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沒有,理由是什麼?如果有,他又該負多大責任?
4
回覆列表
  • 1 # e_listen141814398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史書記載,左良玉造反後,好像是兩線作戰,他與史可法一起抗擊多鐸的清軍。這在桃花扇裡面都有反映,實際上,左良玉是一個重要的抗清將領,清朝人實際上很忌諱提到史可法和左良玉這兩個南明的主要的抗清將領。後來孔尚任就因為寫桃花扇而被罷黜。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史書記載,左良玉造反後,好像是兩線作戰,他與史可法一起抗擊多鐸的清軍。這在桃花扇裡面都有反映,實際上,左良玉是一個重要的抗清將領,清朝人實際上很忌諱提到史可法和左良玉這兩個南明的主要的抗清將領。後來孔尚任就因為寫桃花扇而被罷黜。

    在此之前,河南的地方豪強本來效忠於南明朝廷,史書記載馬士英的妹夫駐紮在開封的河南巡撫越其傑腐敗無能,記恨抗清義士陳潛夫,於是馬士英把陳謙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於是河南的地方豪強在清兵攻來的時候,沒有進攻清兵,明朝軍隊在河南防線所部署的大批軍隊 很快崩潰,河南的地方武裝也沒有支援明朝軍隊,後來猛將且製造著名的嘉定三屠的劊子手李成棟也投降了清軍,這是清軍能夠從黃河順利打到錢塘江邊的重要原因。

    我個人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於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並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儘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

    《續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 2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有一定的關係吧。左良玉身為南明初期(弘光時期)實力最強的軍事將領,不去抵抗清軍或者李自成,反而發動內戰,想要爭奪朝廷的控制權,最終導致與江北四鎮的內戰,而清軍則越過南明的北方防線南下,造成了弘光政權的倒臺,從這一點來說,左良玉要負很大的責任。

    但是往大了說,南明持續十八年時間,左良玉要負責的只是弘光政權的倒臺,而之後還有隆武、永曆政權,他們的倒臺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如果只怪左良玉一個人,那麼也有失偏頗。

    1644年滿清入關之後,一段時期內形成了清、順、明的三國演義,1644年的主旋律是清、順之間的戰爭,南明在觀望,在南明看來,明和清之間是敵是友還不分明;而到了1645年3月份,李自成的大順基本被消滅了,戰爭已經變成了明清之間的二人轉,明和清之間已經成了真正的敵手了。

    1644年,清、順、明三國演義

    但是,似乎還有人不這麼認為,而且這個人還是南明弘光朝的首輔——馬士英。

    1645年3月,清軍阿濟格部在消滅了李自成之後,從西安南下進攻南明,而東路則在多鐸的率領之下進攻南明,但是此時南明並非完全沒有抵抗力,至少他們手上還有幾張王牌——駐守在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左部有數十萬大軍,還有駐紮在淮、泗、揚一帶的江北四鎮。

    江北四鎮

    眼看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即將爆發,但是關鍵時刻南明的最強戰鬥部隊卻出了亂子,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從武昌順流而下向南明首都南京進發,左良玉東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被清軍追趕的李自成大軍正往左良玉駐防的武昌進發,左良玉為逃避李自成部而東下;二、左良玉東下南京是為“崇禎太子”爭奪皇位,剪滅弘光帝身邊的奸臣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三、左良玉被缺餉的部隊脅迫,東下就食。

    明軍

    反正不管左良玉為何擅立自己的駐地東下南京,這在南京的弘光帝和朝廷首輔馬士英眼中,都是叛變,但是此時北方的清軍又大舉逼近,南明政府可以指揮的只剩下江北三鎮(高傑與1645年正月被漢奸許定國所殺)了,是讓三鎮保持原來的態勢繼續在江北佈防?還是調動三鎮軍隊到南京上游去抵擋左良玉部?這是南明朝廷面對的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問題應該不難,清軍是入侵者,當務之急肯定是要抵禦外侮,將清軍抵擋在江北,否則社稷不保,生靈塗炭。而左良玉畢竟是自己人,只不過有著不同的政治訴求而已,完全可以透過協商解決。但是,弘光朝的首輔馬士英卻有不同的意見。

    馬士英

    弘光帝召集了一次朝會,商量如何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大臣們都贊成保持現狀以抵禦威脅最大、正在南下的清軍,連弘光皇帝也覺得不應該過多的調動北方的兵馬去抵禦左良玉。但是馬士英卻有不同的意見,在會上他發表瞭如下一段“高論”:

    爾輩東林,猶藉口防江,欲縱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臣已調良佐兵過江南矣。寧死北,無死逆。

    這段話的表面意思是,如果北兵(清軍)到了,還可以談判,割地賠款,然後他們還可以繼續做高官,而左良玉的叛軍到了南京,則弘光帝和馬士英君臣都將被處死,你們這些東林黨人藉口江防,其實是想害死我們君臣啊。

    聽起來冠冕堂皇,但是實際上這段話卻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了馬士英的私心,清兵來了,如果和談成功,馬士英自然還是首輔,如果和談不成,那麼死的肯定是弘光帝,而他馬士英只要投降清軍則可免死;而左良玉到南京則不一樣,左良玉身為明臣,必然不會也不敢加害弘光皇帝,那麼馬士英則會成為替罪羔羊,不殺他左良玉則師出無名。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馬士英肯定選擇調集兵力抵禦左良玉,而不會去抵抗清軍。

