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艾葉

    茯苓野生於中國和美洲,大洋洲,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其中中國分佈有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人工大量栽培的則有湖北,安徽,河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省份。

    早在一千多年前安徽的金寨,嶽西等地己有人工栽培,有史料記載,絕大部分地區栽培是由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傳授移植栽培的,老法松蔸栽培法一直延傳到現在。

    茯苓以前因栽培地不同,都帶有地方性名稱,產福建為閩苓,安徽為皖苓,雲南為雲苓。其化學成分實質一樣。

    化學成分,含茯苓多糖,茯苓酸,塊苓酸,齒孔酸,松苓酸,麥角甾醇等。

    其中,以舊法茯苓直接於幹松蔸栽培出的茯苓含麥角甾醇含量為0,063%,還原糖為3,56%,以新法菌種段木栽培的茯苓含麥角甾醇含量0,053%,還原糖含量為3,72%,兩者含量相近。

    藥理比較,用家兔進行慢性和急性實驗的結果表明,新法生產的茯苓與老法生產的茯苓均有利尿作用,而且兩者利尿作用差別不大。

    藥理歸總,有利尿作用,是鉀鹽以外的其他成分作用,與影響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有關,能使玫瑰花結形率及植物血凝素誘發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上升,此外有抗腫瘤,保肝,促進造血功能,鎮靜,降血糖等作用。

    中醫上認為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塘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方選

    1,小便不利,水腫腹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2,脾虛食少,便塘洩瀉,茯苓,山藥,白扁豆,桔梗,蓮子。

    3,痰飲內蘊,頭眩心悸,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茯神(新法栽培無此味),人參,遠志,石菖蒲,龍骨。

  • 2 # 中醫藥養生匯

    茯苓 

    【科屬與別名】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處方名: 茯苓、白茯苓、雲茯苓。

    主產安徽、湖北、河南、雲南。

    茯苓寄生在赤松或馬尾松等的樹根上。外皮部稱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紅部分稱赤茯苓,內層白色部分稱白茯苓,菌核中間抱松樹根而生者稱茯神。中醫過去曾分為四味藥。據說現已合併都作為茯苓一味藥。

    硃砂拌茯苓名朱茯苓,由於硃砂為汞類藥,有毒,已淘汰。

    【性味、功效與主治】

    味甘,性平。功效: 利水化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溼停滯;食少悶脹,噁心、大便溏薄;痰多咳嗽;以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傳統方劑】

    (1) 五苓散(《傷寒論》) 茯苓、豬苓、桂枝、白朮、澤瀉,治療水腫,小便不利。

    (2) 茯苓湯(《原病式》) 茯苓、白朮,治療溼瀉。

    (3) 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治療痰飲病。

    (4) 其他 在許多著名的各類古方中都有茯苓,如二陳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五皮飲、胃苓湯、防己茯苓湯、桂枝茯苓丸等,都作為配伍藥使用。

    【主要成分】

    茯苓主要含多糖類茯苓聚糖和三萜類茯苓酸等成分。

    1. 多糖類

    主要是β-茯苓聚糖,約佔乾重的93%。其合成衍生物有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羥乙基茯苓多糖、尿素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

    2. 三萜類

    有茯苓酸、乙醯茯苓酸、松苓酸、齒孔酸、茯苓素。

    3. 其他

    尚含麥角甾醇、樹膠、蛋白質、卵磷脂、膽鹼,無機物鉀、鈉、鎂、鐵、鈣、磷等。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醇浸液腹腔注射家兔,慢性試驗連續5日,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但急性試驗利尿作用較弱,而對大鼠小鼠試驗不顯示利尿作用。

    許多實驗指出,茯苓的利尿作用在健康人和動物不明顯,但可增加水腫患者尿液的排出,對腎炎水腫,茯苓有顯著的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機制研究表明,茯苓素具有與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體內試驗能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因此,茯苓素可能是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並是茯苓的有效成分。

