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因為明朝的滅亡肝腸寸斷,我倒是覺得死不足惜。為何?明朝就是一個建立在血泊和屍骨之上的帝國,動不動就大開殺戒,動不動就株連九族,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把帝國當兒戲,動不動就太監專權,你怎麼看?
-
1 # 正宗小酢酒
-
2 # 凡凡文史觀
明朝滅亡可不可惜?
這個問題要分辨來看。
一、從經濟史發展來看
明朝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只是長期受到封建專治統治的壓迫,這樣的壓迫,從客觀上來講,是終究要引發新萌生的資產階級反抗的,只是需要時間。
而且,以明朝當時的文化特色,這種新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很可能一旦爆發,就會引起全域性的鉅變,壓抑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力量,一旦迸發,那社會的發展速度,一定是空前的。
二、從歷史必然性來看
明朝的滅亡,始於財政破產,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講,經濟上的隱患,是最容易引發朝局的改變的。
所以,明朝必亡,這是無法避免的,談不上可惜不可惜,就是客觀規律。
三、從國土法理來講
清朝的對外擴張,使得國土面積雛形得以形成,讓如今中國的主權要求有了法理基礎,更具說服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的滅亡,是確實為新中國的主權提供了歷史依據的,說不上死不足惜,但也不能說明亡的可惜。
四、從政治氛圍來講
明朝雖然君主集權程度很高,但是當時的言官,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罵皇帝,而且皇帝還要聽著,誇張點說,在家受了老婆氣的言官,早朝第一件事就是罵罵皇帝出氣。
但是到了清朝,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了,其君主集權程度更高,朝廷上的政治氛圍,就是皇上的一言堂一樣,哪有言官敢多說兩句?
五、總結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辯證著看,於我個人來看,其實是為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的,但是這件事依然有利有弊,歷史的事,誰說得清呢?
重要的是珍惜當下,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謹防外國勢力的軟硬兼施,對外國文化譬如老美的價值觀浸染防微杜漸,維護祖國主權的完整,不要在思想上,先被敵人腐化。
-
3 # 月下焚香客
明朝真正讓人惋惜的是文明等級被清朝降級了。明代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內憂外患明朝很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滿清的遊牧文明摧毀了明朝半農耕半工業的文明,導致文明降級了,就像玩遊戲被人一刀送回了新手村。
由於滿清和明朝的政權更迭。文明退化直接導致中國錯失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於是被完成工業化的西方國家降維打擊,屈辱至今!
簡單列舉幾條先進的地方
政治上:明朝採用內閣制,一定程度限制君主個人對國家的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後期幾個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發展沒有停滯,西方有些國家現在還是用內閣制。外交方面,已經跟n多國家建交通商。
