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妞講故事

    銅幣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流行的一種交易貨幣。

    銅最開始盛行於於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時期,由於人們認為天地是圓形的,故秦始皇開始銅鑄造的錢幣基本上為圓形。

    自此到清朝時期的中國歷史中,銅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直到現在人們發現了許多古代製品,大多是銅製成,也是中國辨別古物年限的一個重要考量。

  • 2 # 小南史

    銅用於制錢是從秦朝開始的,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即用秦朝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中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中國古代銅錢以青銅為主,後來青銅和錫等金屬混鑄,到了明代嘉靖通寶以黃銅為主,因為嘉靖通寶是中國古代銅錢中最先使用黃銅的錢幣,可以說嘉靖通寶是開中國古代鑄幣用黃銅的先河。從隆慶通寶開始黃銅質的錢逐漸多起來。

    銅錢的特別:攜帶方便,精美。

    有齣戲叫《十五貫》,即涉及十五串錢的一個案子。古時不要說沒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後來才有的,於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當然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四川等地出現了“交子”也曾一度盛行開來,隨後又出現了銀票等大額錢幣。

  • 3 # 深海沉鉤

    圜錢最初在魏國出現,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鑄造的共、垣字圜形圓孔銅幣為最早。[3] 由於圜錢良好的使用功能,先秦各國貨幣大多最終發展成為圜錢,在戰國七國之中除了南韓和楚國,在趙、秦、齊、燕各國都普遍鑄引了圜錢,

    ]西周、東周周王畿在滅亡前夕也鑄過圜錢。

    早期的圜錢錢文均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共(今河南輝縣)為魏邑,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於前336年開始鑄幣和“一兩”的問世錢面才不鑄地名,而以重量作為面文,秦國貨幣以兩、甾為單位。

  • 4 # 文儒風

    銅幣

    銅幣,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錢,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銅幣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時也對幣制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制銅幣問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華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著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緡")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幣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方孔錢幣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收藏價值

    錢幣上的嚴重鏽蝕會影響到錢幣的質地與價值。有的古幣收藏者為了能使幣保持原有的"古代風采",不願意除鏽,這樣古幣上可能會附上一層含有結晶水的無機鹽化合物,其化學反應就易形成更加嚴重的腐蝕。但除鏽時應小心謹慎,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對古幣上輕微的鏽色,則不必除去,因為古幣適當的鏽色能增加其審美價值。此外由於年代久遠被氧化鏽蝕極其嚴重的"脫胎"古幣,因為其已十分脆弱,也不能作除鏽處理,否則錢體會斷裂。銅幣儲存

    銅幣易氧化,易發黑,不容易儲存。如果收藏在塑膠袋裡,容易長銅綠。所以儲存銅幣時,最好要用牛皮紙包好,放置於透風的地方。

    要避免與硬物進行直接磕碰、磨擦,切勿同時將幾枚幣裝在一個口袋裡;在觀賞銅幣時,有條件的應帶上薄手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銅幣的邊緣,防止汗漬汙染幣面。要避免接觸酸性物質。

    銅鏽處理

    機械法

    即用刀(最好用直刀)、刷(可用大號油畫筆,並將筆頭棕毛剪至僅有0.5~0.7釐米)、剔針或牙科工具進行剔、挑、剝、刷等方法,去除錢幣鏽蝕。使用這種方法除鏽,應注意輕重適度,對比較珍貴的古幣則不宜用此方法。

    加熱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鏽蝕較淺的鐵錢。加熱時將錢幣放入承接器皿(如鍋等金屬容器),可適當加一些清水,用旺火加熱三四分鐘後,將錢幣取出,再用冷溼毛巾將錢捂住,鏽蝕即可脫落。對於鏽蝕嚴重的"脫胎"錢則不宜用此法。

    醋泡法

    使用這種方法前先將古錢洗淨,放在小碟中,再倒入少許食用醋,24小時後取出,用刷子刷去殘鏽,最後用清水洗乾淨醋液,將水跡用布擦盡陰乾即可。

    水洗法

    這種方法宜用於鐵錢。把鐵錢浸泡在蒸餾水中,白天使溫度保持在98℃,夜裡使其冷卻,及時更換蒸餾水,並檢查除鏽程度,直至鐵鏽除淨 。

    黃銅清洗

    時間常常會在銅幣的表面留下一層氧化物,這層氧化物根據其產生的環境和 年代而表現為棕褐色、深綠色或黑色。如果氧化物均勻而金屬未受到鏽蝕,那麼 最好不要清洗。因為均勻的氧化層使銅幣具有與其發行年代相稱的外表,而且還 能使銅幣不易再受鏽蝕。對於具有均勻氧化層的銅幣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溫熱 的肥皂水中洗淨油脂和汗漬。在清洗時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損壞氧化層。

