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這個顏色
-
2 # 嘉會天下
本題看似脫褲子放屁,純屬多此一問。“軍師”實則“軍師中郎將”之簡稱,相當於今大軍區副職的中將參謀長,既然為“將”,自然應當披掛上馬、統兵征戰。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焉能不親自上陣呢?
但詳考東漢官員選拔制度、漢末官制和龐統功業,還是有很多啟發意義的。
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兩漢官員選拔實行察舉制,“舉孝廉”雖為入仕正途,但仕子大多文武兼備,既通詩書禮易,又習春秋王霸之術,故無後世科考皓首窮經之害。“鳳雛”龐統先於“臥龍”孔明出仕,東吳知統不知亮,聲名實在諸葛亮之上隋唐開科取仕,但文武並重。宋重文抑武,明科考僅限於四書五經、四書章句集註,至此中華武風已被閹割。在漢唐上升時期,多“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尋章摘句之風雖有,但愚儒誤國尚不明顯。
漢武帝元光元年初,始詔令郡國舉孝子察廉吏各一人。兩漢時舉孝察廉二科常混為舉孝廉一科,屬於清流之目,為官吏晉升的正途,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對漢代政治影響很大。 被舉人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其任用升遷,在中央以郎署為主,再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察舉之後,是否選得其人,還要經過考試,方量才錄用。
三華人物,劉備以軍功入仕,孫權承繼雜號將軍父兄割據勢力立足,曹操則是二十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進入的仕途。當然,祖父曹騰為十常侍,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二十舉孝廉是有貓膩的。東漢後期屢有嚴令,從年齡上說,孝廉不能低於40歲。無怪曹操曾說:“年紀尚小,顧視同列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意思自己做官非常早,上班之後發現跟自己同一品級的官員很多已經五十多歲了,就那還算年輕幹部呢!
《三國演義》對龐統有歪曲,目的是襯托諸葛亮的光輝形象。襄陽龐氏世居襄陽城南白沙裡,詩書傳家、德化鄉里,故賢能輩出。龐德公是荊州最負盛名的儒士,劉表徵辟,德公不就,甚至託名採藥,歸隱河東鹿門山、霸王山,但對後學皆有賞拔之恩。《先賢傳》記載:“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龐統字士元,龐德公大侄兒。“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謁德操”,司馬德操與之交談,自晝達夜,嘆息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必南州冠冕。”
龐統出仕,首任南郡功曹;赤壁之戰後周瑜領南郡太守,任從事。周瑜病死,龐統送喪入吳,吳人多聞其名,陸績、顧邵、全琮皆前往結識,服其長於識人、品評。
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弩牛能負重致遠也。駑馬雖精,所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豈一人之重哉。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顧邵)。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龐統評陸績、顧邵)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龐統評全琮)陸績、顧劭對龐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孫劉結盟,劉備領南郡後實授龐統耒陽令。
《三國演義》描寫龐統貌醜,“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避難寓寄江東”,甚至孫權不喜,以“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打發;對魯肅直言“狂士也,用之何益”、“吾誓不用之”。劉備見龐統“長揖不拜”,心中也不悅,言“荊楚稍定,苦無閒職”,僅授一耒陽縣令打發,統思“玄德待我何薄”……皆羅貫中的文學構思,以圓滿“連環計”、襯托諸葛亮出山三把火。龐統決非心胸促狹之人。《襄陽記》、《三國志》皆載,龐統: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足見龐統深得仁義精髓,頗有大儒智者風範。
