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眸子8552
-
2 # 史海尋蹤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似貶實褒。
西漢武帝最為人稱道的事,就是將為禍邊疆的匈奴驅逐,遠遁漠北,徹底解除了漢朝的邊患。手下衛青霍去病一時名將,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漢武一朝,武功極盛,以至到了西漢末年,名將陳湯仍有底氣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時代最強音。
漢武帝雖為皇帝,同時也是個凡人,在位間大興兵事,空耗國力,迷信好色,也是一身毛病,但在那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中,對於那樣一位特殊人物,這些毛病相比他的功績,又不可相提並論了。
對於司馬遷《史記》抹黑,漢武帝不僅知道還看過,兩個人的恩怨也是由來已久。
因漢將李陵一事,司馬遷對於漢武帝的處理方式很不贊同,於是直言上書,觸怒正在火頭上皇帝的天威,被叛死刑,由於史記尚未完成,司馬遷選擇了以宮刑免死。喪失了能力的司馬遷曾記載:“哀莫大於心死,辱莫過於宮刑”。可見這事令其萬念俱灰,對漢武帝有所怨恨實屬正常。
對於《史記》編修,前代事多來於典籍,當今事就由自己筆桿子掌控了,同樣一件事,可以描寫出不同的效果。身懷大恨的司馬遷,能尊重事實已經是很不易了,至於讚美頌揚之詞,那自是想都別想。
而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則是對漢武帝大加讚賞,稱其雄才大略之君,對於沒有直接厲害衝突的後世記載,應該更為客觀真實。
有意思的是,漢武帝對於如此貶損自己的《史記》,居然讓其一字不動流傳下來,不僅如此,漢武帝曾下史上第一道的《罪己詔》,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些很能說明問題:
•漢武帝心胸寬宏,尊重事實,不會對貶損自己的人打擊報復。
•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有著清醒的認識,《罪已詔》就是明政,敢於認錯。很多事要全面去評價,要趕走外敵,就要用兵,用了兵就要花錢吃糧徵兵,既要這樣,又不能那樣,事情就沒法辦了。
•漢武帝是一個相當自信,性格強烈的人。對於這些抹黑,根本就不在乎,只要你司馬遷記載的是事實,不管你寫的偏重什麼,忽略什麼,交給後人去評說。
因此,《史記》能流傳後世,也有漢武帝劉徹的功勞。
-
3 # 滋水人
1.漢武帝當時看到了司馬遷的《太史公書》
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煌煌鉅著——《史記》在西漢修成時,尚且叫《太史公書》,《史記》的名字是後來人加的。司馬遷為此書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害怕這本書被當局——漢武帝看到會像秦始皇那樣焚書,於是把《太史公書》抄謄了兩份,一份準備被燒,一份期望流傳下去被後人看到。
漢武帝聽說以後,就叫司馬遷把書呈了上去,漢武帝讀了《太史公書》。
2.秉筆直書的太史令司馬遷寫書比較客觀,有具體史料就直接引用。上古遠史距離太過長久,他不得已採用了一些傳說。他不像孔老二那樣為尊者諱為賢者諱,而是不虛美不隱惡。比如,像楚漢戰爭的失敗者——項羽,司馬遷並沒有以“成王敗寇”的觀點去對待他,而把他也當作帝王看待,《史記·項羽本紀》位於全書第七卷。《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訖漢武帝太初年間,“合兩千四百一十三年”。所以,對於漢武帝當局的許多負面事實司馬遷也在《太史公書》裡記載了。
3.漢武帝沒有燒司馬遷的書漢武帝的確沒想到司馬遷居然敢寫自己,他很生氣,但他也很理智。
4.司馬遷寫的《武帝本紀》已經散佚,今本乃後人補寫我們已經無法看到原文了。
-
4 # 奮力奔跑的阿呆
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帝王,他考慮的問題是圍繞著如何把控整個漢帝國的走向。而司馬遷當時作為一個臣子,相應的話語權就顯得十分微小。至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當時未必具有後世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漢武帝很有可能壓根沒有注意到有史記這本書。當然,作為一代雄主的漢武帝自然也有些超越凡俗的眼界與胸懷,也許漢武帝知曉了史記中的所寫卻又一笑了之。後世的武則天無字碑也是相同的邏輯,常人在意的那些東西,在這些超級牛人眼裡也許是無關緊要的。
-
5 # 湯宵
無論古代現代,幾乎沒有第二個帝王能容忍別人的評判,唯有漢武帝一人。他是看過此書的,並沒有銷燬。可見中華民族最蓬勃向上之時的自信,後世直到今天,早已經沒有當時的自信了,最怕的就是別人的非議
-
6 # 羅天宇新
