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鬍子848

    德國發動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租借法案給蘇聯提供武器是在1941年4月。美國向德國宣戰1941年12月,這時候德國打到莫斯科。1943年美國開始增大租借法案的執行力度。所以德國必輸。

    我的觀點:貌似從租借法案提出(這裡是重要轉折點,羅斯福沒有出兵,但幫助了英國)後,德國政府就不敢進攻英國了,因為他們要為納粹的美國支持者提供支援。所以進攻蘇聯,石油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得到美國的認同。結果日本豬隊友,打亂了德國的計劃。德國根本戰勝不了英+美+蘇。

    其實租借法案出來他就差不多輸了,應該在敦刻爾克後立即停止進攻英國,進行求和,安撫美國,這在現在看是唯一的出路,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

  • 2 # 軍事主旋律

    德國進攻蘇聯失敗那也是大機率的。誠然,在戰爭初期德軍憑藉著軍事裝備的先進性優勢和閃擊戰而勢如破竹,打了幾個經典的戰役,像史上最大的合圍戰—基浦大合圍等。打的蘇聯軍隊幾無還手之力,佔領了大片蘇聯土地,俘虜了幾倍於已的蘇軍。但是蘇聯不是波蘭,丹麥等一些小國,蘇聯不但有著兩千多萬公里的土地,而且有著接近2億的人口,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工業和資源大國。德國這邊總人口為7000萬,在二戰前期就已經消耗了大量的空軍(接近2000架重要的是寶貴的飛行員主要是在對英的空戰中減員),陸軍又需要一部分駐守在侵佔的土地上。雖然德軍總數在1700萬,但實際投入到蘇德戰場的兵力只有700萬左右。相比較蘇聯在戰爭初期有600萬軍隊,後期直接擴充到2000萬,這是德軍在人口數量上所沒法比擬的。打到最後,德軍把自己的最後的預備隊都盡數派到戰場,卻依然止步於莫斯科郊外。而且後期蘇聯一些新式武器的大規模投入像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也是打的德軍連連潰退。這裡也不得不說,蘇聯的嚴寒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敵人前進的步伐。所以即便剛開始被德軍閃擊的蒙了一逼,但是好在國土大,人口眾多,有反應時間,而且蘇聯將士也是很勇敢的。

    看看二戰後期,蘇聯成為唯二的超級大國,能跟美國相抗衡,可見蘇聯的軍事以及工業潛力之大。德軍不是兵分幾路能打贏,而是隻要打就是輸。

  • 3 # 使用者64903710

    不一定會敗!如果不分兵巴爾幹幫助豬隊友解決希臘問題和中央集團軍群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不分兵和南方叢集合圍基輔,而是中央叢集按原定計劃猛撲斯摩稜斯克和莫斯科,至少可以爭取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有可能在嚴寒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此時戰爭的局勢就是另一回事了。

  • 4 # 廣雅君觀世界

    德國開始進攻蘇聯後,蘇軍一度兵敗如山倒,如果當時德軍集中精銳主力直取莫斯科的話,是非常可能攻下莫斯科並迫使殘餘蘇軍向東退卻的。而當時蘇聯還沒有來得及在東部重建工業基地和訓練新的部隊,只要莫斯科一失,蘇聯就真的很危險了。但剛愎自用的希特勒卻命令德軍主力先打烏克蘭,雖然基輔一戰德軍大勝,但攻取莫斯科的最佳時機已失,蘇軍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已經層層設防並頑強阻擊,加

    上朱可夫指揮有方,而且斯大林還調來了西伯利亞部隊,以及天氣幫忙,終使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到重創。

    1942年夏希特勒主張進攻斯大林格勒以重創蘇軍的戰略還是有道理的。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蘇軍先是後退誘敵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區,然後在市區與德軍激烈巷戰,極大消耗了德軍。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擊後,德軍本有機會後退儲存實力,但希特勒卻命令德軍要戰鬥到最後一槍一彈,結果33萬德軍被圍殲,德軍元氣大傷。

    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曾給蘇軍造成嚴重損失,但蘇軍硬是靠數量優勢碾壓了德軍取得會戰勝利。加上之前德軍在北非戰場的失利以及義大利敗降,形勢對法西斯軸心國已經越來越不利了。而蘇軍此時已經能夠嫻熟老道地地組織大規模裝甲叢集突擊進攻戰役了。1943年末到1944年末,蘇軍連續發動了數次大規模進攻戰役,收復了全部淪陷國土,還解放了東歐多地。

