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野生科學家
-
2 # 瘋狂知識點
鸚鵡螺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軟體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5億年之久。但在人類活動日益增加的今天,它們的生存卻遇到了越來越大的挑戰。
鸚鵡螺的現狀鸚鵡螺5億年前就出現在海洋之中了,奧陶紀時期更是海洋的霸主,是頂級捕食者。鸚鵡螺被科學家稱為海洋中的活化石,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的外形和習性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由此可見鸚鵡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
鸚鵡螺曾經遍佈全球,但是在之前的兩次生物大滅絕中損失慘重。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中,鸚鵡螺及其所在的頭足綱損失慘重,鸚鵡螺的近親——菊石和箭石全都滅絕了,而鸚鵡螺目前也只剩下僅僅6種,主要分佈在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由於大型災難或地質變化,地球上曾經出現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近幾千年,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非常劇烈,物種的滅絕速度比人類出現之前快了100-1000倍,地球即將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全球變暖、森林砍伐、外來物種入侵、資源過度使用和非法生物製品交易都是造成大量野生動植物滅絕或者瀕危的重要因素。
鸚鵡螺能挺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鸚鵡螺安全地度過了之前的兩次生物大滅絕,而在即將到來的下一次生物大滅絕中,它們還能堅挺下去嗎?這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動物交易。鸚鵡螺外殼鮮豔漂亮,是許多收藏者的最愛,而被海浪衝上岸鸚鵡螺殼一般都是被碰撞過的、有瑕疵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許多漁民為了獲取完美無缺的鸚鵡螺殼,會不惜潛入深海,使用誘捕器捕撈鸚鵡螺。大量成年個體被帶上岸,而鸚鵡螺幼年個體的成活率不高,過度的捕撈很可能給整個鸚鵡螺種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二是深海資源開採。由於人類對能源和材料的需求越來越高,深海資源開採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會極大地破壞深海生態環境。鸚鵡螺的棲息地很有可能受到影響,鸚鵡螺的生存也會面臨考驗。
三是人類的保護意識。如果人類只顧及眼前利益,放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那麼越來越多的生物會同大西洋的大海雀一樣從地球上消失。鸚鵡螺已進入《華盛頓公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還是有一些人為了金錢鋌而走險,非法販賣鸚鵡螺殼,這無疑會使得鸚鵡螺面臨極大的滅絕風險。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合理捕撈、加強保護,才能讓鸚鵡螺家族繼續繁衍下去。
-
3 # 江氏小盜龍
鸚鵡螺被稱為“海中活化石”,因為它儲存著非常原始的特徵,而它的近親們早已經滅絕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鸚鵡螺實際上屬於鸚鵡螺目-鸚鵡螺科下的鸚鵡螺屬(Nautilus),在分類上屬於曾經非常繁榮的鸚鵡螺亞綱。
鸚鵡螺亞綱在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就已經出現,其最早的成員是短棒角石(Plectronoceras)。實際上,最早的鸚鵡螺外殼並不是螺旋形的,而是直的。比如著名的房角石(Cameroceras),這種生活在奧陶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以達到近10米,非常巨大!
鸚鵡螺亞綱是一個曾經非常繁榮,而且非常長壽的家族,僅僅是我們人類目前從化石中鑑別出來的種類就超過了2500種,它們的確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並且成功的生活到了今天。不過今天地球上生活的鸚鵡螺只有2屬6個種,不僅有我們常說的鸚鵡螺屬,還有異鸚鵡螺屬(Allonautilus)
今天我們所說的鸚鵡螺並不是億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的非常古老的物種,它們出現時間大概是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不過4000萬年對於人類已經非常漫長了。
今天的鸚鵡螺僅僅分佈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海域,其標誌性的螺旋形盤卷外殼非常具有代表性。
正是由於鸚鵡螺獨特神奇的外殼,使其成為捕撈和銷售的物件。每年依然有大量的鸚鵡螺被捕獲銷售。在中國,鸚鵡螺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限制出售的。
鸚鵡螺會不會在所謂的“第六次大滅絕”中消失完全取決於我們人類怎麼做。由於我們人類的捕撈,已經造成了鸚鵡螺種群數量的下降,如果想讓鸚鵡螺繼續生活在地球之上,我們應該減少和限制對鸚鵡螺的捕撈,大家也不去購買鸚鵡螺製品。
鸚鵡螺能否逃過滅絕,完全取決於我們人類怎樣做。我們已經導致了許多動物消失,希望鸚鵡螺不會是下一個。
-
4 # 小宇堂
這個很難說。這要看第六次大滅絕的性質是什麼樣的,影響範圍有多大。
滅絕的性質是指:是屬於什麼樣的大滅絕,或者由什麼原因導致的。例如:小行星?海退事件?氣候變暖?
