾所周知,在古代歷史上一般的皇帝開國之後都是根據自己的封地或者封爵來確定國號的。比如說;唐朝政權的李淵即位前封為唐公。隋朝政權的楊堅即位前封為隋公。晉朝的司馬炎即位前封為晉公。三國時期的曹丕稱帝前為魏王。孫權稱帝前為吳侯。漢朝劉邦稱帝前封為漢王。為什麼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把開闢的王朝定為宋呢?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因在宋州發家,故國號【宋】,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又稱之為【火宋】、【炎宋】,一起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在汴梁,後改稱為東京。後逐漸一統中國,由於政權的位置在北方,歷史上稱之為北宋。靖康年間,金兵舉兵進犯並攻克宋政權的都城東京,北宋滅亡。宋政權開始向南遷移。宋高宗繼承帝位,改元建炎,重新建立南宋王朝,國都臨安府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史稱南宋,趙構是南宋第一任皇帝。

  • 8 # 大美自然

    趙匡胤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南拼北殺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周世宗也沒虧待他,封他為殿前都點檢統領禁軍,柴榮死後他兒子周恭帝柴宗繼位,當時只有七歲的周恭帝和母親,為了巴結趙匡胤封他為歸德軍節度使冶所宋州,這節度使可是一方軍隊最高長官,這樣也沒阻擋了趙匡胤的野心,趙匡胤終於找準機會發動了兵變“陳橋兵變”。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更沒有他的發跡之地宋州,在登基後定國號時,把宋州的宋定為國號,這就宋朝名的來歷。當時宋州(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可是龍興之地,升級為應天府,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和繁榮商業,做為陪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