    茯苓利水滲溼功能與影響機體水鹽調節機制有關。茯苓素對Na+、K+-ATP酶和細胞中總ATP酶有顯著的啟用作用。茯苓素對該酶的啟用作用可促進機體的水鹽代謝功能。

    2. 免疫增強作用

    茯苓多糖、羥乙基茯苓多糖體內體外試驗均能明顯增強小鼠細胞免疫功能和體液免疫功能。體外試驗可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強20~28倍。使免疫球蛋白IgG含量顯著上升。

    茯苓素對接觸性面板過敏反應有抑制作用。

    3. 抗腫瘤作用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茯苓多糖對生長遲緩的移植性腫瘤抑制作用尤為顯著。茯苓素與CTX、5-Fu等化療藥同用,可明顯增強療效,提高抑瘤率。

    茯苓抗腫瘤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是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茯苓多糖和茯苓素能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DNA的合成。茯苓素能抑制癌細胞核苷轉運,高濃度時使癌細胞破壞。另一方面是透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啟用免疫監視系統而抑制腫瘤生長。

    4. 其他

    (1) 對胃腸功能影響 茯苓浸劑對家兔離體腸肌有直接的鬆弛作用;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防治作用,可使胃酸降低。

    (2) 保肝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中毒性肝炎及其代謝障礙明顯減輕,ALT下降。連續給藥可明顯增加肝臟再生速度。

    (3) 抗炎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和繼發性炎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同時還改善了大鼠的全身症狀。

    (4) 鎮靜作用 茯神煎劑腹腔注射可明顯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肝勻漿細胞色素P450含量減少,增強硫噴妥鈉對小鼠的中樞抑制作用。

    (5) 茯苓尚有降糖作用。

    5. 體內過程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尾靜脈取血,作放射性分析,所得藥時曲線符合開放二室模型。

    【臨床應用】

    1) 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水腫腹水。

    2) 治療胃腸炎輕症。

    3) 治療體虛乏力。

    4) 治療消化道癌症以扶正抗癌。

    5) 治療失眠輕症。

    【劑量與用法】

    (1) 藥典劑量 9~15g。

    (2) 臨床常用劑量 9~15g。

    (3) 大劑量 15~60g。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內服。

    【臨床體會】

    1. 茯苓的故事

    《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在古代有許多傳說,《史記》作伏靈,認為松樹下面由神靈之氣伏結而成。“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茯靈、茯神也。《仙經》雲茯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徵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爾。”

    《本草綱目》又記載,“《淮南志》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龜策傳》雲: 茯苓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新雨已霽,天靜無風,以火夜燒菟絲去之,即篝燭此地罩之,火滅即記其處,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類今不聞有之。”“時珍曰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茯苓有大如鬥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

    這反映古人認識和採掘茯苓是非常艱難的,並且還帶有神秘色彩。

    茯苓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植物,中間有松根,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的菌絲,古代誤以為是菟絲子。到明代李時珍時代,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

    2. 關於茯苓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等多種功效,都一一被藥理研究所證實。

    (1) 健脾和胃 反映的是調節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健脾益氣 反映的是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3) 健脾化溼 反映的是調節水鹽代謝的作用。

    (4) 健脾利水 反映的是利尿作用。

    (5) 安寧心脾 反映的是鎮靜作用;

    (6) 調和肝脾 反映的是保肝降酶作用。

    3. 關於治療水腫

    茯苓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利水藥。利水和利尿是兩個意思相似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利水是調節水液,通調水道,去除多餘的水液,包括蠲飲、利尿與緩和的瀉下。有肺、脾、腎、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等臟腑參與。利尿的意思是增加小便,排出水液,消除腫脹,範圍要窄一些。

    茯苓健脾利水,調節水液,其利尿作用和臨床效果都是很弱的。茯苓單味藥水煎服對沒有器質性疾病而有水腫的人能提前排尿,尿量也會略有增多。對已經患有心、肝、腎慢性疾病,功能減退而水腫的患者,茯苓單味藥是看不出利尿效果的。即使中藥複方利尿也是比較弱的。藥理提示茯苓具有弱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調節體內的水鹽代謝功能。這與中醫對茯苓的觀察和理解是一致的。

