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喝了蜂蜜的小熊
-
2 # 豫北老崔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由於晚年迷上了長生之術大量服用丹藥,致使自己在東遊之時突然駕崩,趙高李斯之流為了自己的利益立胡亥為帝並用假的遺詔賜死扶蘇與大將軍蒙恬。
後來趙高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秦二世只知道奢侈淫樂,加上六國餘孽作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秦朝被劉邦項羽所滅。
我們不僅要好奇,當年秦國滅六國之時號稱百萬虎狼之師,為何在剿滅起義之時,卻是章邯以驪山囚徒和咸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秦國最大的威脅不是內部的六國之後,因為秦始皇收繳民間兵器,六國之後可以說難成大器,此時秦國最大的威脅是北方匈奴之禍。
秦始皇登基以來,自知人的命數有限,秦始皇想在有生之年開疆擴土,平滅匈奴之禍讓秦朝走向盛世。
於是乎,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抵禦匈奴,此三十萬大軍皆為大秦精銳,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北築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足可見秦國虎狼之師的威力。
後來扶蘇仁政於民,與秦始皇暴政不合產生分歧,扶蘇怎知,秦始皇之所以暴政也是為了大秦基業,暴政與自己,仁政與扶蘇,此乃作為一個父親的犧牲。
秦始皇為了保護扶蘇同時也是歷練扶蘇,讓扶蘇監軍蒙恬大軍,以得軍威,誰知道扶蘇輕信假的遺詔而自殺,蒙恬也未能倖免。此時這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況且對秦二世和趙高有怨言,加上趙高也害怕這三十大軍在剿滅起義軍之後,以軍功相威脅殺趙高給蒙恬報仇,所以這三十萬大軍不能用於剿滅起義軍。
秦始皇當時的想法是不但要抵禦匈奴還要開疆擴土,滅六國之後,南有嶺南還未歸附,秦始皇派屠睢和趙佗為正副統帥統領六十萬大軍前去攻打嶺南。
此六十萬大軍雖然對於趙高而言並未交惡,但是六十萬大軍所在之地與平叛之地相隔千里,屬於鞭長莫及。況且屠睢和趙佗在中原大戰之時屬於觀望態度,對秦二世和趙高而言,實在命令不了這六十萬大軍。
如此之下,秦國在面對四處起義之時只有二十萬大軍可用,但是不要忘了二十萬大軍還要駐守各個郡縣,如此分攤下去,二十萬大軍能用之數少之又少。
最主要的原因,當時的起義軍可以說並沒有多大氣候,章邯為當時不可多得將才,以驪山囚徒和咸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就可以滅項梁,可見起義軍當時在秦朝眼裡只是不堪一擊的存在。
歷史也許給秦朝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後來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大軍,此時秦二世和趙高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殊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北抵匈奴,南征百越是多麼的雄才大略,想著傳承萬世卻二世而亡,百萬虎狼之師最後竟然到了無兵可用,對第一個封建王朝來說簡直是莫大的諷刺。
所謂以民為重,民心之所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也。得民心而水載舟可以讓舟呈現出太平盛世,失民心而水覆舟則讓舟一敗塗地。
-
3 # 咖啡不是受
豫北老崔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由於晚年迷上了長生之術大量服用丹藥,致使自己在東遊之時突然駕崩,趙高李斯之流為了自己的利益立胡亥為帝並用假的遺詔賜死扶蘇與大將軍蒙恬。
後來趙高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秦二世只知道奢侈淫樂,加上六國餘孽作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秦朝被劉邦項羽所滅。
我們不僅要好奇,當年秦國滅六國之時號稱百萬虎狼之師,為何在剿滅起義之時,卻是章邯以驪山囚徒和咸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秦國最大的威脅不是內部的六國之後,因為秦始皇收繳民間兵器,六國之後可以說難成大器,此時秦國最大的威脅是北方匈奴之禍。
秦始皇登基以來,自知人的命數有限,秦始皇想在有生之年開疆擴土,平滅匈奴之禍讓秦朝走向盛世。
於是乎,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抵禦匈奴,此三十萬大軍皆為大秦精銳,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北築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足可見秦國虎狼之師的威力。
