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弓手關習習

    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為止,一共經歷了10位帝皇,統治了中原276年之久。而諸多皇帝中也是人才加奇葩輩出,其中乾隆皇帝最為突出。突出的地方就是淪為笑柄的詩句。這沒什麼奇怪的,歷史上也有很多皇帝也喜好文學的,其中最為出名的,被皇帝耽誤的大詩人李煜。當然乾隆比其他詩人牛就牛在他寫了4萬多首詩,如此高產的大詩人,這麼就一首都沒流傳開來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乾隆的詩。

    先賞析一首《免除宿遷縣等地部分正賦》

    憶我三番曾過此,滿目民艱恫瘝視。

    蠲租加賑不少靳,究亦無能瘡痏起。

    ……這首詩總共有十幾句。

    這首詩單看感覺沒毛病,還稍微覺得不錯,因為很多字沒見過。這首詩大概的意思是說:“我來這個地方三次,看到這裡的百姓都那麼窮,我免了他們的賦稅,瞧!現在過的多好。……”當然這首詩的確非常通熟易懂,但是皇帝還需要用詩句來證明自己的功勳麼?也許乾隆感覺自己才華橫溢,非用老百姓聽不懂的話。來體現自己高高在上,有才華。

    當然不是所有乾隆的詩都是看不懂的。據說有一年冬季,乾隆想去西湖遊玩。剛好那天下大雪,這時!乾隆突然詩性大起!詩人的做派出現隨即脫口而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大臣都默默稱道:“陛下的詩果然不同凡響,今天的詩有點東西。”乾隆繼續“三片四片五六片”。這時候,有些大臣開始疑惑了,“莫非後面有更猛的料,大臣們繼續拍馬屁。”然後乾隆又來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這下大臣們都大跌眼鏡,果然乾隆還是那個乾隆,總是製造快樂又緊張的氣氛。乾隆也覺得這首詩按照數學規律下去是有點不妥,想了很久沒動靜,這時候,有一大臣跳出來給乾隆圓場說:“陛下您這詩寫的太棒拉,不如最後一句就讓微臣狗尾續貂,請皇帝給我表現的機會吧。”乾隆正不知道如何下臺呢,剛好有人幫他解圍。爽快的就答應了他。那位大臣脫口而出:“飛入梅花都不見。”最後的收尾真的是還不錯,一下子提高了整首詩的檔次。不過像這樣的詩似乎就連小學生都會寫。

    乾隆愛詩詞本身沒錯,只是寫的詩句沒有營養,沒有韻味,達不到詩人的做事的那種意境,反而想要做好卻像是小孩“過家家”一樣做的詩,所以才淪為笑柄,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

  • 2 # 打工人胡哥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落入水中都不見。這就是乾隆皇帝寫的那首好詩吧,確實不錯。為什麼乾隆寫了四萬首詩,但大家都不認可呢?我想不外乎三個原因。

    一,天賦,雖然乾隆受到了可能當時最好的教育。但奈何在這方面先天不足,後天雖然再努力,還是沒法讓大家滿意。

    二,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詩,因為出身高貴,也許從小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詞。因此不能發現自己作品的缺點從而改進。幾十年一直在那兒原地踏步踏。

    三,曲高和寡。當然除了上面那首詩,乾隆皇帝的那些詩我並沒有讀過。我想會不會是作者生活閱歷單一,因為人家做了一輩子皇帝,心態和意境不是我們這些老百姓能感受的。也許寫的很好,但因為我們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和經歷。所以沒法和他產生共鳴而已。

    最後,我想問一下。上面那首詩是乾隆寫的吧。

  • 3 # 塵子渝

    無他,質量太差罷了,乾隆是有記載以來,最高產的詩人,據統計,乾隆帝一生共作詩41863首,幾乎和《全唐詩》持平,但是根本沒有一首可以有全唐詩的水平。

    乾隆有兩首比較出名的詩算是有一定的水準,但是也非常夠嗆。小學課本里有一首乾隆的詩,也是公認最好背的詩句: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皆不見。”就這麼一首非常簡單的詩,還是有爭議的,有鄭板橋、紀曉嵐、劉墉三種說法。

    據說乾隆詩興大發,就詠詩,一邊的劉墉(也有說是紀曉嵐)在旁邊伺候著,結果詠出前面三句,乾隆有點卡殼了,總不能一直數片下去啊,劉墉就趕緊幫忙補上最後一句,才出現這麼一首雖然簡單,卻也挺有意境的小詩。

    另一首公認比較有水準的是一首悼亡詩,是寫給富察皇后的,對就是前些日子秦嵐在《延禧攻略》上飾演的富察皇后。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摘自《御製詩二集》)

