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山宋士巖
-
2 # 歐洲軍武通訊
如果劉邦認為呂氏家族是劉政權的最大威脅,而周勃是幫助劉化解危機的人,那他為什麼不把未來的事告訴周勃,而是告訴呂后呢?這是為了讓呂后剷除周勃嗎?考慮到呂后心狠手辣的性格,她能否繼續讓周勃活下去還是個問題。
誰對劉氏政權的威脅最大?
劉邦既然沒有說出來,也說明他不認為呂后是威脅劉氏政權最厲害的人。然而,歷史已經證明劉邦的猜測是錯誤的,呂后支援呂氏家族上位的想法是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劉邦沒有懷疑呂后也是正常的。畢竟,呂后因為一次意外事故而大力支援呂后一家,這是沒有人預料到的。
劉邦死後,漢代的惠帝皇帝登上了王位。儘管陸侯控制了政府,但他從未提出要讓呂氏家族成為政權的控制者。惠帝呆了七年後,劉盈去世了,但新皇帝還很年輕。呂后擔心不能控制住這些朝廷裡的元老,她選擇大力支援呂氏家族,以便與他們競爭。
劉邦從來沒有想到過劉盈會死在呂后前,所以漢初的權力格局被打破了。如果劉盈的地位越來越穩定,為什麼呂后要搬出自己的家族去幫忙呢?因此,對於劉政權的危險,劉邦的說法並不是指呂后。
在我看來,劉邦心目中最大的威脅應該是周勃所代表的不同姓氏的立功群體。事實上,從皇帝的行為看,你可以窺探到一二。劉邦七年的皇帝生涯,除了切斷異姓王之外,其他時候也限制了這些有功群體的權力,甚至連蕭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劉邦的懷疑。
劉邦原有的縣州平行制度也是為了容納立功兵團,其中大多數立功團體在朝中和佔據重要地位,這不可避免地威脅到皇權。劉氏的後裔被派到各個地方,作為諸侯王,及時與中央的立功僕人對抗,從而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諸呂動亂平叛後,代理王劉恆敢進入朝廷接受王位,因為他相信各地劉姓諸侯王都支援他,而中央的陳平和周勃當然不敢輕率行事。
周勃不是漢家忠心之臣
由於劉邦沒有說周勃能穩定劉的天下,我不禁懷疑周勃的忠心。
首先,當呂后準備將呂氏家族奉為王時,周勃作為開國功勳和白馬聯盟宣誓的見證人,竟然對這件事並沒有提出任何懷疑和反對。這主要是因為周勃想救自己,不想得罪呂后。但他完全屈服於呂后,這不可避免地讓人懷疑他對劉政權的忠誠。
二、劉恆對周勃的不信任
從一開始,漢代的漢文帝劉恆皇帝就對周勃不信任。雖然周勃平定諸呂之亂的頭號功臣,但劉恆始終保持警惕。
劉恆不信任周波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劉恆拼命壓迫立功團體。作為立功團體的領導人,周勃必然會受到打擊。而且很快周勃就因為種種原因被降職了。
總結:周勃確實在平定諸呂之亂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不是重建劉氏家族的有功僕人,劉邦也沒有說過周勃是穩定劉氏政權所必需的人。
-
3 # 小劉解讀
“安劉氏者必周勃也”是漢高祖劉邦的臨終遺言。那麼,周勃真的是安邦定國的能臣嗎?下面我們簡單解讀一下。
絳侯周勃是劉邦的豐沛舊部,他與劉邦是老鄉。從劉邦第一次沛縣起兵,歷經滅秦、亡楚到最後劉邦稱帝,周勃一直跟隨劉邦居功至偉,功封絳侯。
厚重少文,深得劉邦信任。從《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來看,周勃最大的特點是:厚重少文,不善言辭。劉邦很清楚的知道周勃這個特點,所以在臨終遺言最後強調:安劉氏者必周勃!但是劉邦的臨終遺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陳平“智有餘”必須和王陵“有點憨”加起來才能比得上安邦定國的蕭何、曹參。而周勃“厚重少文”不能做蕭何、曹參的位置,只能做太尉,掌管軍權。
我們分享一個小故事:陳平、周勃平定諸呂后,漢文帝劉恆因功讓周勃做了右丞相,居於陳平之上。有一次漢文帝問丞相周勃:全國一年裡一共有多少案件需要審理?周勃一時語塞,回答不上來。漢文帝又問:全國一年有多少糧食稅收?周勃汗流浹背,還是不知道。漢文帝說:你作為一個丞相,協助皇帝管理天下,結果一問三不知,真不知道你這個丞相整天再做什麼。最後陳平為周勃解圍說:案件審理之事可以問廷尉;糧食稅收可以問治糧署尉,我們做丞相的確實顧不上管理這些小事……雖然陳平也不知道,但是他的回答讓漢文帝很滿意。
還有一點,周勃雖然功勞很大,卻始終沒有像蕭何、樊噲這樣受劉邦猜忌。劉邦臨終前,聽說樊噲要在他死後對趙王和戚夫人下手。不顧“親”、“義”、“貴”,馬上召來周勃、陳平,交給他們虎符令箭“立斬噲頭”!並且命令周勃接管將令。這是因為什麼?兩個字:信任。所以在臨終遺言中,劉邦讓周勃掌管軍權。雖然還是被呂后“架空”,但是“安劉氏者最後還是周勃”。
上面兩個故事可以看出,周勃並不是治世安邦的能臣。他只是憑藉“忠誠、厚實”被劉邦充分信任。最後危機關頭,搭檔陳平立劉恆為帝,為大漢王朝續命……
-
4 # 寂寂無人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周勃也!可令為太尉,這是劉邦臨死前呂后問計說出的一句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神秘如同預言。但這句預言在高後八年(前180)得到了驗證,呂后臨朝改制,齊王劉襄,周勃、陳平、劉章起兵蕩平諸呂,劉恆被擁為皇帝,一切又回到了劉氏手中,正應了安劉氏者,必周勃也這句話,那麼劉邦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而周勃又是何許人也?竟讓劉邦推崇至此!
