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雪兒的小新哥

    很糾結,簡單說 軍事上,諸葛亮連吳抗曹的戰略還可以,但對曹魏七次用兵皆無果,兩起火也是羅貫中"幫忙"點的,沒他什麼事,不行.劉伯溫不同,朱元璋的對陳友涼的關鍵之仗沒他老朱估計就要回家繼續當和尚了,後來還創衛所制度,不得不說已是封建中央集權時期,最有效也最平衡的養兵制度了,保了大明276年江山,牛

    可諸葛亮在劉備掛了後一人之下<其實也不下是仲父>萬人之上做到了大權獨攬,而劉基後來只被封了個誠意伯<三等爵>政治上也不是胡為庸對手,自己更是死的西里糊塗. 失敗.

    文學上 一個有<出師表>一個有<賣柑者言>,不相上下吧.

    古代讀書人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劉基本上幫助了朱元璋的治國與平天下,所以看來還是劉伯溫略勝一籌…………

  • 2 # 何郃翮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絕對是能倒背如流了。

    這句話說的就是諸葛亮與劉件溫的故事。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早年間躬耕隴畝,由於諸葛亮在荊襄一帶名氣太大,時常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佳話!由此引起劉備重視,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下山!

      諸葛亮腹有良策,而劉備也有心興復漢室,解救萬民於水火!諸葛亮與劉備二人可以說是志同道合,用劉備的原話來說便是:“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也!”在神機軍師諸葛亮的加入之後,劉備團隊很快擁有了荊州,並且一再挫敗了強大的對手曹操!“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白河用水”這些都是諸葛亮早年策劃的經典戰略!

      公元214年,劉備終於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言一樣,得到了益州,並且手底下人才濟濟,文有: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等人,武也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將,到了219年,劉備更是打敗了生平之宿敵曹操!一舉成為漢中王,不過禍福相倚,同年關羽孤軍深入,最終敗於孫曹聯軍之手,身死臨沮,而劉備最後雖然做上了皇位,不過太過意氣用事!決心為關羽報仇,在猇亭中了東吳陸遜火攻之計,導致蜀漢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劉備死後,由丞相諸葛亮擔任起興復漢室的大任,雖然5次北伐但終究沒能打敗曹魏!最後也是鬱悶而終,同時留下了千古遺憾!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營之中時,蜀漢也只是佔據三分之一的天下!因此,民間才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之說。不過,時間很快過了1100多年,正值朱元璋起義,這時天下出了一個人才!此人便是劉基劉伯溫。

      1359年,劉伯溫上書朱元璋陳述“時務十八策”對當今天下大勢進行徹底分析!也是此時劉伯溫成為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謀臣!在戰略方面他採取“圍點打援,各個擊破”的戰略,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糾集精銳兵力,先後滅掉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分割勢力!1367年,劉伯溫參與朱元璋滅元方略,1368年朱元璋登基為帝,國號大明!由此,“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了。

      諸葛亮與劉伯溫他們兩人雖然處在不同的時代,但從最終結果來看確實是劉伯溫要樂觀得多!(不管劉伯溫最終結局如何)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在民間廣為流傳,“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顯了,都是表讚了諸葛亮與劉伯溫的軍事才能!只是這一句遠沒有前面一句出名!

    客觀評價,諸葛亮要做的是挽救一個大廈已傾的漢帝國。而劉伯溫做的是,推翻一個壓迫已久的腐朽王朝。老話說得好守業更比創業難。

  • 3 # 麻花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來分享下自己的觀點。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論起智慧,什麼才是智慧?我認為智慧是全方位的,不僅僅體現在戰略、謀略上,還要會為人、處事懂政治,畢竟智慧需要平臺來施展。所以我認為在智慧上諸葛亮更勝一籌。以下就來簡單的說一下。

    劉基

    我們都知道劉基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勳。那他究竟為大明朝的開國立下了多少功勞?粗略看有三大功,助朱元璋滅陳友諒、張士誠;參與制定了滅元戰略;制定軍衛法。可以說是功勳卓著。在謀略上從滅陳友諒等諸多大小戰役上來看也可以說是神機妙算、算無遺策了。這麼厲害為什麼在大明建國後只被朱元璋封了個三等爵位,伯爵(誠意伯)?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劉基是浙東集團的官員,但更多的我認為是以下幾點。這就是我認為劉基不如諸葛亮有智慧的地方。