諸葛亮雖寓居南陽郡鄧縣隆中,彼時襄陽郡尚未成立,實則僅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躬耕於隆中,往來於襄陽”。其長姊嫁與德公之子龐山民,跟龐統也算親戚。“諸葛孔明每至公家,獨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看來深得龐德公耳提面命,獲龐公真傳。《襄陽記》中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三國演義》中成“馬躍檀溪”“南漳會隱士”的情節,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諸葛孔明、龐士元也”,當代表了荊州士人的輿論。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劉備遷龐統為荊州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與諸葛亮併為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為武職,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能授出的最高官職。但“軍師”二字非同尋常,體現了諸葛亮、龐統的崇高政、智地位劉備代徐州牧陶謙,開始擔任州牧,故稱“使君”。曹操、劉備剿滅呂布後,曹操表劉備為豫州牧。劉備見獻帝,被尊“皇叔”,授封左將軍。查《後漢書.百官志》: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故東漢“左將軍”為常設將軍,地位僅次於太尉、司空、司徒、大將軍等公。而州牧僅兩千石,還是漢末拔高後位於郡守之上的產物。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等。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劉備封諸葛亮、龐統為“中郎將”,實則“左將軍”能授的最高官職,“比二千石”,實則州牧、郡守級別。
但冠以“軍師”之名,就不簡單了。據現有記載,“軍師”一職的出現,起碼應上溯至戰國時代。
於是(田)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其後魏伐趙,趙急,求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軍師,實則君王之師、將軍之師,顧問之意。換言之,平時為“君師”,作戰時則為“軍師”,這才是對“軍師”原初地位和職務的正確解讀。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謂曹操取冀州,皆軍師荀攸之謀,攸旋轉為中軍師。《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言建安十三年(208),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總掌軍政事務,權任甚重。後龐統亦受此職,位諸葛亮下。諸葛亮遷軍師將軍後,未再置。《資治通鑑·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郎將則有兵柄。”中軍師、軍師將軍,實則“總長”。
龐統兩策奪川蜀,法正奇計取漢中,都是蜀漢立國的關鍵人物。龐統在兵言計,劉備不納上策,三年鏖兵於川中,錯失奪取關中良機,間接造成關羽失荊州。龐統夲不該亡,鳳落,蜀漢必囿於西南一隅,令人噓噓諸葛亮雖作出“隆中對”,“先據荊州,保其巖阻”的戰略決策,但劉備宅心仁厚,未取劉表自代,甚至不願攻打劉琮而痛失襄陽,事實上失掉了荊州,以致退而求其次,佔據益州、漢中,偏安西南一隅,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諸葛亮六出祁山終是無功,最終功敗垂成,蜀漢先亡。
若劉備有曹操狼子野心,遇諸葛點拔,必定“迅即政變,全取荊州”,“襄陽拒曹,江夏扼孫”。苟如是,則荊州、交州、益州、漢中相連,天下三分有其二,踏平曹魏、順江滅吳,恢復漢室指日可待。
“神一樣的策劃,豬一樣的執行”,正是對劉備執行力的真實寫照。事實上,若無龐統力請力行,劉備圖川也不可能。龐統生命短暫,最終給劉備謀了塊安身之地以成就帝業。據《九州春秋》所記:
龐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劉備才堅決執行,留諸葛亮鎮守荊州,龐統隨從入蜀取川。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劉備採納龐統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但進圍雒縣,龐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孫子強調“將能而君不御”,“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也需一世雄主統領。劉備雖然平庸,後世對龐統評價卻甚高。陳壽曰“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以魏臣作比,龐統正是“荀彧之仲叔”,與程昱、郭嘉匹配!
龐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讓腐儒、愚士汗顏!既然為將,哪能不親自上陣呢?江山會白來嗎? -
3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古代很多軍師打仗都要親自上陣,這主要是便於看清對方陣勢並且可以及時改變作戰程式,及時指軍將領士兵衝鋒殺敵!
其實這也很正常,諸葛亮北伐曹魏經常親自上陣,當然也有很多風險,但正常情況下,主帥身邊都有重兵大將守護確保無事。
龐統也是一樣,只有在陣前才可靈活指揮作戰,不象現在有手機等電訊系統操作揮。
親自上陣雖然存在風險,但卻能鼓勵士氣,一鼓作氣,勝算多一些,當然殺敵一萬,自損七千,戰爭是很殘酷的,就必定有傷亡,你主帥若怕死,士兵也都想逃生,在人性上講,誰都怕死。
但龐統也是有點立功心切,經常親自上陣,暗箭難防,終被射死,可惜!
