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可7671

    我們都知道,自漢武帝反攻匈奴開始,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抗匈名將。其中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

    衛青奇襲龍城,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曾七戰七捷。

    霍去病首戰即封"冠軍侯",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

    陳湯

    那句非常有名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就是陳湯的宣言~

    漢元帝時期,陳湯任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一起奉命出使西域。期間,為解決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他假託聖旨,攻殺與大漢作對的郅支單于,這是自大漢對匈奴作戰以來,第一次把匈奴單于的頭給砍下來~當漢元帝看到單于這顆血淋淋的人頭,大喜過望~封陳湯為"關內侯",而單于這顆人頭則高掛在長安的胡人街。

    耿恭

    他是東漢開國名將耿弇的後代,公元74年,漢軍大坡北匈奴後,重立"西域都戶",隨後漢朝撤軍,留下了耿恭駐守天山北麓。陳睦駐守西域都戶府。

    誰知,漢軍前腳剛走,北匈奴後腳又來了,陳睦力戰殉國,手下兩千多人全軍覆沒、耿恭則駐守孤城,死守待援,沒有水耿恭就下令挖井,沒有吃的,就殺牲畜,吃樹皮草根,最後吃皮革。

    北匈奴單于佩服耿恭氣節,欲招降他,給他吃的、美女~派使者進城,沒想到耿恭居然答應了~

    北匈奴單于大喜,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耿恭直接把他的使者推上了城樓,一刀就"咔嚓"了!隨後對著城樓下面大喊一句"恭雖不降,然謹謝單于賜食"

    耿恭就和將士們一起吃著匈奴使者的肉,喝著匈奴使者的血~單于看呆了!從此耿恭"吃人魔王"的稱號響遍整個草原。

    最後,耿恭憑藉著自己的一片忠心,終於等來了救援,當他們回到玉門關的時候僅剩13人!故稱"十三壯士歸玉門"

    班超

    我們都知道,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也知道他在西域五十多年縱橫西域的故事,然而,要知道,當時和大漢爭奪西域的還有匈奴,所以班超也必須要解決匈奴的問題。

    他在鄯善以36人打破北匈奴,從而解決鄯善王在匈奴大漢之間搖擺不定的局面。不僅這一次,班超憑藉著這三十六勇士,縱橫西域的過程中,多次打擊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從而解決西域問題。

    以上都是(除了衛青霍去病)我比較佩服的抗擊匈奴的名將

    除此之外漢朝的許多抗匈名將也是值得一提的~"飛將軍"李廣的故事、竇憲"燕然山刻石記功"等等都是大家口耳相傳的

  • 2 # 君山話史

    兩漢與匈奴的戰爭前後持續三百年之久,湧現出許多卓越的將領,除了衛青、霍去病之外,還有許多傑出的人物。西漢之李廣、李陵雖然爭議比較大,也算是一代名將,大家比較熟悉就不講了。西漢後期“斷匈奴右臂”成為漢帝國對匈戰爭的基本戰略,漢匈主要是就西域展開爭奪,故而在西域舞臺上,有幾個人光彩奪目,包括鄭吉、常惠、陳湯等,其中以陳湯功勳最著,彪炳千秋。

    西域都護鄭吉

    公元前67年(宣帝地節三年),匈奴控制西域車師,時為屯墾兵團將領的鄭吉當機立斷,率屯墾軍一千五百人及渠犁等國的軍隊,出擊車師,一戰攻破首都交河城。匈奴集結兩萬人馬,企圖剿滅鄭吉的屯田部隊。由於兵力相差懸殊,鄭吉上書漢宣帝,請求增援。漢宣帝命令張掖、酒泉的騎兵部隊,前往解鄭吉之圍。考慮到鄭吉兵力薄弱,宣帝下詔放棄交河城。四年後,匈奴日逐王率一萬兩千人向鄭吉投降,鄭吉集結西域諸國五萬大軍,再度出兵車師,佔領交河城,把匈奴之勢力徹底逐出西域。由於鄭吉功勳卓著,被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

    終結匈奴運途的常惠

    常惠是西漢奮鬥於西域的英雄人物,他曾是蘇武使團的成員,被囚匈奴十數年,後在西域大放光芒。公元前72年(宣帝本始二年)匈奴大軍入侵烏孫,佔領車延、惡師兩地。下嫁烏孫的漢公主劉解憂緊急上書朝廷,希望皇帝出兵以拯救烏孫。為了擊敗匈奴,漢軍出動十六萬人馬,分五路進攻匈奴;同時,漢使常惠協助烏孫也出動五萬大軍,反擊匈奴。然而,十六萬漢軍北伐撲了個空,而常惠的指揮下烏孫軍隊則創造了奇蹟。烏孫軍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戰果:斬俘匈奴四萬餘人,擄獲牛、羊、馬、驢、駱駝共計七十萬頭。這是漠北之役以來,匈奴損失最慘重的一役!此役是匈奴迅速走向衰弱的標誌。