    不會為人。劉基為人剛正,導致了劉基容易得罪人。李善長對他不喜、胡惟庸直接弄死了他,甚至朱元璋對他也是不喜的。不會謀己。兔死狗烹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能做到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朱元璋和劉邦是何其的相像,劉基本可以是個和張良一樣的人物,奈何其對於做官執念太深。作為一個謀士,謀天下而不會謀己也是一種悲哀。不懂政治。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朱元璋本就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基呢?甚至比朱元璋更厲害。那麼問題來了,一個真正的智者會表現的比自己領導還有能力嗎?而且朱元璋是個多疑的人,你劉基本來是元朝的臣,又半路投靠了我,莫不是有陰謀?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雖然羅貫中將其神話了不少,但不得不承認蜀漢能立國、甚至延續了42年,諸葛亮居功至偉,戰略上隆中對三分天下、七出祁山、平定南中等。謀略上雖說正史中記載的諸葛亮並不出彩,但是從很多方面都能夠看出諸葛亮謀略過人,比如聯吳抗曹、謀益州,並不比劉基差。當然我也認為諸葛亮這個人花了一生的時間來包裝自己。但這也是他智慧的表現。

    懂權謀,沒點權謀怎麼能夠在蜀漢政權中心屹立不倒?甚至把整個蜀漢的權利集團玩的團團轉,這裡不得不說兩件事,一個是關羽的死和諸葛亮脫不了關係,雖然諸葛亮也包裝的很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關羽才是蜀漢政權的二把手而不是諸葛亮。如此深謀遠慮的諸葛亮明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在關羽打曹操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支援荊州?二一個是劉備伐吳,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相勸?還是那句話因為諸葛亮知道荊州的重要性,或許伐吳可能成功。以此來完美的完成以上計劃。以此來看這兩件事很是耐人尋味,不得不說諸葛亮這盤棋下的很大(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觀點,沒有任何根據)。七次北伐及沒有采納魏延子午谷奇襲的意見,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後便看出了蜀漢已經沒有了爭霸天下的實力,故轉變了戰略目標。我不能爭霸天下了,也不能讓蜀漢亡在我手上。故有了後來的北伐,每次都是不溫不火,目的是以攻代守。不採納魏延的奇襲子午谷的意見也是一樣,就算成功拿下了長安又有什麼用?守得住嗎?向來謹慎的諸葛亮自然不會去做,還不如保留點實力多讓蜀漢多苟些時日。培植自己的集團,及荊州派系,劉備入蜀後諸葛亮就很積極的提拔不屬於益州勢力的劉備舊臣,這就使得諸葛亮有人支援。而諸葛亮打擊益州士族的方法也異常的出色,明法令,一切依法處理。作為另一個託孤重臣李嚴,直接就被調到了遠離遠離中心的江州。劉備並不是完全信任諸葛亮。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一個是荊州派系一個是益州本土派系,目的很明確就是制衡諸葛亮,但諸葛亮依舊在蜀漢的權利集團中游刃有餘。可見其智慧。

    好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上述的一些觀點有些黑化諸葛亮,但也從側面看出了諸葛亮的智慧過人。謀人謀己,不似劉基。當然劉基的行為也是一心為國為民只是最後自己沒落下啥好下場。

  • 4 # 神奈川縣No1櫻木花道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1],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 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211年,隨劉備奪得漢中。221年諸葛亮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特追封他為武興王[2]。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3]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元至順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其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賜歸。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

    俗話說得好,一統江山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

    時代不同,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曹操,劉備,孫權那一個都不是等閒之輩。謀士有郭嘉,田豐,沮授,賈詡,法正,龐統,司馬懿,荀彧等等太多了,諸葛亮的對手都太強悍了!劉備的對手也太強了,劉備有自己的領地時,孫權曹操等人已經根基十分牢固!

    相反朱元璋時期,唯一成為對手也就陳友諒。相比之下,劉伯溫的對手幾乎沒有!我覺得還是諸葛亮厲害,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太重要,治理國家,北伐出征!而劉伯溫只需要專心的出謀劃策,其他的事情由別人幹!

    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只有專心的幹一件事才可能成功!

  • 5 # 數博天下

    諸葛亮字孔明,出生於東漢末年,劉伯溫又名劉青田,出生於明朝,兩個人相隔千年,都以謀略智計名聞後世。這兩個人其實還有重要的一點相同,只是後世注意到的人不多。那就是他們的智謀來源都出自《奇門遁甲》,傳說奇門遁甲從黃帝時期傳到姜子牙,再傳到諸葛亮,其中有的部分已經失傳,也就是不完善了。千年之後又傳到劉伯溫,據說其中的誤差和失傳的部分更多。所以從這點來說,諸葛亮應該比劉伯溫厲害。

  • 6 # 春秋風雲

    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帝佐之才,今天拿幾把硬尺卡一卡,究竟誰更勝一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人,劉伯溫是明初人,相差一千多年,如果兩個的智慧勢均力敵,平分秋色,應判劉伯溫稍遜風騷。評判的理由是:後人的智慧應超過前人,才算公平。一,出道擺派頭,勝過劉伯溫。