    清洗已氧化的硬幣最好使用反應緩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 漸洗掉因鏽蝕而損壞的硬幣表層,並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損傷。硬幣在溶液中浸泡 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硬幣的表面狀態:即氧化程度。氧化層越暗越厚,浸泡的 時間就應越長。氧化嚴重的硬幣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幾個晝夜,氧化輕微的硬幣則 只需浸幾個小時。在浸泡過程中還可以用軟布在溫熱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 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於新暴露出的鏽蝕層。清洗時應該記住:要戴上橡膠 手套,用鑷子夾住硬幣在溶液中清洗。

    經過清洗以後,硬幣的品質能得以提高,但對於清洗後暴露出來的腐蝕凹坑 和擦痕應有所心理準備。只有在有了經驗以後,才可以作出決定:硬幣是否值得 清洗?清洗是否會損壞硬幣?而且硬幣清洗以後,是否會連同氧化物一起將硬幣 圖案的細微部位也洗掉?

    青銅清洗

    青銅幣的清洗方法與黃銅幣一樣。在硬幣的表面預先塗上少許牙膏,放在溫 熱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幣恢復光澤。

    不要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銅幣和銀幣。這種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時, 也會毀壞硬幣本身,特別是硬幣圖案的細微部分。 如果青銅幣和銅鎳合金幣鏽蝕嚴重(硬幣表面有均勻的黑色、暗綠色的氧化 層或者很厚的黑殼),那麼可以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將其清洗掉。當然,這種清 洗方法只是對那些沒有特別價值的硬幣而言的。

    清洗過程如下:將硝酸倒在玻璃器皿裡,另外準備好蘇打水。用鑷子將硬幣 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硬幣表面一洗乾淨,馬上就用鑷子將硬幣 夾起放入蘇打水中。然後可以用手拿出硬幣,仔細用溫水沖洗並擦乾。需要指出 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時,也使硬幣表面變得麻麻點點。

    清洗過的銅幣看起來有些不太自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銅幣仍會發黑並重新 出現氧化層。但是,我們仍然不能保證銅幣會生成均勻的新氧化層,硬幣表面不 會出現黑色的斑點。所以,清洗過的銅幣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層, 給人以年代久遠的感覺。

    使硬幣自然產生氧化層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乾淨的沒有油脂的硬幣放入10%的 連二亞硫酸鹽溶液中浸泡10-20秒。取出後沖洗乾淨,用軟布擦乾。經過連二亞 硫酸鹽溶液浸泡過的銅幣便會發出令人愉快的青銅光澤,而且一般再也不會被鏽蝕。

    在硬幣表面塗上清漆有助於銅幣和銅鎳合金幣的儲存。最好用有光澤的傢俱 清漆,用丙酮很容易將其清洗下來。

    新硬幣(銀、銅、銅鎳合金、黃銅幣)在裝入收藏盒之前,應將手指碰到過 的地方清洗乾淨。鏽蝕總是從手碰過的地方開始產生的。

    延伸拓展

    中國國曆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1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匾"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型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線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得。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中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 5 # 方圓論壇

    之後社會進入到新時期時代。這個時期曾短暫的出現過貨幣的替代品。那就是陶器和豬顎骨。透過考古研究發現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還有大量陶器。這也就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這個時期的貨幣實際上也並不是貨幣。而只是替代品罷了。

    人類結束部落生存模式而出現以國家為集團的生存模式後貨幣才真正的誕生。而最早以貨幣形式出現的就是“貝幣”。所謂貝幣就是用貝殼製成的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從後世的考古研究中發現,在古代夏朝以及商超周朝時期,最主要的貨幣還是天然的貝殼。雖然商周時期有極少數的金屬幣誕生。但受限於開採以及加工能力的限制。金屬貨幣並沒有進入使用之中。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金屬貨幣取代了原來的貝幣。但是由於當時天下諸侯分別割據一方。所以大家互相之間的貨幣也並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有布幣、刀貨、環錢、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這個時候雖然出現貨幣但太雜沒有實行統一。但這個時期的貨幣以及是由銅製成的了。所以說銅質貨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

    而秦始皇滅六國一統之後開始了統一國家貨幣的舉動。在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之下我們所熟知的銅錢誕生了。秦朝的銅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兩錢”。秦始皇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貨幣統一的時期。

  • 6 # 硯逸善齋

    外圓內方,天圓地方,如同做人做事一樣對外要態度和善友好,對內是嚴格遵守格守準則,以文為通以善為行,以善致善擇善而行,方德終始!

