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amffd1147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 2 # 文史洪荒小鯰魚

    孟子之所以被稱為“亞聖”,是因為在儒家,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儒道“聖人”,作為祖師爺,孟子作為儒家門徒就算學識和成就相當也無法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聖人之下的“亞聖了”。

  • 3 # 泰山善緣堂

    孟子,師從孔子弟子門下,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守舊思想,推崇復古,反對變法,主張維護階級等級秩序。

    他還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等儒學思想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後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為什麼這麼稱呼他呢?

    孟子,字子輿,鄒人。是魯孟孫氏之後。他的老師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學通了孔子的學說加以傳播。他先是到齊威王面前遊說,威王不用他,轉到梁國,梁惠王認為這種迂曲高遠的見解不合實際,也沒有用他。

    因為,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正是各國爭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國強兵,征戰吞併的戰亂時代。各國都把增加軍事實力,武力稱霸提到最高地位。秦用商鞅,國家富庶;楚、魏啟用吳起,戰勝弱敵;齊用孫子、田忌,國勢強盛。而孟子主張尊崇遠古舜堯時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來管理國家,缺乏現實作用,自然不被諸侯採納。孟子晚年退回鄒國,教授門徒,作成《孟子》一書。

    孟子在書中闡述自己的主張:承襲孔子思想,反對變法,非議耕戰,主張“遵先王”、維護世官世祿和“勞心者治人”的等級秩序。他又提出了旨在緩和階級矛盾的“仁政”學說,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張把君位讓給“賢人”,即“尚賢”學說。孟子呼籲“制民恆產”,不誤農時,省刑輕賦。他在哲學上提出“性善論”,認為人生來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啟發良知。

    孟子是繼孔子“仁愛、禮治”之後,發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個偉人,他和孔子的主張被尊稱為“孔孟之道”,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利用的精神武器,統治人們思想幾千年。

    【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呢??許多人認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術”便是孔孟之道,從那時起孟子被尊崇。事實並非如此,漢時孔子並未被尊為“聖”,周公才是儒教教主,孔子只是傳播周禮的傳教師罷了。

    唐初,周公仍是“先聖”,孔子屈居“先師”之位。在唐國立太學舉行祭祀先儒儀式時,孔子側座,至於孟子,連陪祭的資格也沒有,跟尊號搭不上關係。唐太宗弒兄逼父登上皇位後,下令把周公廟遷出太學,把孔子升為“先聖”,孔子大弟子顏回榮升“先師”。唐玄宗時,把顏回尊稱“亞聖”。

    “安史之亂”後,禮部侍郎楊綰,上疏唐代宗要求把《孟子》、《論語》、《孝經》同列為科法考試之書。數十年後,韓愈著《原道》,述說中國“道統”自堯舜始,經夏商周,孔子傳孟軻,孟子死後就傳不下去了。由於韓愈的名人效應,人們對《孟子》引起重視。

    晚唐之後,孟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到了宋朝尊孟思潮愈演愈烈。明世家宗相張璁提出由孟子代替顏回,承襲“亞聖”的稱號。

    清朝建立後,大力弘揚“孔孟之道”。乾隆九年,孟子被封為“亞聖”,顏回封“復聖”,曾參為“宗聖”,子思為“述聖”,孟子的地位被確定,孔孟思想與孔孟排名相統一。

    也有後世學者認為孟子的“亞聖”稱號,最早可追至東漢。東漢學者趙岐就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元文宗時,御製聖旨碑,用蒙、漢文字燒錄著:“孟子百世師也,可加封鄒國亞聖公。”

    《明史》也記載,嘉靖帝命禮部與翰林研討,尊稱孟子為“亞聖”。孟子取代顏回,被尊為“亞聖”的原因是什麼呢?

