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
2 # 老蟲
明末這些農民起義將領,沒一個能打的,之所以能堅持那麼久,還是沾了努爾哈赤的光。要不是努爾哈赤把明朝精銳都牽制在邊境,讓明朝無力去剿匪,哪能讓他們活那麼多年。
張獻忠和李自成都是陝西人,連年的乾旱導致人們無法生存。朝廷的賑濟又被貪官汙吏層層剋扣,走投無路的人們才開始鋌而走險。
張獻忠讀過書,有點文化,所以在隊伍裡比較受重視,很快就自成一軍,人數也發展到幾萬人。
但槍打出頭鳥,實力越大就越是朝廷的重點打擊物件。張獻忠入川就碰到重慶女總兵秦良玉,被秦良玉迎頭痛擊。
秦良玉領導的“白桿兵”,那可是明朝的山地特種兵。打張獻忠這種連武器都配不齊全的冒牌兵種,就跟砍瓜切菜一般。張獻忠倉皇逃竄,逃到湖廣地區。
第二年張獻忠被困河南,被迫和闖王他們東進,直搗朱元璋老家鳳陽。他們攻入鳳陽,燒殺搶掠一番,然後還掘了朱元璋家的祖墳,這應該是張獻忠最露臉的時刻了。
接著張獻忠一路南下,打到接近揚州一帶。然後轉頭進入湖北,經河南迴到陝西。張獻忠這一來一回,打破了朝廷圍殲農民軍的幻想。
高迎祥被殺後,李自成帶領部隊轉戰潼關以西,潼關以東的主力就是張獻忠。
農民軍各自為戰,朝廷也改變部署,重用楊嗣昌統一調配,農民軍損失慘重。張獻忠也不得以接受了熊文燦的招降,暫時歸順朝廷。
就在朝廷全力圍剿李自成,眼看就要將李自成俘獲的時候,張獻忠再次作亂,打破了朝廷的部署。然而官兵方面也是派系練練,勾心鬥角不時發生,也對剿匪大業有所影響。
接著張獻忠進入西川,經過幾年的征戰,四川幾乎落入他手,於是他建立的“大西”政權。此時明朝也無力管他了,也就任由他發展。
直到順治時期,張獻忠才被豪格和吳三桂聯合剿滅。
-
3 # 華豎
張獻忠1630年參加起義,1647年中流矢而亡,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小頭目到大西國皇帝,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重要代表,與李自成齊名,究竟有何能耐?
明史記載,張獻忠少時讀過書,成年在延安府當捕快,後參軍,但違反軍紀當斬,後有人見張獻忠相貌奇異而求情,撿回一條命。從此處可見,張獻忠非是文盲,而是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同時擔任過捕快和軍卒,也是見個世面的。他相貌奇異,長相奇特,可見要麼凶神惡煞,要麼氣宇軒昂,從後世的描寫應該多半是比較凶煞的形象。
性格決定命運。張獻忠骨子裡性質鋼烈,真爽、愛打抱不平,往往這樣的人因為講義氣,愛幫助窮人,有著很強的領導氣質,就很容易受到眾人的追捧,成為一方的領袖人物。
在張獻忠被驅逐出軍營後,身邊一定少不了一幫受他關照的弟兄,等到王嘉胤的在米脂起義時,他便帶領附近十八個村寨鄉民參加起義,一呼而直成為小首領,這都離不開他平時的打報不平與講義氣的個性。
如果僅這就能成事,也太容易了些。張獻忠的性格鋼烈,自然打起仗來身先士卒,不惜性命,他原本就是行武出身,受過正規的訓練,略知道一些兵法和陣法,這讓他在農民為主的義軍裡自然鶴立雞群,出類拔萃,這些因素讓張獻忠表現出能謀善戰,驍勇的一面,這為他一成為八大王打下了基礎。
當然,張獻忠之所以為張獻忠還有他的識時務,據記載他與李自成因為有隙而分道揚彪,李自成打黃河流域,張獻忠打長江流域,由此可見他有著主張堅定,不輕易妥協的性格。當然到後來,在明王朝的剿殺下,接受招安,但又不受其旨,意在儲存實力,旨在東山再起,由此可見他對全國形勢的把握又是很到位的,有著比其它人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政治敏銳性。
張獻忠起起伏伏十多年,一呼百應,受到擁戴,與他主張的廣散錢糧,免徵稅賦等也是分不開的。除了他的正面表現以外,不成佛便成魔,他還弒殺成性。明史雲:“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張獻忠入川后,破成都,幾乎到了屠城的地步,四川一省從三百餘萬人銳減到八萬人,因明史為清人所寫,不免有人將清軍屠殺的都算到張獻忠的嫌疑,但說張獻忠殺戮成性卻也不過,“年十五以上殺之,各路彙集所殺衛軍75萬,新軍23萬六千,家口32萬。”這種殺戮當然起到了極大的恐怖的震懾作用,所到之處哪還敢反抗,這種狠角色非一般人所能及。
綜合起來,張獻忠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卒成為大西皇帝,是與他義氣、奮先、多謀、決斷的性格和出身環境所分不開的,,當然他失敗也是其弒殺、寡恩、獨決等性格所致,真所謂成也其性,敗也其性。
-
4 # 小院之觀