軍事上:軍械上明軍當時已經普遍裝備火器,三眼銃紅衣大炮等,海軍方面有當時噸位最大的戰艦群配備先進火箭,明朝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水雷的。
經濟上:GDP佔全世界GDP總量的30%-50%。由於鄭和下西洋,南方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叢集化形成資本主義萌芽。
-
4 # 張洵美
一個朝代的滅亡必然有其因素造就 也是歷史演變 發展之下的一個結果 就這點來講 無所謂可惜與否
然而縱觀明代史 其之滅亡大概可以從萬曆開始算起 萬曆以降 凡四朝 泰昌以外 皆有敗亡之特徵 尤甚者莫過於萬曆與崇禎 所以從這方面來講 明代的滅亡不可惜 因為沒有可惜之處 或者說造成明朝滅亡的一些因素蓋過了所謂的一些可惜 那麼就不顯得可惜了
對於明朝的滅亡因素 我曾經也發過類似文章 當然明朝滅亡的因素很多 筆者只能做淺薄的論述 因為要想全方面的論述明朝的滅亡 足夠著述一本書來剖析 所以如今稍作搬抄 供有志之士品讀斧正
論雲:明之亡 以崇禎首當其責 而萬曆造就之
明相傳家法 莫不重視大臣 或誅或罷 思廟十七載而誅罷大臣數十 一殺宰相薛國觀(周延儒以奸臣不論) 二殺督臣鄭崇儉 袁崇煥 熊文燦 劉策 範完志 楊一鵬 趙光汴 凡七人 三殺撫臣邵捷春 王應豸 耿如杞 孫元化 張翼明 李養衝 張其片 顏繼祖 馬成名 陳祖苞 潘永圖 凡十一人 又易宰相前後五十人 閹黨十之三四 無能者十之三四 但能任事者十之一二 餘者若周延儒 溫體仁輩奸臣耳 又改刑部尚書十七人 按《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二·喬允升傳》總而曰:“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書十七人。薛貞以奄黨抵死,蘇茂相半歲而罷,王在晉,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韓繼思坐議獄除名,胡應臺獨得善去,馮英被劾遣戍,鄭三俊坐議獄逮繫,劉之鳳坐議獄論絞,瘐死獄中,甄淑坐納賄下詔獄,改系刑部,瘐死,李覺斯坐議獄削籍去,劉澤深卒於位,鄭三俊再為尚書,改吏部,範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議獄落職閒住,胡應臺再召不赴,繼其後者張忻,賊陷京師,與子庶吉士端並降。” 使刑部若此 兵部可知
其時 思廟惟圖親力親為 苟得一二良臣若錢龍錫 文震孟者 皆為溫體仁輩軋去 帝“茫無主宰,而好作聰明,果於誅殺,使正人無一能任事,惟奸人能阿帝意而日促其一線僅存之命。所謂"君非亡國之君"者如此。”(孟森《明史講義·第六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鑑》)蓋思廟但知責下而不反躬 此帝王之治國哉 而帝猶自雲:“朕非亡國之君” 何可得也
崇禎之亡國 不覺可惜 可惜者 惟其智計於其二祖弗逮而日夜惕勵 殫心治理 至南遷議阻而殉烈煤山 可惜也
然若乾綱獨斷一意南遷或以皇太子監國南京 則帝雖殉烈而國祚不亡 明有人矣 噫 不至於弘光腐敗之敗亡而南疆局勢大壞 可惜乎
大抵謂亡於萬曆之說皆出其怠政 若遼左兵端之養成 皆政治之下結果 而士大夫之腐敗又助成之 乃綜述如下:
若門戶之禍 先是 長洲承江陵去國 逆揣上意 若國本故事 以神廟之是非為是非 是濟神廟之荒怠 處事以兩不相得罪而行政 比雒於仁上《酒色財氣疏》 神廟震怒 長洲曲解之 弗聽 乃請留中“章奏留中,遂成故事。”(《明通鑑·卷七十九》)《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六·申時行傳》謂長洲請帝下詔“諸司建言止及所司職掌,聽其長擇而獻之,不得專達。帝甚悅。” 於是“群臣爭言立儲事,章奏累數千百,...帝皆概置不問。由是門戶之禍大起。(《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鄭貴妃傳》) 至票擬不行 批紅不可 國是壅滯 遂有言論龐雜 黨同伐異 門戶大開者 以至於“諸司不問職業,而言門戶。”(《尊拙堂文集·卷二·士風》) 又若二沈相爭故事 而三十七年二月以後 其樹黨相攻尤甚 當是時 道臣鄭繼芳劾科臣王元翰貪贓數十萬 而王元翰嘗劾申時行 王錫爵 沈一貫 並舉顧憲成等罷黜十餘名當用 且白曰:“繼芳北鄙小賊,為王錫爵、申時行吐氣。”