    顏回是孔子親傳大弟子,德才兼備,頗得孔子賞識。可惜,顏回三十二歲早逝,留給世人的僅是與孔子的對話,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未著書立說。後人尊崇顏回,主要原因是尊崇他的老師孔子。而孟子雖處在儒家思想衰微期,卻能堅持倡導儒學,大力宣傳週孔之道,並著書傳世,為繼承和發展孔子學說,做出巨大貢獻。

    《孟子》一書,五代時已列為經書典籍,宋元以來為科舉必考之書。《孟子》和《論語》並列齊名,因此尊孟子為“亞聖”才是名副其實。

  • 4 # 小時大彬

    孟子名輛,是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大約生於公元前890年,死於公元前305年。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第三傳學生。

    孟子生活的時代,封建制度已在各國得到確立,孟子屬於從貴族階級轉化過來的地主階級的改良派,所以,他既有舊的保守思想,也有新的改良思想。他對商鞅等人的變法活動不滿意,對勞動人民的反抗也表示反對。他的一套學說,使自孔子以來的儒家學說,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孟子為了推行他的主張,也是從教育入手,廣收門徒,經常帶著數十輛車,數百個學生到處奔走,到齊國、宋國、魯國、魏國等,但收穫不大,他那套主張沒有被採用。晚年時,他回到家鄉,著書立說。

    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是“仁政”。什麼是“仁政”呢?“仁政”是從孔子的“仁”發展來的。它從穩定統治者的地位出發,認為君主必須實行“仁政”,與老百姓同憂、同樂、同好,應該讓老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反對以強欺弱,對殘暴的戰爭深惡痛絕。他十分憎恨暴君,認為對不行“仁政”的暴君,人民有權誅殺,像周武王殺商紂王,不是殺國君,而是殺獨夫。這種仁政的主張,表達了孟子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是應該肯定的。孟子“仁政”思想中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雖然這裡的“民”是指“臣”,但是把“民”放到封建君主之上,這在當時是十分不簡單的。

    他認為,君臣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國君待臣下像兄弟,那麼臣下對國君就會忠心耿耿;國君對臣下像狗和馬一樣不尊重,那麼臣下對國君就會像過路人一樣冷淡;國君若把臣下看作輕賤的東西,那麼臣下待國君就會像仇人一樣。所以,他認為,向商紂那樣的暴君應該殺掉。但他又認為,國君應該壞到像商紂那樣,才能由臣民們討伐,但一般老百姓是不能起來造反的,這表現他的“民貴君輕”思想的侷限與落後的一面。但是,孟子的這一思想,為歷史上許多對社會不滿、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所利用,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孟子“仁政”理論有一個基礎,是他所宣揚的“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說善是天生的。為什麼後來人們又做了壞事呢?那是由於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而後天出現的。為了使人們的“善”得到發揚光大,孟子主張要做到對外界一切事物都不動心,沒有任何慾念,這樣就能保持為善的“浩然之氣”。這種思想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他認為勞動者的心也是善的,只要培養這種善心,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堯舜,這就等於否定了貴族與庶民之間的界限,有進步意義。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一向把他看成是儒家的正統繼承人,所以他被尊為“亞聖”,是僅次於孔子的大聖人,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極力推崇。

  • 5 # 山東嚶嚶俠

    我個人的思考是從政治觀的角度去分析,孔子的政治觀實質上都是一些大原則,我們沒有看到他對具體政治框架的描述,最詳細的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正名原則。他對親親之仁更多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作為政治原則必須考慮現實性,雖然說墨子兼愛確實沒問題,問題是基本不現實。但是他對宗法等級制實質上是持揚棄的態度。沒看到他對等級制有什麼否認,但是對血緣宗法做出了損益,進入了尚賢的原則——實質上已經在否定血緣宗法制。

    孟子同樣繼承併發揚了孔子尚賢的思想,並且明確的提出了仁政這樣的政治思想。

    從思想高度上,兩個人看似是差不離的,但是在如何實行這樣民本思想中,高下就出來了。

    孔子認為正名和禮最重要,但是其具體內容只是指一定的社會規範和大原則,沒有涉及具體內容。

    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則對民本思想的具體內容進行了闡述,但是就無疑的受到了時代的侷限。他的政治思想就如同教材解釋的一般,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制民之產,屬於封建地主階級守舊派的思想。

    這種思想已經被歷史拋棄了,韓非對這種幻想中的制度批評真是一針見血,古代地廣人稀,現在一家子本來就那麼多地盤,三代之後24個人,地盤怎麼可能夠分?諸侯君主那裡有那麼多地方給增長的人口分配土地?——顯然孟子沒有看到現實中這個巨大的矛盾。

    這是在政治觀層面的區別…當然可能有人認為,說大話不是隻有孔子一個人會。但是我想說的是,慎重的不說話比說錯話的水平應該高一線吧?

