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德德德來文
各諸侯王 舉兵討伐 雖然當時的皇帝是個傀儡皇帝 但朝廷時局不穩 都想 挾持這個皇帝 號令天下 如果曹操稱帝 能不能頂住各諸侯的討伐是個問題 從而 後期不一定是三國鼎力 多國鼎力的局勢也會出現
-
3 # 使用者3233267303937
東漢末年,中央皇權已失,群雄割踞,戰亂不止。漢獻帝和眾位大臣被李厥、郭汜兩個軍閥截持,幸虧曹操領著本部人馬打敗了李、郭二人的軍隊,把皇帝接到了許都(今河南許冒),從此朝中大權由曹操控制。
曹操如果稱帝,肯定會帶來不良後果!
首先曹操稱帝會落一個篡逆之臣,必定引起別的軍閥圍攻。袁術也是一方豪傑,得了皇帝的玉璽,就想稱帝,最後落了一個悲慘的下場!這個道理曹操很明白。他挾天子而令諸候,把對手一個一個的征服了。要不是赤壁之敗,他早已統一了全國。
他雖然不稱帝,但是站著的皇上!擁有跟獻帝還高的權力。在赤壁之戰中,他自比周文王,向世人表達了他不稱帝,自己的兒子可以稱帝!
-
4 # 小仔觀天下
如果曹操自己稱帝,會有什麼不良後果?這個問題其實分析之後就會發現不難理解,這裡我就簡單的來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社會將動盪對於曹操我們都知道,他一開始其實是以“匡扶漢室”為口號,為旗幟的,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個人的實力和魅力吧(在當時,曹操其實是真的很有魅力),也是廣為收羅了不少人才(非常出名的就比如荀彧),還收攏了民心。
所以說如果曹操一旦稱帝,避免不了的那就是社會必定會引起一定的動亂,包括他手下的不少將領臣子,和民眾百姓(可惜了“無漢祿可食”的荀彧了)。這些那仍然是忠於漢室之人必定有不少接受不了,大罵曹賊,偷了這天下,社會的動盪是少不了的了。不少,其實以曹操的手段這點問題還不是啥大事的,使些類似於陳涉的手段漸漸收攏民心,再加上曹操的鐵血手段,這些都不是什麼事。
第二,後世帝位動盪要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曹操稱帝,那麼他手下的那一堆陪他打天下的功臣將領該會怎樣?那肯定是要更進一步一步大加封賞的,那個個都會變成了開國功臣,個個都要王侯將相的那種,那麼,如果曹操死了呢?他完全可以震懾住這些人,那他的後代呢?他給他們留下了這麼一個壓力存在,萬一像後世的趙匡胤那種直接以權利給反叛了咋辦,或者說就算沒有反叛,權利被架空了又該如何?這其實也就是曹操不敢稱帝的一個主要的原因,讓後世人稱帝就會好很多,最起碼,權利的掌控就會變得簡單很多。(個人看法)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曹操不稱帝真的是做的非常正確了,不愧為一代梟雄,不談其為人吧,他的手段和謀略還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起去找找有趣的人文和歷史。(圖片來源於網路)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憑藉自己的能力,逐步統一中國北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說:稱王稱侯,拜將入相,難道是天生的嗎?當陳勝、吳廣發動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時,打出這句口號,告訴世人,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憑藉自己能力可以打出天下。而大漢王朝建立者劉邦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統一了中國北方,那麼稱帝對於曹操來說,己經提上日程,但稱帝是一件非常繁瑣的政治行為。
曹操要稱帝首先要解決合法性問題,保證政治正確,稱帝有名義。其次在政治上逐漸提升地位,直至稱魏王,離皇帝一步之遙。再次軍事上解決不臣服的外部勢力,及內部反對力量,最後就是選個好日子稱帝了。
那假如曹操稱帝,會引起什麼不良後果呢?公元220年稱帝對曹操來說是最好的時機,假如曹操沒死的話,因為220年之前曹操沒有做好準備稱帝,至少有以下不良後果:
1、引起三國稱帝連鎖反應。曹操稱帝必先廢漢獻帝,廢漢獻帝則劉備名義才能稱帝,那麼孫權也必稱帝,導致三國鼎立。
2、導致內部及外部勢力反對。曹操一直對外宣傳是忠於漢朝的,因此內部聚集了一批忠於東漢的舊臣人才,稱帝必然引起這批人的反動,曹操必除去這批人,才能安穩。而外部勢力主要打著興漢旗號伐魏,如劉備。