    陳湯與萬里遠征

    西漢後期,匈奴郅支單于獨霸康居,侵凌烏孫與大宛,雄居中亞。時任西域副校尉的陳湯矯詔徵發西域諸國武裝四萬餘人,萬里長征,深入中亞,擊破單于城,斬郅支單于。這是大漢歷史之傳奇,是距本土最遠的一次征戰,也是第一次擊殺匈奴單于,整個戰爭過程,沒有耗費大漢帝國一錢一糧,完成偉大事業的遠征軍只是一支雜牌軍。這是代價最小、影響深遠的一次戰爭,也是西漢王朝最後的輝煌。戰後,陳湯在奏摺裡寫下中國歷史上最擲地有聲有八個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被歷史忽視的名將耿秉

    東漢永平十六年及十七年,東漢勢力重返西域,遠征軍統帥是竇固,耿秉為副將,在兩次出師西域的戰鬥中,戰功堪列第一。章和二年(公元88年),歸附大漢的南匈奴單于建議討伐北匈奴。執政的竇太后召耿秉入朝。耿秉是東漢高階將領中最堅決的主戰派,極力贊同北伐,並自告奮勇率軍出征,為國效命疆場。由於竇氏外戚集團強大,這次出征,耿秉又掛副將,總司令是竇憲。據我詳查史料,竇憲就是花花公子一個,根本不會打仗,由於謀殺齊國王子,不得不戴罪立功。這次北伐,擊斃北匈奴軍一萬三千多人,繳獲牲畜的數量多達百萬頭。匈奴八十一部落投降,共計二十餘萬人。為表功績,漢軍勒石於燕然山。後來人們總是將此役的勝利歸功於竇憲,而我認為,竇憲只是掛名司令,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耿秉。

    耿夔與金微山之戰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右校尉耿夔發動對北匈奴的致命一擊,目標是北匈奴單于所在的金微山,即今天的阿爾泰山。這次奔襲戰,被稱為“金微山之戰”。當時北單于遠遁到金微山,陸陸續續招攏舊部,軍隊不足兩萬人。北單于低估漢軍遠征的決心,耿夔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天而降,發動奇襲。北單于無心戀戰,落荒而逃。金微山之戰,以漢軍大勝而結束,北匈奴被擊斃的人數達五千多人,連太后也被俘虜。此役對孱弱無比的北匈奴來說,堪稱致命一擊,從此元氣大傷,被迫逐漸向西遷移。

    耿恭:喋血孤城

    如果按照問題所述,耿恭在與匈奴的戰爭中算不上功勳卓著,但他喋血孤城的英勇事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幕史詩,是勇氣、忠誠、無畏的精神豐碑。耿恭以區區數百人,對抗數萬匈奴大軍,堅守西域孤城數百個日夜。他與他英勇的部隊在眾寡懸殊之下,在缺水、缺食、缺衣條件事,在寒冷與飢餓的威脅下,體現出人類歷史從未有過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創造從未有過的、艱苦卓絕的守城奇蹟。當他們等到援軍到來時,只剩下二十六個人,而城池仍然沒有失陷,最後生還玉門關僅剩十三人。“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衛,對數萬之眾,連月踰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恭之節義,古今未有,這是對這位偉大戰士的最高評價。

    至於班超、班勇父子,從大的角度說,也是抗匈英雄,但他們的事業主要是降伏西域諸國,這裡就不說了。

  • 3 # 趙燕雲

    兩漢期間對匈奴作戰功績卓著的除了衛青、霍去病,在西漢時期還有李息、李廣,東漢時期有竇固、竇憲。

    李息是一員長期征戰疆場的宿將。他身為將軍三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有豐富的臨戰經驗。也經常受到朝廷委派,單獨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秋,漢武帝派李息和車騎將軍衛青分別出兵攻擊匈奴,李息從代郡出兵,衛青從雲中郡出兵,向西共同進攻匈奴,直至高闕。於是攻下河南地區,一直到達隴西,斬獲數千匈奴人,奪取幾十萬頭牲畜,將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逐出漢境。朝廷就將河南地區改設為朔方郡。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率兵三萬出擊朔方郡,時任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員)的李息與岸頭侯張次公領兵出擊右北平,掩襲匈奴右賢王王庭,漢軍俘獲匈奴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包括右賢裨王十多人,右賢王僅帶幾百人出逃。此戰後漢武帝任命衛青為大將軍,封李息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羌人的先零、封養、牢俎部落化解冤仇,結成聯盟,與匈奴暗中勾結,會合十多萬人馬,一同攻打令居、安故,接著包圍枹罕。同年十月,朝廷徵發隴西、天水、安定騎兵以及京都中尉、河南、河內士卒十萬人,派李息與郎中令徐自為率領這十萬人前往征討羌人,不久平定羌人叛亂。戰亂平定後,在枹罕首次設定護羌校尉,派李息持節符領兵鎮守。

