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北伐包圍南京,但卻因為盲目樂觀,沒有立即攻城。鄭成功的同盟軍張煌言沿長江而上,佔據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年輕的順治帝得知後,先是大驚失色,幾乎是要拋棄關內,準備逃回東北老家。

    正在鄭成功鬆懈之際,浪費了近一個月的寶貴時間,清軍大舉反攻,鄭成功大敗,退回廈門。張煌言後路被斷,翻山越嶺隻身逃回浙江。

    鄭成功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有:1,鄭成功只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

    無論是攻打南京,還是後來攻打臺灣熱蘭遮城的荷蘭人,都清晰地表明鄭成功不善於陸戰,更不善於攻城。

    鄭氏家族出身於海盜,海戰的優勢,在當時的東亞,確實是無人可抵。鄭成功能全殲清朝在舟山的水師,也能打敗荷蘭的艦隊。

    鄭成功後來1萬多人圍攻荷蘭800人守衛的臺灣熱蘭遮城,打了近一年的時間還沒打下來,最後是荷蘭人糧盡投降。

    所以鄭成功包圍南京後,遲遲不肯攻城,也是因為深知自己軍隊攻城能力太差,硬攻損失太大。

    如果鄭成功手下有李定國這樣的陸戰將領,情形將大不一樣。

    2,鄭成功盲目自大,過於輕信

    鄭成功佔領鎮江後,開始盲目自大,不肯快速發兵襲取南京。張煌言等人曾建言鄭成功從陸地進攻,快速行軍三天就可以到達百里之外的南京。

    鄭成功卻從長江逆流而上,用縴夫拉到南京,花了十天時間。

    鄭成功包圍南京後,不立即攻城,南面東面不圍城,卻聽信了守南京的清軍將領準備投降的假話。

    鄭成功在南京城下浪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使清軍在南京得以補充兵力進行反擊。

    3,與南明王朝黨爭的矛盾

    鄭成功雖然尊明,但對南明的黨爭不屑一顧。在鄭成功的圈子裡,一切都是他說了算,根本就沒有黨爭的存在。

    所以鄭成功與桂王的戰略配合上也有問題,無法協調一致地對付清軍。

    黨爭,這是南明的致命傷。

  • 2 # 漢宣清乾麗水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不假,但由於漢人的英雄豪傑或被滿清收降,如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祖大壽、唐通等,或分散於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及南明,就李自成的大順軍來說,也分裂為多支,南明也如此,先後有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多個政權,抗清志士有史可法、矍式耜、何騰蛟、張煌言、閻應元、金聲、夏完淳、李定國,尤其是李定國,曾予清軍多次重創,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使李成棟和金聲桓兩大漢奸反正,因此光復江西和廣東,戰績是超過鄭成功的,只是由於大西軍另一領袖孫可望嫉妒李定國,不希望他成功從中破壞,大好因而形勢葬送,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最有可能拯救漢民族的李定國由於內奸的破壞敗亡了,鄭成功以一己之力孤掌難鳴,不用說北伐,就算是福建沿海也守不住哇,這才想起了其父的老地盤在這之前不屬中國曆代王朝的但已被荷蘭佔據的臺灣島,渡海驅逐侵略者光復舊物,成就雙料民族英雄的美名。

  • 3 # 國際看福建

    第一次北伐,清順治14年7月,攻克台州,九月,天台、太平、海門衛等勢如破竹,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乘機分兵攻陷羅星塔和閩安鎮,鄭成功擔心兩島有失,只得暫時回師;第二次北伐,清順治15年5月,六月克鎮江、七月逼南京,不幸的是在海上遇到颶風,由於陌生海域,加上臺風肆虐,鄭家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回頭;第三次北伐,清順治16年5月從浙江北上,7月初包圍南京,但是此時鄭成功幹了蠢事,不但祭拜明孝陵,也讓將士們飲酒慶慶祝戰備鬆懈,再加上清軍使出約降詭計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最終敗逃回廈門

