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洱海107758846
-
2 # Tooozin888
“文聖”孔子、“武聖”關帝,好像很傳統,其實沒多久遠。
孔夫子的“聖人”地位,是早有了的,但“文聖”之稱,卻是因著“武聖”的誕生而來的。而“武聖”頭銜,則不過才始於清朝康熙年。
特別提一點:電影電視劇中看到香港警察、香港黑社會這些拜關公,不是拿關公當“武聖人”來拜的,拜的是關公的“義薄雲天”。
民間“關帝是大煞神”的說法,倒是跟“武聖人”的身份有關。
(一)滿清尚武的學術性體現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掌控了中國的統治權。
經數十年磨合,溫順的漢族,習慣了滿族的統治;彪悍的滿族,也在最高統治者的著力引導下,情願不情願地,趨同著人口是他們成千上萬倍的漢族。
開明的康熙皇帝,從廟堂到江湖,從龍案到餐桌,引領、倡導滿漢相和的理念,其中一個挺顯眼的動作,就是“封武聖”。
漢人只有一個“聖人”——孔子。孔子是“文”的。
滿清尚武,要在中華大地張揚這個精神,又想跟漢族趨同,於是有了“武聖”的提法。
這可以認為是尚武精神在儒家思想國度裡的一種學術性的體現。
(二)三個候選人
順著皇帝的提議,滿漢文武大臣們,就“武聖”的人選,可是忙碌了一陣子。
經多方評議,據說還徵集了些許民間意見,把古往今來以武成名的人物,差不多挨個兒篩了一遍,到剩下3個人的時候,不知是爭執不下,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是再篩不下去了,就把3位候選的古人,一併呈到皇帝面前,分別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東漢末年的關羽、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飛。
(伍子胥)
入選理由分別如下——
伍子胥:有“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之謂的春秋時代(公元前八世紀前葉至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是大魚吃小魚的“無義戰”時期。唯一的“小魚吃大魚”案例,是末期的吳滅楚。雖然最終,小小吳國並沒真正吞併碩大無朋的楚國,但的確,吳軍佔領了楚國郢都(“郢都”在當時楚國文化裡就是“首都”的意思。“郢”並不確指某一地名,楚國的都城遷到哪兒,哪兒就叫做“郢”);而做成這一壯舉的領軍人物,便是伍子胥。從“直接戰果”來看,伍子胥的確堪稱以弱勝強的傑出帥才。
關羽:他從來不是“帥”,而是“將”。一部《三國演義》,把他捧上了天,成了義氣、勇武的化身。“三國故事”中,除了常勝將軍趙子龍,敗績最少的,就數他了——他只敗過一次,就是最後一次。可就連最後的失敗,也被神話到壯烈。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這倆橋段,更讓他的高義、大勇,成了標杆。
(岳飛)
岳飛:一介草民,心懷大志,從最小的軍官做起,謀勇兼備、戰無不勝,更是忠君愛國的千古典範。如果說,伍子胥、關雲長,還能讓人挑出毛病來,嶽鵬舉、嶽武穆,在武人裡,簡直堪謂“完人”!
(三)排除法欽定
可是,到康熙皇帝那兒,第一個被“排除”的,就是“完人”嶽武穆。理由很簡單——岳飛的一切功績,都因“抗金”而得,而“金”可是咱滿人的老祖宗!雖然,岳飛所抗的金,跟咱不同脈,可大面來說,還是對抗咱們的。封他做“武聖”,豈非暗示般鼓勵漢人以武拒清?要不得!
這樣,3 個人選,排除法後,就剩伍子胥和關羽2人了。在康熙皇帝看來,關羽雖沒掛過帥,也沒有伍子胥那樣驕人的戰戰績,可卻終生追隨劉備,在走失的情況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保全劉備的妻妾,委身曹操,一旦有機會,就不畏艱險去尋;而在整個過程中,對劉備妻妾尊敬有加,秋毫無犯;最後,為守住其實並守不住的荊州,拼到死。實在是大忠大義!就連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義氣的體現!
