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港養 在選擇好的地點人工挖溝築港,興修堤壩、建閘、闢灘,建設人工養魚港,使那些無生產力的荒灘廢地改造成有生產力的魚港。
1.築堤
根據地形在圍港四周築堤,堤的高度應超過最高潮水位1米以上。堤寬視具體需要而定,但至少也不應少於1米。坡度15度~70度,這樣才能保證港內水位及防止魚蝦逃逸。
2.挖溝
挖溝常限於人力、物力,不能多挖,所以要合理佈局。開挖若干縱橫連通的水溝,一方面用於引潮納苗,另一方面是使港內儲足水,為魚、蝦創造適宜的棲息水域及洄游生長的場所。溝渠的深度、寬度依地勢高低而定,但寧寬勿窄,寧深勿淺。渠溝一般分為四種:中心溝 面對大閘,引潮納苗,為魚蝦苗入港的主要渠道,水面要寬,水要深,一般寬6米~7米,深1.5米~2米;清水溝 與中心溝平行,位於港的中央,溝深水清,寬3米~4米,深1.5米~2米,水面平穩,水溫較恆定,為魚蝦棲息、生長及高溫季節庇護的場所;橫溝支溝 由中心溝向兩側分開縱橫的小溝,溝窄無定形,都是魚蝦暢遊、上灘索餌、活動的通道;邊緣溝 圍繞魚港周圍的小溝,用以排出積水,調節水量。中心溝與邊緣溝要有一定坡度,以便進水、排水。
3.設閘
分大、中、小閘。大閘也稱納潮閘。設在港內水源暢通、地勢較低、於中心溝近河端處,以便引入潮水納魚蝦苗之用。中閘也叫旱閘,設在港內地勢較高的地帶,用以納苗後引進河水調節港內水質、水量,一般高1.5米,寬1.5米~2米。小閘也稱倒流閘或放水閘,高、寬各1米,建在邊緣溝端,地勢較低,與邊緣溝相連線,用它排除港內積水,以引進新水使大閘繼續納苗、調節水質,增加港水肥力。為了在納苗期提高納苗量,有的在小閘之外添設一面大閘,進行雙閘倒流納苗。在生產中為了出苗、蝦方便,在全港最低處清水溝近段設一個大小與中間相仿的出魚閘,叫流箔閘,閘外裝置流箔,放水流出以捕魚蝦。
4.闢灘
養魚港面積很大,不能全部挖溝,溝外有寬廣的淺灘,納潮後會積水,成為 魚、蝦索餌、活動的場所,即為魚、蝦的“牧場”。如人力允許,建港時最好進行闢灘清理 ,創造更好的牧場。
5.納苗
由於鹹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無論是天然港養或人工港養,從納苗 到收穫,一般生產週期只有4至4個半月,必須預先做好充分準備和計劃。4月底以前,對港 地設施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進行清港溜溝,在漲潮時,提起全部閘門,放水入港,反覆注 排水3次~4次,沖洗港內積存鹽鹼和腐殖質,在開閘排水時衝疏大小溝渠。誘納魚、蝦苗進 港是一項技術性強的工作,必須具有操作閘門的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從芒種到小暑是 納苗時期,魚、蝦苗隨著潮流入港。納苗可分為大閘納苗,即漲潮時提大閘,水流入港內, 魚、蝦苗則順流而下入港,此時,流速要掌握大於魚苗遊速,以免已納入的魚、蝦苗逃出。 納苗中期,港內魚蝦增多,且逐漸長大,游泳能力也增強,故再提閘納苗時,閘外水位要高 於港內水位7釐米以上,才能保證魚、蝦不致外逃。納苗後期則應高出閘內水位10釐米時才 能提閘。同時在閘門的裡邊,插入八字箔,減少魚、蝦苗逃出的可能性,八字箔開口大小, 應與進水的流速成正比。小閘誘苗,落潮時關大閘,提小閘,使港內的清水向外流出,流出 的水溫度較高,利於梭魚頂流喜溫習性,將苗引進小閘外溝中,這時部分魚苗逆遊入港,另 有部分魚苗集中於外溝,待潮上漲至港內水位相近時,小閘排出的水流速減緩,此時把小閘 全部提起,這時魚苗就可以全部從閘門入港,然後關閉小閘。因梭魚苗具有逆流性與喜溫性 ,因此小閘在納梭魚苗時的數量上經常超過大閘。
二、養殖管理