  • 4 # 靜夜史

    北伐南京是鄭成功在大陸的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軍事行動。只不過躊躇滿志的北伐行動,雖然開局一片大好,承載了天下漢人的希望,但是最後卻虎頭蛇尾,一敗塗地。

    1644年,華夏大地經歷了異乎尋常的大變局,先是李自成滅亡了大名而後僅僅42天后清軍入關,李自成則迅速敗亡,清朝成為中原的主人。

    崇禎自縊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政權。不過此時的清朝風頭正盛,且南明政權內部,爭權奪利,烏煙瘴氣,因此僅僅一年後,清軍南下,福王政權覆滅。

    緊接著,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雖然地盤只剩下閩浙等省,但是唐王手中有“閩海王”鄭芝龍,這位大海盜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海上武裝,是東亞海洋的主人。1633年,鄭芝龍代表明朝海軍在料羅灣擊敗了遠道而來的荷蘭侵略者。

    不過鄭芝龍缺乏政治頭腦,在清朝不斷南下的過程中,鄭芝龍選擇投降,隨後在北京被軟禁。

    鄭芝龍降清,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政權。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他的兒子鄭成功。不過鄭成功很快在父親降清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獨立組建了海上抗清武裝,活躍在東南沿海。

    此時的清朝雖然佔據了中原大部,但是漢人的反抗此起彼伏,加上清朝海上實力不強的特點,因此給了鄭成功更大的施展餘地。

    於是鄭成功1648年佔同安,1649年佔雲霄,1652年和1654年兩攻漳州,1655年佔舟山,1656年克廣東揭陽、普寧、澄海、閩安鎮等地。

    鄭成功的不斷擴大是其具備了更強悍的實力加上沿海地區民眾的支援,鄭成功定下了更大的目標,那就是攻打南京。

    南京,六朝形勝之地,大明王朝第二首都,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攻打這裡,不僅可以切斷清朝南北的聯絡,還能夠提振漢人抗清計程車氣,可謂一舉兩得。

    1658年,清軍主力西調絞殺桂王,鄭成功趁機從舟山逆勢而上進攻南京,無奈遭遇颱風,進攻計劃擱淺。

    1659年,鄭成功再度集合大小艦船3000餘艘,兵馬10餘萬揮師北伐。

    鄭成功首先攻佔定海並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燬船隻100餘艘,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而後沿途蒐羅前明降將,越過吳淞口、江陰、鎮江等,最後到達南京城下。

    1、性格欠缺

    鄭成功很熱血,很愛國,也很會帶兵,很會經商,是個厲害角色。但並不代表鄭成功的性格沒有缺陷。在北伐南京的過程中,鄭成功的缺陷暴露無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輕敵

    作為被明朝皇帝賜姓的王爺,根正苗紅的鄭成功有理由驕傲和自豪,但絕沒有理由輕敵。鄭成功之所以失敗,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始終對清軍非常蔑視。

    在鄭成功眼裡,清朝始終是蠻夷的化身,即使佔據中原,也是不入流的暴發戶,所以對於清朝情報的偵查,鄭成功始終未予重視。

    而實際上,此時的清朝雖然出身蠻夷,但是為入主中原,他們做了大量準備,包括打出為崇禎報仇的旗號。

    所以說,偶然成功的不是清朝,而是鄭成功。

    專斷

    佔領瓜州後,屬下張煌言提議陸上出奇兵快速奔襲南京,但鄭成功堅持走水路,並且穩紮穩打。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水軍前鋒張煌言部在南京江面等了好幾天才等來鄭成功。而鄭成功艱難溯流而上的過程中,清朝已經加強了南京防務,鄭成功無法取得突然襲擊的效果。

    自以為是

    7月12日,鄭成功率十餘萬大軍和數千戰艦正式抵達南京,登岸後在太平、觀音、神策、金川、鍾阜、儀鳳、江東等門外立營83座,切斷交通,架設大炮開始圍城。但當一切妥當,卻圍而不攻,甚至是圍城也沒有圍死,給了清朝喘息和從容回防的寶貴時機。

