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鳴讀史
-
2 # 容我漫溯
韓信被後人譽為“兵仙”,極擅奇謀。背水一戰,作為韓信指揮的一場經典戰役,以其兵出詭道、以少勝多流傳至今,至今被人廣泛引用。
背水一戰到底是哪一戰這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204年,也就是劉邦接受項羽漢王封號的第三年。劉邦已經在韓信的勸說下潛出關中與楚決裂全面開戰,這時已經是在滎陽吃了大敗仗之後。
漢政權改變了作戰方略,決定先行瓦解西楚的盟軍力量併吞食其勢力範圍。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率軍攻滅了魏豹,東出井陘直奔趙國。背水之戰便是韓信率領的漢軍與趙王歇與陳餘之間的作戰。韓信進攻,趙歇防守。
井陘是哪裡,又是背的哪一水井陘口位於太行山中段,列屬太行八陘,是華北平原連通黃土高原的要道之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韓信伏魏後,並沒有由北向南長趨北上正面進攻趙國,而是東出太行井陘口,直接搗入敵腹,不可不謂兵行險招,這也是韓信兵少、輜重不繼問題產生的原因,奇兵以出奇致勝,肯定在穩妥、周全上做了犧牲。
至於背的哪一水,有很多人認為是黃水即黃河。然而我們雖然知道黃河在歷史上曾經數次改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從未沿太行並流北上繞行井陘口一帶。韓信穿井陘口東下太行,不久便遇到了前來阻截的趙軍。這樣推測,交戰地點距離井陘並不會太遠,所以我認為此水非黃水,應該是當時流經該地的一條不名河流。
背水是策略,偷營是關鍵趙軍集結兵力號稱二十萬,並駐紮列陣於才出井陘不遠的漢軍必經路線前方,大體戰略並無過錯,而陳餘全面出戰的決定也中規中矩,畢竟漢軍遠奔,糧草後勤必定存在問題,兵力遠遜且無城可據。李左車的計策卻更好:正面堅守,奇兵截糧。韓信事後極為重視對待李左車,也說明此計對韓信造成了很大的顧慮。
事實上孤軍深入最忌戰線拉長,可以參考諸葛亮五出歧山時司馬懿的戰略。陳餘全力出戰的選擇徹底放下心來。一方面韓信將主力列於河岸結陣,一方面派遣生力軍迂迴潛入敵左。
很多朋友認為,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激發士兵的鬥志是取得勝利的原因。NO!幾萬漢軍陸續從井陘口走出來的那一刻,他們便沒有退路了,士兵不知道,韓信知道。此時面對多於已方近五倍的力量,贏面相當小。而那迂迴潛入敵後的兩千人馬,才是成敗的關鍵。最大程度的將所有敵人從大本營裡引出來、盡最大努力拖住敵人,是背水結陣的真實意圖。看似違背兵道近乎愚蠢的背水面敵行為,以及前鋒接敵後的敗退,讓陳餘終於決心全線傾巢出擊,隨後戰鬥膠著、伏兵佔營——韓信的戰略目標實現了。趙國兵敗,韓信勝出。
反過來說,靠五六萬人置之絕地的拼死戰鬥,不可能戰勝全面動員的二十萬趙軍,事實上也是如此:經過持久的激烈戰鬥,趙軍察覺不容易取勝想要退回營壘,並不是吃敗仗被追殺,不過此時才發現營壘已經換了主人,他們已經無處可去了。如果沒有那支奇兵的部署,恐怕這幾萬人最後落得拼盡血肉,也是以漢軍的失敗告終。
番外這場伐趙之戰的雙方主要力量,漢軍的張耳、趙軍的陳餘,原先是埃過命的忘年交好朋友,同時投奔陳勝起義軍發跡,後來因為一系列的齷齪而分道揚鑣淪為仇敵。陳餘於此時戰敗被殺,張耳到了漢朝立國得封趙王。
-
3 # 史公子
韓信,西漢的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而且韓信還是“兵權謀”的代表人物。
韓信背水一戰是和張耳想要突破井陘口,去攻打趙國,趙國李左車在井陘口埋伏,可是統軍大將陳餘是一個和趙括一樣人物,擅長用紙上談兵。而且當時韓信示弱,,用敗兵之計引誘趙軍到河邊陣地,漢軍重整旗鼓大敗趙軍,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背水一戰可以成功,因為敵軍主將不懂軍事,二是用小規模士兵誘敵,而自身大軍以逸待勞,三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讓士兵只能死戰。
這就是韓信在背水一戰中可以以少勝多的原因。回答完畢,
-
4 # 文史漫讀
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楚漢爭霸第三年十月份,韓信率領兩萬餘兵力,由西過太行山脈,攻擊河北平原的趙國。
趙國得知漢兵來犯後,在井陘口擺開陣勢,井陘口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趙國統帥陳餘率領大軍十萬有餘,號稱二十萬,決心在此打一場勝仗。
