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偽裝的觀點
-
2 # 漁耕樵讀
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實際上大俠也是要吃飯的,也是要講排場的,這些錢從哪裡來?要麼打家劫舍,像盜蹠一樣,聚眾數千人,佔山為王。要麼被權貴人家豢養,為他們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真正能做到為國為民的大俠少之又少,遠遠沒有他們犯禁來的多。
所以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到:“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一個大俠就是郭解,郭解是許負的外孫,據說許負當年看出了薄姬當為天子之母,而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成為了第一個以女子之身而封侯的人。
郭解年輕的時候,可不是簡單的偷雞摸狗,他殺人越貨,窩藏罪犯,私造錢幣,劫財盜墓。常常一言不合就殺人,可以為人兩肋插刀,也經常有事沒事插人兩刀。官府還不敢管,這誰受得了?
後來長大了知道該養名了,開始檢點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混成了老大,不再做那些小偷小摸的事了,開始做大生意了。就像當年上海灘的大亨,沒混出來的時候無所不做,混出來的時候人家也可以溫文爾雅。有了威望,人們有什麼糾紛都去找他調解,比官府還管用。人家甚至可以讓人免除勞役,這完全就是拿公權利來為自己謀取威望嘛。這朝廷能受得了?
漢武帝在元朔二年,命令遷豪強到茂陵。主要是為了方便管理豪強,同時可以防止他們在鄉里橫行鄉里。郭解因為在名單裡,很多人為郭解求情,就連大將軍衛青都替他說話:“郭解家貧,當不在豪強之列”。漢武帝說道:“一個白衣,能勞動大將軍說情,這還能說家貧?”這天下是聽你郭解的,還是聽我劉徹的?於是漢武帝更加堅定了遷郭解的決心。
因此郭解成了漢武帝特別關照的人,不得不遷徙了。為他送行的人絡繹不絕,為他送的財物超過了一千萬錢。這難道不是他借公權利施恩所得來的嗎?後來有人說提名郭解在遷徙名單的是一個姓楊的縣椽,結果郭解的侄子去把人的頭給砍了。有儒生說郭解喜歡做違法亂紀的事,不能算賢人,結果郭解的門客把那個儒生給殺了。
就這樣郭解被送到官府的時候,最後居然沒有定罪。到底是不敢還是不能,這都是值得商榷的。這樣危害社會的人,官府都不敢定罪,你說這大俠可怕不?御史大夫公孫弘上書:“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於是漢武帝滅了郭解全族。
其實你以現在的眼光看郭解就是黑社會團伙,還是那種法院都不敢判刑的黑社會團伙,甚至連軍方大佬都為他說話,提供保護傘,你說可怕不可怕?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
3 # 楊朱學派
在《韓非子•五蠹》中,把儒家、墨家列為不利於君主統治的最大危害: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家有知識使人有思想,墨家用武力對抗暴政惡吏。
漢武帝信奉法家思想,首先重用法家酷吏張湯,實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殺思想和言論。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漢武帝又使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
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然後,漢武帝對儒家、墨家舉起屠刀。
一、漢武帝與法家酷吏張湯謀劃發行白鹿皮幣,與大夫顏異商議。顏異認為不妥。並未罵天子。張湯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二、董仲舒做災異之說,被法家酷吏認為是指桑罵槐,誹謗天子。董仲舒被法家酷吏下獄。險些被殺。
三、秦漢時期,墨家早已放棄兼愛非攻的理想。論為統治者的走狗,專門也統治者製造兵器。墨家早已不再是一個學派。
漢武帝時期,墨者郭解重建墨家學派。郭解率弟子誅殺害民惡吏。漢武帝得知後,親自命令法家酷吏抓捕並誅殺最後一個墨者郭解。墨家學派徹底滅絕。
漢武帝迫害儒家,因為儒家的思想與其不一致。漢武帝迫害墨家,是因為墨家的行為與其不一致。
-
4 # 浩然文史
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存在。人們對俠充滿了期待,認為俠是正義、光明和公道的象徵,是替天行道的人間使者。遠的不說,倘若沒有俠,金庸、古龍的江湖裡,就少了波瀾壯闊的豪情。可是,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卻普遍不喜歡俠。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都曾有過滅俠的舉動。那麼,俠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秦皇漢武為什麼要滅俠?