集權統治的鼻祖,無法推卸掉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影響,更有勝者明、清天朝!曾幾何時,黃老學說雖沒有那麼鋒芒畢露,但卻笑對蒼生,自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武帝滿眼都是所謂的勵精圖治,農耕文化的優勢在一夜之間變為了窮兵黷武,接下來的各種傾全國之力去攻打沒有意義的恥辱的仇恨,在這之中脫韁擴土,展現出他所謂的自我價值,那是他所期望的價值和仇恨;回眼看百姓,人口數量下降一半,生活水準回到楚漢爭霸的年代!雖不在自己國土內的戰亂,卻遠勝於鐵騎踏過、血流成河的慘象;劉屈髦、貳師將軍等對太子之位覬覦之後逼著太子自衛,在首都咸陽與皇帝的軍隊戰鬥了五天五夜,寡不敵眾,逃到了戶縣乳孃家裡,被太監告密,武帝以叛國罪對太子進行逮捕,劉屈髦殺了太子!武帝恍然大悟,對此自修了罪己詔,修了思子宮!對劉屈髦、貳師將軍李廣利、江充及其家人治罪下獄,一年後全部誅殺!貳師將軍背判了武帝,娶了單于的妹妹!自此武帝知道了整個漢朝上下皆為功利而為!唯有史官司馬先生繼續著他真實而有史學家的角度記述了武帝的時期的過程!黑他與否不得而知!武帝暴怒之下閹了後做成炙人的司馬先生,依舊儲存了他的記述和留於後人!至於武帝發現黑他的時刻,是在他在巫蠱事件、殺了劉屈髦、江充、貳師將軍以後開始反思自己並做了罪己詔之後才想起史官們的看法!集權時期他怎麼會在乎史官的存在呢?集權後留下來的是託孤,希望可以回到景帝時期的皇權、宰相、三宮權利的制衡上去,萬不曾想霍光獨攬朝政,造成了皇權旁落!武帝一個失敗的皇帝,並不是誰要去黑他,而是他自己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時代真正開始了!試想,農耕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究竟是什麼?難道幾千來董仲舒總結的別人的理論就是對的嗎?不是去黑哪一個皇帝,只是皇帝對於我們最早的文明的傳播和進步的速度在武帝以後得到了全面抑制,直到近代以來才有開啟國門接受各種思維的過程!試想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我們的商隊、思想、還有上等的絲綢去歐洲碰撞發出銀子的聲音的時候,在我們這裡已經融合了多少民族,用我們的文化去包容別的民族,你覺得會很難嗎?清以後還會有美華人的故事嗎?
-
7 # 一個人的歷史
對於立志於“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來講,在《史記》中對於漢武帝的記載是不是有抹黑的成分,我不敢下定論。我所知道的是做為史官,對於史實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司馬遷是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史官典範。漢武帝對於司馬遷修史是不清楚的,有人說漢武帝曾經看過《史記》,並大發雷霆的訓斥司馬遷,這估計是看了電視劇《漢武大帝》後受到了影響,正史記載裡並沒有寫過這麼一回事。把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的內容當做是史實,這是很可怕的。司馬遷修史屬於私人修史,這在當時是被禁止的,國史只能由官方來修,私人修國史是重罪。司馬遷當然知道這個規矩,因此他寫《史記》是不能讓人知道的,且《史記》本來的名字叫《太史公書》,司馬遷本來並不打算將其公諸於世。漢武帝對司馬遷使用腐刑,主要是太史公這個人太實誠,替李陵辯解了幾句,但是在漢武帝看來這就是和自己唱反調,是絕對不能姑息的。如果漢武帝真的發現司馬遷在修國史,恐怕不是簡單的訓斥的問題。但是對於《史記》中關於自己的描寫,卻是無可辯駁的,尤其是對於自己晚年的一系列荒唐行為的描寫,如追求長生之術,輕信江湖術士等等記述。偉人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對自己功績的炫耀,而在於對於自己錯誤的坦誠。漢武帝在晚年痛定思痛,看到天下滿目瘡痍,人民苦不堪言,發罪己詔以警示後來之人。如果在這個時候,他看到《史記》中關於自己的描寫,估計也會坦然面對吧。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太史公《史記》的評價;深入其中,覺得中肯而公正.但說有抹黑漢武帝的成分,而劉徹本人生前不知,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漢武帝是雄才大略帝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萬里千里之外”是他一生縱橫馳騁政治、軍事、外交、商貿領域的真實寫照。
漢武帝登基後,以靈活的政治手腕塑造了正面的政治意識形態,制定各項管理國家的制度;不拘一格、延攬人才,建立了實用的幣制與財務政策;又加強軍隊建設,決戰匈奴,把西域納入了中華版圖,穩定了邊疆;而且適時拓展外交,形成了西方與東方的貿易往來;憑此高可在歷史光照千秋。
眾所周知:司馬遷為李陵事件受到了宮刑的處罰,他對漢武帝這個時代發生的任何事件,加雜了尖銳的評述,部分還摻入了個人感情因素,提出不弱的主觀偏見,是不爭的事實.
