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話靚靚

    我來回答。

    實際上還真有三個人反對劉備稱帝。

    1.費詩,此人原本是劉璋手下的一名縣令,劉備入川時率眾來降,並且得到重用,劉備當漢中王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為將軍,關羽不服黃忠與他平起平坐,最終就是被費詩說服。

    據《三國志》記載,費詩反對劉備稱帝的理由是:天下尚未一統,聯合天下討伐曹操才是首要任務。結果劉備不但沒有聽進費詩的勸告,還說他是忤逆,將他貶到永昌為從事。(我也不懂這個位置有多低。)

    2. 雍茂,此人擔任過劉備的主簿(大概等於現在的秘書吧。),也是劉備的親信,劉備稱帝時,雍茂建議劉備廣羅人才,結果劉備以為他要反對,於是把他殺了。

    3. 劉巴,劉備稱帝時,他本想建議劉備緩稱,但看到,費詩和雍茂的下場,他選擇了沉默,並且為劉備寫了登基詔書,他本來就是一個清高自傲的人,結果做了一件委屈求全的事,第二年劉備登基,他就鬱鬱而終。

  • 2 # 亭殿閣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丕指使大臣逼迫漢獻帝禪讓,勢單力孤的漢獻帝只好同意讓位於曹丕。劉備得知曹丕篡位,又聽說漢獻帝已經被殺害,悲憤不已,憂慮交加之下,劉備病倒了,一切政務都交給了諸葛亮打理。諸葛亮與眾官商議,擁立劉備為帝,目的在於維護大漢國祚,然而劉備並不願意稱帝,拒絕了諸葛亮的勸進,諸葛亮設下一計,假裝一病不起,在劉備探望諸葛亮之時,諸葛亮再次請求劉備繼承漢室正統,劉備為了安撫諸葛亮,只好說:“等你病好了,再稱帝也不遲。”誰知道諸葛亮是裝病的,他等的就是這句話,最後劉備迫於無奈,宣佈稱帝,國號依舊是“漢”,代表繼承漢室正統。

    《三國演義》具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曹丕合理合法的禪讓得國,到了羅貫中筆下變成了篡位,而劉備割據益州,建號稱帝,卻成了繼承漢室,在正史中,劉備真的不願意稱帝麼?蜀漢真的是正統麼?

    費詩招貶

    正史中的劉備稱帝,並非被迫,而且他準備稱帝之時,不少臣子提出反對。費詩,原本只是劉璋手下小小的縣令,投降劉備以後,官位做到了牂牁郡守、諫議大夫,劉備進位漢中王之時,費詩還作為使者向關羽傳達了劉備的任命,劉備對費詩給予厚望,不可謂不重用他。但是在稱帝問題上,劉備和費詩卻發生了嚴重分歧,朝堂之上,劉備提出準備稱帝的想法,費詩立即提出了反對: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三國志

    這番話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曹丕是靠逼迫君主篡奪的帝位,因此劉備討伐他就是維護漢室。

    二:劉備不去討伐曹賊而迫不及待的稱帝,會讓天下人疑惑劉備是否真的匡扶漢室。

    三:劉邦攻破咸陽俘虜子嬰都沒有稱帝,何況如今大敵未克呢?

    費詩其實並沒有徹底反對劉備稱帝,只是覺得劉備稱帝還不到時候,如果劉備現在稱帝,“匡扶漢室”“奉詔討賊”的政治口號就是兩句笑話,他試圖說服劉備,等到打敗曹操之後再稱帝。他當時的職位是諫議大夫,勸諫劉備本是他職責所在,然而劉備不僅沒有聽從費詩建議延緩稱帝,反而以忤逆之罪名,將他貶為永昌從事,劉備這顯然是為了殺一儆百:你看我的親信反對我稱帝我都照樣貶官,何況你們呢?

    雍茂被殺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零陵先賢傳

    當時反對劉備稱帝的還不止一個人,連與諸葛亮齊名的劉巴都認為劉備稱帝是錯誤的行為,於是和雍茂一起勸諫劉備,但是劉備不僅沒有接受勸諫,反而找個藉口把雍茂殺了,同時也在警告劉巴:我欣賞你的才能所以不殺你,但是你要是再不識抬舉,別怪我無情。無奈,劉巴只得妥協,不再反對劉備稱帝。群臣見費詩被貶,雍茂被殺,劉巴沉默,知道劉備是鐵了心的要稱帝了,再也沒有人敢勸阻劉備了,然而原本準備投靠劉備的人,得知劉備殺雍茂的事,不再投靠劉備了。

    正史中劉備為了稱帝,其實是不擇手段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3 # 海佑講史

    劉備稱帝,當然有人反對了,當時不管是魏國、蜀國還是吳國,都有不少心向漢室的舊臣的。曹操稱帝,他們會反對,劉備、孫權稱帝,他們一樣會反對。

    公元221年,此時曹丕已經篡漢自立為帝,於是劉備底下群臣便上書勸他稱帝,但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有一個人站出來,直接反對劉備稱帝。在這樣一個關鍵的點上,居然真的有人如此“不識好歹”,自然而然,他也因此遭到了貶謫,並且在之後的長達15年時間都得不到重用,這個人就是費詩(注意不是費禕)。