回覆列表
龐統,戰國時期魏國名將龐涓第十三代孫。其祖龐涓,與孫臏師出同門,皆有萬千謀略,後師兄弟反目,馬陵之戰中,龐涓兵敗馬陵,自殺而死。出戰馬陵,龐涓已經意識到這是他們師兄弟魚死網破的一戰,根據當時魏國戰力,很難取勝齊國,龐涓出征前,已經有了不成功便成仁,一戰定勝敗的打算。他知道生死難料,出戰馬陵前,龐涓讓管家龐海帶著自己的家人離開了魏國,那時龐涓唯一的兒子龐遠才七歲。龐涓倒在了馬陵的戰場上,也算死於孫臏之手。
孫龐兩家,從此成了世仇,到了三國時期,孫臏後人,雄霸江東,成就了東吳的霸主之業,孫權便是孫臏十五代孫。在三國之中,龐統謀略,不輸諸葛亮,二人各有千秋。龐涓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龐統指揮作戰,置個人安危與不顧,身先士卒。龐統比諸葛亮多一份陽剛之氣。【三國志】載,龐統曾指揮過十六次戰鬥,雖然兵少將寡,皆大獲全勝。龐統人性化的帶兵方式,以少勝多的戰略戰術,都來自家傳兵法。當年鬼谷王禪,把兩部兵法分別傳授其祖龐涓與孫臏。王禪問兩個徒弟,一部兵法深藏陽剛,是把雙刃劍,難免陣前而亡,非勇敢者不能修習。另一部兵法陰柔攻心,安全性較高,其弊有陪夫人之不足,沒有帶綠帽子的胸懷,不能研習此兵法,你們二人各選一部。孫臏立刻選擇【攻心十八技】,龐統選擇了【玉碎七十二般變化】。所以龐涓戰死陣前,其子死於戰,其孫死於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龐家兵法的開篇是【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龐涓從家風到兵法,都讓龐家後人不貪生怕死,做個勇敢的人。所以龐統親臨前線,不足為奇。而孫臏後人,也傳承了其祖的兵法,成為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典範。
鳳雛龐統真正的死因,正史有詳細記載,龐統出色的軍事才能,讓諸葛亮自愧不如,當劉備把龐統提升到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位置,多少也牽制了諸葛亮的權利發揮,這正是劉備所需要的效果。在攻打西川的戰役中,諸葛亮依然給龐統留下的是老弱病殘,讓龐統無用武之地。這還不是龐統真正的死因。當時東吳孫權派使臣面見劉備,劉備與龐統大軍正行落鳳坡,龐統對孫權使臣突然到來,心存疑慮,龐統做了周密安排,在確保劉備安全的情況下,會見了吳使。而當吳使呈上書信,劉備大驚,原來是龐統私通東吳的親筆信。劉備何許人也?事關重大,他讓衛兵把書信傳給龐統,龐統看完書信,確實與自己的手書無二,東吳使者在劉備龐統分神之時,忽然抽出魚腸劍,直刺劉備,龐統三國之中,輕功無人可比,身體騰空,一招雪落無聲,擋在劉備面前,劍穿過龐統胸口,血流七步。其實劉備並不相信東吳使臣的話,把書信給龐統,付之一笑,也證明了劉備對龐統的信任。
劉備抱著血泊中的龐統,淚如雨下,龐統在劉備懷中,慢慢閉上眼睛。劉備仰天長嘆: 既生龐何生亮。看出劉備與龐統的關係和信任程度。龐統臨死前告訴劉備,關羽不可守荊州,馬謖不可獨立帶兵,更不能揮淚斬馬謖,暫緩北伐,唯阿斗可擔重任。所以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把蜀國交給阿斗,又告訴諸葛亮,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這也看出劉備對龐統的相信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