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飯糰76504950
-
2 # 媽咪育兒圈
你家寶寶才17個月,還不到一歲半,現在不會說話是正常的,寶爸先不要著急。
很多寶媽反映,寶寶一歲半前雖然什麼都聽懂,但什麼都不說。然後到了一歲半後,突然就都會說了,所以一歲半前是寶寶語言的積累期。
如果寶寶說話晚,我的建議是,寶寶不想說的時候,不要強迫寶寶說話,要慢慢引導,比如多給寶寶講故事和做遊戲。
我家寶寶15個月,現在會說簡單的詞,像雞蛋,車等。我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寶寶睡覺前給寶寶放故事或兒歌聽。平時多和寶寶交流,慢慢寶寶就會說,就想說了。
-
3 # 菲菲趣味媽咪
看情況,您的孩子非常健康,不存在表達的障礙,或者是表達能力的缺陷,寶媽儘可以放心。但是孩子不愛表達,不善表達,那是日常環境影響的緣故,應該想辦法積極調整。
語言是什麼?是人與人交流的語音工具。它為什麼會存在,又為什麼會得以強化,這是寶媽需要思考明白的。
我猜測寶媽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應該不是很多。多交流不是讓家長單方面地對孩子多說,而是要製造語言環境,引導孩子對家長多說。有些家長雖然說的多,教的多,但是孩子基本是處於傾聽,或者是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對孩子的語言發育不一定能起到積極的效果,反而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或者慢熱型的孩子來說會形成一種壓迫感,嚴重時還會導致孩子拒絕用語言溝通。
我還關注到了一個細節。就是每當孩子有需要,有需求時,習慣用眼神和動作來表達,當家長不予滿足時不是用語言而是用情緒來發洩。這絕對不是孩子先天的表達習慣,而是後天家長錯誤的行為把孩子引導上了錯誤的道路。舉例來說,當孩子想要拿一個玩具,開始時他並不知道那個玩具叫什麼,甚至也不太會說拿,那麼他會爬向那個玩具用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但他會說拿的時候他便開始用語言來指揮家長幫自己做,因為他知道用語言肯定要比行動更省力更容易。但是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很多,不是簡單幾個字或幾句話就能全部表達清楚,所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孩子也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如果家長這時候沒有給予恰當的示範和引導,而且過分容易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那麼孩子便會失去學習語言的耐心,直接用手或者眼神一指揮,家長便會做得週週到到,那學語言還有什麼用呢?用進廢退是自然規律,為什麼很多孩子到兩歲左右,只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稱呼性的詞語,卻對其他的不太敏感或者曾經會,現在也不說了,就是因為他的語言是用來指揮家長的,至於後面的需求,隨便一舉一動,家長便能心領神會,就幫他實現啦。有些家長或者老人自認為非常瞭解孩子,總是不等孩子說清楚就直接辦好了,自以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其實耽誤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機會。
這幾天我有一個感悟,其實說話是“逼”出來的!
