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
2 # 洛門東
杜牧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佛教的盛行。信佛者不乏王公貴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曾四次捨身出家。
梁武帝在普通八年(527年)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通三年(529年)第二次到同泰寺出家,後由群臣捐錢一億,贖回了“皇帝菩薩”;大同十二年(546年)第三次出家,朝廷用了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又花費了一億錢贖回。
皇帝出家當和尚,聽起來是很荒唐的。至於蕭衍為什麼要去這樣做,試做下分析。
先了解下蕭衍這個人。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502年逼迫齊和帝蕭寶融禪位,建立梁朝,548年餓死在建康臺城,在位四十八年,南朝諸帝在位最久者。蕭衍喜好讀書,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竟陵八友”之一,文筆華麗,所做詩篇流傳至今。後助力齊明帝蕭鸞為帝,開始顯赫。蕭衍稱帝后,節儉成性,勤於政務,納諫入流,積極吸收寒門學士,創立十八班官制平衡門閥。吸取南齊皇室內亂的教訓,對待親屬寬和,但疑心極重。晚年崇尚佛教,怠於政務,朝政逐漸昏暗,引發侯景之亂,被自家兒孫置於不顧,飢渴中逝世。
佛教從東漢明帝傳入中國以來,其所主張的因果觀深深吸引生活悲苦的百姓,逐漸發展,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這種動盪的年代更為盛行。高僧們的佛壇講經深受貴族平民的歡迎,雲集者不可勝數。東晉高僧慧遠的“一闡提皆得成佛”,也就是人人皆可成佛,就曾引發很多士大夫參與的廣泛論戰。對於蕭衍來說,做“竟陵八友”時,蕭子良精信佛教,經常聚會名僧,講求佛法,蕭衍也就遊於其中,近朱則赤。況且蕭衍小名“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諍地。如此看來,蕭衍崇信佛教也就不足為怪了。
504年,登上皇位才三年的蕭衍下詔尊佛,佛教在南朝進入全盛時期,興建寺院,佈施捐資不用說了,健康城“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不只是這些,梁武帝對佛教經典的理解程度相當深刻,甚至親自撰寫闡述佛學概念觀點。在533年,梁武帝於同泰寺講《金字摩訶般若經》時,與會的高僧有千人,信徒達萬人。梁武帝針對佛教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完善了戒律戒規,比如和尚要斷除酒肉,供奉佛像改用素食等等,使其更符合自身對於宣揚佛法的要求。而且梁武帝也極力維護佛教權威,不能接受任何詆譭或者嘲諷佛教的事。特別是在507年,梁武帝針對寫出《神滅論》的範縝組織了數十人著文進行反駁,以證明佛祖是存在,佛法是可信的。可惜沒贏,反倒讓範縝將《神滅論》更改為問答體,更容易流傳,當然這是後話了。所以說梁武帝出家可不是一時腦熱,而是一種從內心湧出的信奉。身為帝王之軀,尚且捨身禮佛,百姓會更加信奉佛教,梁武帝何樂而不為呢。
梁武帝四次出家後,其中有三次都是朝廷花錢贖回。第二次,第四次都是億錢,第三次更是高達兩億錢,朝廷真有錢。確實是這樣的,在梁武帝為帝后,一掃前朝汙穢,賦稅增長,統治狀況明顯改善,錢真的很多,都是剝削底層人民來的。在梁武帝時期,有項非常重要的改革,《隋書·食貨志》記載“至普通(梁武帝年號)中,乃議盡罷銅錢”,用鐵錢取而代之。從西漢五銖錢發行以來,人們眼中習以為常的銅錢要被取締了,而造錢的材料換成了鐵。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銅錢流通中磨損極大,世家大族還剪錢回收銅,自己私鑄銅錢。南朝朝廷掌控的銅礦本來就少,這就導致中央王朝手中的銅量不足,貨幣流通惡化嚴重。所以梁武帝在523年-535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鐵錢鑄造。拋開本位制不說,單論鐵銅的價值,鐵當然沒有銅值錢,當年的老百姓都知道,對於鐵錢有很大的牴觸情緒,仍喜歡留用銅錢。而且梁武帝的鐵錢政策實施的前提就是銅錢的退出市場,直到沒有銅錢的存在。以至於鐵錢發行相當不力。梁武帝出家後,朝廷名義上是花費數億將其贖回,實際上是將鐵錢大量的投放到市場。因為本身寺廟購買力就強,鐵錢多流向普通百姓手中,加之寺院佛家的身份,更容易為民眾接受,如此一來鐵錢流通就不成問題了。事實上,鐵錢的大量投放對於梁朝的經濟發展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梁武帝的出家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團結上層貴族,鞏固統治基礎等等,無非都是坐穩皇位的需要,當然這都是出家這件事情衍生出來的有利影響,或許並非是梁武帝的本意。人類做事可能都會有某種趨利性的目的,對於梁武帝這個佛學尊奉者來說,相信他的捨身出家更多的是出於純粹的信仰,而非其他。
