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關於秦始皇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僅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短短几個字,然而他去世的過程卻顯然不是如此簡單,從平原渡口病倒到沙丘平臺病逝,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秦始皇的真正死因究竟如何,自古以來便爭論不休,然而真相卻已經無人能知。

    秦始皇巡遊天下,卻病逝於東巡歸途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咸陽。而最受他喜愛的小兒子胡亥也要求隨父皇出遊,秦始皇欣然准許。

    十一月,秦始皇的隊伍到達雲夢,秦始皇先是遙祭了葬在九嶷山的舜帝。之後,隊伍乘船順長江而下,遊覽了籍柯,經過丹陽來到了錢塘。因錢塘江潮波濤洶湧,於是向西繞行一百二十里渡江,登上會稽山,祭祀了舜帝,並在海邊巨石刻下自己的功績。

    △秦始皇出巡

    完事之後,秦始皇開始踏上歸途,經過吳地,從江乘縣渡過長江,沿海北上,抵達琅邪,於此找來多年尋仙藥未果的徐福,徐福謊稱海上遇到大魚阻擋,因而未能成行。秦始皇於是命人攜帶攻弓箭出海,果然見到大魚,將其射殺後令徐福繼續出海求藥,而自己則沿海西行。

    然而,當出行隊伍到達平原渡口時,秦始皇卻病倒了,御醫們對此無能為力,於是他令蒙毅折回會稽禱告山川,自己則帶領大隊人馬迅速向咸陽趕去。可是如此一來,在用藥無果的情況下,再加上旅途勞頓,秦始皇的病情愈加嚴重,時常陷入昏迷。

    △胡亥

    清醒之際,秦始皇寫了一封“與喪會咸陽而葬”的信給公子扶蘇,加蓋玉璽後留在了中車府令趙高處。在渡過黃河時,秦始皇再次因病昏倒,後腦不慎撞在了青銅冰鑑上,這次撞擊導致秦始皇的病情愈加嚴重,從此昏迷不醒。

    次日,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秦始皇幼子胡亥前來探望,卻發現秦始皇已經去世多時。君王死在外面,且繼承人還為確立,這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李斯為了避免出現意外,於是隱瞞了秦始皇駕崩的訊息,把始皇的屍體安放在一輛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及進獻飲食還像往常一樣,宦官就假託皇帝從車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趙高、胡亥聯手搞定李斯,三人擬定了一份“要求扶蘇和蒙恬自盡”的假詔書傳給公子扶蘇,扶蘇因此而死,蒙恬雖未自盡,卻被囚禁。胡亥則返回咸陽繼位,是為秦二世。

    秦始皇到底因何而死

    關於秦始皇之死,雖然《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史料中均有記載,但並未涉及到其真正死因。因而,自古以來史學界關於此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1、死於疾病。這種觀點認為,秦始皇自幼便體質較弱,這應該與其幼年長期滯留趙國的經歷有關。而在其繼位之後,又過於勤政,每日批閱文書多達一百二十斤,工作過於勞累,而且從秦始皇末年的表現來看,身體有恙的情況秦始皇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再加上出巡旅途勞累,最終致使其在平原渡口患病後一病不起。

    至於其到底死於何病,目前有觀點認為可能是死於癲癇和腦膜炎,癲癇發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後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鑑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2、死於非命。這種觀點主要是根據史料記載推敲得出,因為在秦始皇死亡前後的記載中,的確有諸多疑點。例如蒙毅作為出巡隊伍的一員,主要負責的就是隊伍的安全,可秦始皇病倒之後,為何他反而被以“禱告山川”為由遣走,而且目的地還是遠在南方的會稽山。又例如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胡亥等人篡改詔書,勒令扶蘇、蒙恬自殺。再者,根據現代醫學的經驗來看,從腦膜炎發作導致昏迷不醒,再到致人死亡應該會有數週時間,可秦始皇在第二天卻突然就死了,時間上很是蹊蹺。

    由於秦始皇死亡前後身邊人員太少,因此即使太史公司馬遷也無法真正考證出真實情況,後世之人再想探知真相無疑更為困難,目前的結論基本全為推測,並沒有直接證據。事情的真相,要麼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當中,要麼只能等秦始皇陵相關資料的出土了。