養殖期港內的水質、水溫、水量等必須調節,適合魚、蝦生長,調節港 內水質是港養的主要管理工作。常換水可保持良好的水質,同時換入新鮮水可帶入活的生物 餌料和增加水的肥力。港中磷酸鹽的含量是決定水質肥瘦的主要條件之一。河水含有充足的 磷酸鹽類,在閉閘後,港內的含磷量逐日漸減,當下降到3毫克/升~4毫克/升以下,就要影 響到游泳生物的生長,因此要適當放入部分河水。施肥是增加港中磷、氮等物質使水質肥沃 的措施,以發酵後的人畜肥堆積在港內淺水處或盛入籃筐投放溝邊,經數天浮游生物即可大 量繁殖,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整個養殖期,港內水質保持清新、肥沃,pH7.6~8.5 ,比重1.008~1.010,溶氧量5毫克/升~7毫克/升,含氮量4毫克/升~5毫克/升,含磷 量0.4毫克/升~0.8毫克/升,對魚蝦的生長是比較理想的。在4個多月養殖期間,正值雨 季,必須注意防汛,提前做好修堤補埝,檢修堤閘工作。
三、收穫
收穫季節一般不宜遲過白露,因白露過後天氣多變,魚蝦活動緩慢,不宜集中。天氣 寒冷魚捕不完,魚蝦易凍死在港內,給捕撈帶來困難,造成損失。收穫常用漁具有流箔、套 旋及其他一些網具。流箔 用兩層葦箔製成簸箕狀的一種漁具,底層粗稀,上層細密,開 口一端安置在流箔閘口面向水源處,流箔應放在事先用木樁打好的木架上,拔堤放水時,魚 蝦隨水流入流箔。此漁具漁法主要捕當年梭魚、白蝦。套旋 也稱“叫潮”“迷魂陣”, 在港水漸排漸淺、魚蝦不能再入箔時,則需改用套旋。此漁法是用十餘葦箔組成,設置於清 水溝口處,先以引板在泥中插1條小縫,葦箔順縫而下,形成易進不易出的魚旋。生產時打 開魚閘,引潮入港,魚遇新鮮水流即逆水而上,誤入套旋中。此時要注意控制潮水進入的大 小與緩急,調節直到水乾、水淨為止。這種漁具主要捕獲梭魚及少數雜魚蝦類。其他挖溝、 掏坑及在閘門上採用錐形囊網、絲網和旋網等也是捕撈的有效漁具漁法。
四、池塘養殖
梭魚主食底棲矽藻和有機碎屑,與家魚混養不爭食,還能利用草魚糞便為餌。在成魚階 段,除根據條件投餵一定商品餌料外,施以糞肥、綠肥或經過處理的汙水、肥水,都能取得 好的生產效果。一般每畝魚池混養當年的梭魚苗10%~20%或100尾~150尾,年底即可長到條 重300克~400克。在不增加投餌、不影響其他養殖魚產量的情況下,平均可增產25公斤~75 公斤。畝產25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200尾,2齡梭魚種100尾~200尾,白鰱魚種100 尾,花鰱魚種50尾,小片450尾;畝產50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300尾,2齡梭 魚種500尾,白鰱魚種240尾,草魚魚種150尾,鯿魚150尾,鯉魚40尾。
五、海水魚蝦混養
在養蝦池裡混養、套養魚類能提高蝦池產量及經濟效益。適宜在蝦池裡混養的魚類主 要有梭、鯔魚及。在蝦池中混養、套養梭魚,可在不增加投餌量和不影響對蝦產量的 情況下,每畝增收25公斤梭魚。但一般要在對蝦4釐米~5釐米以上時才開始往蝦池內放養梭 魚苗,規格10釐米左右,每畝100尾~200尾。
六、鹽田養殖
即“鹽窪子”養殖。利用鹽場貯水池養蝦,梭魚在此類養殖中產量佔40%~60%。鹽田 養殖不需花費資金築造設施和挖建魚池,因此成本低,易於推廣,但漁、鹽生產上用水的矛 盾難以解決。
七、病害防治
1.東方鯴
對海水梭魚苗感染率極高。東方鯴是海水中寄生的一種撓足類,但它不適 於鹹淡水生活。如果在鹽度高的水域中發現,可引進淡水降低鹽度,魚鯴在鹹淡水中生活會 脫落死亡。另外,多毛類幼體,原本為蝦的主要食餌,但在夏季繁殖過多時會鑽入梭魚鰓腔 ,密集於鰓耙間,狀若蠅蛆,使梭魚遭致窒息死亡。此蟲害常在港養中出現。
2.小定鞭金藻
是目前對梭魚種、成魚危害最大的病害。魚池內如發現小定鞭金藻,幾 天即可使養殖梭魚全池覆滅。小定鞭金藻是典型的鹹淡水鞭毛藻,發病的池塘出現小定鞭金 藻“水花”,池中細胞密度可達8×105個/毫升。
治療辦法 可採用(2~3)×10-6濃度的處理或(10~15)×10-6濃度的液 體氨進行全池噴灑,用黃泥水全池噴灑也有良好效果。
3.和壺菌
又稱膚黴病,俗稱“白毛病”,春夏之交發病較多,主要由於 捕撈、人工繁殖等操作過程中碰傷、掉鱗感染上而引起,感染處長絨毛狀白色黴菌絲 ,病魚,行動緩慢,日漸消瘦直至死亡。