實際上這句如同預言一般的人事安排,讓很多人對他的真實性存疑。經查《史記》及《漢書》都對此事做了記載,想來是確有此事的。但是這句話要想成立需要一個前提,雖然這個前提劉邦並沒有說,那就是隻有危及劉氏政權的情況發生這個條件才能成立。那麼在劉邦的眼中誰才是危及劉家天下的人呢?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顯然呂氏一族就是危及劉家天下的不穩定因素,劉邦肯定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證據是劉邦認為劉盈仁弱,難以掌控大權,所以一直想要更換太子,有人說更換太子是因為寵妃戚夫人的緣故,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最根本的原因有二點,一是劉盈軟弱,難以控制局面,其結果就是大權會旁落在呂后手中;二是呂氏家族太過強勢,劉邦擔憂自己的江山會被外姓人所得。針對於此劉邦的做法是與蕭何、張良、叔孫通、張蒼等人訂立白馬之盟,即:非劉不王,非功不侯。
據《史記》記載劉邦病情日重,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能代代相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保證不被外姓人所得,他令詔蕭何、張良、叔孫通、張蒼等人進宮安排後事。劉邦說:“我病已深沉,恐難得好。眾卿隨我百戰沙場,才有今日江山,大家定要竭力輔助太子,不要叫劉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眾人見到劉邦形容枯槁,面如死灰,不覺傷情,齊聲應諾:“竭力輔佐太子,安定劉氏天下!”劉邦說:“從今以後,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違者,天下共誅討之!那麼呂后是怎麼做的,她有沒有奪取劉氏江山的想法呢?答案是有的,她的做法很簡單:
第一步清君側,殺光劉邦的子嗣。劉邦共有8個兒子,呂后一共殺了四個,第一個兒子劉如意,是劉邦最愛的兒子,死於呂后之手。第二個兒子劉恢,被呂后親賜的侄女給害死了。第三個兒子劉友,則是被呂后給活活餓死。而劉盈雖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的死根本就是呂后有意為之。劉盈性格仁弱,從他保護弟弟劉如意和哥哥劉肥中可以看到劉盈天性純善,所以當劉盈見到呂太后殘害戚夫人的慘狀時,悲痛大哭,後對呂太后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劉盈萬念俱滅,沒幾年就死了。
《史記》記載劉盈死時,太后只是乾哭,沒有眼淚。留侯張良的兒子張闢強任侍中,只有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惠帝這一個兒子,如今去世了,太后只乾哭而不悲通,您知道這裡的原因嗎?"陳平問:"是什麼原因?"闢強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顧忌的是你們這班老臣。如果您請求太后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二軍,並請呂家的人都進入宮中,在朝廷裡掌握重權,這樣太后就會安心,你們這些老臣也就能夠倖免於禍了。"丞相照張闢強的辦法做了。太后很滿意,才哭得哀痛起來。第二步臨朝改制。從少帝元年起,呂后已臨朝聽政,並打算分封呂姓諸王。但這裡還有一個障礙即非劉不王,非功不候的約定。呂后先問右丞相王陵,王陵遵守白馬盟約提出了反對意見,而周勃呢?周勃是最早跟隨劉邦的起義的人,一生隨劉邦征戰天下,出身不高,沒什麼文化,但他的敦厚忠誠贏得了劉邦的信任,以至於劉邦死前都在堅信周勃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人,既然周勃是劉邦認定的安天下者,呂后封呂氏為王時,他的意見是什麼呢?出乎意料的是周勃同意了,呂后很高興,隨後沒幾天王陵被罷官還鄉。呂后先後分封了一批呂氏族人,又封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抓牢了軍權。
第三步偷天換日。在劉盈駕崩時,皇后張嫣並沒有兒子,呂后讓皇后張嫣假裝懷孕,將周美人毒死後,將其子過繼給張嫣並立為太子,少帝劉恭成為漢朝第三任皇帝。劉恭年幼,當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後,不禁大哭,我現在小沒有辦法報仇,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會報復。這番話很快就傳到時了呂后的耳中,呂后悚然而驚,很快劉恭被廢黜並被處死。他死後立劉宏為皇帝。但朝臣們認為少帝以及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都不是孝惠皇帝真正的兒子,是呂后用欺詐的手段,把別人的兒子抱來謊稱是惠帝的兒子,殺掉他們的生母,養在後宮,立為繼承人,或者封為諸侯王,來加強呂氏的勢力,可見此時的皇帝已未必是真正的劉氏血脈。