前幾天我送孩子去幼兒園,剛入園,他還不習慣,我走的時候他便抱著我一個勁兒地哭。我便滔滔不絕地對他進行勸說。孩子只是哭,我知道他有千言萬語想說出來,可是他只能一直哭。等到眼看著就要進教室了。他突然拉著我說:“媽媽,我不想離開你,我想跟你在一起!”我下意識說不行,媽媽必須要走。然後孩子就不停地說:“上幼兒園這件事你就聽我的吧,你就聽我的吧!”把孩子安頓好之後我就反思起來,是怎樣一種不捨逼得的孩子說出了他平時從未說過的話。當他明白哭沒有辦法打動我時,便一著急把心裡話說了出來。如果他哭的時候我心軟了,把他領回了家。那我就永遠聽不到他說出這樣的話。
所以孩子在最初接受語言啟蒙的時候,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在他“聽語言”階段,他想要拿某個玩具,我就拿起那個玩具告訴他你想拿嗎?想拿就說拿,不斷地強化,讓他知道這種行為叫做拿。
2.在他“說語言”階段,就要讓他明確地說出拿才能給他,如果他只是伸著胳膊要,或者是表現出了煩躁等情緒,我還裝作不清楚,告訴他,你這樣媽媽不明白你要什麼,你說拿,媽媽就給你。
3.在他“答語言”階段,我會找一切機會創造交際環境。比如他要某個玩具,不再只是侷限於讓他說出他想要做什麼,在拿給他的同時我還立刻扮演成這個角色,用卡通一點的語音,對孩子說:“你好啊,你要跟我玩兒嗎?”“我叫小汽車你叫什麼名字呀?”“你幾歲啦?你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呀?”等等這樣的問題,我會不厭其煩地扮演各種角色,跟他創造各種交流機會。所以久而久之,孩子會很容易地回答出自己叫什麼名字,幾歲了,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等日常的會話。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這些問題,其實是孩子必須要知道的問題,可是在他日常生活當中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熟悉的人,幾乎不討論這些問題;與外人接觸,經常會用的到這些問題,可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壓迫感陌生感很大,不會輕易說出口,反而大多數是由家長來回答了。
4.在他“用語言”階段,要積極的讓孩子去用,這裡的“用”不光是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還要讓他把語言當成與生人接觸的一種手段。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都是親人、熟人,他不需要說任何話,就可以被大家接納;可是在社會上孩子會遇到很多生人,語言便是打破陌生感,拉進距離的第一手段!所以帶孩子到外面去玩兒時,不管是遇到了鄰居,朋友,同事,甚至同坐公車的路人,公園廣場上的老人小孩,賣東西的服務員或者商販,我都會主動地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和說再見,我也會很放鬆地去跟生人攀談幾句。所以我的孩子雖然會認生,但是三言兩語的交流就能讓他自在,進而熟悉了之後他還會跟大人開玩笑。(這裡也要注意告訴孩子,該防範哪些人或者行為。)
眼下寶媽需要做的我有幾點建議:
首先,寶媽先不要操之過急,更不要批評孩子,埋怨他說他笨,或者拿他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因為你的急切和焦慮會傳遞給孩子,這樣會給孩子一種緊張感,會讓他容易產生對錶達的牴觸,那你再想開啟孩子的心門就難上加難了。當然,這一點也需要跟家庭成員都進行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其次,你要關注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一般不愛溝通和不善溝通的孩子都喜歡動腦和動手。你可以關注一下孩子平常喜歡做什麼玩什麼。然後跟他一起玩兒一起從事這個活動的過程當中,與他對話交流。如果他喜歡過家家那你就扮演各種角色跟她一起過家家;如果她喜歡製作什麼東西,那就讓他教你。他喜歡的事情裡面,他會放鬆,不知不覺得就會表達出自己的所想。去,你別跟他產生了更多的交流。只要是話,多說就好,不一定非得是完成某些學習的內容。
再者,當你成為寶貝的知己之後,他對你建立了重組的信任和依賴,你再對他進行各種的要求和建議。比如他再想要某樣東西和想做什麼卻不說,就很無辜地告訴他媽媽不明白,沒聽懂,如果他急了,你不要急,你要更委屈的跟他說,媽媽就是不明白嘛!你說出來媽媽才知道呀!這一點也需要家人觀念的扭轉和默契配合。
最後,你還有一個便利條件,就是家裡是兩個孩子。你可以和這兩個孩子進行一個三人智力比賽。看誰知道的小動物多,看誰知道的顏色多,看誰知道的蔬菜水果多……家長和孩子多玩多鬧,在折騰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會忘乎所以,他不認為學說話是一種壓力了,自然而然就說的多了。
-
4 # 鹿白媽媽
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開口早,所以你覺得兒子到了他姐姐的年齡還不說話心裡很著急,可以理解。
但從你的描述來說這孩子什麼都明白,很正常也很健康。說明他還在自主積累的過程中。哲學裡講量變引起質變,孩子開口說話也一樣。等到積累達到了他就會妙語連珠了,他這是要厚積薄發給你個小驚喜呢!