    真正的高手不應該犯低階錯誤。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不亂說話最起碼錶達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慎重。比起子思那樣嘴巴一張,聖人就變得跟天地站到同一個高度要和諧得多吧?——個人毫不掩飾對中庸至誠之道的鄙視!說得那麼叼,牛逼保我中國大地3年風調雨順?那位大聖人敢放這種狠話?當然扯遠了,順便也是對孟子把盡心知性知天抬得太高的一種吐槽……

  • 6 # 野木曦宸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十分濃厚的家國情懷,尤其是儒家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已經完全置於華人的家庭理念之中。彰顯了它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從西漢時期開始《孟子》裡面的思想著作地位就開始顯現,漢文帝曾把孟子立於學官,設定博士。唐代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韓愈更是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到了北宋初年,孟子的書就列為國子監的教材。宋仁宗時期還把它列為“經”,這也是《孟子》這本著作被列為經書的開始。

    孟子的“民貴君輕”“性善論”及“五常之道”的理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熠熠生輝。北宋神宗年間,《孟子》首次被納入科舉考試的範疇,開始顯現它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還有宋神宗追封孟子為“鄒國公”的佳話,這也是孟子第一次有了“公”的爵位。在此後的四五十年間,孟廟經歷了三次擴建和兩次搬遷後,基本就定型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孟廟。

    在元至順二年頒佈的一道聖旨中,元文宗稱之孟子為“百世之師”並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就成了孟子的專屬稱號。正是由於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使中國的儒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用“亞聖”來稱呼孟子是實至名歸,也是歷史的必然。

  • 7 # 好玩的國學

    其實,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特別是孔子的仁的學說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如果儒家學說是一座高樓大廈的話,那麼,孔子就是那個為儒家學說打好地基的人,而孟子則是把這個高樓大廈建立起來的人,像孟子以後的儒家,荀子,是把這座高樓大廈進行了內部裝修的人。

    而在荀子之後的儒家哲學家們,西漢的董仲舒,唐朝的韓愈,北宋的周敦頤、張載、二程和朱熹,明清時代的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等人,不過是把這座高樓大廈的內部裝飾,進行了一些翻新和改造而已。

    孟子能成為儒家的亞聖,其實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因為孟子懷有繼承孔子學說的夢想,懷有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夢想,一生也在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一生也在開館辦學,傳播儒家學說。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滅,夢想難以實現,沒有人在乎他,即使有一些國家,像魏國、齊國和滕國的國君,一度很重視他,但從來也沒有人願意接受並實施他的仁政主張和王道理想。也就是說,孟子的生前是特別失敗的,特別淒涼的。

    孟子能最終成為亞聖,首先要大力感謝唐朝儒家大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愈很推崇孟子,專門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把孟子列為孔子的當然繼承人,說他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資格繼承儒家的道統的人。

    自此以後,孟子的地位開始上升,到了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的理學的興起,作為對理學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孟子逐步走向前臺。這個要感謝王安石。王安石就是孟子的粉絲,他利用自己變法的權力,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此後,在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人雖然野蠻,但對漢族的儒家文化也是很推崇的,孟子在元朝至順元年(1330),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

    那麼,孟子為什麼就被選中做了孔子之後儒家學說的唯一繼承人?

    我們來簡要介紹一下他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亞聖這個稱號,會給孟子,而不是其他思想家?比如曾子、子貢那樣的學生?

    第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創造性地把孔子的倫理學思想,發展成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第三,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性善論,並進行系統性論證的思想家,這個性善論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修身養性的道德原則。比如仁、義、禮、智。比如反求諸己、培養浩然之氣等。

    第五,孟子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十分大膽並且具有革命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宮嚴格服飾制度下,如何“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