一、俠士初出盡風流俠是什麼開始出現的呢?西周以前,社會結構非常固定,人人安守本分,安居樂業,就像一個蘿蔔一個坑一樣,沒有什麼意外。從春秋時起,社會結構鬆動,人員流動活躍,人們從社會結構中解放出來,“士”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脫離了農業生產,遊走於列國,謀求官職。“俠”就是“士”中的特殊群體。
豫讓
俠士有一套高尚的原則——信義,“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為了信義,會為主人或朋友慷慨赴死,凜然之氣雖越千古而不朽。正因為有此般情懷,俠士才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風流人物。比如晉國豫讓,給智伯報仇失敗,不惜拔劍自殺。魯仲連、專諸、聶政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恣起,硝煙瀰漫。列國都主動或被動地投入戰爭當中。為了在列國兼併中站穩腳跟,列國想盡辦法招攬人才,有的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集信義、忠誠於一身的俠,就成為他們的招攬物件。戰國四君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門下,就養著不少俠士,供自己驅使。
不過,這些俠士不單純地充當貴族的“槍”,也不單純是他們的“打手”或“殺手”,如果他們覺得主人的行為太下作了,這些俠士也會絕塵而去,長逝不顧。
李白《俠客行》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並立,沒有統一的國家秩序,俠在這種散漫而自由的環境中,簡直如魚得水。他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自帶悲壯氣質和灑脫風流。
二、始皇禁俠業未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俠士的生存環境。此人正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橫掃六合,一統寰宇,建立了規矩有序的龐大帝國,遊俠原先散漫、自在的風格,都要被收攏到國家秩序中來。
在《大秦帝國》中有這句一句話“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每每讀到這句話,總能觸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儘管春秋戰國無義戰,但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所經歷的每一場戰爭,都是與明天的提早告別。贏秦,這個為東方六國所鄙夷的西方諸侯,經過了數百年浴血奮戰,才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其中艱難,誰與之言?
《大秦帝國》劇照
秦統治者要做的,除了建設新的國家,還要確保國家的內外安全與穩定,他們不允許任何威脅國家安全的異己勢力的存在。禁俠就是由此而來。
韓非子曾經提醒秦統治者:“俠以武犯禁”。俠遊走在國家秩序之外,不受管轄,就像一顆顆遊走的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爆炸,鼓動民眾,威脅統治。
秦始皇本人就差一點被這樣的流動炸彈炸得血肉橫飛。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東巡路上,途徑博浪沙(今河南陽武)時,一個孔武有力的遊俠衝出來刺殺秦始皇。秦始皇親身體會到了俠遊移於民間的危險性。於是,關中戒嚴,全城搜捕、通緝,必欲除之而後快。
《大秦帝國》張良派刺客刺殺秦始皇
畢竟今非昔比了,戰國時期自由的土壤已然不復存在。遊俠們在如此緊張的情勢之下,也要學會收斂鋒芒,遵守秩序。
只可惜,再好的仙丹也留不住始皇的青春,他親手締造的帝國,呼啦啦大廈傾頹,曾經的小小亭長劉邦率領著一班發小和老鄉站到了權力的浪尖之上。他未竟的禁俠事業,將由瓦解他的劉邦後人來繼續了。
三、漢武滅俠雷霆動其實,進入秦漢以後,不僅國家秩序發生了變化,俠這個群體本身,好像也變了味。
我們不排除確實存在周急濟困、扶弱仗義之俠,但很多遊俠念著行俠仗義的經,卻做著禍禍社會的事。
漢武帝時,河內軹(今河南濟原南)人郭解,出身“遊俠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遊俠,可謂“一門三遊俠”,跟後世的“一門三進士”差不多。在當地很出名。
郭解五短身材,但心狠手辣,雖然也為朋友兩肋插刀,可犯法的事兒也沒少幹,把當地禍禍得不行。像什麼窩藏罪犯,搶劫,私自鑄造發行貨幣,擾亂國家金融秩序,挖人墳墓,等等,他都幹過。
《漢武大帝》郭解
古龍不是哲學家,不過他對人生哲學的一個貢獻在於,創造了一句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對秦漢俠來說,這句話好像頗能安慰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熱血。
畢竟,在秦漢一統的世界裡,他們與規規矩矩的秩序格格不入,總有些失落之感。他們戀慕昔日的風流,渴望做出轟動的事業,成為放蕩不羈自由之花。不過,他們不知道,所謂的“自由”,與深淵只有毫米只差。
郭解黑白兼通,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都和他結交,讓他幫忙辦事,他的手長得都伸到基層政府裡去了,基層辦事人員都很聽他的話,他說不讓誰服役了,辦事人員就免了誰的徭役。
一個如此挑戰社會秩序的人,竟然迷倒一眾少年,身後拉起了一支強大的粉絲後援會,誰要是得罪了郭解,他的粉絲後援會就要為他報仇。
《漢武大帝》漢武帝
其實呢,他乾的這些個事兒,跟黑社會或地方一霸沒什麼本質的區別。想想看,如果一個國家,地方上盡是些這樣的俠,你說可怕不?金庸老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果既沒有為國,也沒有為民,俠還能叫俠嗎?