(《大明神宗實錄·卷之四百五十五》) 鄭同黨劉文炳 劉國縉等上章奏十數餘 必欲論之去國 且不待神宗詔令而困其家 元翰不堪辱 悉出箱籠以視 慟哭辭去 神廟以故技而兩不相幫(《史本紀》謂“因循牽制”《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 “由是臣僚益相水火,而朋黨之勢成矣。”(《明史·卷二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四·王元翰傳》)蓋非神廟造就邪
又怠政而朝廷上下解體:夫神廟怠政肇始於萬曆初 按十八年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可知 當二十年以後 則不視朝與日講 神廟四十年 道臣楊鶴雲:“皇上二十年以後罷朝輟講、齋居決事。...日與宦官宮妾處面不一見士大夫之面。”(《大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四十年十月丙子條)故自萬曆二十年至四十八年 帝怠政有二十八載
當在朝廷上下解體 其內政最甚者當數內閣解體與六部行政之瓦解 自萬曆二十二年起 吏部舉王家屏 帝弗聽 又嫌沈鯉“方鯁”(《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列傳第一百五·沈鯉傳》)卒令之去 而吳道南四十一年九月任命 四十三年五月到任 四十五年丁憂而去 李廷機三十五年十一月入閣僅在任九月 陳於陛二十二年入閣 欲有所為 然“帝拒諫益甚,上下否隔。於陛憂形於色,以不能補救,在直廬數太息視日影。” (《明史·卷二百十七·列傳第一百五·陳於陛傳》)二十四年即病逝 至萬曆末 國事已大壞 神廟又患江陵之跡而“恥為臣下挾制”(《大明神宗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七》)故不下權內閣 亦不放權司禮 故閣臣太息耳 當三十四年沈一貫與沈鯉去國 閣中惟朱賡一人 朱賡請補閣臣 不報 其在閣三年 未見天顏一面 三十五年 令葉向高 李廷機 于慎行三人入閣 王錫爵為首輔 然而王錫爵與李廷機堅不赴任 十一月于慎行死 第二年十一月朱賡死 閣中只葉向高一人 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 葉疏一百餘 請補閣臣 神廟弗聽 至四十一年方從哲 吳道南方入閣 故其時惟葉向高一人主持內閣 故曰:“然以四十一年之間,居此地者二十餘人,而臣以一人獨支七年,則臣之難又可知矣。”(《大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一十一》四十一年八月庚寅條)使內閣若此 他若吏部則甚之“舊制,給事中五十餘員,御史百餘員。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無所屬;十三道止五人,一人領數職。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僅四五人,都御史數年空署,督撫監司亦屢缺不補。文武大選、急選官及四方教職,積數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畫憑,久滯都下,時攀執政輿哀訴。”故謂“職業盡弛,上下解體。”(《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六·方從哲傳》)《葉向高傳》亦大抵如此:“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嘗用一人。”(《明史·卷二百四十·列傳第一百二十八·葉向高傳》)此朝廷上下解體耳
比遼事之起 浙 楚 東林彼此用事 士大夫升遷罷黜皆繫於朋黨 亦因門戶之見而紛爭誤事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熊廷弼傳》廷弼可謂一語破的 曰:“今朝堂議論,全不知兵。冬春之際,敵以冰雪稍緩,鬨然言師老財匱,馬上促戰。及軍敗,始愀然不敢復言,比臣收拾甫定,而愀然者又復鬨然責戰矣。”
