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青聊史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雙方只有呂蒙我們熟悉一點,其他五人知名度皆不高,先來了解一下雙方武將,再做評價。

    呂蒙陳壽: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擒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呂蒙是這六位武將中知名度最高的,也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衣渡江,奪取荊州”

    呂蒙也是首位建議斬殺關羽奪取荊州的將軍,在表面上他對關羽百般交好,暗地裡在關羽攻破樊城後立刻上書:本人多病,對外宣稱帶病在身需要會建業,這樣關羽就不會防範我肯定會分出部分兵力離開,這時候就是擒獲關羽的最佳時機,最終靠此計拿下荊州斬殺關羽。

    徐盛陳壽: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東吳有江東十二虎臣,徐盛正是十二虎臣之一。

    在曹軍攻打東吳時孫權跟徐盛前去應戰,不過當時突遇大風,東吳戰船被刮至岸邊,熟知曹軍陸戰出名,東吳只有徐盛敢於下岸廝殺,最終可潰敗敵軍並安全離開。

    丁奉張布: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

    丁奉跟隨東吳征戰一生,前後經歷了吳國的四位國君,可謂是一生經歷了三國的興衰。

    其中關於他的故事在史書上也記錄比較少,其中有個記載的比較出名的戰役就是雪夜奮短兵,在曹魏進攻東吳的時候,丁奉帶領3000人獨自離開,因為當時正值寒冬,丁奉建議脫下棉衣速度行軍,最終大破敵軍。

    文聘曹操:仲業,卿真忠臣也。

    文聘原本時江東劉表手下,後來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後才跟著曹操,一生屢建奇功。

    文聘此人謀略可以說是不在五子良將之下,只能當時曹操手下將領太多,其中有一次孫權率領五萬人馬圍攻文聘,但是吳軍二十天都沒有大破城門,最後只能無奈離開,而這時的文聘出城追擊最終大破吳軍,可以說時跟張遼的合肥之戰有得一拼。

    呂虔盧弼:文聘在江夏數十年;杜畿在河東十,在幷州、冀州二十餘年;呂虔在泰山十數年。皆久於其任,當時信任郡守、刺史如此。

    大家對於呂虔可能不太熟悉,他也是曹魏將領,但是一直從事的都是後方工作,其中在各大戰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在征討呂布中他射殺呂布部下,追殺劉備時跟李典同為先鋒,在赤壁之戰中掌管水軍後軍。

    李通陳壽:李通、臧霸、文聘、呂虔鎮衛州郡,並著威惠。

    李通此人的才華被當時的各大將領給掩蓋了,在張繡兵變後曹操攻打張繡,但是劉表支援張繡,曹操最後只能御駕親征,此時李通率部下投誠,並且最終擊敗張繡。

    在官渡之戰中,更是有袁紹和劉表讓部下偷偷前去拉攏李通,但是無論提出什麼待遇,最終都被李通拒絕,並且表示自己只忠於曹操。

    以上是六人簡介,這時候要判斷孰強孰弱應該不難了吧,我覺得應該是曹魏陣營獲勝的機率大一些,因為東吳雖有呂蒙和身為十二虎臣的徐盛,但是在陸地上是曹軍的強項。

    並且這三人後期皆在江夏鎮守以防東吳,由此看人三人水戰並不會太差。

    所以得出結論,如果在水上,或許曹軍會吃一點虧,但是一旦轉至陸戰,曹軍必贏。

    以上是文青個人觀點,純原創,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文青喜歡跟大家分享歷史,並跟大家學習歷史。如果觀點不同,請在下方評論,文青會跟您一塊談論並學習。謝謝閱讀。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東吳三位戰將:呂蒙、徐盛和丁奉組成一支戰隊,與曹魏陣營中的呂虔、文聘、李通對陣廝殺,哪一方更有可能獲勝呢?

    拋開名氣之外,僅以武力論,這幾位都屬於比較冷的人物,戰績都不算太多。咱們就透過《三國演義》原著的內容來逐個盤點一下他們的戰例,推斷他們的武力值處於哪個層次。

    先看看東吳方面。東吳陣營能打的猛將不多,實際上在三國武力排行榜上,東吳甚至沒有一個人能混進前十名。所以被關羽大大瞧不起,嘲諷為“鼠輩爾”,東吳這個組合的武力值確實都不甚理想。

    一、呂蒙(強二流)

    呂蒙是個帥才。東吳四大都督,呂蒙是唯一個與敵將動過手的。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事業,搞了個招賢館,呂蒙當時是和陸遜、丁奉、徐盛一齊以“良將”的身份招納而來的。當時“吳下阿蒙”是個粗人,不識幾個大字,肯定不是運籌帷幄的材料,招他為良將,應該是因為他武藝不錯。

    在《三國演義》的第38回,孫策親自率兵征討黃祖,呂蒙擔任“前部先鋒”一職。在戰鬥中,呂蒙非常勇猛,他跳到一艘小船上,“自舉櫓棹,直入船隊”,放火引燃了敵人的船隊。敵將陳就棄船上岸,正想逃跑,被呂蒙“捨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下手夠狠的。