  • 2 # 老衲侃春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修築“馳道”,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

    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約今69米),隔三丈(約今7米)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

    馳道修好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巡遊。他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5次,平均2年一次。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開始了他此生中的第五次巡遊,也是最後一次巡遊。

    這次隨駕的主要人員有: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府令趙高、皇子胡亥以及若干文武官員、宦官、衛隊。

    而留守都城咸陽的,則是右丞相馮去疾。

    此次出巡隊伍主要人員的具體安排:上卿蒙毅全面負責皇帝的安全;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即李斯和趙高共同行使符璽令得職權,處理符璽令的日常事務。

    這個符璽令的官職具體是幹什麼的呢?

    符璽令掌管符節和玉璽:符節即是兵符、節,兵符就是皇帝調兵的信物;而這個‘節’,它是古代皇帝授予使臣作為憑證的信物,一般為金屬或竹製,代表皇帝。璽即是玉璽,就是皇帝專用的公章。

    在這裡,符璽令職權由李斯、趙高分掌,具體是由李斯掌符節,趙高掌玉璽。

    他們倆管此要物,只是出巡時的特例,偶爾為之。正經工作還是承擔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李斯本職是丞相,所以要協助皇帝處理帝國日常事務。

    趙高是中車府令,負責皇帝的飲食起居,相當於皇帝的生活秘書。皇帝有什麼情緒變化、要做什麼事情、要去哪裡,他都是第一個知道,應該是最親近的人之一,所以他的官職雖然不大,但實際權力確是很大的。

    巡遊隊伍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西行到平原津時,始皇帝禁不住一路風塵,終於染病病倒了。

    始皇帝始終做著長生不老的美夢,最討厭別人提自己的身後之事,所以即使現在這樣的病危,群臣也不敢向他進言談後事如何安排。在生病期間,始皇帝派他最為信任的心腹重臣蒙毅返回去祭祀山川,為他祈禱,認為只要祈禱一下,自己就會沒事。

    蒙毅擔心皇帝的病情加重,就帶著始皇的使命急忙離去。

    可以說正是蒙毅的離去,使得帝國的最高權力失去正常的執行機制,才讓趙高、李斯、胡亥篡奪帝國最高權利的陰謀得逞。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蒙毅的重要性所決定的。

    大秦帝國的最高權力自然是由始皇帝掌握,始皇帝是一個大獨裁者,縱然他天資過人,勤奮努力,天天加班加點的工作,卻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他選了三個幫手,一是蒙毅,二是趙高,三是李斯。

    凡國家事務都由始皇帝獨裁,蒙毅參謀建議,有參與決策的部分權力;趙高則負責稽核蓋章、上傳下達;決策好的事務再由丞相李斯督領百官執行,有什麼建議和意見也由丞相李斯領銜上奏。

    這便是大秦帝國的最高決策體系,也是帝國最高權力執行機制。

    在這個體系中,真正在權力的核心圈中就是始皇帝、蒙毅、趙高三人。

    為了保證權力集中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就要防止蒙毅、趙高二人聯合。

    因為只要蒙毅、趙高二人聯合,就完全可以架空始皇帝,決策完全可以不透過始皇帝就可以進行,就算是透過始皇帝,二人私下協議,也可以左右決策內容。

    但是為何不選別人,就選他們兩個呢?因為他們倆絕無聯合的可能。

    早年趙高獲罪,始皇帝讓蒙毅來審理。蒙毅不敢徇私,依律判了趙高的死罪。

    趙高被判死刑後,始皇帝憐惜他的才能,於是就特赦了他。

    這樣一來趙高、蒙毅二人就結下了私怨。

    現在啟用他們倆人。蒙毅,可以用來監視趙高,也用趙高牽制了蒙毅。這樣他們二人不可能聯手來架空始皇帝,只能效忠於自己,有自己居中調停控制,把帝國的最高權力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中。

    這便是韓非子所提倡的‘人設之勢’和帝王馭臣之‘術’,始皇帝運用得如此自如,可見其深得法家之精髓。

    以蒙毅和始皇帝的親密關係,在始皇帝病危之時,接受遺詔的一定是他。可惜的是關鍵時刻蒙毅沒趕回來。

    當走到沙丘平臺時,秦始皇覺得自己真的不行了,便遺詔給公子扶蘇說:“我死後你要回到咸陽參加治理我的喪事。”

    話沒說完,又昏過去了。當時只有趙高在場,他忠實的記錄下皇帝的遺言。

    這可不是趙高所要的結果呀。接班人選誰都行,唯獨不能選公子扶蘇!