夫明代政體自丞相之廢 大抵以六部總攬外朝國是 其後內閣 司禮權重 有票擬 批紅之跡 內閣 司禮所以權重者 乃君上不躬親國是 權柄下移 而內臣為天子親臣 日月之左右 故內閣與內臣相傾幾敗 遂養成王振 劉瑾 魏忠賢之權閹 苟若上有賢君 下有循吏 或有可為 一旦君不賢 臣又愚 則四民倒懸矣
按神廟之季腐敗 此廢丞相所以養成耳 按丞相為外廷政府之首腦 有其領導組織 一旦廢罷 國家中樞為之一壞 雖內閣之設 然其為依附皇權之存在 一旦皇帝腐敗 焉有可為 江陵以後 神廟慮大臣植黨 既不重內閣 亦不重司禮 神廟既不重內閣 是票擬不能行 章奏多留中 國是多不能決斷 群臣建言多不聽 以至於有掛冠而去 或杜門不出者 內閣空無一人 或一人而已 故謂在內則上下解體 政治腐敗 在外則遼事日熾矣 若雲遼事之日窘 乃敗於兵戎 不如謂敗於吏治耳 凡上下二十餘載上下解體 門戶大開 礦稅四起 皆神廟所以釀成 卒致亡明 故謂明之亡 亡於萬曆者 確為一定之理耳
故思宗時“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故《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謂:神宗“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縱觀明末崇禎局勢 異常暗淡 在內則流民四起 烽火燎原 在外則強敵壓境 黃仁宇《明代財政管理》曾言:“王朝快完了,這是不令人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時還沒有完。”可謂寓意頗深
悲夫 僕於明季之史惟一憤慨而已 而有志之士尚以為可惜耶
-
5 # 一起去飛啊
你看明朝的皇帝們都幹了什麼?濫殺無辜,設錦衣衛,東廠西廠,修仙煉丹,幾十年不上朝,殘害忠良,反正是不幹正事,把大好江山玩沒了
-
6 # 老玩童gan
明朝滅亡可惜,原因如下:一、明朝是大漢族最後的封建王朝,讓滿族上位,可惜了;二、明朝皇帝無一投降,崇禎上吊自殺,士可殺不可辱,有氣節;三、明朝除亡國外,未丟失一寸國土,但被清朝丟光了,還落了個東亞病夫罵名;四、明朝文化繁榮,文人特別是言官,直言敢講,視死如歸,最能反映文人氣概,且文人名將特多,如於謙,袁祟換等,反映尊重文人氣質,還出朱熹等大批名人,可謂百花齊放,氣節逼人。總之,明朝是最令人回味的。
-
7 # 萌大叔來了
既然是滅亡了,就是氣數已盡!可惜,是沒有用的!都過了近四百年了!(好像距今是過了376年了)!可惜不可惜!和我有什麼關係?後來的清朝也是一個樣子的!繼承發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我們說什麼都是替古人擔憂!實際就是沒用!我更關心現在的發展!希望中國社會日新月異,更加民主,文明,富強,法治…這就夠了!
-
8 # 北洋海軍炮手
答案很簡單,明朝滅亡並不可惜。而且,任何一個古典王朝完蛋都不可惜,當然,這句話很可能會得罪大部分朝代粉,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古典王朝基本上都屬於君主專制王朝,君主專制王朝的共同點就是全國都是皇室一家一姓的產業,也就是所謂的“家天下”。這種體制下,全中國人民都是君主一人的奴僕——官員是皇帝的高階奴才,而老百姓則是皇帝一人的農奴。所以,古人往往對改朝換代看的很淡,畢竟不過是換了個奴隸主而已,皇糧國稅交給誰都一樣。
所以,明朝完蛋並不可惜,也沒有任何值得同情的地方。
-
9 # 手機使用者14177847723
任何一個朝代滅亡都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選擇問題。這個問題由人民和歷史提出,由朝代當權者回答,回答的正確則是國泰民安,回答錯了,跑偏了則是煤山自縊。很可惜,明朝的當權者沒看出這道題的真諦,選擇了毀滅。
-
10 # 手機使用者論道