3、部分士族門閥集團的反對。東漢末年計程車族門閥勢力非常強大,強大到什麼地步?士族門閥集團擁有私人武裝,擁有大片田地,擁有門生故吏遍天下,儼然一個個獨立小王國。而曹操的政策是:打擊豪強、屯田與民、唯才是舉。東漢未年,做官基本上是推薦的,而士族集團控制了人才的推薦,而曹操的作法是唯才是舉,不論出身,這在當時是非常震動的,也與士族集團利益相悖。
在東漢及之前的朝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刑不上大夫。意思是士族大夫犯了法也不用變罰。曹操不管,只要貪髒枉法,就要受罰,這必然撼動士族集團的利益。
屯田制是指把土地分給士兵和農民種植,取得糧食和賦稅,以充實國家。但士族集團佔有大批良田,並不願意交出屯田,這又與士族集團利益相左。
曹操之所以能控制士族集團,主要是因為曹操能力很強,而曹丕上位後,與士族集團妥協換取支援,創立九品中正制拉攏士族集團。
-
6 # 瑞瑞說歷史
謝謝邀請,我是不創造歷史,僅僅搬運歷史的瑞說文史。
熟悉三國的朋友可能知道,曹操在赤壁大戰後敗回北方後,依然保持著對北方的控制權。其個人更是以丞相掌管漢朝政權。更是被封為魏公,加九錫,權勢滔天。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曹操到死都沒有正式稱帝。在後來的歷史中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是曹丕。那麼咱們今天就來簡單分析下曹操為什麼不成帝。
曹操能從著一個小諸侯最後成為一個一統北方的大軍閥,除了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政治才華以及他的軍事天賦外,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張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手裡的漢獻帝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雖然東漢天下大亂,皇權旁落,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對漢室還是有感情的。在曹操前期的發展中,以漢獻帝的名義收攏了大量人才。其中以荀彧為代表計程車族子弟跟著曹操就是指望曹操能夠興復漢室,這些士族子弟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政治優勢。曹操可以利用漢朝朝廷的旗號在軍閥混戰中取得大便宜。擴張時可以號稱“奉詔討伐”,師出有名。防守時可以號稱“護衛朝廷”。用文的一手可以對別人封官許願,用不花錢的官銜,(在與袁紹決戰時就封孫權位破虜將軍讓其攻打黃祖)。在招降對方將領時可以說你不是投降我,你是為漢室效忠,(當時就是勸說關羽的)。所以在曹操沒有完全統一天下之前,漢獻帝的招牌是非常有用的。
所以曹操稱帝,會有以下不良後果
對外無法在政治上壓制孫劉
剛才已經提到漢獻帝的牌子可以把除曹操之外的所有軍閥定義為“擁兵自重”。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主要對手劉備和孫權。如果曹操稱帝,孫權和劉備就可以說曹操是逆賊,可以打著為漢室報仇的名義在輿論上壓倒曹操,(當時滿清入關攻打李自成就是打著給崇禎報仇的名義)。雖然這不影響軍事實力,但是會對忠於曹操的願漢室成員產生影響。諸葛亮在作《隆中對》的時候就說到:待天下有變,可派一員大將從荊州、這個“天下有變”指的就是曹操稱帝。
對內無法安撫民心
上面提到曹魏集團中有很多是忠於漢室計程車族子弟,他們雖然也是為曹操服務,但是名義還是對漢朝效忠。最起碼有個心理安慰。如果曹操稱帝,漢朝將不復存在,是不會影響那些效忠漢朝的人。輕則遠離曹操,投奔孫劉或者回歸鄉野,更嚴重的可能想著刺殺曹操光復漢室。
所以曹操一旦稱帝,對內對外都會陷入很被動的局面。況且從此也沒必要稱帝,他當時已經是北方的實際統治者,皇帝的待遇他都有。或許他念著自己祖輩收到漢朝的恩惠,不忍心自己廢了漢朝。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政治因素,稱帝會帶來諸多不良後果。
-
7 # 文史磚家
曹操自起兵後征戰三十餘年,在窮其一生統一中原的同時,也掏空了漢帝國這座“百年老店”。曹操在漢朝官至丞相,封魏王,位居人臣之極,只要稍微向前跨出一小步,便可上身登九五,成為統治億萬民眾的皇帝。但令人費解的是,曹操竟然至死也沒有邁出這一步,這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但有一點卻是很明瞭,曹操肯定是考慮到稱帝后自己可能面對的風險,所以才“懸崖勒馬”的。那麼,曹操如果稱帝,會有哪些風險呢?
