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漢字古文字的「臣」的確就是一隻豎起來的眼睛,而且一看即明。

    下面是漢字「臣」的「甲、金、篆」三體:

    古文字的「臣」與殷商的出土文物上人的眼睛高度一致,比如殷墟婦好墓的跽坐人偶:

    看考古報告上更清楚的拓片,就可以看出眼睛的細節:

    放大看對比看:

    以上圖片引自:殷墟婦好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1980),頁153所以,漢字【臣】是「豎目」是毫無疑問的。那古人為什麼要「豎目」表示「臣服」「臣下」和「臣屬」呢?

    先看《說文》的分析:

    《說文》: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就是說許慎認為「臣」是象形字,像人的「屈服之形」。但是「豎起來的眼睛」怎麼能看出「屈服之形」呢?郭沫若先生在論文《釋臣宰》一文中指出【俯首則目豎】:

    古代的奴隸對主人彎腰低頭的時候,眼睛看起來就是豎起來的,所以,古人以此取像表示「屈服、臣服」,或者表示名詞「下臣、臣屬」等等。

    引自:《古文字詁林》,李圃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 冊,第 521頁

    【俯首則目豎】如下圖所示:

    圖引自:李樂毅,漢字五千年. (2002). 漢字演變五百例.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殷周時代是封建社會,郡縣制統治技術還不是很普及,封建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之一【家國同構】,所以,【臣、宰】其實就是【家臣】,在商代當時的地位並不是很高,但是這種稱謂一直被延續下來,也就是帝國時代「大臣、宰相」這樣的高官。

    那麼,郭沫若先生的這個說法似乎有一定道理,與《說文》的解釋也很符合,但是,總覺得那麼一點牽強,為什麼?第一,「俯首豎目」不是很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

    低頭的時候,眼睛豎起來嗎?完全不明顯,

    恐怕就是蒙古症患者也不可能豎起來。

    第二,「俯首豎目」太過於牽強。

    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產物,一定是要讓人一看即明,所以漢字取像一般都是是典型態和常態,。

    凡是《說文》中解釋漢字的造字意圖「曲折隱晦」,基本上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做不到察而見義,會意即明,就可能是有問題的。

    何況《說文》並有說「豎目」表示「屈服之形」。

    第三,「俯首豎目」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文獻可以佐證。

    除了郭沫若的解釋,我個人暫時沒有看到任何古代文獻支援這種說法,

    清人段玉裁的註解是從讀音方面進行解釋的,「牽、臣」疊韻,「臣」是「牽」的本字。章太炎也持這種看法。

    牽也。以曡韻釋之。春秋說、廣雅皆曰。臣、堅也。白虎通曰。臣者、繵也。屬志自堅固也。第四,「臣」的豎寫,完全能夠從殷周古人的書寫載體和書寫習慣很好的解釋,並不需要訴諸「俯首豎目」這種牽強的解釋。

    在以前的回答中我多次強調,殷商時代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主要的文字載體是竹簡,有一串證據鏈可以證明。

    其中有一個間接證據就是很多象形漢字,都是都寫成直的,如「車、魚、虎、馬、犬、豕」。

    因為上古時代寫文章也好、記事也好,先將文字寫在一片片的竹簡上,然後再將竹簡編起來成為冊。

    其實,這跟竹簡是「縱向纖維」有關,順著纖維就很容易裁剪成一片片的下小長條,而橫切纖維就比較難了。

    一片片的竹簡是很窄的,一些過寬的象形漢字就只能寫成直的,不然竹簡就寫不下,

    如以古文字「馬、虎」和「臣」所示:

    甲骨文的卜辭絕大部分是用豎寫,即便沒有竹簡寬度的影響,也將竹簡上的寫字習慣反應到了甲骨刻寫上。

    (當然,這只是證據之一,商代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和簡牘,有一連串的證據,可以去看我前幾天的回答)

    第五,「臣」字不光是隻有豎目一種字形,也有橫寫的。

    另外,有些古文字的「臣」並不完全是豎寫的,比如:

    所以,「俯首豎目」為「臣」無論從哪一點看,都是非常牽強的。沒有文獻佐證,而且沒有辦法解釋橫寫的「臣」字。

    ------------------------------------

    那麼,「臣」的造字本義到底是什麼?解釋漢字字源,形、音不可偏廢,如果意義上很牽強,很難說通,你就要考慮從讀音上切入。其實,從讀音解釋,完全就很好解釋,「臣」就是一個假借字。「臣」是「瞋(chen1)」的本字,本義就是一隻睜開的眼睛,《說文》的解釋:張目也。