影響範圍有多大是指:滅絕事件是侷限在局域的還是全球的?是侷限於陸地的還是海陸都受到影響的。
先來看看鸚鵡螺“遊過”的這幾次大滅絕鸚鵡螺最早出現在5億年前的晚寒武紀,而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五次滅絕事件鸚鵡螺都經歷過了。居然能夠倖存到現在,難怪被稱為“活化石”啊!
上圖:地球上的5+1次大滅絕事件時間線和原因。
4.45億年前,奧陶紀末大滅絕(60-70%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強烈的冰川時期來臨;
3.75-3.6億年前,泥盆紀末大滅絕(75%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氧氣含量急劇下降;
2.52億年前,二疊紀末大滅絕(95%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和劇烈的火山活動;
2.00億年前,三疊紀末大滅絕(70-80%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巨型火山噴發和小行星撞擊;
0.66億年前,白堊紀末大滅絕(75%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
正在進行中(??%物種滅絕),可能的原因是人類……
全球變冷封凍、氧氣含量下降、多次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都沒有滅絕鸚鵡螺,這是有一定原因的。這個跟鸚鵡螺生存的環境有關。
鸚鵡螺的適應能力水壓的適應
鸚鵡螺生活在海平面以100米以下(最深可達760米)處的珊瑚坡上,這個深度範圍水壓在10~76個大氣壓之間。深度悅深,獵食者越少,再加之鸚鵡螺有堅硬的殼保護,因此即便它行動緩慢但實際上很少遭遇敵手。
上圖:鸚鵡螺的解剖結構。非常有特色的是其殼裡面的氣室(通常充滿了氮氣),其中氣體可經由中間的導管由鸚鵡螺自行控制來操控沉浮。
氣室的存在使得鸚鵡螺可以在一個相當大的深度範圍內活動並且不用花太大的能量來下潛,這是它的優勢之一。鸚鵡螺的游泳速度不如現代章魚、魷魚等頭足綱動物,但鸚鵡螺潛水的能量消耗遠低於其近親,這或許是一種生存優勢。而堅硬的殼也是一種有效的防禦手段。
據研究發現,鸚鵡螺對於水壓的變化有驚人的適應力,它可以忍受高達80個大氣壓差的變化而安然無恙,不像很多深水軟體動物和魚類,如果捕上海面通常會失壓而死去。但鸚鵡螺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從800米撈到海面之後再放到水裡它們也能夠好好的。看來鸚鵡螺真的是比較皮實,因此才跨越了五次大滅絕活到今天。
食物
鸚鵡螺不像它們的頭足綱近親,很少主動出擊捕捉獵物。它們基本上是食腐者。吃從上方掉落的各種海洋生物的實體或食物殘渣,這樣的生活的風險和成本都比較低。尤其是當滅絕來臨的時候,食物會變得更豐富。難怪這種坐吃等死的生物5億年來一直沒怎麼進化,要知道鸚鵡螺的壽命也很長,最長可達20年,是頭足綱當中壽命最長的。
智力
曾有研究認為鸚鵡螺智力不佳,因為它們的大腦與現代頭足綱動物相比似乎要簡單一些,但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鸚鵡螺的智力也沒有想象地那麼差,它們的長期和短期記憶都不錯,只是比烏賊、章魚等略遲鈍了點,因為頭足綱的神經系統跟脊椎動物不大一樣,他們神經系統可能並不完全集中在大腦,因此不能簡單用脊椎動物的標準去衡量。當然,這個跟它們相對“佛系”的性情也有關係(顯得智力不高,但其實可能並不是看到的那麼不堪)。
第六次大滅絕——人類對鸚鵡螺的威脅一方面,人類很喜歡鸚鵡螺的殼,不僅僅因為它的螺殼又大花紋又好看,比例自然而和諧(常常被用作大自然中天然的斐波那契數列黃金比例的演示),還因為它的殼內表面的珍珠質可以用來替代珍珠,因而常常被捕殺,主要做了工藝品。
上圖:被人類製作成精美工藝品的鸚鵡螺殼。
但是因為鸚鵡螺的繁殖需要在數個大氣壓的水中進行,因此非常難以人工養殖。加之其較長的壽命,漫長的生長期,緩慢的遊速,很容易被捕捉,從而容易因為種群數量下降而面臨滅絕的威脅。雖然目前出產鸚鵡螺的主要國家以及立法保護,但是鸚鵡螺殼仍然在市場上大肆售賣,尤其是在亞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顯然人類的需求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除此之外,人類工業化帶來的全球變暖以及海水酸化也威脅著鸚鵡螺的生存,海水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使得鸚鵡螺等海洋軟體動物難以形成足夠堅硬的外殼,這將削弱它們的自我防禦能力。
最後,至少可以慶幸的是鸚鵡螺還沒有登上人類吃貨的選單,這算是不幸中的一個僥倖(但估計也有不少沒品嚐過世界的好事者在謀劃這個事吧——人類的好奇心最終殺死的是可能是自己)。