明朝滅亡沒有可惜不可惜之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戰爭史,一個王朝,一種社會制度,不可能始終順應社會的發展,當他禁錮社會發展的腳步時,就要被送進歷史垃圾桶,而成為過去式,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只是它不適應當時社會發展了,被社會淘汰了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正視歷史,把握現在,展望未來”,意思是過去的已經過去,重要的是現在和未來。這一點非常確定的告訴了我們,無論古代王朝多麼的厲害,過去的永遠都過去了,而只能把握住現在,規劃好未來。就像曾經的漢唐,那麼強盛,現在也是過眼雲煙。
但是中國人對於明朝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想法,雖然明朝滅亡都四百多年了,但是大部分中國人至今還覺得惋惜,這到底是為何呢?主要原因是三點。從中國古代歷史來看,明朝那是倒數第二個王朝,總共的存在時間達到二百七十六年。而明朝來看,在古代中國各王朝中,領土不是最大的,人口也不是最多的,國力也不是最強盛的,反而國家還不斷被宦官把持,朝政混亂,昏君很多,最終被清朝滅亡。
照理來說,明朝是一個不起眼的王朝,並不是十分優秀,但是為何到現在,滅亡都四百多年了,中國人對這個王朝還是非常的惋惜,而且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呢?而且明朝那也是現代中國人最喜歡,也是最覺得不應該滅亡的王朝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主要是三點。
從唐朝末年開始,此後是五代十國,宋朝,一直到清朝。整個千年時間,但是這千年時間貫穿的一點就是漢人的衰弱,尤其是在武力上面的衰弱,宋代三百多年,一直被契丹、金人、女真、蒙古人欺負、毆打。到了元朝,漢人更是成為第四等人,備受壓迫。到了清朝,更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連漢族的傳統服裝和髮飾都被迫的在欺壓下改變了,可謂是民族淪喪啊。
所以,當時漢人千年那是衰弱的不行。而明朝是唯一在強大周圍民族的包圍下,用武力誕生的王朝。而且整個明朝成立後,基本上將周圍打服,重新讓漢人站起來了,重拾了漢唐的雄風。所以對於明朝,那是寄託了漢人的殷切希望和崛起雄心的。而這最終因為滅亡,而將漢人重新崛起的勢頭打破,這一點能不讓中國人惋惜麼?
第二,明朝的強悍。
明朝三百年的時間裡,基本上打敗了一切的對手,強盛程度不亞於漢唐。當時火器運用非常重視,動不動就是槍支,大炮,按照這個趨勢,中國不可能在武器上落後西方。而憑藉這些,中國北打敗蒙古,西打敗中亞,南部平等東南亞,還下西洋威懾遠方,在東打殘日本。
即使到了明朝末年,其海軍還打敗了荷蘭,西班牙等西方當時的列強,可謂是強悍到了極點的程度了。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中國繼續延續明朝,那麼在近代就不會有那麼落後西方,不會有割地賠款,不會有百年國恥了,這一點是現在中國人惋惜的主要原因。
從古代歷史來看,明朝的滅亡那是最可惜的,當時明朝皇帝也不能說是昏庸,而且明朝的內帑庫,還有幾千萬白銀的存款。還有官員家中那是十分的富裕,光是李自成就搞出來八千萬白銀,可見當時明朝是有能力挽回敗局的。而且清朝人口才五十萬,軍隊那麼點,卻打敗了人口過億的大明,而且還是由漢將,漢人最終幫助清朝統一。
所以明朝的滅亡是毀滅在自己的內鬥和吝嗇手中,而且當時北方半壁江山混亂,但是南方還是很穩定,最終皇帝卻不願南遷,最終葬送了王朝。所以很多人有無數的期望,假設崇禎拿出了內帑庫的幾千萬白銀,假設沒有殺袁崇煥,假設崇禎跑到了南方,整個的明朝就不會滅亡了,所以這一點也非常可惜。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後世因為痛恨清朝的腐朽,殘酷,毀滅中華文化,將中華帶入閉關鎖國的境地,最終淪落為東亞病夫。而更加的對明朝的滅亡而感到十分的惋惜,所以明朝到現在雖然滅亡了四百多年,但是現在中國人大部分對於明朝的滅亡還是非常的覺得可惜。因為明朝不滅,中國就會是另外一番場景,就是一個強大的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