    4. 關於治療脾胃病和保肝

    中醫傳統治療脾胃病和肝病的許多方劑中大多有茯苓,而且大多作為臣佐藥配伍使用的。治療脾胃病有兩種情況,其一健脾和胃,以加強消化功能,屬調理康復範圍。其二是治療脾胃病症。對於輕的胃腸道炎症、潰瘍,有胃不舒、噁心,輕的腹痛、腹瀉,在複方中使用,可協助主藥以調節胃腸功能,加強治療效果。

    治療肝膽病方面如逍遙散,蒿芩清膽湯中,茯苓也是作為臣佐藥配伍使用的,調和肝脾,利水化溼。藥理提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用以加強保護肝功能、調節胃腸功能和利尿。這對於治療肝膽疾病是符合的。

    5. 關於提高免疫和抗癌

    茯苓健脾的含意,除了加強消化功能外,還能提高免疫功能。既能提高細胞免疫,又能提高體液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為茯苓多糖,尤其是羥乙基茯苓多糖。因此在許多中醫補益調理的方劑中大多有茯苓。

    茯苓又是一味沒有毒副反應的抗癌藥,具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能抑制癌細胞DNA的合成。其有效成分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所以茯苓是一味扶正抗癌藥。

    6. 關於茯苓治療痰飲病

    茯苓化痰飲,在治療痰飲病的苓桂術甘湯中茯苓似乎是主藥。由於《金匱要略》經方上放在第一位,所以一致公認茯苓為君藥。可是臨床上茯苓是解決不了肺支氣管的痰液,胸腔積液的;即使是腹水和水腫其利尿作用也是很弱的,也是解決不了的。方中桂枝的利尿消腫,蠲飲化痰在臨床上要比茯苓強多了。實際應用上,應該桂枝是主藥,是茯苓、白朮配合桂枝。桂術苓草四藥,與四君子湯參術苓草四藥是相當的。大劑量茯苓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水液的排洩,對減輕肺水腫是非常有利的。

    兩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這份醫學遺產是非常寶貴的。由於是經典,誰都不允許懷疑。即如苓桂術甘湯,君臣佐使的排列順序,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也是不允許懷疑的。這是後人思維方法上的侷限性。

    7. “溫藥和之”理解的爭論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這是《金匱要略》上提出的痰飲病一個重要的治療法則。後人解釋為痰飲病的治療總綱,甚至提出痰飲病必須使用溫藥治療。這是對經典的片面理解。

    《金匱要略》痰飲病篇共有14張主方,其中有6張方劑的用藥屬於溫法,6張方劑的用藥屬於清法,2張方劑是溫清並重的。這說明《金匱要略》上是溫法清法並重的。由於兩千年前古代書簡的文字比較簡略,寫了這點,漏了那點,是常有的,要全面理解其內容。

    “溫藥和之”的理解應為使用溫性的溫和的中藥來調和和保護脾胃,以緩和某些烈性中藥的不良反應。如痰飲病篇中用甘草、大棗、白朮、半夏、茯苓等溫藥,以緩和大黃、芒硝、防己、甘遂、芫花、大戟等烈性藥的胃腸道反應。

    清初喻嘉言《醫門法律》中就提出痰飲病當以清法為主。他指出,水飲本為寒邪,但為火所蒸,如溫泉那樣成為熱水。這種觀點是從臨床實踐中觀察而來的。就以痰飲病的代表性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而論,不同的階段,確實是有寒有熱,使用不同的方法,應該是溫法清法並重的。‘溫藥和之’應擴大理解為使用溫和的藥來調和和保護脾胃,緩和某些中藥的不良反應。

    溫法的六方為苓桂術甘湯、腎氣丸、小青龍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清法的六方為甘遂半夏湯、十棗湯、木防己湯、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厚朴大黃湯、己椒藶黃丸。溫清並重的二方為澤瀉湯和大青龍湯。(附方七張未計其內)。

    8. 關於安神

    茯苓和茯神過去曾一度分為兩味藥的。安神用的是茯神,現已合併為一藥。在著名的安神方劑,如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歸脾湯中,用的都是茯苓,並均作為臣佐藥配伍使用的。可見其鎮靜作用也是比較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房顫動,做射頻消融手術後能不能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