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法欣賞需要通感和想象,中國書法之美,能夠感受到音樂之美嗎?圖中樂譜為貝多芬手稿。
4
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蘭亭序》如果比做是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與之相當的書法作品將會是哪一篇呢?

    音樂與書法,被認為是相通的兩門藝術。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形式,相通的是作者的內在情感。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在貝多芬眾多的音樂作品中,充滿了對待人生積極的態度和對自由的抗爭。

    他的《命運交響曲》,表現的就是與命運搏擊,擺脫困境,戰勝厄運的壯麗樂章。究竟哪一篇書法作品能夠與《命運交響曲》相對應呢?懷素《自敘帖》。

    從形式上來看,《自敘帖》熱情奔放的筆觸,把懷素一生事佛,讀經之餘,染翰習書,杖錫獨往京師求學的過程,酣暢淋漓的揮灑,使人觀後心潮澎湃,熱血噴張。

    有朋友會說,顏真卿《祭侄兒文稿》能與《命運交響曲》相當。《命運交響曲》雖然悲苦,卻不悲傷。《祭侄兒文稿》是顏真卿痛失親人,含著極其悲傷的心境下寫就的曠世典章。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和命運抗戰的不屈不饒的鬥志並不貼合。而懷素《自敘帖》,表現出來的,是為求得書藝的提高,遍訪京城諸名家。是與命運相抗爭的敘述。用《自敘帖》比做是《命運交響曲》,再合適不過。

  • 2 # 瀚墨無極

    不得不說提主的想象力,拿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世界級交響樂《田園》容合一體,這真是一興奮愉悅的話題。

    雖說大家都不太懂音律,(我也不懂),相信大家都聽過貝多芬的交響曲,它和《蘭亭序》在人們心目中同樣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交響樂,同文字一樣能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的風格意境;有時豪邁奔放,慷慨激昂;有時委婉清新,情味深永;有時憂思悲狀,纏綿傷感,所以說:書法和音樂交響樂是命運共同體,都有著藝術的生命力。

    言歸話題:還有象《命運》震撼人心的書法嗎?有,太多了,就不一一例舉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血,淚,悲傷和痛苦中不是以書法家的身份,而是用生命的狀況寫出來的,書寫自然流暢,文理震憾。《祭侄文稿》和《命運交響曲》的情景,都有著共同的出處。

    僅個人觀點,願和大家探討。

  • 3 # 詩夜城主

    書法的美妙之處不僅在於字的氣勢磅礴有力,而且還表現出詩一般的雅興、畫一般的意境,更是無聲的音樂,書法的“點、線、劃、面”就如同不同的旋律音符,怪不得書法家們都願意享受其中。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如同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這比喻形象恰當,因為《蘭亭序》表現的就是歡快的情景氛圍。

    然而《爨寶子碑》卻好比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裡有故事,書法中也同樣有故事,《爨寶子碑》記錄了東晉時期爨寶子生平所為,他19歲任建寧太守攜“振威將軍”職務,爨寶子冶理有功,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卻英年早逝,僅活了23歲,僚屬和百姓悲痛萬分,於是為他立碑,那樣的場景感人之事無限的情懷蘊藏於《爨寶子碑》中,其書法更是“樸厚古茂,奇姿百出”,《命運交響曲》無非也是表現純樸且又多變的人生世態。

  • 4 # 國學宣傳員

    《田園交響樂》是音樂巨人貝多芬在他雙耳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寫成的,是交響樂中惟一的標題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怕人誤解他的作品,明確地說:《田園》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貝多芬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他曾對朋友說:“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見他是在用心靈感受田園、感受自然、感受鄉村生活。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第五交響曲的鬥爭主題原是啟蒙運動時期悲劇的典型。但貝多芬改革這個傳統的主題,加以新的處理,使人的意志付諸行動。從他的交響曲中,我們不難讀到,人的勝利是靠與命運的暴力進行殊死的鬥爭得來的。貝多芬的這部作品實際上是一部名符其實的“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音樂和書法分屬不同的藝術範疇,但藝術是相通。以前學過一個詞叫“通感”,具體意思不記得了,姑且借來用一下,不妥再換。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我們有必要來探討一下第二三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狀態,是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正如“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的三種境界、三種人生,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王羲之的《蘭亭序》就不再贅述了,反映的是陽春三月,好友群集,把酒言歡的愉悅場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50歲時,悼念其堂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是顏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裡寫的。安祿山叛亂,為了勸降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當著他的面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來。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在自己面前斷頭,顏杲卿依然堅守著忠誠,破口大罵,誓死不降。一年後,顏真卿反攻,收復常山,人們才在廢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頭顱。面對著他的頭顱,在悲慟氣憤的情緒中寫下了這篇“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祭侄文稿》,每個字都融入了最真實自然的情感。行氣隨感情起伏不斷調整,筆下沒有顧及到工拙,隨處有圓點塗改,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變化。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所書。蘇軾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可謂少年得志,但他卻不懂得收斂自己,烏臺詩案進了監獄。再貶黃州,使天真的蘇軾成了老練的東坡。45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黃州,生活上拮据無靠,俸祿微薄,生活窘迫,都不足以養家。《寒食帖》是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剛好遇到雨天,連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開,又在血風腥雨中凋敗,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終卻飛落泥沼。窗外的烏鴉吊著直線飛過,彷彿迷失很久的靈魂,已找不到歸宿。冰冷的爐灶,潮溼的蘆葦,鬱結的愁緒,似窮途末路。蘇軾在心生悲涼時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所以,如果說《蘭亭序》像貝多芬的交響樂《田園》一樣讓人震撼,令人愉悅,那麼《祭侄文稿》《寒食帖》的抗爭、不屈,像英雄試圖扯斷束縛著他的鎖鏈,點燃自由的火炬,從黑暗到光明,和《命運》交響樂揭示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說明生活的道路是艱難曲折和滿布荊棘的又何其相似?!