    事實上蘇德戰爭中蘇聯並不是孤軍奮戰,當時歐洲國家中法國和南斯拉夫等國擁有規模可觀的反法西斯力量在戰鬥,牽制了德國的不少力量。在東方,中國軍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將至少130萬日本法西斯軍隊釘在中國戰場,使蘇聯在戰爭最困難時期日本都不敢進犯蘇聯遠東;同時,美國和英國給蘇聯提供了不少物質援助。包括42萬輛卡車和吉普車、32萬噸炸藥、35萬臺機床、1981輛機車、8700輛拖拉機、200艘魚雷艇和至少20艘護衛艦等。

    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成功實施了登陸作戰,加上蘇軍攻入東歐,法西斯德國面臨被兩面夾擊的窘境,終於力不能支於1945年5月8日敗降。

  • 5 # 瘋人歷史

    根本原因,德三太莽。德第三帝國在藝術家領袖的領導下,就是個單挑全世界敢俄羅斯輪盤放六顆子彈堵卡殼的狠人。

    德三的巴巴羅薩計劃三路全方位進攻,一開始確實取得了大量戰果可惜不能速戰速決,在盟國支援下死亡就是個時間問題。

    具體失敗原因

    戰略上

    1.德國閃電戰和蘇聯大縱深戰略的選擇,蘇聯憑藉廣袤的國土適合消耗德軍。

    2.幫助豬隊友意呆利,推遲了巴巴羅薩計劃的時間,讓蘇聯拖到了冬天到來。《第三帝國的興衰》中觀點。

    3.後勤上,德國沒有實行全機械化靠卡車和騾馬運輸,蘇聯利用莫斯科鐵路動脈對軍隊後勤有大量優勢。

    戰術上

    1.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俘虜大量蘇軍被就地釋放,後期是關集中營。造成佔領區遍地狼煙。

    2.裝甲武器精確高質量但缺乏供應。

    3.恰好的極寒。

    外交上

    美國給蘇聯的輸血租借法案借了110美元。

    中國當時才接了幾個億。

    最重要的是國力對比。雖然戰爭不是數值比拼,但槍不夠人命湊。國力是最重要的。

    1939年的統計,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文末有《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1750-1993年)》的表格

    分別為鋼

    發電量

    鋁產量表格

    比一下同盟國英國美蘇和軸心德意日的工業產量。其他的都是虛的這個比較硬。

  • 6 # 封鎖我一生154188285

    假如日本二戰初期沒有入侵中國,先從俄羅斯東部入侵,配合德國開戰俄羅斯,即時俄羅斯兩面受敵,我想歷史會改寫!

  • 7 # 制空少年

    德國跟蘇聯軍隊其實是勢均力敵,但是為何最後確實失敗,要知道戰爭講究的不僅僅是靠裝備,或者是速度就能夠取得勝利,德國低估了蘇聯,其實兵分三路進攻蘇聯,這個戰術沒有錯。

    失敗的原因:德國被蘇聯拖的時間太久,從而給蘇聯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從遠東調軍隊過來,從而給德軍進行反包圍,對德軍進行切割,讓德軍在後勤補給上跟不上,而且蘇聯人的戰鬥意志力不是吹出來的,只有不死就能夠跟你死磕到底,你攻入了城市也不會讓德軍安寧,在城市跟你打巷戰,以班為戰,人自為戰,這就很大程度的拖住了德軍,把德國拖入深冬。

    德國怎麼打都是輸麼?答案是肯定的,從古至今,都是正義戰爭最後取得勝利,德國那是入侵,蘇聯人為了正義而戰,哪怕德國不兵分三路,集中一路進攻,那麼德軍受到的阻擊會更多,失敗可能會更早,不管如何到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德國納粹的戰敗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當初日本在蘇聯把遠東軍隊調往西邊,從而進攻蘇聯的話,那麼德國跟日本兩個國家一起夾擊蘇聯,那麼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不一樣,但是日本錯過了這個機會,這也是讓蘇聯收拾了德國,騰出更多精力來對付遠東局勢。

  • 8 # 太陽知識局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是歷史直通車!

    第一 導語

    根據戰爭力學的理論,一場戰爭中一方軍隊能夠爆發出多大的戰鬥力取自於軍隊的人數,機動力和衝擊力,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例如:如果說有一個國家擁有的軍隊人數非常多但是運送軍隊的速度非常慢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即使擁有數十倍於敵人的軍隊那麼又有什麼作用呢?不能在極短的時間裡集結運送部隊前往戰場,那麼軍隊的人數就落後於他人,另外在速度方面也就落後於敵人,速度一旦落後就說明失去了主動權,陷入被動的地位,形成的衝擊力和擁有的機動力自然不如敵人,那麼這時候已經註定了你極有可能吃敗戰了!