還有一點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有的孩子只要他會說了,哪怕一個字一個詞都連不成句他就要表達。有的孩子是完美主義者,他覺得他說不好表達不完美他就是不說,但一旦開口,說的都是一句一句跟小大人兒一樣,還有可能會發展成小話嘮哦!
下面我說幾點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行之有效的幫助孩子開口說話的方法
1、生活中的正確引導。
我想這點你作為二胎家長肯定做的很好。就是生活中對所見所聞好好的跟孩子說話交流。平時也要耐心的試著讓他表達一下。
2、親子共讀
去書店挑選一些孩子喜歡的書或者繪本,繪聲繪色的講給他聽,這也會加快他的語言積累,也會提高他的認知。時間長了你給他開玩笑說,不能光聽爸爸媽媽講,你也講一個,可能直接就會把你給他講過的故事複述一遍呢!
3、多帶孩子外出旅遊或者遊玩
孩子到了一個新鮮的環境就會很興奮,刺激他眼腦語言的發展。記得我孩子六個月帶他去外地旅遊,看到一些美麗的建築或者花草,我就問他,“寶寶你看這花漂亮嗎?”,他竟然回答“漂亮!”。我覺得特別神奇,興奮了一小陣呢。回到自己家我問他玩得開心嗎,他笑著說開心。才六個月的小孩就會跟話了。我覺得常帶孩子出去玩比早教還管用!
4、語言上的平行性學習
寶貝不是有一個小姐姐嘛,試著讓他倆多交流。讓小姐姐引導他說話,或者去孩子多的地方,比如小廣場小花園,多讓他和同齡孩子或者比他大的孩子玩,他看到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說話表達了,他不會表達就會心急,或者在遊戲中因為他不會說話玩不到一起,他心更急,一著急就會突然張嘴說話了。就跟激將法一樣。
-
5 # 鑫喜閱
你好,看了描述,你是一位,非常細心的寶爸,兩個孩子進行了平行比較,但其實我想說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是不同的,性別不同區別也很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時和你孩子現在的情形很像。親戚家的同齡小孩,已經能說出很多話了,但我的孩子還只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說,當然大部分的言語他是能夠聽懂的大人的指令,他也是明白的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應該是:
創造機會,讓他自己說:有的孩子說話晚也是因為家長的過度關注,讓他沒有機會表達自己,比如說他想喝水,也許他還沒有說出來的時候,只是指了一下,家長就明白他的意思,馬上就把水送給他,所以就不需要再說了!這時候家長就要為孩子創造說話的條件,比如她要喝水,家長可以說寶貝,你要什麼?要讓孩子自己說出來。這並不是要為難孩子,而是要從生活中常用的詞語,讓孩子說起。再有就是讓孩子多和同齡或大一些的小朋友玩耍,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促進也很大!鼓勵鼓勵,再鼓勵:不要小瞧鼓勵的力量,在孩子有小小的進步的時候,鼓勵孩子,對孩子的促進特別大!但要注意的是,鼓勵孩子具體事件,不要單純的說寶寶真棒!比如孩子學會了一個新詞語,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可以自己說出來了,媽媽,相信你每次都能說出來的!靜待花開:每個孩子的發育不同,對於孩子什麼時間能夠完整的表達自己,除了創造條件,就只有等待!我女兒在 20多個月時,說話也還是不是很利索,但是因為和小朋友在一起,進步很快!古語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當尊重她個體的發展,最好不要是來看孩子,整個生長的規律來看,只要孩子沒有太大的落後現象,只是單方面的表現出不一樣,大人就不要再過於焦慮,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隨著孩子的成長大人的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給予孩子,樂觀向上的精神。
-
6 # 小西小辰
首先家長不要著急,心態保持平和,因為你的狀態直接影響著孩子。
每個孩子各自的發育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有快有慢很正常,家長要和孩子多交流,說話語速平穩,耐心等待孩子和你的對答,陪伴孩子看一些繪本,這樣最起碼孩子不緊張說話慢了。
其次多帶孩子去公園,孩子多的公共場所,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容易,更開心,在一起玩耍中,語言氛圍很好,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說話能力。
-
7 # 活著是個奇蹟
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走路早,這個很正常。小孩子智力的發育分先天和後天訓練,我家侄子現在也1歲半了,只會簡單的爸爸媽媽,舌頭不會轉彎,天天到處跑著玩。偶爾學大人的話,挺招人喜歡。
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多鼓勵他,讓他多開口說話,並且自己也要多多在孩子面前交流,多互動。讓他多參與大人的交流,多帶帶,讓孩子也有參與感。
所以不用著急,既然孩子能聽懂大人在說什麼,只是不懂表達,這就是語言理解上孩子的差異了。
補充一下,我是兩歲才會說話的,哈哈!