  • 5 # 小貓鬍子103240101

    不點不覺得,這一點簡直太精闢了,雖然藝術的門類完全不同,但深入用心去體會後,真的是觸類旁通,貝多芬這首名曲,讓你若醉若仙,當你看賞,特別是臨摹《蘭亭序》書貼時,那個個字的美妙弦律,在你腦海中徐徐伴起。感受頗好,我退休後開始寫毛筆字,蘭亭序也是我臨貼的主選,雖然沒功夫,也無水平,但對我靜心養神很有效果,和我從前工作繁忙之餘,欣賞名曲感覺一樣舒服。

  • 6 # 大成國學堂

    還真有!而且情感更強烈、更復雜!

    在這個書法高手或者偽高手都忙著弄錢或者弄權的末法時代,似乎書道鑑賞的普及變得微不足道,從而大眾逐漸缺乏鑑賞的心、鑑別的力,所以一方面痛罵“醜書”,另一方面卻把戴著各種光環的“偽書法”、江湖體的價碼追捧到水漲船高。

    雖然我們可以相信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我們古人的最震撼人心的書法作品之美也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我們有享受他們的權力!

    像《命運》一樣震撼人心的書法作品其實不止一部,但我們要說,其極致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首先免不了我們要簡要概括一下顏魯公其人其書其作品。

    1、其人

    顏真卿,字清臣,琅琊臨沂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他曾經做過平原太守,官至太子少師贈太師,封魯郡開國公,後世習稱“顏平原”或“顏魯公”。性格耿介、忠貞,在朝敢直言、不懼權貴,因此在安史之亂後期75歲高齡(那時75歲可當現今百歲),被人故意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三軍為之痛哭,諡號“文忠”。魯迅先生將他視為“中華的脊樑”。

    2、其書

    他的書法以篆籀筆法開道,沉著健勁,結字內鬆外緊,端厚開張,以雄偉沉厚的風格堪稱書法中的“偉丈夫”。書如其人,在魯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同時,顏魯公並不是如同很多書法家專擅一體,而是真草篆行無不精妙,堪稱“書中完人”,為書法史上不多見的“超強能力者”!

    3、《祭侄文稿》

    如果說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如春風拂面、高士踏青,那麼作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就是狼煙遍地、萬里蓬蒿、摧心裂肺、痛切哀嚎。恰好這兩種相左的書風、兩種相反的情感都能直達欣賞者的情感深處,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我們要說為什麼《祭侄文稿》能具備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情真摯+魯公的至情至性

    侄兒季明從小在魯公身邊長大,這叔侄關係其實情同父子。魯公奮起起兵抵抗安史叛軍,與叛軍對壘長達數月,拒不投降,兄侄在叛軍主力背後據地襲擾,使一路勢如破竹的叛軍第一次受到最沉重的打擊,主力被牽制,所以未能一口氣滅唐。可以說,魯公兄弟子侄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搖搖欲墜的唐王朝的命運。而最後兄侄城破被擒,堅貞不屈,被殘酷殺害。這一事件將國仇和家恨、個人情感和時代命運熔鑄成一曲最大的悲劇。魯公面對無身的侄兒頭顱,情感之迸發、悲傷之強烈程度,遠遠超出這個盛世普通人能夠理解感受的範疇。

    祭的是侄兒、兄長、死難的將士、親人,也是在一場浩劫當中如螻蟻般殞命的百姓和萬千冤屈的靈魂,以及亂世之人的苦難。

    所以這不是一紙簡單的祭文,他在魯公筆下,演化出了時代的悲歌和人類面對戰爭時的無可迴避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祭侄文稿》中的身世之感、生死訣別和大丈夫當為萬民死不做苟且活和整個亂世期間作為個人的浮沉等等各種情感之強烈、魯公所處的高度和深深地時代切入感,都不是貝多芬能相比的。