治療辦法 操作要細心,避免碰傷魚體,在鱗片脫落處及時塗上紅汞或,並 用封塗,同時最好使池水經常流動。如已感染上的魚體,可用0.1%溶 液藥浴病魚5分鐘~10分鐘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壺菌主要是感染授精卵孵化過程中的卵,因此,在孵化時要及時撈除死卵,以防水質 惡化,並更換新水加投抗生素藥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一、苗種培育
1.池塘條件 梭魚苗種培育池的面積一般在1~5畝之間,水深1.0~1.5米,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平坦,要求保水效能好,池塘進完善,以利於進行池塘水體交換。養殖用水要求無汙染,水質清澈,pH值7.2~8.5,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魚苗的放苗時間一般在5月上中旬進行。根據進苗時間提前20天進行育苗池清塘消毒,消毒藥物首選為生石灰。採用幹法消毒方式,畝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滅池塘內的敵害生物和病菌。隔7天后排掉池水,然後進水40~50釐米,進水時用60~80目的聚乙烯或尼龍紗絹網過濾。
3.育苗池水質培育 育苗池進水後,馬上進行肥水培育水質工作,可在池邊向陽面放置已經發酵的牛糞和雞糞等有機肥,每畝用量150~200千克,以利水體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如水質較瘦施肥量可適當增加,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釐米,水色以綠藍色為好。
4.放養密度
(1)夏花魚種培育:苗種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並經過淡化後的人工繁殖魚苗,畝放養10萬~15萬尾。經20~30天培育,梭魚夏花魚種達2.5~3釐米時,可進行拉網鍛鍊,並及時出池分養進行魚種培育。
(2)魚種培育:將2.5~3釐米規格的夏花魚種按每畝3000~5000尾投放,當年可培育成12釐米左右的魚種。
5.養殖管理
(1)餌料管理:
魚苗培育階段,早期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後期投餵豆餅漿或米糠,日投飼量為體重10%~15%。魚種培育階段,要儘量投足投好飼料,並根據梭魚喜食含矽量和纖維素較高的飼料,如豆餅、麩皮、菜餅、米糠、花生餅或酒糟等進行投餵,日投飼量為體重8%~10%,以後隨著個體的增長,逐步減少。同時要根據天氣變化掌握投餵量,在正常情況下,每天投餵2次,一般上午是在8:00~9:00,下午在4:00~5:00,天氣晴好可略多投,陰雨天氣少投,遇到暴雨、雷雨、氣壓低的天氣則不投。
(2)水質管理:
魚苗下池後,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釐米,透過施肥、潑灑豆漿和投餌來保持生物餌料丰度,間隔5~7天往池內加註新水一次,每次進水10釐米,最後使池水保持在1米左右。魚種培育期間,池水控制在1.2~1.5米之間,在高溫季節,為防止魚類浮頭及防止水質老化,適時換注新水,每次交換量掌握在池水的10%~15%。
二、成魚養殖
1.池塘條件 梭魚養成池的面積一般在5~20畝,水深1.5~2.0米,魚池應選在水源充足,養殖用水符合漁業用水標準,交通、電力便利的地方。池形以長方形為好,要求光照時間長,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向排水口方向有一定的傾斜度,便於排乾池水,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同時每隻池根據面積大小配備0.75~1.5千瓦增氧機一臺。