-
3 # 重軍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很多“出名”的皇帝,他們往往有一些特殊的愛好。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極其痴迷長生不老,曾數次南下求藥,甚至熬煉丹藥;明朝天啟帝不理朝政、摯愛木頭工藝;北宋皇帝一生痴迷畫畫、藝術天分出眾。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皇帝便是梁武帝蕭衍,梁武帝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他對佛教近乎痴迷,作為皇帝的他不近女色、不理朝政,沉溺佛教無法自拔,最終也因此去世。
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開創梁朝的皇帝,蕭衍在初期為朝廷作出了很多貢獻,他撥亂反正、改革政事,減少百姓的賦稅,興修水利設施,國家朝廷一片穩定,百姓也安居樂業。
實際上,在蕭衍的少年時期,那時南北朝極其混亂,天下無一處太平,百姓流離失所,戰爭頻發。在那樣一個時期,百姓都需要一個信念支撐下去,這時佛教思想便在百姓心中紮根,很多人都以此作為慰藉,信佛唸佛,堅信人性本善。蕭衍也是如此,他生性善良,為人仁厚,一心為百姓著想,只是這種信佛的想法漸漸變為了痴迷,直至最後,蕭衍甚至不理朝政,四次出家。蕭衍認為對佛主必須十分尊重、不可怠慢,他甚至讓前來接他回宮的大臣攜帶大量金銀贖他回宮,大臣不敢忤逆他的思想,只好照做,然而一個朝廷花費了大量錢財、皇帝不理政事,國家自然會走向衰敗。
蕭衍對待佛教的痴迷程度令人咂舌,他不近女色,後宮嬪妃如同擺設一般;他吃素頌唸佛經,一眾朝廷大臣必須照做;他甚至要求百姓吃素,生活中必須要以蔬菜代替肉食、民間不許出現屠殺牛羊的情況;他將佛教在朝廷內外推崇,半強制的要求人人信佛;他甚至動用國庫、大量興修寺廟。蕭衍此種過度痴迷佛教的行為,使朝廷與百姓都有一些苦不堪言。
佛教講究信人,蕭衍不顧國家利益接受了東魏叛軍侯景的依附,大臣們紛紛反對,蕭衍卻堅信可以用善心改變侯景。最終佛教思想並沒有打動侯景的卑劣之心,他帶領軍隊發動叛變、攻進梁朝首都,將蕭衍圍剿包圍。最終這樣一位過於善良的皇帝,因為糧草的稀缺,竟被活活餓死,享年86,這也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趣事,甚至被後世取笑,蕭衍也成為了歷史上為數不多被餓死的皇帝之一。
蕭衍悲慘的結局其實早有預示,縱觀歷史上數朝皇帝,過度痴迷不理朝政的幾乎沒有好下場,只不過像蕭衍這般如此善良的皇帝,落得這般結局也是令人唏噓,過度痴迷佛法也令其成為了笑話。
-
4 # 李飛叨
《聲律啟蒙》中有個對仗句:武帝捨身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裡面的武帝就是蕭衍。他一生篤信佛教,曾數次出家當和尚,都是被朝廷大臣百般勸說,又向寺廟捐獻鉅額香火錢後,才又回來當皇帝。這樣的君臣惺惺作態,就是為了給寺廟送錢的鬧劇,中國歷史上獨一份。
蕭衍本來是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國家中齊的大臣,不過他能力出色雄心勃勃,最後也是按捺不住內心的狂野,跳出來做了曹操,直接把齊的皇帝趕下了皇位,上演了禪讓的戲碼後,自己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梁,成為梁朝的開國皇帝。
歷史記載,蕭衍飽讀詩書文采燦然,當了皇帝后的蕭衍,還是很有一番作為的。自己生活的很節儉,對待臣民也很寬和,而且在政務上十分勤勉,而且蕭衍也十分注意和氏族大姓處理好關係,朝廷內外一片中興氣象。
不過,當了皇帝的第三年,蕭衍開始把尊佛作為了朝廷的重要國策,國內開始大量的興建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基本都是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蕭衍這麼做,固然有信仰的因素,但統一了宗教信仰,對於團結社會精英,穩定統治基礎還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他自己信仰佛教,也帶動大臣和百姓加入信徒行列,甚至組織高僧大德和反對派進行曠日持久的論戰,以駁斥對方的論點。凡事都有利弊,佛方的昌盛起到了穩定人心教化世人的積極作用,但這個時期,寺廟的田產、財富急遽增長,也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資源,加速了土地兼併的過程。
即便這樣,蕭衍仍然覺得做的還不夠,他跑到寺廟裡,自己出家剃度做了和尚,擺出晨鐘暮鼓了此殘生的姿態。大臣們看到這種情況,目瞪口呆,皇帝這是要幹什麼?國家怎麼辦,您的皇后嬪妃怎麼辦?我們怎麼辦?總不能大家都剃光了頭髮當和尚尼姑吧,那可真成了千古以來的最大傳奇了!