    這首詩就比較情深意切,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但是和著名的潘安、元稹、蘇東坡、納蘭容若等人的著名悼亡詩相比,就算不上什麼了,作為皇帝乾隆是有一定功績的,但是作為詩人,乾隆是很不合格的。

    乾隆寫了4萬多首,不僅不如李杜之類的著名詩人,就是隻有一篇流傳於世的張若虛也足以碾壓乾隆的詩集,號稱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國古代的詩人太多了,有才華的也太多了,乾隆詩集雖多,卻質量太差,在整個古代詩歌文化之中,是毫不起眼的存在,鬧笑話自然是順利成章的,按理說寫了4萬多首總有進步的,結果乾隆是真的沒文化。以至於很多寫乾隆的小說和影視劇,都會調侃乾隆愛寫詩又寫的差的特點。

    賈島號稱“三年吟一句,欲語淚先流”乾隆到好,詩興大發的時候一小時能寫七八篇,在承德避暑的時候,乾隆更是足足提了7000多首詩,可見乾隆是一個既愛又菜的“詩人”。

  • 4 # 月曉YB

    不請自來

    乾隆一生創作了4萬餘首詩,八個字來評價可以說: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實際上,詩詞的出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星。古往今來,文人們之所以會寫詩寫詞,說白了他們是在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各式各樣的感情。最早的比如詩經,老夫子評價其:思無邪。再如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了屈原對於家國的熱愛與傷感。

    之後,歷朝歷代的文人基本上都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有的人,一輩子一首詩就足夠了,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比如張繼《楓橋夜泊》。有的人呢,詩詞產量會多一些,而且不乏名篇,比如李杜、小李杜。他們的名作之所以會流傳至今,有的甚至被選進了教科書,其原因在於他們的作品有值得稱讚的地方。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等等。我們可以在詩中讀出詩人眼裡的家國天下。

    詩人的詩可以說是用詩人血液凝成的。

    只不過到了乾隆這裡,4萬多首。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點多快好省的意思。他的詩為什麼淪為笑柄,您可以去聽一首傳統相聲叫《五行詩》,裡邊有一雪贊。當然,這詩不是乾隆寫的,但是您聽完了這段相聲之後,就能明白為啥乾隆的詩是笑柄了。乾隆寫詩,那真就是大白話,而且可以根據詩的體裁加減字數。但是,你說他有啥感情麼?真的是沒有。比如那首:駐輦近中河,朱欄俯綠波。群歌漕運利,永賴聖漠多。繼述夫何有,遵循敢更過。省方得知要,遑復論其他。有的句子根本就讀不通。他的詩,基本上就是刪了字的日記,而且還是那種特別直白的日記。

    其實到了乾隆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皇帝已經很忙了。那還有時間寫詩呢?可這位乾隆爺偏偏就附庸風雅,其實也算不上是笑柄,大俗即大雅麼。

    張宏傑老師評價乾隆的詩有這麼一句話: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裡一擰就出來的,只能是自來水。

    不過,要說四萬多首詩一無是處的話還真冤枉乾隆爺了。有幾首悼亡詩還是有些悽愴的味道的: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 5 # 寄暇學宮

    乾隆的詩,為什麼會成為後世的笑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名人,誰叫他那麼有名呢!像我,也寫了那麼幾首詩,到現在都沒人笑話過我。一直渴望有人能夠點評一下我的詩詞,直到現在也只有當時的老師給了我一個很高的評價。當時老師看完我寫的詩,面無表情的誇獎了我——嗯,不錯!

    一個人但凡有點名氣,隨便寫點什麼都能流傳。

    項羽寫過《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讀書不多,也不太會欣賞詩詞。只能從中感覺到“悲愴”。

    劉邦寫過《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這欣賞水平,只能從中感覺到“豪氣”。

    唐宣宗李忱和黃檗禪師共同做了一首詩: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前兩句是黃檗禪師做的,後兩句是唐宣宗李忱做的。前後的意境反差,令我對這首詩印象極深!

    正德皇帝有首《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黿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從中能夠感覺到“氣勢”兩個字!

    這些人感覺上都不是什麼有文采的人,但是這些詩詞讀過一遍,我就記住了!

    乾隆在我的印象中,是很溫文儒雅的,感覺應該寫的詩詞是很不錯的。不過我好象不記得他都寫過什麼詩詞。

    都說乾隆一生寫的詩詞數量巨多,結果世人卻沒有多少人能夠記住。像乾隆這樣自帶流量的名人,所寫的詩詞應該廣為流傳才是。

    究竟看沒看到過乾隆的詩,反正我是沒有任何的印象。

    曾經聽說過一個名詞,叫做“印象派詩人”。那麼乾隆對於我來說,那就是典型的“無印象派詩人”!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6 # 西府趙王爺

    大豬蹄子乾隆應該是古代最愛舞文弄墨的帝王了吧!