2.清塘消毒與水質培育 魚種放養前20天,池子須徹底清塘消毒(參照苗種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子經過消毒處理,待藥性消失,然後進滿池水,進水時要用80目的尼龍紗絹或聚乙烯網過濾。然後在池的四角堆放經發酵後的有機肥(可選擇雞糞、豬糞、牛糞等),畝用量100~200千克,滲出的肥水進入池子後可培育水質。施肥根據新建塘和老塘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新建塘因底質清瘦,施肥量適當增加,老塘則相應減少。
3.魚種放養 魚種要求無傷無病、體質健壯、規格整齊。一般常規養殖,畝放規格在12釐米左右的魚種800~1000尾,預計產量在400~500千克。
4.飼養管理
(1)投餌:梭魚系偏植物性的雜食性魚類,飼料廣泛,常採用豆餅、菜餅、米糠、麩皮、酒糟、大小麥、玉米等。投餌率按魚體重的3%~5%計算,以後隨著魚的生長,投餌率適當下調,具體視當天的天氣、水質、魚的活動情況而定。每天投餌次數為2次,上午8:00~9:00,下午4:00~5:00。
(2)水質調節:一是要保持池水水質肥沃活爽,但又不過濃,及時進行水體交換非常重要,可杜絕浮頭現象的發生,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總量的20%~30%,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釐米。
(3)疾病預防:梭魚在養殖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病害發生機率較低,常見的疾病有腸炎病、水黴病等,做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放養和捕撈時要小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
二是要進行水體消毒,定期用二溴海因消毒劑0.2克/立方米濃度進行全池潑灑(據實驗觀察,漂白粉、強氯精等藥物對梭魚的毒性較強,應慎用),以防病害的發生;
三是要定期投餵無公害藥餌,間隔15~20天,用大蒜頭搗碎稀釋後與飼料拌和製成藥餌,新增量為飼料量的3%~10%,連續用3~5天,這樣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一、人工港養 在選擇好的地點人工挖溝築港,興修堤壩、建閘、闢灘,建設人工養魚港,使那些無生產力的荒灘廢地改造成有生產力的魚港。
1.築堤
根據地形在圍港四周築堤,堤的高度應超過最高潮水位1米以上。堤寬視具體需要而定,但至少也不應少於1米。坡度15度~70度,這樣才能保證港內水位及防止魚蝦逃逸。
2.挖溝
挖溝常限於人力、物力,不能多挖,所以要合理佈局。開挖若干縱橫連通的水溝,一方面用於引潮納苗,另一方面是使港內儲足水,為魚、蝦創造適宜的棲息水域及洄游生長的場所。溝渠的深度、寬度依地勢高低而定,但寧寬勿窄,寧深勿淺。渠溝一般分為四種:中心溝 面對大閘,引潮納苗,為魚蝦苗入港的主要渠道,水面要寬,水要深,一般寬6米~7米,深1.5米~2米;清水溝 與中心溝平行,位於港的中央,溝深水清,寬3米~4米,深1.5米~2米,水面平穩,水溫較恆定,為魚蝦棲息、生長及高溫季節庇護的場所;橫溝支溝 由中心溝向兩側分開縱橫的小溝,溝窄無定形,都是魚蝦暢遊、上灘索餌、活動的通道;邊緣溝 圍繞魚港周圍的小溝,用以排出積水,調節水量。中心溝與邊緣溝要有一定坡度,以便進水、排水。
3.設閘
分大、中、小閘。大閘也稱納潮閘。設在港內水源暢通、地勢較低、於中心溝近河端處,以便引入潮水納魚蝦苗之用。中閘也叫旱閘,設在港內地勢較高的地帶,用以納苗後引進河水調節港內水質、水量,一般高1.5米,寬1.5米~2米。小閘也稱倒流閘或放水閘,高、寬各1米,建在邊緣溝端,地勢較低,與邊緣溝相連線,用它排除港內積水,以引進新水使大閘繼續納苗、調節水質,增加港水肥力。為了在納苗期提高納苗量,有的在小閘之外添設一面大閘,進行雙閘倒流納苗。在生產中為了出苗、蝦方便,在全港最低處清水溝近段設一個大小與中間相仿的出魚閘,叫流箔閘,閘外裝置流箔,放水流出以捕魚蝦。
4.闢灘
養魚港面積很大,不能全部挖溝,溝外有寬廣的淺灘,納潮後會積水,成為 魚、蝦索餌、活動的場所,即為魚、蝦的“牧場”。如人力允許,建港時最好進行闢灘清理 ,創造更好的牧場。