曹操是個浪漫現實主義者,有宏偉的理想抱負,也有冷靜的現實權衡,《述志令》可以看做是曹操的人生“自白書”,而其全部處世哲學就凝練在“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九個字。“慕虛名”既是指辭官辭爵以博取謙退自抑的“美名”,亦是指在已身為帝國實際主宰的情況下,還要去謀求那如處“火爐”之上的皇帝位子。“處實禍”既是指失去權勢後“己離兵為人所禍”,亦是指為謀取帝位需揹負道德罵名。
更何況,此時的曹操並未一統天下,尚有孫劉兩大集團與其對峙抗衡。如果不稱帝,曹操尚能以漢相的名義對孫劉兩家“發號施令”,把他們對自己的攻擊視為對整個漢帝國的“叛逆”行為,併為自己的任何行動披上合法的道義外衣。一旦稱帝,放棄對孫劉名義上的“控制權”不算,還將背上“篡逆”、“僭位”的罵名,反而給孫劉以攻擊的口實。如此權衡再三,曹操覺得再進一步風險太大,代價太高,不合算、划不來,於是就此打消稱帝的念頭。
當然曹操也可能僅僅是擱置稱帝的念頭,待平定孫劉後再稱帝也未可知,這不僅是曹操的志向,而且也是手下很多人的主張,比如其心腹大將夏侯惇。據《曹瞞傳》及《世語》載,當初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等人認為應該先削平孫劉兩家,“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等到曹操去世,“惇追恨前言,發病卒。”由此可見一斑。
-
8 # 妖鬼雜談錄
如果說曹操沒有想要稱帝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最終曹操還是選擇了當周文王“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已經事實上是皇帝,而且手下也曾勸其篡位,但是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
1、建安二十四年多事之秋,曹操稱帝步伐被劉備以及一些擁漢派給阻擋曹操有篡位的跡象,從拜丞相到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再到封魏公加九錫,再到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建安二十四年,陳群等一幫大臣也勸說曹操篡位,但是漢中之戰,打著漢室宗親名義的劉備站穩根基成為“漢中王”。而曹魏方面期間先後有有耿紀韋晃魏諷響應劉備的謀反案。可見曹魏內部局勢並沒有那麼穩,而曹操一旦稱帝,立刻失去大義的名義,民心難測!
漢室未衰,曹操稱帝時機就沒到。
2、身後名曹操無論多麼專權,終究是漢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大義的名分,而且自己也或明或暗的表示自己是漢臣,忠於漢室,如果自己篡位,不僅失去道義,必定招致更多更兇的罵名。
曹操一稱帝,劉備跟孫權就可以跟著稱帝,曹操就成篡漢與分裂國家的罪魁禍首。
那曹丕為什麼可以稱帝?
曹操是漢臣,封魏王,而曹丕是魏王國太子,曹丕承的是曹操的“魏”,魏代漢那就屬於天命輪迴,漢衰魏興,篡位的影響會減小很多。
3、與士族關係緊張,曹操稱帝怕士族反叛曹操唯才是舉,對從東漢開始就出現的世家大族有一定的限制,而其本身出身不高。曹操與士族的關係是有些緊張,直到曹丕接受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後才緩和一些
-
9 # 有得觀史
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和孫權會怎麼想:你小子還敢稱帝,看我們倆連合起來揍扁你!
如果這樣想劉備和孫權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劉備和孫權的想法是,你曹操想稱帝,我們也想稱帝,你曹操能稱帝,我們為什麼不能稱帝。
皇帝的誘惑實在太大,劉備孫權想當皇帝已經很久了。曹操如果稱帝,劉備孫權也會相繼跟上,不會遲疑。
太早稱帝必然成為眾視之敵,以曹操的智慧,他不會那麼做,要稱帝也是在鼎立之勢形成之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誰也不能很快把誰滅掉,稱帝的損害基本降到了最低,這時曹操才會稱帝。
所以,單從外部看,曹操稱帝沒有太大不良後果。曹操稱帝的不良後果主要在內部。
首先,曹操成了表裡不一的人,他的人格至少跌去一半。當洛陽北部衛時的五彩大棒,展示的是熱血青年為國為民的情懷;刺殺董卓,展示的是為國除害的英雄氣概;迎接漢獻帝,展示的是忠心護主的忠臣情節。一旦稱帝,這一切都會重新解釋。從此曹操不再是奸雄,而成了不折不扣奸賊。
其次,漢朝的鐵桿兒粉絲們,必然會起來反抗,內部矛盾會加劇,也不排除有人會造曹操的反。
再次,士族力量歷來是曹魏統治的難點,曹操稱帝,他們也會乘機制造點矛盾。
不過以曹操的能力,漢粉也好,士族也罷,都能被他擺平。不過還是會費些腦子的,曹操本來腦袋就有病,因此而提前送命也未可知。
回覆列表
曹操當皇帝,理論上是可以的。
北方地區已經沒什麼大的勢力還支援漢獻帝,二荀為代表的忠漢派已消失,曹操強行當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這與曹操本人的志向,長期宣言的東西不合。
曹操是世家官宦子弟,累受漢室恩惠,加之自己已經六十了,當不當皇帝也沒什麼區別,不如等死了之後由繼承人篡漢,自己怎麼也跑不了個太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