趙國名將李左車向陳餘建議:出奇兵襲擊漢軍糧食補給部隊,陳餘想徹底打場勝仗,認為趙國是堂堂的王者之師、天下義軍,不可用陰謀詭計,因此,沒有接納李左車的建議。當韓信得知陳餘拒絕李左車的建議後大為高興,在離井陘口三十里地方,停軍駐營,準備戰鬥。
當夜,韓信下令兩千輕騎兵組成突擊部隊,每人拿一支漢軍的赤紅色旗幟,由小路攀爬到山頂,埋伏在可以看到趙國軍隊的高地上。他指示突擊隊的指揮官:明日大戰時,我軍由於勢弱,接觸戰不久便會撤退向河邊。趙國大軍看到我軍撤退,必會全軍盡出追趕,因此關口的守軍不多。到時候你們立刻率突擊隊攻打關口,拔下趙軍旗幟,全部以赤紅色的漢軍旗幟代替之。黎明時刻,韓信親率萬人兵馬在河邊佈陣。陳餘得到報告後從關口遠眺漢軍陣式,嘲笑韓信根本不懂兵法,堅信趙軍必勝。
天亮時刻,韓信升起將旗,親自率領先鋒軍團,大聲擂鼓,以方陣向關口進攻。陳餘求勝心切,立刻親率大軍,全部出擊。此後,敵眾我寡,韓信下令火速退回河邊的陣營。趙軍隨後追趕,直接攻擊河邊的漢軍。韓信退入陣營中,指揮反擊,戰況異常激烈,但是,趙軍長時間內無法打敗漢軍。最後,陳餘急紅了眼,下令留守關上守軍全部出動,加入戰局,漢軍已無退路,全力背水死戰。
此時,埋伏在山上的漢軍突擊部隊乘機攻入趙軍關口,拔除所有趙旗,換上二千支赤紅色的漢軍旗幟。和漢軍激戰的趙軍發現關口山上全是赤色旗幟,關口營寨已為漢軍所佔,認為漢軍已侵入趙境,前線趙軍歸國不得。更有傳言說趙王已向漢軍投降,趙軍士氣崩潰,紛紛逃散,趙軍大敗。結果,陳餘死於亂軍之中,趙國殘軍全部投降。
韓信自小熟讀兵書,在多次實戰經驗的磨練中,逐漸成為一位超級優異的戰術家,他心思細膩,頗富思考能力,深知兵法上說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的道理。因此,韓信在面對人數和力量數倍優勢的趙軍,分析了自己的弱勢和對方的強勢,採取必要的策略和冒險策略,準確對敵方進行打擊。他所採用的背水奇陣,也是利用人類求生懼死的自然心理,準確抓到關鍵一刻的人性,因而獲得了幾乎是不可能的勝利,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
5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韓信秦末漢初三傑之一,一代兵仙、戰神,一生未逢敗績,是漢朝開國巨勳,沒有韓信,劉邦一生未必能開創的大漢王朝!
韓信已故幾千載,但有關他的傳奇的事蹟流傳至今,在中國就有很多與韓信有關的成語典故!如跨下之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千金酬漂母、背水一戰等。
背水一戰是韓信一生中經典戰役之一,用韓信的話說“這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斷了士兵的退路,無處逃散,必拼死一戰!
韓信的背水一戰,能以少勝多,關鍵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趙國統帥是個死讀兵書的刻板書生,信奉儒家學說,不懂也不會用兵法詭計也,常自宣正義之軍不用行欺騙詭計之術,照兵法上說兵力十倍於敵就可以包圍他,超一倍就可以交戰,趙軍在井徑口聚集二十萬大軍,而漢軍只有幾萬,於是拒絕了副將李左車計謀,派一支三萬餘人的奇兵奇襲韓信後方糧草,主張主帥陳餘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不戰,難而,一意孤行自大的主帥陳餘拒絕了副將李左車計策。
其次,在背水一戰前,韓信對敵軍主帥有過了解,並進行過周密的部屬。
韓信在得知陳餘拒絕李左車的計謀後大喜過望,瞭解趙軍主帥陳餘存在輕敵,急於決戰的心理,才敢領兵進入井徑狹道。
在距井徑口三十里紮營,韓信半夜挑出兩千輕騎兵,令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秘密從小道上山,隱蔽山上注視趙軍動向,一旦趙軍傾巢出動之後,立即奪取趙軍營壘,抜掉趙軍所有旗幟,豎起漢軍旗幟。
最後,韓信帶領近一萬多人在沿著河岸背水擺下陣勢,這是兵家大忌,趙軍主帥見韓信如此擺陣,大笑韓信不懂兵法,心理更加輕視韓信。
兩軍交戰,韓信假裝不敵,丟下旗幟,朝河邊漢營敗退,趙軍主帥見此,哪肯放過,下令全軍追擊,傾巢出動,然而,漢軍背水擺陣,無路可退,維有回頭拼死一戰,這時,韓信隱蔽山上的二千輕騎兵奇襲趙營,輕而易舉奪取了趙營,抜掉趙軍旗幟,豎起漢軍旗幟。
趙軍見與漢軍久戰不下,無法取勝,正欲退回趙營時,見營壘已落入漢軍之手,到處是漢軍旗幟,認為漢軍已攻佔了趙國,俘虜了趙王,軍心大亂,趙軍將領再也無法穩定軍心,四散而逃,韓信見此趁勝追擊,趙軍大敗。
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這需要主帥決一死戰的決心與勇氣,破釜沉舟的魄力,成敗在此一舉的雄心!