    大家記得,赤壁之戰,周瑜點兵派將阻截曹操,派了四路陸上人馬:太史慈、甘寧、淩統,還有一路就是呂蒙。由此可知,呂蒙的武藝決不可能太差,即使低於淩統,也肯定比潘璋、徐盛等人要強些。算是二流戰將的上等水平。

    二、徐盛(弱二流)

    徐盛是東吳的“十二虎臣”之一。在孫權掌權時代,透過招賢納士被選拔出來的,看一下徐盛的幾次戰績:

    1.樊城之戰,曹仁部將牛金出城迎戰,被東吳重重包圍,曹仁率數百騎出城來救,“徐盛迎戰,不能抵擋”,被曹仁將牛金救出。

    2.合淝之戰,孫權和徐盛被曹軍包圍,周泰殺入重圍,先救出孫權,返回再入,又救出徐盛;

    3.石亭之戰,曹休麾下戰將張普來戰,與徐盛交鋒,“戰無數合”,張普抵擋不住敗陣。張普回去後,說徐盛“勇不可當”。

    以此來看,徐盛的武藝很一般,打不過曹仁,更在周泰之下,頂多是二流戰將的中等水平。

    三、丁奉(中二流)

    丁奉也是東吳“十二虎臣”之一,和徐盛一同在招賢館被選拔出來的。看看徐盛的戰績:

    1.兵圍麥城,廖化突圍,丁奉率兵阻截,關平將丁奉擊退,護送廖化突出重圍;

    2.曹丕徵吳遭火攻撤退,丁奉攔截,一箭射中張遼腰部,徐晃掄斧來救,戰退丁奉;

    3.徐塘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一刀砍倒韓綜,扔出刀去剁倒桓嘉,一槍刺死。

    丁奉的武藝也不算高,被關平輕鬆打敗,好在丁奉有斬獲2敵,傷敵1人,比徐盛強多了。算是二流戰將中的中等水平吧。

    再來看看曹魏方面的這三位戰將,他們的戰績也不多。

    四、呂虔(中二流)

    呂虔是和滿寵一同被劉曄推薦給曹操的,曹操任命他做了“軍中從事”,他和樂進、李典、劉曄、毛玠、滿寵、等被認為是“文武兼全”。看一下呂虔的戰績:

    1.濮陽之戰,曹操撤退,張遼、臧霸率兵殺來,曹操命呂虔、曹洪迎敵,“不利”;

    2.商州之戰,許褚兩個回合刀劈李封,薛蘭逃走,被李典在城門口截住,薛蘭逃往鉅野,呂虔追擊,一箭射中薛蘭,翻身落馬。

    以此分析,呂虔的武藝不會強於李典,應與于禁接近,屬於二流武將的中等水平。

    五、文聘(強二流)

    文聘這人很會混,仗沒打幾次,到哪裡都受信重。看一下文聘的戰績:

    1.襄陽城下,魏延反叛開城,欲迎劉備入城,文聘率部鎮壓,魏延以少打多,“從巳至未”,打了三個多小時,魏延兵少,士卒折盡後逃走;

    2.赤壁之戰,文聘去喝止黃蓋來船,被黃蓋一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上被部下救走。

    文聘其實只與魏延交鋒過一回,魏延也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但能打很久還沒被魏延幹掉,文聘已經是不錯了。算是二流猛將中的較強者。

    六、李通(弱二流)

    李通是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時投入曹操帳下的。賈詡料敵決勝,曹操後軍倉皇潰退,張繡、劉表率兵追擊,李通領人馬阻截住追兵,救下曹操後軍,被曹操封為“建功侯”。

    李通在渭橋之戰時再次出場。馬超反西涼,兵犯長安,曹操率兵迎戰,雙方在渭水邊對峙。馬超出陣,八九合打敗於禁,又二十合擊退張郃,李通挺槍出戰,“數合之中,一槍刺李通於馬下”。

    看來,李通的武藝還不如於禁,屬於較弱的二流武將。

    吳魏兩方的組合中各自有一名強二流、中二流、弱二流的戰將。雙方在兩軍陣前交鋒,你來我往,也頗能打幾個回合。但要看總體戰績,曹魏組合中只有呂虔曾經射殺過一個敵人,有勝績,而東吳陣前中三位將領都有勝績,實力應當強於魏方。

    結論:吳方組合,呂蒙、丁奉和徐盛將獲得戰鬥的勝利。

  • 3 # 愛尚文史

    呂蒙、徐盛、丁奉、呂虔、文聘、李通。除了文聘、呂蒙以外,其他幾位將領都是《三國演義》中比較冷門的將領,出場率非常的低,鬥將記錄更加鮮有。而且呂蒙也多被作為儒將培養,武力方面同樣沒有過多的表現。

    重點說一下東吳這幾位

    一、徐盛

    徐盛不僅是一員智將,同時也是善於衝鋒陷陣的猛將。對徐盛武藝的表現,最直觀的一戰應該是濡須口之戰。 且看原文:

    諸軍各有懼色。徐盛大怒曰:“食君之祿,命懸君手,何懼群賊哉!”遂牽馬下小船,飛奔江邊,火急上馬,引數百人,殺入李典軍中去了。

    注意,這裡是數百人。而李典的兵力,是整整一萬人馬。且看:

    操自領中一路;左一路張遼,左二路李典;右一路徐晃,右二路龐德。每一路各一萬人馬,前來與孫權戰。

    也就是說,徐盛只依靠幾百親隨,就能在李典的一萬兵馬中左右衝殺。而且結果還不是徐盛完敗,相反,他在李典軍中“往來衝突,如飛沙走石,互相殺傷”從這一戰來看,徐盛至少可以達到李典水平。但是!南郡之戰,徐盛被曹仁數百人衝陣,難以抵擋。

    因此!他的武藝,大概鎖定在與李典相當,曹仁是準一流上游,李典是準一流下游,那麼徐盛大概排在準一流中游。

    二、呂蒙

    呂蒙是東吳四大英將之一,跟周瑜、魯肅、陸遜一樣,是帥才來的。孫策死後,孫權開設賓館於吳會,廣納賢士,重用謀臣。數年之間招攬了謀臣數十人,以及“智將”數人。其中智將包括呂蒙、陸遜、徐盛、丁奉。可見呂蒙加入孫吳集團的定位是善於統兵打仗的智將,並非以勇武著稱的猛將,他很像甘寧、淩統一樣親自上前廝殺。

    呂蒙唯一一次斬將記錄,是孫權第二次討伐黃祖。當時甘寧擊破了黃祖軍陣型,並斬殺了先鋒鄧龍,荊州軍狼狽不堪,四散而走。陳就倉惶跳下小船,打算逃跑,呂蒙見狀,也自舉櫓棹,加入船隊,追上陳就,一刀將其斬殺了。

    他的個人勇武,只殺了一個狼狽奔逃的三流武將陳就,再無其他表現。說明呂蒙的武藝並不突出。如果要給他一個定位,呂蒙的武藝應該在徐盛之下。

    徐盛是準一流中游,那麼,呂蒙的水平只能排在準一流末端。

    三、丁奉

    丁奉只能算後三國時期將領,雖然他跟徐盛等人一起加入孫吳就看,但他的地位遠不及徐盛等人。早期只不過是甘寧、潘璋、陳武等人的部將。說明他早期並沒有亮眼表現,武力值不如潘璋、陳武等人。

    直到後三國時期,丁奉才算熬出了頭。但是根據“演義”的武力值設定,後三國時期的武力值普遍不如前三國。即便他後三國時期斬了幾員戰將,也不能說明他有多厲害。

    關羽兵敗麥城期間,丁奉等大軍包圍麥城,關羽讓廖化突圍,丁奉被關平輕鬆擊敗,毫無抵抗之力。

    因此!丁奉的武藝只能算二流。不過他的箭術還不錯,曾經射死了魏將張遼。

    反觀曹魏的三人。文聘的武藝最強,曾在襄陽城中大戰魏延,兩三個小時的打鬥,彼此勝負難分。雖然魏延的兵力不足,但兩名主將之間仍然是單挑局面。

    文,名聘,字仲業,乃荊州之大將也,挺搶躍馬,直取魏延。

    不過魏延的心理多少會受一些影響,而且最終魏延成功突出了襄陽城。說明文聘的武藝應當稍弱於魏延。而魏延是公認的一流武將,那麼文聘是準一流偏上。

    而呂虔的表現更少。不過濮陽西寨,曹操方有六員大將,分別是“曹洪、李典、毛玠、呂虔、于禁、典韋”呂虔的名字能出現這些大將佇列中,說明他的實力不錯,實力至少應該與于禁等人接近。

    曹操中計被呂布包圍的時候,張遼、臧霸一軍裝出,曹操令曹洪、呂虔截住廝殺,結果卻被擊敗了。說明呂虔不如臧霸,也就是說,相比樂進、于禁等人偏弱。于禁是準一流中下,那麼呂虔大概在準一流末端。但是呂虔的箭術也非常了得。

    再看李通。渭南之戰中,馬超越戰越勇,先八九合擊敗於禁,後不三合(毛本為二十合)擊敗張郃,後數合之間刺死了李通。在於禁、張郃被擊敗之後,他仍然敢去挑戰馬超,說明他對自己的武藝很自信。自認為不會比于禁、張郃差。

    但是就表現來說,于禁是八九合敗走,而李通是數合被刺死。因此,他的武藝弱於于禁,應該排在準一流末端,跟呂虔差不多,都在準一流末端。

    因此,兩組陣容比拼,文聘>徐盛,呂虔=呂蒙,李通>丁奉。兩組比拼,曹魏組合的勝率更高。

  • 4 # 清廈肅雍

    徐盛和丁奉各領步兵1200人,騎兵500騎,加起束是2400人步兵和1000人騎兵,加上呂蒙可能有幾幹兵員,和對方硬剛,誰能贏還真不能確定。孫權自領大軍功打合肥時,差點被張遼幹掉!至於拿三國演義說事的,別在這裡丟人現眼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國公主烏汶叻為什麼寧願放棄王室身份也要參與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