    李廣,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李廣在,匈奴數年不敢來犯。李廣雖然功勞不小,但終生運氣不佳,至死未能封侯,所謂的“李廣難封”。後來其孫李陵被俘投降匈奴,全家被漢廷屠殺。

    竇固是東漢元勳竇融之侄,竇融的七世祖是西漢孝文竇皇后之弟竇廣國。竇固在漢光武帝時襲父爵,封顯親侯。東漢明帝時,遷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後因從兄竇穆獲罪而受牽連,被罷職家居十多年。後來明帝決定出兵西擊北匈奴,恢復與西域各族的聯絡。永平十五年(72)冬,竇固被封為奉車都尉,與騎都尉耿忠等屯兵涼州,整軍備戰。第二年,竇固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竇固軍出酒泉,至天山(今新疆吐魯番西),大敗北匈奴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軍屯伊吾廬城(今新疆哈密縣)。竇固又派班超出使西域,於是西域諸國皆歸附漢朝。永平十七年(74),竇固率軍再出玉門,擊敗北匈奴在車師一帶的勢力。後歷任大鴻臚、光祿勳、衛尉。

    竇固功勳卓著,又久歷大位,但性謙儉,愛人好施,死後賜諡號文侯。

    竇憲是竇融的曾孫。其妹是東漢章帝皇后。竇憲作為當時無可爭議的優秀將領,作為指揮東漢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戰爭的漢軍統帥,成功地組織實施了稽落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等重大戰役,並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和金微山。逐北單于,迫其西遷。並登上燕然山(今杭愛山)“刻石勒功”。此後,“勒石燕然”於“封狼居胥”一樣成為武將們的夢想。

    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史載:竇憲既破匈奴,權震朝廷,遂陰圖篡漢。漢和帝知其陰謀,與中常侍鄭眾計劃剷除竇憲。永元四年(92年),和帝命令逮捕其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後將竇憲賜死。

    經過竇憲對北匈奴的兩次大戰,北匈奴主力被徹底殲滅,《後漢書》說是“不知所終”。而按照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的說法,當時“這些從獲勝的敵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匈奴殘部)”採取了“轉而向西方進軍”的戰略。他們先是長途奔襲到歐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帶,接著又同這裡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繼續向西侵襲,直到兵臨羅馬城下,最終導致了這個古老帝國“在眾多‘蠻族’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一朝覆亡。可以說,竇憲對北匈奴的作戰不僅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歷史,也間接改變了歐洲的歷史。

  • 4 # 小奔說史

    匈奴,曾經是秦漢以來北部中國的最大邊患,但在經歷漢武帝時期的多次軍事打擊後,實力遭到了極大地削弱。比如,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分兩路出擊,霍去病一路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

    此後,在東漢初年,匈奴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死亡大半。此後,內部陷入分裂,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被漢朝中央政府安置在河套地區,稱為南匈奴。至於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公元89年,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六月,漢軍統帥車騎將軍竇憲率三路大軍出擊北匈奴,分別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滿夷谷(今內蒙古固陽縣)、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師,分路合擊,約定在涿邪山(阿爾泰山東脈及約今蒙古戈壁阿爾泰山西部地區)會師。

    出發前,漢軍針對北匈奴飄忽不定、行動快速的特點,以遠端奔襲、先圍後殲、窮追不捨的作戰方略取勝。

    據《後漢書》記載,永元元年戰役殺敵一萬三千人,北匈奴貴族聞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緹等八十一個部落,二十餘萬人投降。

    此外,還繳獲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

    此戰之後,匈奴遠遠逃向漠北,延續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得以結束,北部邊患由此徹底解除。

    所以,兩漢數百年間,對匈奴功績最大的,首推衛青霍去病,其次就是竇固。

    當初,在竇固出兵之前,也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夷情反覆無常,其力量強時即侵凌弱者,力量弱時即向強者臣服。

    認為不應該聽從南匈奴的挑唆,消滅已經衰弱的北匈奴,而是執行以夷制夷之策,讓邊境之外的匈奴、鮮卑互相攻戰,制衡彼此。

    這樣的理論對不對?

    我認為不對,因為此後遼、金、蒙古,滿清崛起的歷史都說明,假如中原政權衰弱不堪,以夷制夷的辦法根本行不通,混亂紛雜的草原,一定會在混戰中形成一個強大的聯合體。

    最後南下威脅中原政權。

    所以,竇固攻滅北匈奴,可以名正言順的認為有大功於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壞習慣改不掉,該不該對小孩嚴格要求,比如,發火,或者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