5.納苗
由於鹹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無論是天然港養或人工港養,從納苗 到收穫,一般生產週期只有4至4個半月,必須預先做好充分準備和計劃。4月底以前,對港 地設施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進行清港溜溝,在漲潮時,提起全部閘門,放水入港,反覆注 排水3次~4次,沖洗港內積存鹽鹼和腐殖質,在開閘排水時衝疏大小溝渠。誘納魚、蝦苗進 港是一項技術性強的工作,必須具有操作閘門的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從芒種到小暑是 納苗時期,魚、蝦苗隨著潮流入港。納苗可分為大閘納苗,即漲潮時提大閘,水流入港內, 魚、蝦苗則順流而下入港,此時,流速要掌握大於魚苗遊速,以免已納入的魚、蝦苗逃出。 納苗中期,港內魚蝦增多,且逐漸長大,游泳能力也增強,故再提閘納苗時,閘外水位要高 於港內水位7釐米以上,才能保證魚、蝦不致外逃。納苗後期則應高出閘內水位10釐米時才 能提閘。同時在閘門的裡邊,插入八字箔,減少魚、蝦苗逃出的可能性,八字箔開口大小, 應與進水的流速成正比。小閘誘苗,落潮時關大閘,提小閘,使港內的清水向外流出,流出 的水溫度較高,利於梭魚頂流喜溫習性,將苗引進小閘外溝中,這時部分魚苗逆遊入港,另 有部分魚苗集中於外溝,待潮上漲至港內水位相近時,小閘排出的水流速減緩,此時把小閘 全部提起,這時魚苗就可以全部從閘門入港,然後關閉小閘。因梭魚苗具有逆流性與喜溫性 ,因此小閘在納梭魚苗時的數量上經常超過大閘。
二、養殖管理
養殖期港內的水質、水溫、水量等必須調節,適合魚、蝦生長,調節港 內水質是港養的主要管理工作。常換水可保持良好的水質,同時換入新鮮水可帶入活的生物 餌料和增加水的肥力。港中磷酸鹽的含量是決定水質肥瘦的主要條件之一。河水含有充足的 磷酸鹽類,在閉閘後,港內的含磷量逐日漸減,當下降到3毫克/升~4毫克/升以下,就要影 響到游泳生物的生長,因此要適當放入部分河水。施肥是增加港中磷、氮等物質使水質肥沃 的措施,以發酵後的人畜肥堆積在港內淺水處或盛入籃筐投放溝邊,經數天浮游生物即可大 量繁殖,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整個養殖期,港內水質保持清新、肥沃,pH7.6~8.5 ,比重1.008~1.010,溶氧量5毫克/升~7毫克/升,含氮量4毫克/升~5毫克/升,含磷 量0.4毫克/升~0.8毫克/升,對魚蝦的生長是比較理想的。在4個多月養殖期間,正值雨 季,必須注意防汛,提前做好修堤補埝,檢修堤閘工作。
三、收穫
收穫季節一般不宜遲過白露,因白露過後天氣多變,魚蝦活動緩慢,不宜集中。天氣 寒冷魚捕不完,魚蝦易凍死在港內,給捕撈帶來困難,造成損失。收穫常用漁具有流箔、套 旋及其他一些網具。流箔 用兩層葦箔製成簸箕狀的一種漁具,底層粗稀,上層細密,開 口一端安置在流箔閘口面向水源處,流箔應放在事先用木樁打好的木架上,拔堤放水時,魚 蝦隨水流入流箔。此漁具漁法主要捕當年梭魚、白蝦。套旋 也稱“叫潮”“迷魂陣”, 在港水漸排漸淺、魚蝦不能再入箔時,則需改用套旋。此漁法是用十餘葦箔組成,設置於清 水溝口處,先以引板在泥中插1條小縫,葦箔順縫而下,形成易進不易出的魚旋。生產時打 開魚閘,引潮入港,魚遇新鮮水流即逆水而上,誤入套旋中。此時要注意控制潮水進入的大 小與緩急,調節直到水乾、水淨為止。這種漁具主要捕獲梭魚及少數雜魚蝦類。其他挖溝、 掏坑及在閘門上採用錐形囊網、絲網和旋網等也是捕撈的有效漁具漁法。
四、池塘養殖
梭魚主食底棲矽藻和有機碎屑,與家魚混養不爭食,還能利用草魚糞便為餌。在成魚階 段,除根據條件投餵一定商品餌料外,施以糞肥、綠肥或經過處理的汙水、肥水,都能取得 好的生產效果。一般每畝魚池混養當年的梭魚苗10%~20%或100尾~150尾,年底即可長到條 重300克~400克。在不增加投餌、不影響其他養殖魚產量的情況下,平均可增產25公斤~75 公斤。畝產25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200尾,2齡梭魚種100尾~200尾,白鰱魚種100 尾,花鰱魚種50尾,小片450尾;畝產500公斤的混養比例:1齡梭魚種300尾,2齡梭 魚種500尾,白鰱魚種240尾,草魚魚種150尾,鯿魚150尾,鯉魚40尾。