-
6 # 山海史經
韓信為什麼能贏?因為他是韓信呀!好吧,這個答案還是請韓信同學來回答。
根據《資治通鑑》第十卷·漢紀二的記載,在此次打勝仗的慶功宴上,諸將領請教韓信此次取勝的原因時說:“兵法上提出:‘布軍列陣要右邊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邊臨水。’而這次您卻反而讓我們背水佈陣,還說什麼‘待打敗趙軍後再會餐’,我們當時都頗不信服,但是竟然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呀?”韓信說:“這戰術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過你們沒有留意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所率領的並不是平時訓練有素的將士,這即是所謂的‘驅趕著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戰’,勢必非把他們置於死地,使他們人人為各自的生存而戰不可;倘若給他們留下活路,他們就會逃走了,那樣一來,難道還能夠用他們去衝鋒陷陣嗎!”將領們於是都心悅誠服地說:“對啊!您的謀略的確非我們所能比呀!”
背水一戰,就一定能贏麼?還要結合另外一場背水一戰,一起對比來看。彭城之戰,劉邦也是背睢水一戰,卻被楚軍驅趕入水,傷亡慘重。韓信軍隊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劉邦軍隊置之死地而後死。
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因為韓信背水之戰,趙國軍隊出城迎戰,知道進可攻,退可守,懷著權宜之心,沒有生死以赴的信念;而韓信軍孤軍水邊,敗就必死,毫無旁顧之心,此信之所以勝也。而劉邦彭城之戰,深入楚國首都,還酒宴高會,士卒安逸散漫,沒有強烈的戰鬥之心,但奇襲而來的項羽楚軍,有著強大的威勢卻失去了都城,士卒一個個都義憤填膺,急迫的要救國赴亡,旦夕都不願耽擱。而且韓信背水一戰選精兵守,而趙選二心之兵攻;項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兵應。
表面看起來一樣的事情,結果完全不同,其實是內在情理也不一樣。
回覆列表
韓信的背水一戰是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背水一戰的背景: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爭霸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韓信奉命開闢北方戰場,他在順利滅了代國後,帶領三萬軍隊進攻趙國,趙軍主帥是陳餘,他率趙國二十萬大軍在地勢險要的井陘口阻擊韓信。
陳餘的謀士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很有謀略。他認為漢軍遠道而來,軍中必定缺糧。於是李左車向陳餘獻計:由李左車帶領三萬人馬從後面斷絕漢軍的糧道,陳餘在井陘口堅守不戰,不久韓信必敗。但是主帥陳餘自恃兵多地險,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背水一戰的過程:韓信到達井陘口後,先挑選了二千名騎兵埋伏到趙軍營地的側翼。再命令一萬多名士兵背靠大河,擺出決戰的陣勢,最後自己率領剩下計程車兵主動向趙軍發起進攻。
一接觸趙軍,韓信馬上命令軍隊後撤,同守在河邊的軍隊會合在一起,趙軍憑藉人多勢眾,向漢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漢軍退無可退,不得不以命相搏。
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趙軍見一時難以取勝,就準備先撤回營寨,回頭一看,頓時傻眼了,原來埋伏在趙軍側翼的二千漢軍騎兵,趁趙軍全軍出擊後方空虛之際,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了漢軍的旗幟,所以趙軍計程車兵以為營寨被劫了,紛紛亂作一團,四散逃命。
背水一戰的結局:漢軍乘勝追擊,殺死了趙軍主帥陳餘和趙王,一舉殲滅了趙國。
背水一戰的啟示:由於韓信背水一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後人也紛紛仿效,但是大多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呢,因為韓信的背水一戰沒有看上去這麼簡單,它只是韓信整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第一環:命令士兵主動進攻後馬上後退,途中故意丟棄戰鼓戰旗,讓趙軍士兵去爭搶。這樣做的目的是麻痺敵人,打亂敵人的進攻隊形。
第二環:進攻的部隊退到河邊,合兵一處,變攻為守,佔據主動。置之死地而後生。
第三環:讓騎兵趁虛調換敵營的旗幟,渙散敵軍的戰鬥意志,最終擊破敵軍的心理防線。
每一場戰爭其實都是人性的戰鬥,只有洞察人性才能利用人性。背水一戰就是激發了自己軍隊人性的最大潛能,而利用了敵人人性的弱點取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