    費詩

    費詩,字公舉(誰還不是個小公舉來著,開個玩笑),原本是劉璋帳下的綿竹縣縣令。建安17年,劉備進攻益州,費詩為人很懂得審時度勢,於是在劉備大軍逼近綿竹縣的時候,居然未動一兵一卒舉城投降,於是費詩就成為了劉備這個新老大的小弟。

    劉備雄才大略,能夠知人善任,費詩在他手底下自然也得到了高升,從一個小小的綿竹縣縣令,一路高升為州前部司馬。

    費詩向來以口才著稱,在劉備進位為漢中王之後,曾經大封群臣,封關羽為前將軍、老將黃忠為後將軍。因為關羽鎮守荊州不能分身,所以劉備便派遣費詩前往荊州,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關羽心高氣傲,對於黃忠和自己並列這件事不能釋懷,他認為自己跟隨劉備多年,立下汗馬功勞,豈是一個半路投靠的老將黃忠可以比的了的?

    關羽大怒道:“大丈夫怎可與老兵同列。”如果換作是別人,或許會被關羽這種氣勢所嚇到,很可能會把這件差事辦砸,但是費詩頭腦靈活,口才又極好,他勸關羽道:“自古以來,建立大功業者,都不會只任用一種人。當年高祖劉邦給予韓信和陳平更高的爵位,而自幼就與其有交情的蕭何、曹參的官職卻要低一些,也未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所怨言。漢中王之所以給黃忠如此高的官職,還不是因為他的功勞?你與漢中王乃是一個整體,憂樂共享、禍福同當,豈是一個官職就可以衡量你在漢中王心中的地位呢?所以,我覺得你不應該在意官位大小和俸祿高低,趕緊回去就任,才能避免日後惋惜悔恨,更不要因此傷了漢中王的心。”

    關羽聽到這話之後,十分受用,於是便接受了前將軍這個任命,從此更加上心的為劉備守好荊州。

    公元221年,因為關羽已死,劉備急於伐吳,而且這時候曹丕已經篡漢,所以劉備就有了稱帝的野心,當時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贊同劉備稱帝。但是有三個人不同意,其中就有費詩,費詩在給劉備的上書中直言,現在蜀國實力尚弱,而且劉備僅僅佔據巴蜀之地,尚且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況且劉備原本就反對曹操父子的行為,但是如今竟然要做和曹操父子一樣的事,這會極大的損壞劉備的好名聲。

    很顯然,劉備這個時候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根本聽不進費詩的忠言勸諫,甚至還對費詩起了厭惡之心。劉備如果稱帝的話,朝中大臣自然隨之水漲船高加官進爵,費詩不同意劉備稱帝,則損害了朝中大部分人的利益,於是費詩便被劉備貶到了永昌郡,擔任一個沒有實權的小官。同年,劉備稱帝。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掌朝政,諸葛亮很賞識費詩的才能,在南征四郡之時,諸葛亮把費詩留在身邊作為參軍,但是耿直的費詩又在這個時候引起了諸葛亮的不快。在策反孟達一事上,諸葛亮和費詩有了不同的意見,諸葛亮為了北伐順利希望爭取到孟達作為外援,但是在費詩看來,孟達為人反覆無常,實在不應該爭取他,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沒有聽從費詩的意見,從此也讓他和諸葛亮的關係變得僵硬起來。

    一直到諸葛亮死後,蔣琬當政,費詩才迎來了他政治上的春天,但是此時他已經在小官位上呆了15年,把大好的青春都浪費在了一個閒職上,實在是令人惋惜。但是,也可以說費詩是幸運的,如果他的主公是曹操,也許這一句話就能要了他的命,所以費詩能夠安享晚年,也應該感謝他當初的選擇。

  • 4 # 大鍋故國神遊

    有沒有反對劉備稱帝的人,答案是當然有。

    曹魏方面,當然自不必說。

    東吳方面,孫權在劉備稱帝時,連他的漢中王身份都沒有承認,遑論稱帝?