大臣們痛哭流涕去求和尚回來繼續當皇帝,蕭衍扭扭捏捏不答應,後來大臣都快哭死了,他才透露口風:你們光哭有啥用啊,給寺廟捐點錢,我看他們日子過得好了,也就能放心跟你們回去了!大臣們一抹眼淚,心裡都鄙視他:要錢你早說啊,整這麼大動靜幹啥!再說了,國庫裡的錢都是你自己家的,你願意給我們還能攔著嗎!
第一次得逞後,蕭衍就愛上了這個遊戲。他連續四次出家,總共從國庫裡拿出了4億錢捐給寺廟。我以小人之心猜測:寺廟裡的大和尚肯定是皇帝是群眾演員。
蕭衍自己玩的高興,精力已經很少放到國政上了,最後又發生了侯景之亂,這位和尚皇帝的子孫忙著爭權奪利,也沒人管他,結果活活餓死在皇宮裡,也是千古奇聞了!
回覆列表
梁武帝蕭衍是漢朝開國宰相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子,也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按理說,梁武帝蕭衍是個好人,也是個好皇帝,他不但掃滅了諸多割據勢力,在位四十八年間,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也很節儉,一個帽子能戴三年,一床被子能蓋兩年。
但是這個蕭衍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把自己送進廟裡去當和尚,每次都要大臣們花錢把他贖回來,每次最少一億,最多的一次花了兩億,等於替和尚狠狠地敲了國家一記竹槓。
梁武帝原本也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人一起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的謝朓就是其中之一),接受南齊蕭寶融“禪位”之後,也曾勤於政務,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閱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每天只吃一頓蔬菜和豆類的簡單飯菜,有時候一天就喝一頓粥。
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蕭衍喝了和尚的“迷魂湯”,開始對捐錢給寺廟發生了興趣,在自己每天只吃一頓飯的情況下,不但給寺廟動輒千萬地捐錢,還給自己看著順眼的和尚“重修廟宇再立山門”,把個南梁治理得遍地光頭。於是大臣們不樂意了,紛紛上書勸諫:年老人家把錢都送給和尚了,咱們可就沒錢養兵賑災了。
可是見著和尚就高興,見著大臣和公文就心煩的蕭衍想出了一個損招:你們不是不願意花錢嗎?我把自己送給寺院總行了吧?我沒禪位給任何人,所以你們還不能另立新君,皇帝罷工了,您們也沒好日子過!蕭衍還給自己的這個舉動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捨身寺院”。和尚們一看“人質”主動上門,自然笑得滿臉肥肉亂顫,口吐蓮花大灌迷湯:皇帝陛下佛學淵源深厚,要是不開壇講法,那簡直是對芸芸眾生不負責任!
於是蕭衍脫下龍袍披上袈裟,開壇大講《涅槃經》、《金字三慧經》,全國各地的和尚一聽皇帝親自講法,那這機會可不能錯過——聽過皇帝說法,那也是天子門徒,回去別說欺負老百姓,就是地方官見了自己,也得點頭哈腰。
和尚們樂了,大臣們可要愁死了:這個不靠譜的皇帝朝政都不管了,我們還不能替他處理政務。萬一他哪天回來,說我們僭越,可就要滿門抄斬戶滅九族了——大臣們是不相信在涉及皇權的時候,“和尚皇帝”會“慈悲為懷”的。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呀,於是大臣們哭著喊著求他回去上班,最後連蕭衍的老媽(皇太后)都跪下來哀求,這時候蕭衍才吞吞吐吐說話了:我現在“捨身”到寺廟了,能不能回去,你們去跟和尚商量。
大臣們就去跟和尚商量“贖回”皇帝的價格,一千萬、兩千萬,大臣們咬著牙往上加價,但是和尚們“寶相莊嚴”,似乎不屑一顧。直到“贖金”加到了一億,和尚們才“首肯”。交易達成,皇帝回宮,看似這場“自我綁架”的鬧劇也有了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結果。但是大臣們小瞧了梁武帝蕭衍的痴迷與和尚們的胃口。自從中大通(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個年號,公元529年起)元年三月拿到一億贖金後,和尚們在九月又把蕭衍弄到寺廟“捨身”去了,而且自那以後,和尚們“明碼標價”,每次贖金多了不要少了不行,就是一億錢。
嚐到甜頭的和尚們在蕭衍的配合下,一共上演了四次“捨身(綁票)”鬧劇,用贖金鑄了十方金銅像、重修了被大火燒燬的同泰寺(有大法力保護的和尚廟也會著火?),最後南梁的寺院達到了兩千八百多座,杜牧寫詩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實際是說少了,因為《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健康)乃有七百餘寺。”
雖然對和尚們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是和尚的祖師爺並沒有保佑蕭衍,這個蕭衍荒廢朝政被大臣造了反,侯景(原東魏大將)叛軍包圍了皇宮,還引來玄武湖的水來了個“水淹七軍”,那個“和尚皇帝”在宮裡千呼萬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他平時最信賴的和尚們不但沒給他來個“十三棍僧救唐王(原本也沒救過)”,甚至連飯也沒給他送一口,蕭衍最後活活餓死,也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