後來扶蘇仁政於民,與秦始皇暴政不合產生分歧,扶蘇怎知,秦始皇之所以暴政也是為了大秦基業,暴政與自己,仁政與扶蘇,此乃作為一個父親的犧牲。
秦始皇為了保護扶蘇同時也是歷練扶蘇,讓扶蘇監軍蒙恬大軍,以得軍威,誰知道扶蘇輕信假的遺詔而自殺,蒙恬也未能倖免。此時這三十萬大軍群龍無首,況且對秦二世和趙高有怨言,加上趙高也害怕這三十大軍在剿滅起義軍之後,以軍功相威脅殺趙高給蒙恬報仇,所以這三十萬大軍不能用於剿滅起義軍。
秦始皇當時的想法是不但要抵禦匈奴還要開疆擴土,滅六國之後,南有嶺南還未歸附,秦始皇派屠睢和趙佗為正副統帥統領六十萬大軍前去攻打嶺南。
此六十萬大軍雖然對於趙高而言並未交惡,但是六十萬大軍所在之地與平叛之地相隔千里,屬於鞭長莫及。況且屠睢和趙佗在中原大戰之時屬於觀望態度,對秦二世和趙高而言,實在命令不了這六十萬大軍。
如此之下,秦國在面對四處起義之時只有二十萬大軍可用,但是不要忘了二十萬大軍還要駐守各個郡縣,如此分攤下去,二十萬大軍能用之數少之又少。
最主要的原因,當時的起義軍可以說並沒有多大氣候,章邯為當時不可多得將才,以驪山囚徒和咸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就可以滅項梁,可見起義軍當時在秦朝眼裡只是不堪一擊的存在。
歷史也許給秦朝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後來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大軍,此時秦二世和趙高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
-
4 # 方圓論壇
歷史記載,秦國兼併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也就是說秦朝百萬大軍有三成在北方邊疆和匈奴交戰。抵禦匈奴入侵。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另匈奴不敢南下入侵中原。除了依靠蒙恬自身能力之外,他手中的三十萬大秦軍隊就是最大的保障。為什麼秦二世時期中原大亂北方邊軍不回援秦朝。一方面是走不開。因為北方邊軍的目的就是鎮守邊疆防禦匈奴。如果他們調回中原。那麼匈奴入侵中原為禍更大。再有,蒙恬被趙高矯詔殺死後,北方邊軍對朝廷非常不滿。因為蒙恬鎮守邊關多年士兵非常愛戴蒙恬。導致後繼者無法真正掌控北方邊軍。秦末天下大亂北方邊軍拒絕回援朝廷。一方面他們需要鎮守邊疆保護自己的家園。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現出他們對朝廷的不滿。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秦軍在百越之地的征戰進行的十分的慘烈。主將屠睢也死在百越之戰中。後來南方軍就被趙佗所掌控。由此可見秦朝百萬大軍有一半又拖在了南方百越之地。
關於秦朝對百越戰爭史料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有少量記載。秦末中原大亂時期,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從根源上斷絕了朝廷和南方的聯絡。也因此秦朝和南方的聯絡逐漸減少。趙佗一方面鎮守南方百越之地。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朝動亂也沒見趙佗回援。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後,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由此可見秦末事情朝廷百萬大軍南北雙方就佔了八十萬人。剩下的二十萬軍隊在各地郡縣這麼一分也就所剩無幾了。再加上不斷的損失。也難怪章邯出征之際需要徵用囚徒來充當機動兵員鎮壓叛亂。
-
5 # 歷來現實
首先要說明一個問題,秦始皇整合了六國,手裡的兵力確實超過了百萬,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對他來說,只是手上的數字有了變化,對士兵來說,只是換了個皇帝,該鎮守哪裡還是哪裡。
而且,大秦帝國對關東六國的統治,本身就不是多牢固,這無疑意味著要分出部分精銳計程車兵對地方軍隊進行管理。而自己本身的兵力還在跟別人打仗,趙佗、任囂帶著號稱50萬的秦軍南下,分兵五路攻打百越部族;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套,所謂的百萬大軍,分配在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裡,平均每平方公里,能有幾個人?
再者,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軍權政治還不穩固,將軍士兵士氣低迷,大部分根本沒心思打仗。
隨著反抗者越來越多,秦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於是便讓章邯帶著20萬正規部隊去鎮壓起義。剛開始的時候,章邯帶領的部隊確實消滅了許多起義軍,但結果往往是這裡的起義軍剛剛被鎮壓,那裡的起義軍就又冒出來了,使得章邯煩不勝煩,奔波勞累。秦始皇意識到局勢緊迫,這才推上囚徒作為鎮反軍加入平亂之中。