    2、書法至高成就的深厚底蘊

    魯公在書法上是個“超能力者”。雖然他留下的《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可以證實他也精深掌握了“二王筆法”的正脈,但在書法史上,他作為扭一代萎靡風、振篆籀傳統,弘揚書法的陽剛之氣、正大氣象的宗師地位是無可比擬的。

    且不論顏體楷書的高度,他的諸多行書作品如《守政帖》、《文殊帖》、《奉命帖》、《鹿脯帖》、《一行帖》、《捧袂帖》、《蔡明遠帖》(此帖大成認為是米芾臨作)等等,雖然都只留下了刻本拓本,短箋行字,但融匯真草篆隸行於一爐,端明清朗、節奏變幻莫測、鋒面轉換極其迅捷,卓有魏晉風,深刻的反映了魯公書法的臨池深度和筆法能力。

    3、書不求工方能照耀千秋

    顯然,世存真跡帖《祭侄文稿》在筆法、章法上都大大不同於上述這些魯公簡牘的風格。人說“粗頭亂服、筆法粗劣”其實是缺乏長期的書法訓練、對筆法的執行方式缺乏認知者的胡言亂語。

    在魯公一生中,楷書創作是他的主導方向,他善於在冷靜理性中運筆,寫出了大氣渾厚、廟堂氣象深重的《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大唐中興頌》,讓人欣賞中有高山仰止的崇敬。在楷書創作時,技巧之“理”是主宰的,而“興”則居其後。現在,《祭侄稿》全然是“興”,是情的流走奔湧,情到筆到,甚至,筆鋒兀自前去,怎麼寫他也不知道,待回過神來,才知道寫錯了。

    魯公在書寫《祭侄文稿》的過程中,雖然處在悲傷的大海風暴中,但他對筆的控制力和章法意識的本能沒有絲毫減弱,就像很多老司機醉酒狀態依然能夠保持很長時間的準確的駕駛狀態一樣,更何況魯公的身份、見識和學養豈是一般人能夠比擬。

    從《祭侄文稿》中表現的,完全是一個具體的人的真實情緒,情緒激越縱筆隨性,他具有的堅實功底還是顯示出來了。草稿中的枯筆不少,枯而不燥,反有潤澤之意。儘管塗塗抹抹的地方不少,但線條是藏鋒的,飽滿蒼茫,渾厚朴實。他蘸上一筆寫去,直到墨將竭而止,大大小小,錯落參差。筆短意長是《祭侄稿》的一大特點,他沒有心境慢條斯理地處理好每一筆的末端,就順勢而去,戛然而止,因此頓筆用得多了,通篇顯出沉重,意含在沉重的頓筆中,有欲說還休之含蓄。由於有了深厚的功底,信筆之時還是暗含筆墨規矩,呼應承啟,連綿頓,依然和諧一體。

    書不求工而自工,正是這樣的草稿狀態,解脫了正稿心態的束縛,使得三大行書均是草稿而非正襟危坐謄寫下的正稿。

    如果要在人類藝術作品中選取幾件來代表我們曾經擁有的文明和體現人類的根本的人性,《祭侄文稿》一定是一件必選不可之一,大成如是說!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 7 # 不二齋

    我並沒有聽過貝多芬的交響曲《田園》和《命運》,但是從這兩首交響曲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兩首交響曲要表達的大概的意思。

    有人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像貝多芬的交響曲《田園》一樣,讓人感到震撼,《田園》這個名字倒是可以和《蘭亭序》聯絡到一起,《蘭亭序》的前半部分就是描寫的類似於田園的一種生活,一群文人在環境優美、茂林修竹的會稽山下玩著“曲水流觴”的遊戲,飲酒作樂,賦詩對唱,其樂融融。這種聚會正是給人了一種輕鬆愉悅的田園生活的感覺。

    而《命運》這首交響曲更容易讓人聯想起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或者是蘇東坡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一個是含淚訴說自己的侄子顏季明為國評判,身陷囹圄,孤城圍逼,可是援軍卻家見死不救,導致全軍覆沒,全家被害,屍骨無存,只找到了一個頭顱的悲慘命運,痛斥叛軍和家見死不救的援軍。

    一個是一個大文豪,政治家被皇帝貶謫到苦寒之地黃州之後,描寫自己的悲慘的生活的藝術作品,在這樣的地方連做飯都難找到一把乾燥的柴火,只能是破灶燒溼葦,不過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還是表達了對於生活的樂觀的態度,還打算效仿古人的“窮途之哭”。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以及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是有道理的,他們的這三幅作品,不僅有高超的書法的技藝,更包含了一種家國情懷和一種即使身處逆境,仍然對未來、對於生活充滿了希望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海吳邪被推下懸崖第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