    借【臣】表示【屈服】,但【屈服】之意反而更常用,就佔據了這個字。

    於是又為本義造了一個形聲字【瞋】。

    在訓詁學中稱之為【久借不歸,鳩佔鵲巢】。

    古文字中「目、臣」當做偏旁部首可以通用不分:

    比如:「見」字用的「橫目」:

    「望」的古文字用的「豎目」,也就是「臣」:

    「相」按道理應該使用「橫目」,但是,來了個「不橫不豎」的「45度角仰望星空」:

    開玩笑,其實「相」字「橫目」和「豎目:臣」都用過:

    (引自: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頁280)所以,這些證據無一不是表明【臣、目】共取一象,造字本義就是「睜開的眼睛」,並不是「俯首豎目」為「臣」。「屈服、臣服」的意義太過於抽象,所以,古人就借用一個同音字「臣」來表達。【目、臣】兩個字同取一個象形:眼睛,以橫和豎區別。這在漢字古文字中很正常。

    比如:

    「表、裘」都取像於動物毛皮,外面有毛。

    「自、鼻」都取像於人的鼻子之形。「王、鉞」都取像於斧鉞之象形。另外,要注意的是「古無舌上音」,「臣」的上古讀音類似「田、顛」。

    今天福建人讀「陳」如「田」就是古音的遺留。

    「臣」的後起字【瞋(chen1)】是用「真」表聲,在另一些漢字如「滇、顛」中,也是「真」在表音。不過是「真」的古音表音。

    --------------------------------------------------------------

    綜上所述,以「音」釋「臣」字則渙然冰釋——1、「臣」,象形字,象「一隻睜開的眼睛」之形。2、之所以寫成「豎目」,是因為竹簡這種書寫載體形成的書寫習慣:過寬的象形字都是豎寫。,但也有少量橫寫。3、「臣」假借表示「臣服、屈服」。引申表示「臣屬、臣下」,是殷周時代家臣。4、郭沫若的「俯首豎目」說法流傳很廣,但不怎麼靠譜,目前學界已經將其拋棄。

    但注意:我並不是說郭沫若徒有虛名,不是黑郭沫若,郭沫若是絕頂聰明的人,甲骨四堂之一,學術成績有目共睹,但他也不是神,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所以,還是那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既不能「全信書」,也不能「不信書」。任何資訊都需要審辯、核實再接受。5、其實,學界對釋【臣】有多種說法,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綜述,我之所以取【臣、瞋】為古今字的說法,是因為符合【奧卡姆剃刀原則】:最少假設,簡潔有力。

  • 2 # 地獄少女5188

    甲骨文臣字形,像一隻豎立的眼睛。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豎立的位置,字形表示屈從之義。本意:男性奴隸。甲金文為“目”,豎立之形,像人張大眼睛,怒目而視。後假借為奴隸,臣子。

    這個古文字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化石,是民族歷史的載體。這種書寫方式深深體現著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尊卑思想。

    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書寫漢字用於記錄和交往,是十分普遍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

    文字不僅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更是思維的外化。它可以透露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社會關係和價值觀念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內涵。古人透過對天地鳥獸等外界事物及對自身的觀察、模擬而創造出生動、直觀、形象的文字元號。

    而象形的臣字,刻畫了物質的形態。古象形臣字,透過對複雜形象的特徵部分進行提取來代表或者突出這一形象,這體現了抽象思維能力。因為完整的刻畫一個人太過於繁瑣。把最特殊的一部分表示出來,對其他不重要的部分則可以省略。這樣複雜的文字就得以簡化或者重點特徵就得以突出。

    同樣,我們還可以分析出古代的生產關係,社會建制和生活方式。

    臣是古時候士大夫的自稱,可它最初就是一個眼睛。有人說臣是表示生氣時候的眼睛,因為這個眼睛的眼珠瞪得特別大。可更多人認為,臣是表示往下看的眼睛,當人們低下頭的時候,眼睛看起來也是豎著的。臣也就是表示對方順從、低下頭。金文裡的臣字和甲骨文差不多,篆文裡,把眼睛的形狀稍做改變,臣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 3 # 鷹x眼

    古代漢字,博大精深,象形合一,一字多用,為避免"魚″"目″混珠,看似相同的字,在不同場合略作調整,字意就會大變。其實在古代,象眼睛的字很多如"魚,目,月,臣等,只是用的地方表達的意思不一樣。

    所謂"臣″即文武大臣,臣民,臣子也,古人表達的意思就是"臣服″"服首稱臣″,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那麼我想"臣服″不"臣服"古人是用眼睛觀察的,所以"臣″象豎起來的眼睛也不奇怪!