五、海水魚蝦混養
在養蝦池裡混養、套養魚類能提高蝦池產量及經濟效益。適宜在蝦池裡混養的魚類主 要有梭、鯔魚及。在蝦池中混養、套養梭魚,可在不增加投餌量和不影響對蝦產量的 情況下,每畝增收25公斤梭魚。但一般要在對蝦4釐米~5釐米以上時才開始往蝦池內放養梭 魚苗,規格10釐米左右,每畝100尾~200尾。
六、鹽田養殖
即“鹽窪子”養殖。利用鹽場貯水池養蝦,梭魚在此類養殖中產量佔40%~60%。鹽田 養殖不需花費資金築造設施和挖建魚池,因此成本低,易於推廣,但漁、鹽生產上用水的矛 盾難以解決。
七、病害防治
1.東方鯴
對海水梭魚苗感染率極高。東方鯴是海水中寄生的一種撓足類,但它不適 於鹹淡水生活。如果在鹽度高的水域中發現,可引進淡水降低鹽度,魚鯴在鹹淡水中生活會 脫落死亡。另外,多毛類幼體,原本為蝦的主要食餌,但在夏季繁殖過多時會鑽入梭魚鰓腔 ,密集於鰓耙間,狀若蠅蛆,使梭魚遭致窒息死亡。此蟲害常在港養中出現。
2.小定鞭金藻
是目前對梭魚種、成魚危害最大的病害。魚池內如發現小定鞭金藻,幾 天即可使養殖梭魚全池覆滅。小定鞭金藻是典型的鹹淡水鞭毛藻,發病的池塘出現小定鞭金 藻“水花”,池中細胞密度可達8×105個/毫升。
治療辦法 可採用(2~3)×10-6濃度的處理或(10~15)×10-6濃度的液 體氨進行全池噴灑,用黃泥水全池噴灑也有良好效果。
3.和壺菌
又稱膚黴病,俗稱“白毛病”,春夏之交發病較多,主要由於 捕撈、人工繁殖等操作過程中碰傷、掉鱗感染上而引起,感染處長絨毛狀白色黴菌絲 ,病魚,行動緩慢,日漸消瘦直至死亡。
治療辦法 操作要細心,避免碰傷魚體,在鱗片脫落處及時塗上紅汞或,並 用封塗,同時最好使池水經常流動。如已感染上的魚體,可用0.1%溶 液藥浴病魚5分鐘~10分鐘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壺菌主要是感染授精卵孵化過程中的卵,因此,在孵化時要及時撈除死卵,以防水質 惡化,並更換新水加投抗生素藥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一、苗種培育
1.池塘條件 梭魚苗種培育池的面積一般在1~5畝之間,水深1.0~1.5米,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平坦,要求保水效能好,池塘進完善,以利於進行池塘水體交換。養殖用水要求無汙染,水質清澈,pH值7.2~8.5,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魚苗的放苗時間一般在5月上中旬進行。根據進苗時間提前20天進行育苗池清塘消毒,消毒藥物首選為生石灰。採用幹法消毒方式,畝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滅池塘內的敵害生物和病菌。隔7天后排掉池水,然後進水40~50釐米,進水時用60~80目的聚乙烯或尼龍紗絹網過濾。
3.育苗池水質培育 育苗池進水後,馬上進行肥水培育水質工作,可在池邊向陽面放置已經發酵的牛糞和雞糞等有機肥,每畝用量150~200千克,以利水體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如水質較瘦施肥量可適當增加,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釐米,水色以綠藍色為好。
4.放養密度
(1)夏花魚種培育:苗種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並經過淡化後的人工繁殖魚苗,畝放養10萬~15萬尾。經20~30天培育,梭魚夏花魚種達2.5~3釐米時,可進行拉網鍛鍊,並及時出池分養進行魚種培育。