    他不僅僅是名畫題詞“專家”(到處給人家蓋章)、更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據統計,乾隆一生所作詩詞共計四萬三千五百八十四首,

    但悲哀的是,近二百年來,沒有任何文學家、史學家認為乾隆皇帝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甚至網路上嘲笑他是爛詩之王。

    乾隆皇帝向歷史證明了量變並不等於質變的道理。

    乾隆皇帝的詩爛在哪裡?

    政治氣息濃厚、目的性強

    乾隆皇帝驕傲自大且頗為自負,自稱“十全老人”。正所謂“文治武功方為明君,立言立品方為聖人”,

    一生致力於爭取“歷史第一帝王”頭銜的乾隆皇帝,在“武功”方面,親征準葛爾、平定金川、鎮壓大小和卓、穩定伊犁,為中國的領土完整奉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文治”方面,開創了“康乾盛世”,乾隆中期大清朝的GDP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在“文治武功”方面有著不小成就的乾隆皇帝,開始追求“立言立品”的聖人道路。

    何為“立言”?

    所謂“立言”就是出書、寫詩、建設文學工程,像聖人一樣教化人心,乾隆為了做“古今文學第一帝王”,投資“四庫全書”專案,並且決定將自身的一言一行都編撰成詩詞。

    (現在也有很多人,一出名了就開始寫書,有墨水的就自己寫,沒墨水的就別人代筆!)

    因此,乾隆的四萬多首詩詞中,三分之一都是誇讚自己勤政愛民、辛苦治國的空話、套話。

    《免除宿遷縣等地部分正賦》,減免一個貧困縣的稅收他要寫一首詩,誇讚自己關心民事;

    《習字》,練習書法也要寫一首詩,稱讚自己不斷追求進步;

    《讀貞觀政要》,閒暇之餘讀書,他還要寫一首,表揚自己熱愛讀書。

    看見雪要寫詩,看見雨要寫詩,喝茶要寫詩,吃飯還要寫詩,

    完全是為了寫詩而寫詩,毫無誠意。

    文體套路固定,內容單調空虛,用詞過於官方,讀起來十分繞口,再加上一天幾十首的出產量和自我感覺良好的迷之自信,猶如一位村支書讀著流水賬一般的任職報告一樣虛假無趣。

    虛字運用過多,寫作手法拙劣

    錢鍾書認為,乾隆皇帝寫詩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濫用虛字”。

    什麼是虛字?

    “虛字”就是“語助”,用於串聯文章,強化感情,且沒有實際意義的字詞。

    虛字例如:乎、或、以、則、之、其、然、焉…等等。

    虛詞例如:但是、或許、雖然、所以…… 這些虛字虛詞利用在現代文章中無傷大雅,但是濫用在字數有限、言語精煉、富含深意的古代詩作中,便顯十分囉嗦且強行湊字了。

    比如這首《范寬秋林蕭寺圖》:

    禪有南宗及北宗,畫家筆法與之同。限於地氣因殊風,北之巨擘華原翁。秋山叢樾凡幾重,林凹蕭寺隱其中。流泉如飛虹,是何結撰傑且雄。故應心醉米南宮,約略境界記所逢,文殊五臺葉鬥峰。

    (有、及、與之,於,如,故)

    這只是乾隆皇帝所創詩詞中,濫用虛字的其中一首,乾隆皇帝極其喜歡把詩詞散文化,濫用虛字來串聯詩文,這種文法看似高明,實則空洞的很。

    比如《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句中沒有一個虛字,卻可以清清楚楚的表達出思鄉的意境,反觀乾隆皇帝堆砌“之乎者也”的做法難免會讓人感覺不知所云,強行湊字。

    乾隆晚年更是將這種“湊字湊韻”的寫作手法,當做是自己的寫作風格,難怪錢鍾書評價乾隆皇帝“拙劣且不自知”。不過換種角度思考,我們應該感謝乾隆皇帝,如果乾隆皇帝所作的四萬多首詩詞篇篇都是經典,文學造詣堪比李白杜甫,那我們豈不是每一首都要背?

    真希望乾隆皇帝能夠一直活到晚晴時期,吃喝拉撒都要作詩的乾隆皇帝,在看到晚晴的頹敗景象時,極可能會寫下一首名為《大清藥丸》的詩文,這首詩文一定會被選入人教課本,成為乾隆皇帝唯一的神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妖狐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