    所以將遺詔封存以後,趙高的腦子開始轉起來:

    1、公子扶蘇在蒙恬的軍中當監軍,和蒙氏兄弟關係密切。一旦當權,必然重用蒙恬、蒙毅兄弟倆。自己和蒙毅有仇,到時候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不光是目前的地位不保,還可能有性命之憂。

    2、胡亥是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皇子,雖然名義上是他的老師,其實這幾年在一起,已經情同父子。胡亥上位,自己一定能夠保持榮華富貴。

    3、現在天佑趙高,蒙毅奉皇命祭祀,還沒有歸來。如果他一回來,皇帝的詔書就不可更改了。所以現在是下手的最佳時機。

    基於以上幾點考慮,趙高終於把黑手迅速伸向這位行將就木的帝國主宰……

    等一切都歸於平靜後,趙高才喚來近侍,讓他們通知胡亥和李斯前來,並告訴始皇帝駕崩的訊息。

    胡亥一聽父王駕崩的訊息,馬上唏噓不已。但被經驗豐富的李斯連忙止住。告訴他現在皇帝巡遊在外,不能對外公佈死訊,免得引起京城的變故。於是就秘不發喪一事三人達成一致意見。

    一天傍晚,車隊停下住宿。趙高覺得時機已到,帶著扣壓的遺詔來見胡亥,勸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權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

    胡亥早就夢想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只是礙於忠孝仁義而不敢輕舉妄動。

    聽趙高一番貼心之語,但仍還有些猶豫,嘆息道:“父皇病逝的訊息還沒有詔示天下,怎麼好就去麻煩丞相呢?”

    趙高胸有成竹地說:“公子不必再瞻前顧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事沒有丞相的支援不行,臣願替公子去與丞相謀劃。”

    胡亥立即答應了。

    趙高看出,只有爭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他決定從李斯這個性格弱點發動進攻。

    他徑直找到李斯,有恃無恐地對他坦言:“皇上駕崩一事,外人無從知道,給大公子扶蘇的詔書及符璽也在我那裡,定誰為太子,全在丞相與高一句話,丞相看著辦吧!”

    李斯大驚,聽出了他想篡詔改立的意圖,當下斷然拒絕。

    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怎麼說得出口!李斯本來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顯貴。皇上現今將天下存亡安危託付給你我,怎麼能夠辜負他呢!”

    趙高見正面遊說無效,便一轉話鋒,問道:“丞相,依你之見,在才能、功績、謀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蘇的信任程度這幾方面,你與蒙恬將軍誰強呢?”

    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說:“不及也。”

    趙高進一步試探道:“丞相是個聰明人,其中的利害關係恐怕比我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職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時候,你還能得善終嗎?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實乃立嗣的最佳人選,希望丞相仔細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亂如麻,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向趙高妥協。趙高知道,到了這個時候,自己的計謀完全實現了。

    於是馬上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趙高見障礙已除,建議胡亥趕快回去繼承皇位。由於氣候炎熱,始皇的屍體已開始腐爛,一陣陣惡臭從車中傳出。

    還是李斯有辦法,他說鮑魚能將此臭味蓋住。趙高馬上吩咐人去買了許多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一行人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到了咸陽,這才發喪,公告天下,不久舉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禮。

    太子胡亥稱帝,是為秦二世。趙高被封郎中令,成為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

    直至此時,這場沙丘之變的戲,才終於落下帷幕。而這幕大戲的總導演,就是趙高,李斯、胡亥、扶蘇、蒙恬、蒙毅都成為了劇中演員,不過有的是喜劇人物,有的則成為悲劇人物而已。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蟬怎麼繁殖?一個繁殖週期都要經歷哪些過程?謝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