其三,雖然秦始皇把城中的軍隊都調去討伐或邊疆打仗。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但凡是起義,都能迅速招來幾十萬大軍,由此可推算出當時秦朝的青壯年人數至少在一百五十萬以上,這一點也比較符合秦朝的人口數量(3000萬左右)。
根據秦朝法律對青年男子前後兩次的服役制度可得知,如果當時國內的青壯年都已經完成了國家規定的徵、調和徭役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再要求他們做什麼事。在沒有大的軍事活動時,秦朝政府不會過多的維持軍隊的人數,一是人太多了不方便管理,二是減少財政上的壓力。打仗需要掏錢,軍隊的開支已經佔了國庫的一大半,任憑秦國再富有也不敢這麼造,所以就有了相當一部分接受過嚴格訓練計程車兵閒置起來,每當起義的時候,朝廷還沒來得及徵兵,這些的地方已經被叛軍佔領,自己訓練的軍隊反過來要攻打自己,真是得不償失,禍不單行。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吳廣發動900餘名戍卒於大澤鄉起義,拉開了推翻秦朝統治的序幕。自大澤鄉起義到各地響應的初期,秦朝都沒有將這股"亂黨"放在眼裡,只是讓各地郡守自行剿滅。
直到起義席捲了山東大地時,秦廷才感到了危機。
前面說過,閒散的軍隊已經被叛軍佔領,秦朝政府自然無法從這些地方抽調人員服役。至於其他的軍隊呢?由蒙恬率領的軍隊在西北防守匈奴;而由任囂,趙佗帶領的50萬遠征大軍正在討伐南越,並且秦始皇的死命令就是按兵不動(預防當時剛剛攻下來的南方諸郡趁亂叛離),所以當時秦朝能夠用來鎮壓起義的兵馬是嚴重缺乏的,這才讓少府章邯以驪山囚徒和咸陽的犯人組成20萬的"大軍"臨時上陣。
雖然是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但章邯依舊憑藉這支部隊殲滅了項梁,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為什麼這支軍隊會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呢?囚徒的心態是關鍵因素,因為他們深知,只有立下戰功才能洗淨身上的恥辱。根據當時秦國獎勵戰功的法律,只要士兵在戰場上立下軍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免除勞役,賜予土地;還可以利用軍功,為家中有重大罪過親人免除刑罰,所以士兵拼命殺敵以博取戰功。
再者,囚徒中也不乏武功高強勇猛果敢之人。舉個例子,秦國末年的英布,也曾因坐罪而到驪山修築秦始皇陵,但在暴動中,跟著項氏一族反秦,屢建戰功,出人頭地,由一位被壓迫的底層囚犯成為威震天下的九江王。
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殘餘勢力也紛紛起兵復國,並得到當地民眾普遍擁戴,各地分散駐守的秦軍可謂地利人和盡失,遭受到毀滅性打擊。陳勝部將周文一度逼近函谷關,秦朝不得不臨時徵發驪山工役、囚徒為軍,由章邯率領,經歷幾番周折後,終於是將大澤鄉的這批起義軍所鎮壓。
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先軍制度”還是很獨到而奏效的,這麼一支由囚徒所組成的臨時軍隊,士兵不顧死活拼命殺敵,在戰場上霸氣側漏,還未開戰就已經贏了一半,其中還有未被髮掘的人才,試問這樣一支敢死隊般的軍隊,怎麼會不厲害?
回覆列表
百萬大軍裡也有囚徒,而不是說只用囚徒鎮壓起義軍。
1、古代選兵都是這樣選的。
其中囚徒是很厲害的一支隊伍,因為想洗乾淨自己的屈辱,唯有戰功。囚徒其實是決定戰鬥兵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
《犬韜·練士 》周武王問姜子牙太公說:“選編士卒的辦法應是怎樣的?”太公答道:把軍隊中勇氣超人、不怕犧牲、不怕負傷的人,編為一隊,叫冒刃之士;把銳氣旺盛、年輕壯勇、強橫兇暴的人,編為一隊,叫陷陣之士;把體態奇異,善用長劍,步履穩健、動作整齊的,編為一隊,叫勇銳之士;把臂力過人能拉直鐵鉤、強壯有力能沖人敵陣搗毀敵人金鼓、撕折敵人旗幟的人,編為一隊,叫勇力之士;把能翻越高山,行走遠路、輕足善走的人,編為一隊,叫寇兵之士;把曾經是貴族大臣而已失勢而想重建功勳的人,編為一隊,叫死鬥之士;把陣亡將帥的子弟,急於為自己父兄報仇的人,編為一隊,叫敢死之士;把曾人贅為婿和當過敵人俘虜,要求揚名遮醜的人,編為一隊,叫做勵鈍之士;把因自己貧窮而憤怒不滿,要求立功受賞而達到富足心願的人,編為一隊,叫必死之士;把免罪刑徒,要掩蓋自己恥辱的人,編為一隊,叫幸用之士;把才技勝人,能任重致遠的人,編為一隊,叫待命之士。這就是軍中選編士卒的方法,不可不詳加考察。”2、其次,秦朝的戰功獎賞機制,非常成熟到位,激勵效果一級,不然囚徒也沒有那麼厲害。
囚徒之所以能打仗,就是秦國一直在戰功行賞上,從來不含糊。所以囚徒們打仗很賣力。這一點還是要誇一誇秦朝這個制度。換做你去帶一群囚徒打仗看看。囚徒嘛,當然喜歡不守規矩,沒有戰功論機制,誰也別想帶動他們,更別說打仗了。
並不是說章邯帶領這幫囚徒之軍就有多麼牛逼,其實就是秦朝的戰功制才強大的。
3、章邯的個人利益得到滿足。
在此之前,秦朝有兩個方面的大規模軍事行動:1、以30萬人攻打匈奴。 2、用50多萬人經略嶺南。這些軍隊除了來不及回來,另外就是因為胡亥和趙高胡作非為,不想回來。
但是章邯為什麼又肯當大將軍呢?
章邯並不滿意趙高和胡亥的執政,但是大將軍帶兵符合個人利益,也就順勢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