不久後,呂后病重,呂后告誡呂祿、呂產說:高帝平定天下後,曾和大臣們立下誓約,非劉氏子弟卻稱王,天下共同誅討,現在呂家的人被封為王,大臣們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恐怕要作亂。你們一定要握住兵權,保衛皇宮。
《史記》記載:太后行使皇帝的職權之後,召集大臣商議,打算立諸呂為王。先問右丞相王陵。王陵說:"高帝曾殺白馬,和大臣們立下誓約,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現在如果封呂氏為王,是違背誓約的。太后很不高興,又問右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諸兄弟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太后大喜,於是退朝。王陵責備陳平、周勃:當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時,你們難道不在嗎?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是臨朝執政的女主,卻要封呂氏子弟為王。你們竟然縱容她的私慾,迎合她的心願,違背與高帝立下的誓約,將來還有什麼臉面見高帝於黃泉之呢?"陳平、周勃說:如今在朝廷上當面反駁,據理諍諫,我們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後代,您又比不上我們。王陵無話可答。呂后死後,齊王劉襄,周勃、陳平、劉章隨後起兵蕩平諸呂,劉氏江山又回到了劉恆的手中,再一次驗證了劉邦預言的準確性。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想到劉邦死後劉盈當政,孺子懦弱,困難重重。呂后問劉邦: “陛下百歲後,蕭相國一旦去世,令誰代之?” 劉邦說:“曹參可。” ,“曹參之後呢?” ,高祖 提到了王陵與陳平組合,最後加了一句:"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周勃也!可令為太尉。”。千百年來,人們把這句話當作周勃是漢帝國棟樑的依據。但,縱觀劉邦駕崩後的所作所為,我認為周勃並非漢家柱石之臣 。劉邦可以一言九鼎,但不能一語成讖。如要立劉如意為儲君,罵韓信要封齊王等就鬧了笑話。劉邦說周勃能安漢興劉,顯然是針對他自己在世時:周勃立有赫赫戰功,對劉邦自己忠心耿耿得出的結論。但人是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
1.劉邦過世後,呂后欲冊封呂家子弟為王。作為 開國元勳的周勃,又是白馬盟誓的見證者。不僅沒有重申高祖的盟誓,也沒有提出一點質疑和反對。這顯然是明哲保身之舉,大家心知肚明,他不敢得罪、觸怒呂后。這件事上週勃完全屈服於呂后,把漢帝國的利益放在了一邊,沒有識大體,顧大局的意思。助紂為虐與否就不說了,但是,喪失了立場,沒有顯示出對大漢的半點忠誠!2.在攜手陳平與劉章等剷除了諸呂之亂後,周勃選定的接班人是劉恆,而並非齊王劉襄。他的出發點是劉恆無勢力,根基弱,母親孃家也勢單力薄,日後易受控制。自己可以大權獨攬,這彰顯了他自私自利的一面,沒有把國家的建設與未來放在首位。所以,於"柱國之臣"的聲譽絲毫不匹配。如果劉邦知道他的言行,肯定會氣得活過來的,這是個時刻為自己打小算盤的人。
3.從代王劉恆對周勃的不信任態度上也能看出問題。 漢文帝劉恆知道周勃是平定諸呂的頭號功臣,但自始至終對他就懷有戒心。 當初,周勃派人邀請代王劉恆繼承帝位,劉恆立馬意示到這可能是個陷阱。找來群臣相商時,張武等人就以下分析:周勃政治立場不明確,他對漢朝的忠誠值得懷疑。以前,他是敬畏劉邦和呂后的權威才放下身段,暫且屈服,是形式所逼。現在他領人率先發動了政變,權力在握,什麼事都能幹出來,或許代王到長安無異送死。而宋昌精闢的言論,他說:儘管如此,劉姓諸侯王分散在全國各地,可以牽制住周勃!這裡 ,張武與宋昌對周勃的態度都是強烈的不信任!懷疑其政治作派與品質!可以想象,沒以前的政治劣跡,身為太尉的周索何以會給同時代的人留下這樣不堪的印象呢?
4.即位後的劉恆一直處心積慮、想方設法地壓制周勃,可以想象劉恆是絕不願當木隅皇帝的~說明他早知周勃擁戴身己目的不純,是從一己之私出發。又周勃在縱橫馳騁沙場之際是將才,談到治國安邦能力比陳平差了一條街!
所以:年老昏聵的劉邦看走了。
回覆列表
他勇敢有智謀,最關鍵的是會隱忍;所以,最後光復了劉家的江山;但是能不能治國,是不是能臣,不好講了,世界上哪裡有十全十美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