    諸葛亮出道之前,高臥隆中,雖不是官宦之門、富貴之家,卻如閒雲野鶴,日子過得悠哉由哉。平日裡或讀書,或吟詩,或交遊,完全看不出“躬耕於南陽”的莊稼漢影子,於亂世中氣定神閒,彷彿人間仙子。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孔明不出門,才名傳千里。前半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的劉備慕名而來,一顧茅廬不見,二顧茅廬不見,擺足了譜兒,端足了架子,三顧茅廬才讓見。

    反觀劉伯溫,曾是元朝舊臣,一直為找工作焦慮,缺乏諸葛亮的淡定和超然。當朱元璋提著一點小聘禮(以朱元璋的性格,估計是一封洪湖雞蛋糕和一斤散裝白酒之類)上門納賢時,麻溜就答應了。諸葛亮和劉伯溫同樣是應聘打工,諸葛亮的姿態明確告訴對方,別把我當打工仔,啟用本尊應有對師傅的尊重,對能者的待遇,還要有當家作主的權利。如有怠慢之處,本大爺隨時走人,恕不奉陪。縱觀諸葛亮打工之路,不僅未受半點窩囊之氣,反而發號施令,尊崇無比。而劉伯溫見有人找上門,生怕錯過了機會,毫無條件就答應了。在朱元璋麾下,劉伯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過的是戰戰兢兢的日子。儘管他小心小心再小心,仍免不了被朱元璋幾起幾落的打擊。從主子對臣子的封號,可以看出受尊重的程度。諸葛亮被封武侯,僅次於公爵;劉伯溫嘔心瀝血僅封三等誠意伯,從“誠意”二字分析,這個爵位帶有很大的侮辱性。聰明人一想就知道:朱元璋要不看在他屁顛屁顛的忠誠態度上面,根本連“伯”這個爵位都不會賞給他。暗含警告劉伯溫:不要以為你出了幾個餿主意有多了不起,我的請教,不過是當時明知故問,大明江山有今天,沒你老劉什麼事。你看,老劉這工打得多賤,爵位低也就罷了,隨便封個“文伯"、“武伯”、“智伯”都好聽些,一個“誠意伯”把老劉出謀劃策、神機妙算的功勞全抺煞了,虧得老劉有修養,不計較,換作脆弱之人,早就懸樑自盡了。二,請師師為主,位壓劉伯溫。

    諸葛亮在出道之前,就算準了能在劉氏集團稱王稱霸,儘管有個萬人敵的關羽、無人敢惹的張飛,都能把他們治得服服帖帖。蜀漢後期,劉禪恭敬地稱他相父,手下軍政要職,諸葛亮說了算。反觀劉伯溫,一直是一個不顯眼的存在。朱元璋不懂的事,勉強把他當個人,過問一下,充其量也就是個參謀人員,無權無勢。及大明初定,又把他當個大木頭,專門彈劾不軌之臣。朝廷上下,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功臣勳爵,哪個敢惹?哪個敢碰?說穿了,就是給一捧臭屎他吃。劉伯溫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完全把老劉玩弄於鼓掌之中。劉伯溫患病,胡惟庸乘機派御醫開藥,病勢不減反增,劉伯溫向朱元璋反映病情,朱元璋輕描淡寫地安慰,並不追查胡惟庸,可見在藥裡下毒,是他授意的。一月以後,劉伯溫就歸天了。這還不算,朱元璋又下令掘開劉伯溫的墳墓,幸好劉伯溫早有準備,棺內有一本《大明律》,其中一條寫著“開棺見屍者死”,老朱不好意思,只得重新厚葬。相比諸葛亮死後享盡哀榮,劉伯溫顯得太悲催了。有人說,諸葛亮只是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助主一統江山,明顯老劉強,老諸弱。本人認為,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東吳集團和曹魏集團,人才鼎盛,不可等閒視之。反觀元末,蒙古人已成強弩之末,而張士誠、陳友諒這些人太差勁,無意之中成全了朱元璋。

    三,文章傳千古,又壓劉伯溫。

    雖然劉伯溫也寫過很多詩,真正為後人所喜歡的沒有一首;老劉也寫過《郁離子》和《燒餅歌》之類的書,但知道的人不多,也難奉為金科玉律。而諸葛亮的《出師表》卻名揚千古,光耀文壇。透過字裡行間,其忠可表,其誠可見,其智可嘉。所以,在為文方面,老諸又藝高一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豬剛出生三天開始腹瀉拉稀,用了藥也治不好,小豬也不吃奶了,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