  • 4 # 嚴師說字

    臣(誠仁切chén)的甲骨文字形象一隻豎立的眼睛形。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低頭側視的豎立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從之意。楷化後,臣是由橫“一”、豎折“”和橫目“罒”的拆分變形組成的字。上橫“一”表示閉眼時的眼眶線;“”表示圓或弧,這裡表示眼睛睜開看到的圓形的眼珠;中間是橫目“罒”中的兩豎分置於上下,指示人一旦當了臣子,眼睛要仰觀君主的臉色,下視老百姓的疾苦,眼中就沒有了自己。臣的讀音是借誠(chéng)和仁(rén)的切音(chéng+rén)表示臣子要對君主忠誠,對老百姓要仁愛。

    臣的本義由甲骨文指奴隸衍化為楷體表示從政的官員。引申為1.男性奴隸,如臣妾(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僕)、臣御(臣妾僕御)、臣宰(本指奴隸,後亦以稱輔佐帝王的臣佐);2.國君所統屬的眾民,如臣庶(臣民)、姓(群臣百姓);3.君主制時的官吏,如臣門如市(形容官宦門下鑽營者極多,竟像集市一樣熱鬧)、臣下(臣子,君主制時代的官吏)、臣人(臣下);4.君主制時的高階官員,如大臣、忠臣、奸臣;5.古人自稱;6.古代大臣對君的自稱,如臣下(古時官吏對君主的自稱);7.對父的自稱,如: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史記·高帝紀》;8.對一般人的自稱,表示自謙;如: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史記》;9.役使,如臣虜(奴役,役使);10.臣服,如臣優(聽命於人或屈服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禮聽命行事,相當於臣服);11.指為臣,作臣子,如臣仕(為人臣而任官職)、臣臣(為臣者盡為臣之道)。

  • 5 # 魂舞大漠

    君君臣臣,是孔子所倡導的封建秩序,是呀,君其不君,臣其不臣,還不亂了套嗎?天生有尊卑,陳勝一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孔子因此受到後世追問,然而,夫子又道,“君子使臣以禮,臣君以忠”,“為政以德”方為“天下有道”,這樣天下才不會亂,這才是孔子的完整意思。說臣字,我們看到,在甲骨文中,正像一隻手腳被縛,任人驅役的傭人,只是那眼睛突突著,有不服之狀,瞋目而視,噫,這還是為臣的模樣嗎?

    臣字本來。沒準此字還真道出了天下的另番道理,如果為君不君,那麼為臣也可以不臣的。明末大將洪承疇大門口有聯雲,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及降清,有人在其上下聯後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以諷刺他不事臣節,可是崇禎實在也算不得什麼好皇帝,所以洪承疇投降也算不得什麼。天下重節義,似乎只有殉節一途,就乖離了臣字本義。臣如果只是這樣俯首聽命的臣,面對無道昏君,就不免苦了天下蒼生。臣不臣的,還在於王道而行,君行王道則臣心屈服,這就是造字者的良苦用心。

    平民亦稱臣。不專指官吏,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大,皆是王下的百姓。自謙為臣,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有示好之意,如“臣少好相人”。此字用途非常廣泛,有古文中常見各種用法,不只名詞,亦為動詞,如臣服,臣虜,不臣,力臣,臣臣等。現在不論名詞還是動詞用法少了,好像此字專指官吏,就誤會了造字者本意,不見了原字意思。

    一文天下。現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只有一個漢字系統,過去埃及希臘,包括印度都有,早就絕跡不見。使用漢字大系統的,如日韓,如果拋棄漢字不用,甚至名字都難辦。於中國之內,漢字簡化,方便了書寫,對原字意思變得不好理解,所以我們今天仍在學習文言文,這有助於理解漢字原意。有意思的方塊字,不只是一種語言,開創了幾千載文學長河,留下鉅著皇皇,並在當世被髮揚光大,本身具有藝術性,深得書法者喜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蒙恬實力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