    再來看看蜀漢內部:

    1 公開反對的,只有費詩一人。

    2 建議暫緩的,劉巴和雍茂。

    3 表面支援,而私底下非議的,那就多了,杜瓊、何宗、周巨等人,當然還有那位——樵周。

    從費詩本人的經歷來看,他是劉璋手下最早投降劉備的那一批人,應該說對劉備本人還是認同的,費詩反對的劉備稱帝的意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

    “後群臣議欲推漢中王稱尊號,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羇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遷部永昌從事。”

    從費詩的論述來看,他並不是真正反對劉備稱帝,他提出反對意見的核心觀點是,劉備應該先討伐曹魏,並且以漢高祖劉邦的事蹟作為例子,當初劉邦破咸陽而滅秦,尚且“尤懷猶豫”,劉備在討賊興漢的事業上 ,顯然還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不應該急著稱帝,應該暫緩。

    費詩的結局還不算太差,只是貶官到永昌郡。

    根據《零陵先賢傳》的記載: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

    按這個說法,劉巴和雍茂都建議過劉備暫緩稱帝。劉巴沒有受到任何處理,但是劉備找茬把雍茂殺了。

    李清植認為劉巴在劉備稱帝的活動中,起草了各種文誥策命,所以推測這段記載完全是道聽途說,不足為信。這就是所謂的“凡諸文誥策命,皆巴所作,則先主之稱尊號,巴亦未以為非也。《零陵先賢傳》蓋剿敵國謗誹之辭,亦不足信。”呂思勉先生也持同樣的看法,但是我覺得從劉巴的經歷來看,對劉備稱帝基本的態度還是牴觸的。

    最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當鄧艾兵臨城下時,正是在樵周的力勸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滅亡。

  • 5 # 簷雨階苔

    有人反對劉備稱帝,而且還是蜀漢大臣,此人就是費詩。其實費詩是認為劉備稱帝過早,建議劉備統一天下後再稱帝。

    費詩反對劉備稱帝

    公元221年,蜀漢成都王宮,群臣齊聚一起,商議擁立漢中王劉備稱帝。就在前一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的訊息傳來,群臣在大罵曹丕國賊之餘,也覺得蜀漢也不能落後,應該立劉備為皇帝,身份不能低於曹丕。

    群臣拜見劉備後,苦口婆心地勸諫劉備登基稱帝。劉備心裡樂開花,但臉上是一副難為情地樣子,表示辭讓,不肯答應。

    諸葛亮見狀,上前對劉備說:“以前吳漢、耿純等人勸世祖(劉秀)稱帝,世祖前後辭讓了四次,耿純進言說:‘天下英雄都希望您當皇帝,如果您不答應,眾人就會各自離開,另尋明主,不會輔助您了。’世祖感悟,於是答應了眾人。如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乃帝室後裔,現在稱帝是應該的。何況那些勞苦功高的人,也希望由此得到封賞。”諸葛亮說完,群臣也隨之附和。

    這時,群臣中走出一人,正是費詩。費詩是益州人,劉璋時期為綿竹縣令,後來歸降了劉備。費詩遞上一封奏疏給劉備。劉備開啟一看,只見奏疏上寫道:“大王因為曹操父子逼迫天子、篡權奪位,所以召集眾人,興兵討伐漢賊。如今漢賊未滅,大王卻自稱皇帝,臣擔心會讓眾人疑惑。當初高祖(劉邦)與項羽約定,先滅秦國的人做咸陽王。等到高祖滅了秦國,卻依舊有推讓之心,況且如今大王連大門都沒出,就想自立為帝嗎?臣愚鈍,真的認為大王不應該這麼做!”

    劉備閱完奏疏,又驚又怒,將費詩貶官。劉備為何如此驚怒?原來,劉備有意稱帝,但不能由他本人宣佈,那樣會顯得他貪圖皇位,有損他謙讓仁德的形象,會喪失民心。所以,劉備希望由群臣勸諫他稱帝,然後他先謙讓幾番,最後再順從眾人,這樣才完美。劉備以為群臣都能察言觀色,揣摩聖意,不曾想費詩卻站出來反對他稱帝。

    若是費詩沒有體察劉備的心意,反對那些勸劉備稱帝的人也就罷了。可是,費詩的奏疏揭露了劉備想當皇帝的意圖,卻仍然而站出來反對。雖然費詩的話已經相當委婉了,可是劉備覺得還是很難聽。所以劉備才會如此驚怒。

    其實,這場政治風波的焦點在於什麼時候應該稱帝,是在統一天下前,還是在統一天下後?諸葛亮用劉秀的事蹟來舉例,認為統一天下前應該稱帝。費詩用劉邦的事蹟來舉例,認為統一天下後應該稱帝。

    諸葛亮認為,天下紛亂,士人輔佐明君,求取功名利祿。如果劉備不稱帝,沒有滿足眾人的期望,那麼人才都會離開,去別處輔佐君主。當初,劉秀割據河北,在群雄並立的情況下登基稱帝,之後花了12年才統一天下。諸葛亮希望劉備效仿劉秀。

    費詩則反對劉備現在稱帝,因為他認為時機未到,現在劉備還沒有擊滅曹操父子,不應該稱帝,等到劉備擊滅曹操父子後,就可以稱帝了。當初,劉邦就是在擊滅項羽、兼併天下後才稱帝的。費詩希望劉備效仿劉邦。

    顯然,劉秀稱帝的故事更符合劉備心意。而費詩用劉邦稱帝的故事阻止劉備稱帝,既忤逆的劉備的心意,也讓劉備非常難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種植季節到了,可是天干一直不下雨,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