太史公的筆下的漢武帝,有迷信,昏庸的一面,年輕時喜歡玩方術,花費精力,勞民傷財請來假神仙來煉仙丹,處心積慮、千方百計地開展各種祭祀活動,甚至還效仿秦始皇派人出海尋仙。
這樣的描述給人的印象,劉徹是個不務正業、耽於享樂、崇尚迷信、不顧國計民生、貪生怕死的庸俗無能之輩.更有:漢武帝寫下自己喜歡的音樂,司馬遷也來濃墨重彩一筆!
劉徹生前讀過《史記》,看到了太史公批評他的話,但作為英明的一代帝王,沒有怪罪太史公,更沒有命令刪減與修改,體現了他寬廣的胸懷。只是涉及處死鉤弋夫人一事時,漢武帝說了“子弱母壯,必亂天下”!司馬遷聽後目瞪口呆,哄口無言。
司馬遷不理解作為政治家的漢武帝謀略,漢武帝作為帝王,曲高和寡,其他大臣也難知其意,我們縱觀歷史史實,在後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生的事,印證了漢武帝有超前政治意識。
-
9 # 張律明
我想簡單的說二點:
一、漢武帝並不知道司馬遷寫《史記》,漢武帝一生殺人如麻,他對司馬遷進行腐刑,按照他的想法應該是仁慈了,因為處罰過司馬遷以後,司馬遷還是在朝廷為官,並沒有剝奪他的太史令的官銜。再則,司馬遷的《史記》是在漢宣帝時,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奉獻出來,漢武帝當時已經去世幾十年了,所以漢武帝根本不知道有《史記》存在。
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道:“刑不上大夫”表示對他的腐刑不滿。但是,真正抹黑漢武帝的原因不是司馬遷的秉筆直書,而且司馬遷秉承了儒家作風,極力地把“王功”和“聖道”合在一起,依託古王去壓服今王。孔子在《春秋》中將魯國國君大罵一通,司馬遷在《史記》中將漢高祖劉邦說成是流氓,將漢武帝說成是迫害忠良的暴君,顯示出他為臣子的光明磊落,他應該為後世所崇仰,而君王們是小人得志。
所以說,漢武帝被司馬遷抹黑,是現代人的想法,與漢武帝和司馬遷倆人在當時的環境,以及他們的想法風馬牛不相及!
-
10 # 江南俗士1972
《史記》是司馬遷私人修史的產物,不是官方行為,因此漢武帝不知道司馬遷是否會抹黑他,
司馬遷的《史記》歷來評價極高,魯迅先生甚至給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語,可謂空前絕後。不過,仔細閱讀《史記》,說它是無韻之離騷,當之無愧;史家之絕唱則名不符實。
司馬遷著《史記》,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同時,他受孔子後裔孔安國和董仲舒的影響甚大,很多史料來自於儒家,而儒家是偽造歷史的高手,因此,《史記》的文學價值極高,但歷史價值得打個❓。
首先,對當代人物憑個人好惡無原則的評價。最典型的就是刻意拔高李廣,竭力貶低衛青、霍去病。把碌碌無為的李廣美化成懷才不遇的英雄,把民族英雄衛青、霍去病儘量往裙帶關係上靠。
其次,刻意美化老劉家的敵人項羽,醜化開國皇帝劉邦。司馬遷把劉邦早期的求學、遊俠經歷以及吊打項羽的戰績在高祖本紀裡隱去,而分解到其他人的傳記中,把劉邦醜化成流氓無賴。同時,把項羽儘量美化,把一個殺人如麻、摳門小氣、剛愎自用的莽夫打扮成悲劇英雄。以此發洩對漢武帝的不滿。
第三,司馬遷史料選擇多有道聽途說。《史記》採取“上帝視角”來描寫歷史事件,因此很多事件都經不起推敲,比如荊軻刺秦、沙丘密謀、項羽自刎、蕭何自保……其中很多細節若非親歷現場根本不可能知曉。
總之,《史記》是一部值得反覆閱讀的鉅著,但把《史記》完全當信史,恐怕就會被誤導。就當它是一部偉大的人物傳記小說集吧!