張獻忠,明末著名農民軍領袖。他從崇禎三年(1630年)聚眾起兵,到1647年身亡,活躍了整整十七年,張獻忠在民間口碑不是太好,但他能在亂世裡堅持這麼久,自有其道理。
張獻忠並不是出生草莽,他既當過公務員,又當過兵,這些經歷對他起事後相當有幫助。
張獻忠早年在延安府當過捕快。
《延綏鎮志》張獻忠者,延安衛柳樹澗人也,為府中快手。
捕快的工作張獻忠幹得不好,於是他又參軍。但在軍隊裡,他又犯了事,論罪應當處死,最後是主將陳洪範為他求情,才免了一死。
“獻忠少從軍,隸總兵王威麾下,犯法當刑。陳洪範以別將謁威。獻忠等十八人己解衣就刑,見陳,仰而乞命,洪範為之請,威不肯赦。獻忠縛最後,年少,貌奇偉。洪範目而異之曰:‘若必不可原,請特貰此兒。’威笑而允之,曰:‘諾。’十七人伏法,獻忠鞭一百獨免。”
如果張獻忠能在明朝體制裡混下去,可能就沒有以後的八大王。雖然在體制內混不下去,張獻忠也不是沒有收穫,他得到了訓練,熟悉了軍事,又對明朝體制的漏洞有所瞭解,這對他之後的事業有相當幫助。
再加上他小時候讀過書,打仗又勇敢,在農民軍中脫穎而出,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不足以支撐他最後能建立大西政權稱帝,張獻忠還是個極有謀略的人。
《明史》也評價他:“惟獻忠最狡黠驍勍”。
張獻忠曾多次被官軍擊敗,最慘的時候,在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下,被剋星左良玉射中兩箭,並差點被陣斬。
《明史·左良玉傳》:十一年正月,良玉與總兵陳洪範大破賊於鄖西。張獻忠假官旗號襲南陽,屯於南關。良玉適至,疑而急召之,獻忠逸去。追及,發兩矢,中其肩,復揮刀擊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眼看走投無路,張獻忠很聰明地接受了熊文燦的招撫,搖身一變,成為了官軍。並且他想辦法拒絕接受改編,仍然保留了自己的部下。
沒多久,張獻忠恢復了元氣,再次造反,比之前勢頭更猛。
如果張獻忠沒有政治上的謀略,早就被擒殺,或者部下被收編,成為光桿司令。
除了政治上,張獻忠在軍事上的謀略同樣非常著名。
張獻忠用兵,以狡黠狠辣著稱,在崇禎年間無數次與官軍交戰中,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張獻忠再次起義後,熊文燦立即調左良玉和羅岱進軍圍剿。張獻忠將主力埋伏在山裡,派一支隊伍出擊詐敗,引官軍如山,一舉將他們擊潰。
就農民軍的戰鬥力來說,與官軍硬拼並不明智,張獻忠主要的戰術就是“聲東擊西、以走制敵、避實擊虛”,發揮農民軍流動作戰的長處,不斷跳出官軍包圍圈,進攻防守薄弱處,並屢次取得戰果。
在張獻忠靈活的戰術下,楊嗣昌十面張網的戰略也失去了作用,最終歸於失敗。
經過長期戰爭錘鍊,張獻忠在戰術方面越來越爐火純青。崇禎十七年(1644年),他揮軍再入四川,在攻取四川的戰役裡,大西軍在張獻忠指揮下,靈活多變,
四川巡撫陳士奇在天險銅鑼峽佈下重兵,企圖把大西軍阻擋在重慶之外,張獻忠卻出奇兵,親率主力,繞過了銅鑼峽,順江東下,攻克了重慶城北最重要的要塞——佛圖關。明軍主力都駐紮在銅鑼峽,重慶腹背受敵,很快就被攻破,前方的明軍見後方有失,再也無心作戰,就此不戰自潰。
這是張獻忠一次經典的突襲戰。
所以,拋開張獻忠殺戮過重不談,他之所以能在明末堅持這麼久,並且成立大西政權,當了一回皇帝,與其個人的狡黠多謀,軍事過硬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張獻忠死後,他的大西軍餘部在隨後抗清戰爭中表現出的戰鬥力,也要遠遠強於其他各路軍隊。
回覆列表
張獻忠能在明末亂世起起伏伏堅持十幾年,有兩個原因:
1、天下大亂,起義軍很多,外憂內患之下明朝無力鎮壓;
2、張獻忠懂得幾個技巧:腳底抹油、順風使舵、大屠殺。
(張獻忠雕塑)
明末,陝甘一帶爆發了非常嚴重的旱災和蝗災,朝廷無力賑災,老百姓活不下下去了,呼喊著“與其坐而飢死,何不盜而死”,紛紛起義。各方起義軍以營或家為單位,先是“三十六營”,後來又是“十三家七十二營”,真實資料有可能比這個更多,無法統計。
陝西出了六個大頭領: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張應金、李自成、張獻忠。
王嘉胤是第一代陝甘地區的起義軍領袖,戰死後王自用(外號王和尚、紫金梁)被三十六營義軍推為盟主,後面四人都是他的部下。
崇禎六年(1633年),王自用傷病而死,三十六營義軍聯盟基本瓦解,各自作戰。有十三家奉高迎祥為盟主,李自成和張獻忠也在其中。
(從容赴死的高迎祥)