-
8 # 跳媽育兒
第一,不要急不要急尤其是不要去比。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不一樣。我家孩子說話也特別晚,有一段我也特別焦慮,同齡的娃都會蹦句子了我們才偶爾能清晰地叫兩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之類,但某一天開始突然就像開竅了一樣開始陸續說話,沒多久便成了話嘮。所以,不要著急不要攀比,順應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吧。
第二,不著急不攀比並不意味著完全不管不顧,我們也不能忽視探究孩子說話晚的原因。不要總相信“貴人語遲”,不要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首先,孩子的語言生活環境是否過於複雜?比如說姥姥和爺爺奶奶說不同的方言,對同一事物的說法稱呼不同,孩子會很迷惑這個到底叫什麼,可能會導致語遲。
其次,家人尤其是老人對孩子太過偏愛,有時候太過於“善解人意”,完全不需要孩子表達,比如孩子想要吃水果,只要用手一指,大家就很善解人意地拿給他,時間一長孩子就懶得開口說話了。
同時,有一些生理疾病影響也要引起注意,比如耳聾,神經類問題等,這些必須密切觀察及早就醫。 總的來說,不要太急著去和其他孩子比較,但也不能沉溺在別人“貴人語遲”的安慰裡,多找找原因,對症下藥,靜候花開。
小傢伙出生高49cm,重3kg
之後平均每月都有數公分的長高,每次體檢都正常,唯一特別之處就是身高每次都是偏高一兩公分或者更多,本人1.76,寶媽1.61沒有特別之處,大女兒出生的時候高50cm,重3kg但是每次體檢都是偏矮,所以有點弄不明白什麼問題。
主要問題女兒十一個多月會基本簡單的話語,可是兒子到現在十七個月了才只會爸爸媽媽奶奶這些,說什麼幹什麼他都聽得懂,也明白,就是不說,每次要什麼就是過來拉你手去拿或者幹嘛的,向請教一下有朋友知道可以讓寶寶喜歡開口說話的辦法嗎?謝謝
回覆列表
我的孩子像你孩子那樣大的時候就是不說,要什麼就用手指或者帶你去拿!就因為一開始我沒有注意,我孩子快四歲了還不能說幾個字!一個字一個字的教他都能說,就是不能連句說!所以一定要強迫你的孩子說話,他要什麼你叫教他一次讓他說出來,說了就給你,一開始肯定會鬧不願意,但堅持就一定有用,我就是這樣教我孩子的,多帶他去玩,讓他多說話感興趣!比如他說了句什麼,家人就可以很驚訝或者很誇張的表情鼓勵他,我的兒子看見我那樣子,他就會再說一次,在逗我一遍,我建議是和孩子多玩遊戲邊說話,這樣的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