漢武帝為了穩定國家秩序,開始對郭解雷霆出擊,最終判處郭解死刑。郭解用自己的鮮血,為遊俠撰寫了最後的輓聯。自此之後,俠歸於沉寂,再也沒能轟轟烈烈,江湖上空留俠的傳說。
文史君說一個群體的出現或者消亡,與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遊俠自不例外,他們的存在,他們的信仰,曾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遊俠無論消亡與否,“俠”的精神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中,如果能夠為國、為民,不是俠,也是俠。
參考文獻《史記·遊俠列傳》,中華書局1963年版。
彭衛:《古道俠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汪湧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李峰:《論戰國晚期俠士興盛的原因》,《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第1期。
王學濤:《論先秦“俠”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心態》,《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第A1期。
-
5 # 關東俠客
俠客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是俠客們的黃金時代。許多士大夫們養了許多賓客,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養了數千個賓客。士大夫們為了政治目的派出刺客達到自已目的,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聶政刺俠累,荊苛刺秦王是比較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漢司馬遷還為俠客們立了傳,俠客們重義,輕生死,往往一諾千金。
到了秦漢以後,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一聽從皇帝安排認命,是不允許大臣們養死士的,俠客們失去了生活保障,只能幹些殺人越貨,搶劫財務生存,成了政府的死敵。“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俠客們行為的真實寫照。俠客們按照自已的規則解決民間糾分,行使了政府職責,因此在專制集權社會是禁止俠客們作大作強的。
漢武帝時期有個俠客叫做郭解,他年少輕狂殺人越貨的事情沒少幹,成名後比較著意自已的形象,在調解民事糾分後,儘可能的不張揚,反而名聲大嗓,知名度影響越來越大。漢武帝時期,害怕各地豪強大戶作亂一方,影響社會安定,下詔把有錢人遷到茂陵居住。郭解的名字也在被遷徙名單中,他託關糸找大將軍衛青到漢武帝面前說情。漢武帝說:"一個白衣能求動大將軍說情,這還能說家貧?"
漢武帝否決衛青的說情,郭解動身這天,為他送行贈送財務的人絡繹了絕,聲勢浩大。
郭解來到茂陵居住後比較低調和謙卑。這時候發生兩起殺人案打破了寧靜。郭解的一個侄子把寫名單的縣令給砍了頭,他的一個小弟把贊成郭解遷走的官員給剁了。這兩件事驚動了朝庭。
御史大夫公孫弘上奏說:″郭解是個平民百姓,有能力行俠仗義,為小事殺人,郭解不知道這件事,這種罪行比郭解知道還嚴重,應當依法嚴罰,滅其族。”漢武帝深以為然,准奏滅了郭解的全族。
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古代所謂的俠客就是黑社會組織,他們敲詐勒索,違害一方,撓亂社會治安,應詵堅決,撤底,全部,乾淨的挖出社會毒瘤,建立一個安靜和諧的社會。
回覆列表
韓非子對俠和儒的定義是“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雖然在中國古代王朝看似提倡以儒家治國,但卻是外儒內法,對待上層統治階級可能還講點儒家道德,但是對待下層小民,那絕對是嚴刑峻法伺候。
後來古代王朝之所以不會再說“儒以文亂法”,因為儒被他們收編了,其根本原因是儒講究規則道理,有確定的傳承路線和機構,國家插的上手,管的起來,收編成自己人還可以為自己提供合適的官僚儲備人員。
但是“俠以武犯禁”是不可能被放開的,因為俠不具備傳承性,也沒有專門的訓練機構,而且俠行事肆無忌憚,無視律法,讓國家很難把不講規則的他們收編了。
如果說儒代表的是秩序,那麼俠代表的就是混亂,國家是是一個需要秩序的組織,所以儒可以被收編,也必須被收編,俠不能被收編,那就要掃黑除惡。
不僅僅是漢代,後來許多朝代對於俠這個東西都是十分警惕的,而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俠了,全都是要被掃黑除惡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