張獻忠的嫡系隊伍在征戰中不斷擴大,從幾千人發展到了幾萬人,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此時的明朝並非腐朽得無可救藥,還有能力圍剿起義軍。在明軍的追堵之下,張獻忠率大軍殺入四川,攻陷了夔州(今重慶奉節),正在志得意滿之時,聽聞秦良玉提兵殺來,張獻忠都沒敢交戰,直接逃跑。
這種腳底抹油的功夫,不是誰都能有的。誰料逃跑路上恰好遇到率兵回川的馬祥麟,前後夾攻之下,張獻忠無奈退入湖廣。
這裡要著重說明一下,秦良玉乃是位女將,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崇禎帝曾作了四首詩讚頌她,死後被南明小朝廷追諡為“忠貞侯”。
簡單一句話,秦良玉是明朝的花木蘭。馬祥麟是她兒子。
(傳奇女將秦良玉)
張獻忠第一次入川,就被這母子倆殺退了。之後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會議,決定分兵出擊,打破官軍的圍剿計劃。高迎祥率領著李自成和張獻忠一路向東,打到了明朝中都鳳陽,然後,張、李二人就去挖了老朱家的祖墳,還因為陪葬品分配不均而鬧翻了。
因李自成是高迎祥嫡系,張獻忠率著大軍就分道揚鑣了,接連攻克廬州(今安徽合肥)、安慶、和州、滁州,一直沿長江打到江蘇的儀徵,打了好幾場勝仗,但明軍攻勢很猛,張獻忠又回關中和高迎祥匯合,此時他手下已經有十多萬人了。
雖說各路起義軍加起來約有幾十萬人,卻缺乏統一排程,也沒有協同作戰的概念,被明軍各自痛擊。
(電視劇裡的張獻忠)
1637年,張獻忠在進襲南陽的戰鬥中被明朝大將左良玉打敗,於是他就降明瞭。崇禎帝為了天下太平,忍著祖墳被挖的痛恨,答應了他保持獨立性的要求。1639年,緩過氣來的張獻忠再次造反,另外兩位降明的起義軍將領也起而響應,本在隱伏的李自成也領兵出山。天下再次大亂。
1640年,張獻忠又一次被左良玉打敗,逃入四川。明軍緊追,不過主打張獻忠的換成了楊嗣昌,後來楊嗣昌去世,左良玉接著打張獻忠,打得張獻忠損兵折將,不情不願的投向李自成。
但李自成想收編張獻忠的部下,張獻忠當然不同意,休養一段時間後離開了。據說李自成還想殺他,被人勸住了。
1644年,已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第三次入川。此時明朝已到滅亡之際,女將秦良玉也老了,被起義軍打敗,再無人可擋張獻忠。
(建立大西的張獻忠)
四川百姓的大災難就來了。也許是因為四川的抵抗太強,張獻忠深恨之。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張獻忠殺四川,殺得雞犬不留。《蜀難》記載,張獻忠攻破成都後,“屠城三日,貴賤同盡。唯少艾婦女為營伍所匿者暫得免”,只有被搶的少女少婦得活;
《罪惟錄》中記載:“屠重慶取丁壯萬餘,刳而鼻,斷一手,驅徇各州縣”,之後是“屠廣元”“屠保寧”“屠錦州等州縣”“屠邛州”,凡是不事先投降的,打過去基本都是屠。
1645年又屠一次成都,除了大西政權官員家屬以外,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
張獻忠殺人還殺出了花樣,曾假意要開科舉,騙來了四川數千學子,全部殺光,屍體堆積成山。
只有一個姓張的學子,張獻忠特別喜歡他,封他為狀元。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張獻忠忽然憂鬱地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深深的愛著張狀元,一刻也離不開他,這可不是好事,不如殺了吧,免得老是想著他。”
他就真把這張狀元殺了。這事兒記載在《明史》裡。
這麼殺來殺去的,四川幾乎要被殺絕,1659年四川溫江縣清查戶口,全縣只有32戶,男丁31名,女丁23名。這都是張獻忠造的孽。
清朝入關後,不得不從湖廣遷人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路徑示意圖)
總之,張獻忠剛起義的時候,是一位英武有為的將領,但後來他就喪心病狂了,能堅持這麼多年,有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也是時勢所致,如果當時只有他一家起義軍,早被明朝鎮壓了,左良玉打他那是一打一個準,如同命中宿敵。
張獻忠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大約是明朝滅亡後堅持與清軍作戰,堅決不降清,最後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西充縣北),也有記載說射殺他的是和碩肅親王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