    清軍

    當時,馬士英在弘光朝很有權勢,不但在大臣中一言九鼎,甚至連弘光帝也不敢與其對抗,最終,江北三鎮中的劉良佐和黃得功被調離駐地去抵禦左良玉部,最終江北防守空虛,揚州門戶大開,很快失守,江北丟則長江不可守,南明弘光小朝廷所依賴的長江天險失守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 3 # 文史磚家

    南明建立之初,仍保有南方各省,若內部不發生劇烈的變動,那麼效仿東晉和南宋偏安一隅、對抗北方,基本上沒有問題。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南明建立之初,一位手握八十萬大軍的軍閥便發動叛亂,從而給清軍入侵江南、削弱南方抵抗力量提供了絕佳的良機。這位應受千夫所指的叛將,便是左良玉。

    左良玉起初在遼東軍中效力,因受到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賞識、保舉,逐漸被崇禎帝看重,奉命在河南、山西、湖北一帶鎮壓農民軍,因戰功顯赫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寧南侯。然而隨著地位的不斷攀升,左良玉日漸驕橫自恣,最終淪為一個擁兵八十萬、屢抗皇命的大軍閥(“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見《明史·左良玉傳》)。

    崇禎帝殉國後,遺臣們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是為弘光帝,而大學士馬士英、阮大鋮用事。馬、阮二人上臺後極力打壓東林黨,因左良玉視東林黨人侯恂為恩主,自然便成為他們防範的物件。在此情況下,東林黨人、監軍御史黃澍便勸說左良玉率軍東下討賊,以匡扶社稷。然而左良玉考慮到起兵事大,弄不好會落得“亂臣賊子”的罵名,所以遲遲未肯答應。

    就在左良玉猶豫不決之際,“假太子案”給了黃澍更多的口實。且說崇禎帝自縊殉國後,皇太子朱慈烺等人不知所終,而朱由崧由此在南京登基。不過朱由崧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朝野內外對其合法性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而就在他登基後的同年底,一位冒充是朱慈烺的少年王之明從北方南下江浙,一路上招搖過市,引起陣陣轟動,由此引爆“假太子案”。

    朱由崧聞訊後,便將王之明抓捕進南京,並派前東宮講官、伴讀太監等人前去辨認,在確係他是假太子後,命人將其圈禁。本來這件事就此過去,但是對朱由崧即位不滿的人卻興風作浪,到處散佈流言,由此在國內引起一片騷動,而封疆大吏袁繼鹹、劉良佐等人更是上疏抗爭,要求朝廷說明真相,使得政局更加動盪。

    藉此機會,黃澍激發軍中將士的怨氣,並將“假太子案”捏造為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掩蓋真相、謀害真太子之舉,意在長期攬權專政、打擊異己。經過黃澍這番忽悠,左良玉的軍中果然騷動不已,三十六營將領出於義憤,便與黃澍結盟,聯名呼籲主帥舉兵東下,以聲討“國賊”。

    當時,滿清豫親王多鐸已經率大軍南下,弘光朝廷危若累卵,就左良玉而論,他應該率眾北上迎擊敵軍,待局勢穩定後,再入朝向馬士英等人問罪。但左良玉竟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答應黃澍等人的請求,在武昌正式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時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據正史記載,左良玉的叛軍聲勢浩大,軍艦從漢口到蘄州,排列了竟有二百多里長。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東林也。馬士英、阮大鋮用事,慮東林倚良玉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澍與諸將日以清君側為請,良玉躊躇弗應。亡何,有北來太子事,澍藉此激眾以報己怨,召三十六營大將與之盟。良玉反意乃決,傳檄討馬士英,自漢口達蘄州,列舟二百餘里。引文同上。

    左良玉起兵時已經身患重病,當船隊走到九江時,將駐節於此的兵部右侍郎袁繼鹹劫持到軍中,並威脅他率當地駐軍共同東下。袁繼鹹見左良玉被小人所惑,便向他剖析時局,希望他能懸崖勒馬、共御外敵,否則將會淪為國家的罪人。左良玉聽完袁繼鹹一番話,頓時倍覺慚愧,但如今已是騎虎難下,要想就此罷兵卻是非常困難。

    就在左良玉躊躇之際,部將郝效忠卻率人放火燒燬九江,徹底斷絕主帥回師的可能性。左良玉看著九江城中的火光,悔恨交加之際竟然連吐數升鮮血,當晚便病死。左良玉死後,眾將推舉其子左夢庚為主帥,並繼續率軍東下,但在銅陵被廬州總兵黃得功擊敗,只好退屯九江。就在南明內戰方酣之際,多鐸已經攻破揚州,南京城危若累卵。

    不久,滿清英親王阿濟格率軍南下追擊李自成,並迫近九江,左夢庚因為畏懼清軍,竟然率殘軍20餘萬投降。左夢庚降清後不久,多鐸率軍攻陷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時在當年五月。左良玉父子本可以成為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但最終卻因一念之差,淪為叛國求榮的亂臣賊子,實在是令人可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有世間多少個輪迴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