    德國的“閃電戰”就是能夠做到這三者很好的一個平衡再加上一個強大的後勤補給,所以德國閃擊西歐就做到了44天拿下多個國家,其中包括擁有號稱最強陸軍的法國,拋開德國所犯下的罪行而言,德國可以說是奠定了一個戰爭史上的神話。

    第二 “閃電戰”是完美的嗎?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戰法都是有其侷限性的,我們只要抓住其弱點自然就可以破解,產生巨大戰果的“閃電戰”也是不例外的!

    德國“閃電戰”的創始人古德里安十分注重坦克的應用,他利用坦克自身的裝甲防護和火力這2個優點且在擁有穩定的後勤補給的基礎上,坦克也是具備十分強大的機動力的,所以,坦克可以保證擁有在一場戰爭中擁有十分強大的衝擊力和機動力,另外在軍隊人數上面,只要德國先有敵人且敵人沒有發現的情況之下集結部隊,優勢自然凸顯出來。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其強大的衝擊力和機動力,德國必須剷除空中的威脅,所以德國在“閃電戰”發生之前必須要使用飛機轟炸敵人的機場,使敵人的飛機不能起飛,保障不能威脅自己的坦克。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會有一個頂點的,即“物極必衰”,爆發的衝擊力不可能是無限的,只能是在有限的區間之內,一旦超過了這個區間,“閃擊戰”的優勢就會逐漸失去,形成“持久戰”。

    由於之前的“閃電戰”會形成很好的作戰效果,會突入敵國的腹地,這時候的補給線就要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補給線被切斷,坦克就會成為廢鐵,另外敵人也會有機會喘息,重新組織進行反抗,面臨著被包圍的風險,所以說,一旦“閃電戰”的時效一過,那麼就會面臨內外困境!

    第三 蘇德戰場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希特勒當時並不像跟斯大林過不去,但是斯大林的做法惹怒到希特勒了!

    蘇聯趁德軍橫掃西歐無暇東顧之際,佔領了波蘭東部領土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蘇聯軍隊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這些行為對德國在波羅的海的利益和其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並且斯大林還派代表要求希特勒退出芬蘭,聲稱芬蘭屬於蘇聯實力範圍!

    在蘇聯的如此行徑之下,希特勒想要教訓這頭野熊一下!因此,希特勒他對他的高階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所以,在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德軍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共81個步兵師、17個裝甲師、1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在3個航空隊共1830架飛機支援下,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0公里寬的正面上,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起閃電式突然進攻。戰爭的初期非常順利,三個方面的德軍向蘇聯領土推進了300-600公里,並且進行了一次戰爭史上非常漂亮的分割包圍戰——基輔會戰。

    但是,這一切在都在蘇聯冬季來臨的時候扭轉過來。德國的“閃電戰”也因此變為“持久戰”,頂點開始過去,陷入衰落,失去了主動權,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威脅,並且蘇聯從東部調來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蘇聯人民愛國熱情高漲,全民投入抗戰,德軍陷入了戰爭的泥沼之中,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最後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佔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第四 總結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軍事愛好者們在佩服優秀將領們的策略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魔鬼,不管哪一方勝利都是會造成巨大的傷害,我們要避免戰爭!

  • 9 # 島主說事

    怎麼打都是輸?蘇德戰場德軍兵分三路閃擊蘇聯為何還是一敗塗地?實際上,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並不是在分兵三路上。

    一方面,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是個不錯的選擇。1941年6月22日,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了。對於蘇軍和斯大林來說,他們並沒意識到德軍會那麼快地佔領西部邊境各個地區,戰爭打響後的一段時間內,蘇軍甚至對德軍展開了堅強的反擊,企圖一舉將德軍攆回到邊境地帶,但這個結果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蘇軍對閃擊戰的突然性和破壞性認識不夠。但是,巴巴羅薩計劃在制定過程中也有缺陷,雖然前期在閃擊西歐各國過程中,閃擊戰得到了很好的檢驗,但對於蘇聯地大物博來說,閃擊戰補給不足和運輸後勤保障困難的難題迅速暴露了出來,德軍的失敗主要輸在兵員補充和保障困難上面。

    另一方面,德軍面臨兩線作戰,閃擊戰顧此失彼。如果德軍沒有在西線遭遇盟軍的打擊,單從蘇德戰場東線作戰考慮,蘇聯想短時間打贏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關鍵就是德軍要面臨兩線作戰,而閃擊戰最重要的進攻是依靠裝甲打擊力量,客觀上講,德軍拆東牆補西牆,兩頭兼顧而又得不償失,這是造成德軍各個戰場連續敗退的重要原因。

    當然,德軍進攻蘇聯是自找苦吃。雖然德軍在二戰期間的裝甲進攻具有一定的破壞性,但德國的工業基礎並不支撐其發動長時間的進攻,而且軸心華人心不齊,被佔領地的人民又不斷奮起反抗,盟軍多路出擊等都給德軍沉重的打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讀年輪的理由一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