(2)魚種培育:將2.5~3釐米規格的夏花魚種按每畝3000~5000尾投放,當年可培育成12釐米左右的魚種。
5.養殖管理
(1)餌料管理:
魚苗培育階段,早期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後期投餵豆餅漿或米糠,日投飼量為體重10%~15%。魚種培育階段,要儘量投足投好飼料,並根據梭魚喜食含矽量和纖維素較高的飼料,如豆餅、麩皮、菜餅、米糠、花生餅或酒糟等進行投餵,日投飼量為體重8%~10%,以後隨著個體的增長,逐步減少。同時要根據天氣變化掌握投餵量,在正常情況下,每天投餵2次,一般上午是在8:00~9:00,下午在4:00~5:00,天氣晴好可略多投,陰雨天氣少投,遇到暴雨、雷雨、氣壓低的天氣則不投。
(2)水質管理:
魚苗下池後,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釐米,透過施肥、潑灑豆漿和投餌來保持生物餌料丰度,間隔5~7天往池內加註新水一次,每次進水10釐米,最後使池水保持在1米左右。魚種培育期間,池水控制在1.2~1.5米之間,在高溫季節,為防止魚類浮頭及防止水質老化,適時換注新水,每次交換量掌握在池水的10%~15%。
二、成魚養殖
1.池塘條件 梭魚養成池的面積一般在5~20畝,水深1.5~2.0米,魚池應選在水源充足,養殖用水符合漁業用水標準,交通、電力便利的地方。池形以長方形為好,要求光照時間長,底質為泥砂土結構,池底向排水口方向有一定的傾斜度,便於排乾池水,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同時每隻池根據面積大小配備0.75~1.5千瓦增氧機一臺。
2.清塘消毒與水質培育 魚種放養前20天,池子須徹底清塘消毒(參照苗種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子經過消毒處理,待藥性消失,然後進滿池水,進水時要用80目的尼龍紗絹或聚乙烯網過濾。然後在池的四角堆放經發酵後的有機肥(可選擇雞糞、豬糞、牛糞等),畝用量100~200千克,滲出的肥水進入池子後可培育水質。施肥根據新建塘和老塘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新建塘因底質清瘦,施肥量適當增加,老塘則相應減少。
3.魚種放養 魚種要求無傷無病、體質健壯、規格整齊。一般常規養殖,畝放規格在12釐米左右的魚種800~1000尾,預計產量在400~500千克。
4.飼養管理
(1)投餌:梭魚系偏植物性的雜食性魚類,飼料廣泛,常採用豆餅、菜餅、米糠、麩皮、酒糟、大小麥、玉米等。投餌率按魚體重的3%~5%計算,以後隨著魚的生長,投餌率適當下調,具體視當天的天氣、水質、魚的活動情況而定。每天投餌次數為2次,上午8:00~9:00,下午4:00~5:00。
(2)水質調節:一是要保持池水水質肥沃活爽,但又不過濃,及時進行水體交換非常重要,可杜絕浮頭現象的發生,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總量的20%~30%,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釐米。
(3)疾病預防:梭魚在養殖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病害發生機率較低,常見的疾病有腸炎病、水黴病等,做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放養和捕撈時要小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
二是要進行水體消毒,定期用二溴海因消毒劑0.2克/立方米濃度進行全池潑灑(據實驗觀察,漂白粉、強氯精等藥物對梭魚的毒性較強,應慎用),以防病害的發生;
三是要定期投餵無公害藥餌,間隔15~20天,用大蒜頭搗碎稀釋後與飼料拌和製成藥餌,新增量為飼料量的3%~10%,連續用3~5天,這樣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