    東晉時期王大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學習寫字就有一股韌勁,十足刻苦學習的韌勁也塑造了他獨特的性格,更練就出了以性格特徵為代表的狂草書法,開創了狂草書法先河,成就了自己的同時也為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話說王羲之因為性格原因,做人做事練就了一副孜孜不倦契而不捨的務實求真的敬業精神,因為喜歡頭頂紅冠全身羽絨雪白的大鵝,經常花大量時間研究鵝,喜鵝,看鵝,畫鵝,詠鵝成了王羲之一大癖好,鵝與鴨不同,鵝終生以素食為主從不聞葷腥,因此鵝有代表著吉祥善良祥瑞之氣!

    終日痴迷於看鵝,畫鵝,詠鵝的王羲之有一天他發現了一隻非常健碩的大白鵝甚是喜歡於是就託家丁前去與鵝主人商量購買大白鵝,鵝的主人是一位兩鬢斑白的孤寡老婦人,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男人,直到孤老一生,她每天以大鵝產的鵝蛋為生,賣了大白鵝就等於是斷了她的生路,因此老婦人拒絕賣了大白鵝!

    家丁回報了老婦人的淒涼人生,王羲之聽了後甚是難過,所以他放棄購買老婦人的大白鵝,由買改為經常能看看就行,又派家丁告訴老婦人,大書法家王羲之要親自上門觀賞大鵝,老婦聞王羲之將上門觀賞大鵝,甚是歡喜,鄉下人沒有什麼好招待的,於是殺了多年來養育自己的大白鵝!

    待王羲之知道後非常憎惡自己加惱悔,不該因為自己的喜歡害了老婦人無所依靠!

    於是乎王羲之順手把摺扇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並題詞做賦,贈與老婦人,並告訴老人拿到集市去賣上一佰錢,足夠養活到他終身,從此後官方每逢重大事件都會舉辦佰叟宴以示皇恩!

  • 7 # 劉哥重溫好劇

    大家好,我叫劉劉哥。

    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中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 8 # 老回憶老故事老朋友

    中國的貨幣史悠久悠長,最早的貨幣是天然的海貝殼,隨著冶煉技術的成熟!有史考究應該在商代,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墓出土過銅貝幣!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才統一了貨幣。廢除了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作為貨幣。回答題目,銅錢的使用應該在冶煉出現之後一段時間!而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貨幣在中國流通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

  • 9 # 亞奇洛貝偷吃魚

    稱銅幣為錢始於春秋末。戰國文獻中也經常提到錢幣,而且名稱各異,如《荀子》稱“刀布”,《管子》稱“錢幣”“刀幣”“布泉”等,雲夢秦律則稱貨幣為“金錢”。

    錢本為鏟形農具之名。有人以為古時曾用鏟為交換媒介,稱鑄幣為錢當與此有關。《管子》《周禮》中錢或作“泉”,前人以為是喻其流轉不息如泉流。秦漢以後用和“泉”音近的“錢”以代“泉”。布和幣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絹帛。古代用布帛為交換媒介,麻布長八尺,幅寬兩尺五寸,相當十一錢。布和錢有一定的比價,反映出秦國在鑄幣出現之前,麻布曾起過貨幣的作用。有人以為布和農具之“燻”音相近,故鏟形銅幣名為布幣,但此說不確。從秦簡來看,在銅幣取代麻布之後,人們仍慣於把銅幣稱為布。

    以往的布帛、海貝等物,只是一般的等價物,雖在交換中起到貨幣的作用,還不算是真正的貨幣。春秋末到戰國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簡單的商品生產,海貝等物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金屬鑄幣遂應運而生。鑄幣以青銅為原料,由國家發行,有一定的形狀、重量或面值。《國語·周語》說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曾鑄大錢,這是現存古籍中有關鑄錢的最早記載。約從這時到戰國初,銅幣大量出現,各國所用之錢,也形狀不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玉成被捕後寧死不屈,為何李秀成卻願意向清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