再看伍子胥,本身是楚華人,確實受了冤枉,天大委屈、如海深仇,可災禍皆自昏君,與楚國百臣萬民無干,卻竟倚仗他國之力,大起刀兵,無度殺伐,致死傷無數,非聖人所為!勝利後掘開楚平王墓,挖出屍骸,鞭打數日以洩憤,更見氣量狹小……甭等著皇上往下說了,明擺著,伍子胥也被排除了。
-
3 # 袁粉
“文聖”孔子、“武聖”關帝,好像很傳統,其實並沒有多久。
孔夫子的“聖人”地位,是早有了的,但“文聖”之稱,卻是因著“武聖”的誕生而來的。而“武聖”頭銜,則不過才始於清朝康熙年。
特別提一點:電影電視劇中看到香港警察、香港黑社會這些拜關公,不是拿關公當“武聖人”來拜的,拜的是關公的“義薄雲天”。
民間“關帝是大煞神”的說法,倒是跟“武聖人”的身份有關。
(一)滿清尚武的學術性體現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掌控了中國的統治權。
經數十年磨合,溫順的漢族,習慣了滿族的統治;彪悍的滿族,也在最高統治者的著力引導下,情願不情願地,趨同著人口是他們成千上萬倍的漢族。
開明的康熙皇帝,從廟堂到江湖,從龍案到餐桌,引領、倡導滿漢相和的理念,其中一個挺顯眼的動作,就是“封武聖”。
漢人只有一個“聖人”——孔子。孔子是“文”的。
滿清尚武,要在中華大地張揚這個精神,又想跟漢族趨同,於是有了“武聖”的提法。
這可以認為是尚武精神在儒家思想國度裡的一種學術性的體現。
(二)三個候選人
順著皇帝的提議,滿漢文武大臣們,就“武聖”的人選,可是忙碌了一陣子。
經多方評議,據說還徵集了些許民間意見,把古往今來以武成名的人物,差不多挨個兒篩了一遍,到剩下3個人的時候,不知是爭執不下,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是再篩不下去了,就把3位候選的古人,一併呈到皇帝面前,分別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東漢末年的關羽、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飛。
伍子胥:有“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之謂的春秋時代(公元前八世紀前葉至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是大魚吃小魚的“無義戰”時期。唯一的“小魚吃大魚”案例,是末期的吳滅楚。雖然最終,小小吳國並沒真正吞併碩大無朋的楚國,但的確,吳軍佔領了楚國郢都(“郢都”在當時楚國文化裡就是“首都”的意思。“郢”並不確指某一地名,楚國的都城遷到哪兒,哪兒就叫做“郢”);而做成這一壯舉的領軍人物,便是伍子胥。從“直接戰果”來看,伍子胥的確堪稱以弱勝強的傑出帥才。
關羽:他從來不是“帥”,而是“將”。一部《三國演義》,把他捧上了天,成了義氣、勇武的化身。“三國故事”中,除了常勝將軍趙子龍,敗績最少的,就數他了——他只敗過一次,就是最後一次。可就連最後的失敗,也被神話到壯烈。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這倆橋段,更讓他的高義、大勇,成了標杆。
岳飛:一介草民,心懷大志,從最小的軍官做起,謀勇兼備、戰無不勝,更是忠君愛國的千古典範。如果說,伍子胥、關雲長,還能讓人挑出毛病來,嶽鵬舉、嶽武穆,在武人裡,簡直堪謂“完人”!
(三)排除法欽定
可是,到康熙皇帝那兒,第一個被“排除”的,就是“完人”嶽武穆。
理由很簡單——岳飛的一切功績,都因“抗金”而得,而“金”可是咱滿人的老祖宗!雖然,岳飛所抗的金,跟咱不同脈,可大面來說,還是對抗咱們的。封他做“武聖”,豈非暗示般鼓勵漢人以武拒清?要不得!
這樣,3 個人選,排除法後,就剩伍子胥和關羽2人了。
在康熙皇帝看來,關羽雖沒掛過帥,也沒有伍子胥那樣驕人的戰戰績,可卻終生追隨劉備,在走失的情況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保全劉備的妻妾,委身曹操,一旦有機會,就不畏艱險去尋;而在整個過程中,對劉備妻妾尊敬有加,秋毫無犯;最後,為守住其實並守不住的荊州,拼到死。實在是大忠大義!就連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義氣的體現!