總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性質與之前幾次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是一次因地球頂級主導生物對其他生物的絕對優勢所造成,這種頂級主導生物對自然生物資源的需求逐漸逼近極限,已經使得不少無法平衡種群數量的物種滅絕。而且這次正在發生的大滅絕的範圍也是全球性的——自1970年代開始,人類已經消滅了全球大約60%的動物種群,其中不少直接滅絕。
雖說目前我們很難斷定,鸚鵡螺這種美麗而古老的生物是否能夠再次躲過這一次滅絕,但其前途堪憂。氣候變化加上人類的濫捕,任意一條都可能斷送這個物種的未來。
回覆列表
看到問題我一琢磨,還真是,鸚鵡螺這一神奇物種已經經歷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了。五億多年來,它們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雖然物種規模縮水不少,但至少挺到了今天。現在正它們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真是夠命硬……
鸚鵡螺在五次大滅絕事件中倖存是非常幸運的,我們先來看看這五次大滅絕都是怎麼回事,看看鸚鵡螺都經歷過哪些考驗。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那時鸚鵡螺是絕對的地球霸主。它們是頂級海洋掠食者,有些種類體長達到了十一米(直殼的)。這是軟體動物的時代,鸚鵡螺的天下。到奧陶紀末期,突然繁盛的植物讓二氧化碳濃度驟降,地球經歷了一次冰期。海洋封凍使得85%的生物滅絕,鸚鵡螺中的巨型種類也在其中。靠著分佈廣和種類多,這一物種沒有全軍覆沒,但它們跌下王座,再也沒能爬上來。第二次大滅絕發生在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與第一次一樣,主要表現為持續的冰期。
第三次大滅絕事件是最具有毀滅性的一次,它發生在二疊紀末期,距今2.5億年。這次災難是“複合型的多重打擊”,相當嚴重,96%以上的物種永遠消失了,包括著名的三葉蟲。聯合古陸形成導致的氣候惡化(中央區域乾旱沙漠化和季風系統紊亂)、地質活動導致的海平面反覆升降(滄海桑田再滄海,生物棲息地被破壞)、海中溶解氧被化學反應大量消耗(主要是與鐵的反應)等原因共同催生了這場災難。還有個最厲害的,地球上發現的最大的隕石坑——480公里寬的威爾克斯地隕石坑也是這個時候形成的。↓一系列災難使得鸚鵡螺種群再次被重創,只有一些生活在100至600米深水中的種類,靠極低的代謝速度和強大的適應性活了下來。
第四次大滅絕事件是1.95億年前的三疊紀大滅絕。與第三次滅絕事件類似,它表現出來的現象也是嚴重的海水缺氧。
第五次大滅絕咱們都非常熟悉,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事件。兩百萬顆“大伊萬”的威力,讓恐龍家族持續一億多年的統治被終結,至少80%的物種滅絕。撞擊導致地球陷入“核冬天”,這是一場持續了至少一年的黑夜,陸地與海洋的食物鏈均被寒冷瓦解。鸚鵡螺中,直徑超過20釐米的種類和淺層水域種類全部滅絕,一些較小的深水種類倖存下來,繁衍至今。
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正在發生,它是人類活動引發的。對鸚鵡螺來說,人類的獵捕、海水富營養化和海水酸化都是致命打擊,隨便一個都能讓本已稀少的鸚鵡螺徹底絕跡。不幸的是,這些情況都在發生。
鸚鵡螺有光亮美麗的石灰質外殼,非常適合做成高檔工藝品。這使其成為了不法分子盜獵、交易的物件。(喜歡鸚鵡螺,請購買化石製品,更漂亮↓)海水富營養化指人類排放的汙水使海水中磷元素過多,有害藻類增加,食物鏈底層被破壞。鸚鵡螺的主要食物是小魚和小螃蟹,海水富營養化將使它們數量減少,進而讓鸚鵡螺食物不足。最要命的還是海水的酸化。二氧化碳溶於水中生成碳酸,使海洋的PH值不斷降低。鸚鵡螺的外殼由石灰質構成,酸性環境下它們的殼是無法正常生長的。正常情況下海水的PH值是8.2,呈弱鹼性,如果人類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預計2100年海水的PH值就會下降到7.8甚至7.3,變成中性。真如此,鸚鵡螺、珊瑚以及海中的所有貝類螺類都將無法生存。
所以,鸚鵡螺滅絕與否的關鍵是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停止捕撈和交易、減少排汙、扭轉海洋酸化趨勢,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時救它們,否則,鸚鵡螺躲不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過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畢竟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