-
11 # 易之嘉
怎麼沒有想到?而且劉徹還看過史記,看了還大怒,並把史太公打入大牢。但是劉徹老年還是有點昏頭,認為自己的功績不是你司馬遷一部書能夠抹黑的。你司馬只是一家之言而已,而劉徹作為帝國首領,手握官方咽喉,官方如何寫在古代還是佔用主要地位。司馬遷寫的對當時來說只能算是雜文野志,算不得正統。況且,劉徹也犯不著殺了司馬遷,從而給司馬遷流芳千古的機會,正好也襯托出劉徹殘暴。他就是不殺你,留著,但也不讓你好過,更因太史公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故受腐刑。也是廢人一個,活著也是受罪,就權當是他“不當言論”受到懲罰。同時也可以體現出武帝的寬宏大量,你講我壞話,我依舊留你性命。這個對古代帝皇來說,真的很大度的。所以司馬遷寫就《史記》,武帝殺不得,但是又不願意輕易放過。故打入大牢。
-
12 # 胡上斌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點幼稚:
1、漢武帝肯定知道司馬遷不會把自己住好處寫,而且漢武帝也不需要這種寫“好”。因為漢武帝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他自己都下了輪臺罪己詔,說自己的罪過,那怎麼會需要史家阿諛自己呢?
2、司馬遷寫史的當年,司馬遷和漢武帝都沒有意識到後世之人如此推崇司馬遷和他寫的史書。當時,司馬遷寫史,某種程度屬私人著史,而非國史。儘管漢武帝知道司馬遷不會美化自己,但漢武帝還是容忍了司馬遷和他寫的史書,這恰恰證明漢武帝這位雄主的容人之量。
3、漢武帝,對自己畢生事業所為,所成之事,自己都是有自己的準則,包括他下罪己詔,也都不過是為其後續政策開道,漢武帝並不像後世庸儒為求自己身後之名(包括諡號)而刻意做什麼來符合這些準則。漢武帝,作為天下地上惟尊者,按自己作為帝王應行的準則,為所當為,做所當做,不為名累,不為他累,又怎麼會在乎在其私著之史料中,如何寫自己呢?
這就是為什麼,漢武帝是千古一帝的原因。
回覆列表
文人的腦袋幹嘛的?筆頭歪一歪,歷史就變糊塗了,也就不真實了。
自古自今,都是如此。和今天造假一樣,越是"明星丶大惋"代言的廣告越是假的多。不信?當年的″蟻力神",坑了多少人?″洗B太,洗洗更建康",坑爛了多少人?太多了!
說遠了。有人說史官最″真實",寧殺頭也不會改歷史。真難為這些人了,和代言″明星"如出一轍。你是沒被騙過,當你上過當,因為投資″蟻力神""萬畝大造林"而傾家蕩產時,你就沒話說了。
寫史的就沒有私心?我不信。皇帝切了司馬氏的根,叫他斷子絕孫。我不信司馬氏內心不起恨意,不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瀉憤。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不是我說的,但我認為非常正確。漢武帝用權力″傷了司馬之筋",就沒想到″司馬氏會用權力傷他千年的心",傻兒皇帝。
所以說司馬千黑漢武帝,情理之中。並且司馬遷的″史記"與現代考古有許多出入。因為他寫史於漢代,有些離他很近年代的事,還可以。再往前,也靠文獻傳承、記載的。再往前、往前,也就靠傳說了,因為他也不是親力、親為的,只是耳聞。這樣的″歷史",可靠性有多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