再看伍子胥,本身是楚華人,確實受了冤枉,天大委屈、如海深仇,可災禍皆自昏君,與楚國百臣萬民無干,卻竟倚仗他國之力,大起刀兵,無度殺伐,致死傷無數,非聖人所為!勝利後掘開楚平王墓,挖出屍骸,鞭打數日以洩憤,更見氣量狹小……
甭等著皇上往下說了,明擺著,伍子胥也被排除了。
那就剩下關羽了。
這麼說來,關老爺這個排除法“剩下”的武聖人,當得真有幾分僥倖。
-
4 # 小桔子成長樹
在清朝之前,關羽已經就是武聖了。
中國歷史上的武聖一共有三位。第一任武聖是姜子牙姜太公,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千秋基業。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為武聖,唐肅宗李亨在位時期,設立武廟,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
第二任武聖是岳飛,岳飛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傾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是中華歷史上千年不出的英傑。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期,追封岳飛為嶽聖帝君,又同時追封關羽為關聖帝君,這個時候已經不設專門的武廟了,但是卻出現了岳飛和關羽兩位武聖人。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他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康熙帝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從這之後,武聖一般只指代關羽一人了。
所以如果沒有清朝關於也是武聖,因為在清朝之前,關羽就已經被封為武聖了。
回覆列表
“文聖”孔子、“武聖”關帝,好像很傳統,其實沒多久遠。
孔夫子的“聖人”地位,是早有了的,但“文聖”之稱,卻是因著“武聖”的誕生而來的。而“武聖”頭銜,則不過才始於清朝康熙年。
特別提一點:電影電視劇中看到香港警察、香港黑社會這些拜關公,不是拿關公當“武聖人”來拜的,拜的是關公的“義薄雲天”。
民間“關帝是大煞神”的說法,倒是跟“武聖人”的身份有關。
(一)滿清尚武的學術性體現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掌控了中國的統治權。
經數十年磨合,溫順的漢族,習慣了滿族的統治;彪悍的滿族,也在最高統治者的著力引導下,情願不情願地,趨同著人口是他們成千上萬倍的漢族。
開明的康熙皇帝,從廟堂到江湖,從龍案到餐桌,引領、倡導滿漢相和的理念,其中一個挺顯眼的動作,就是“封武聖”。
漢人只有一個“聖人”——孔子。孔子是“文”的。
滿清尚武,要在中華大地張揚這個精神,又想跟漢族趨同,於是有了“武聖”的提法。
這可以認為是尚武精神在儒家思想國度裡的一種學術性的體現。
(二)三個候選人
順著皇帝的提議,滿漢文武大臣們,就“武聖”的人選,可是忙碌了一陣子。
經多方評議,據說還徵集了些許民間意見,把古往今來以武成名的人物,差不多挨個兒篩了一遍,到剩下3個人的時候,不知是爭執不下,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是再篩不下去了,就把3位候選的古人,一併呈到皇帝面前,分別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東漢末年的關羽、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飛。
(伍子胥)
入選理由分別如下——
伍子胥:有“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之謂的春秋時代(公元前八世紀前葉至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是大魚吃小魚的“無義戰”時期。唯一的“小魚吃大魚”案例,是末期的吳滅楚。雖然最終,小小吳國並沒真正吞併碩大無朋的楚國,但的確,吳軍佔領了楚國郢都(“郢都”在當時楚國文化裡就是“首都”的意思。“郢”並不確指某一地名,楚國的都城遷到哪兒,哪兒就叫做“郢”);而做成這一壯舉的領軍人物,便是伍子胥。從“直接戰果”來看,伍子胥的確堪稱以弱勝強的傑出帥才。
關羽:他從來不是“帥”,而是“將”。一部《三國演義》,把他捧上了天,成了義氣、勇武的化身。“三國故事”中,除了常勝將軍趙子龍,敗績最少的,就數他了——他只敗過一次,就是最後一次。可就連最後的失敗,也被神話到壯烈。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這倆橋段,更讓他的高義、大勇,成了標杆。
(岳飛)
岳飛:一介草民,心懷大志,從最小的軍官做起,謀勇兼備、戰無不勝,更是忠君愛國的千古典範。如果說,伍子胥、關雲長,還能讓人挑出毛病來,嶽鵬舉、嶽武穆,在武人裡,簡直堪謂“完人”!
(三)排除法欽定
可是,到康熙皇帝那兒,第一個被“排除”的,就是“完人”嶽武穆。理由很簡單——岳飛的一切功績,都因“抗金”而得,而“金”可是咱滿人的老祖宗!雖然,岳飛所抗的金,跟咱不同脈,可大面來說,還是對抗咱們的。封他做“武聖”,豈非暗示般鼓勵漢人以武拒清?要不得!
這樣,3 個人選,排除法後,就剩伍子胥和關羽2人了。在康熙皇帝看來,關羽雖沒掛過帥,也沒有伍子胥那樣驕人的戰戰績,可卻終生追隨劉備,在走失的情況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保全劉備的妻妾,委身曹操,一旦有機會,就不畏艱險去尋;而在整個過程中,對劉備妻妾尊敬有加,秋毫無犯;最後,為守住其實並守不住的荊州,拼到死。實在是大忠大義!就連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義氣的體現!
再看伍子胥,本身是楚華人,確實受了冤枉,天大委屈、如海深仇,可災禍皆自昏君,與楚國百臣萬民無干,卻竟倚仗他國之力,大起刀兵,無度殺伐,致死傷無數,非聖人所為!勝利後掘開楚平王墓,挖出屍骸,鞭打數日以洩憤,更見氣量狹小……甭等著皇上往下說了,明擺著,伍子胥也被排除了。
那就剩下關羽了。這麼說來,關老爺這個排除法“剩下”的武聖人,當得真有幾分僥倖。所以列位看官看到這兒也明白的八九不離十了,滿清尚武,自會挑一個膜拜的物件,所以關羽成為武神和清朝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