    他的想法是讓清軍上門投降,用自己的聲威帶來一個兵不血刃的勝利。而此時的清軍卻在不斷加強防務,鄭成功取勝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心胸狹隘

    當初永曆政權的李定國曾多次邀請鄭成功東西夾擊進攻清軍,但鄭成功無動於衷。南明之所以接連完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內訌,這種缺乏大局觀的作法也影響著擁兵自重的將領,一旦反攻成功,到底誰聽誰的呢?於是鄭成功坐視永曆覆亡之後才姍姍來遲。而後期與施琅的反目也直接導致了施琅降清,削弱了自身力量。以鄭成功自身的實力,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挽回天下。

    2、備戰疏漏

    第一次遭遇颱風損失8000多人,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在海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還能出現這麼慘重的傷亡,就有點陰溝裡翻船的意思了。

    如果第一次突發天氣狀況可以理解,那第二次錯估南京江面的水文條件就顯得不可原諒。鄭成功曾到南京學習過,而且作為本次北伐的最終目標,沒有理由不對情況瞭如指掌,然而現實是鄭軍對南京複雜的水文條件一臉懵逼,還未開戰就已出現非戰鬥減員。拋開鄭成功的個人因素,這些不可測的水文導致的非戰鬥減員也是鄭軍失敗的一大推手。

    只有水軍,不利於城池攻堅。鄭成功水軍為主,但攻城需要陸軍,倭盔倭刀在水上接舷戰中作用巨大,但是面對城高牆厚的南京,鄭軍只能望城興嘆。鄭成功遲遲不攻打南京,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步兵以及攻城器械,光靠幾門紅衣大炮是不夠的。

    而且,從鄭成功圍城佈置上看,大軍紮營距離過遠,不利於協防,導致了鄭軍對南京只能是“圍而不困”,而後期清軍反撲時只能很快失敗。

    最後是鄭軍的戰鬥力。一直以來,孱弱的戰鬥力一直困擾著鄭成功,早先是還未接敵防線就已崩潰。後經過整訓稍好一些,但是在面對強悍的清軍,鄭軍戰鬥力還是顯得矮人三分。果然,清軍反撲後,鄭軍再一次倉皇撤退。

    3、戰略差池

    沒有一個統一作戰構想,導致全盤皆輸。

    說到底,鄭成功的北伐就是一個軍事冒險行動,和吳軍入郢一樣一樣的。而這樣一個好構想也被自己生生地耽擱了。

    鄭成功北伐,缺乏全盤的戰略考慮,消滅了清軍水師,收復了很多州縣,招降了很多降將,這很好,但是在攻取南京戰役中卻屢屢犯錯。

    作為軍事統帥,當然明白南京的價值,所以大軍壓境黑雲壓城。但當在南京城下得知上游的蕪湖有義軍投降的訊息,就立刻讓前鋒張煌言前去受降,將進攻南京的時間再次延後。古語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自耗導致了南京之戰的最後失敗。

    從戰術的執行來看,鄭成功始終計較著一城一地的得失,想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沒有一個全域性的把握。要知道,當時的江南,人心浮動,只要鄭成功的大軍迅速佔據要地,基本是一呼百應的狀態。所以他的目標是應該是奪取南京,鞏固東南,進而為奪取天下做準備,而鄭成功基本忽視了這一點。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鄭成功北伐失利,很多人更願意相信是實力不足的結果,但箇中原因,只有鄭成功知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世界史圖鑑

    在明朝滅亡以後,鄭成功作為南方反清勢力,一直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其所領導的北伐軍事行動開局一片大好,承載了所有南朝民眾的希望,但最終一敗塗地。那在歷史上為何鄭成功的這一次北伐沒有成功?這與鄭成功自身就近有什麼內在的聯絡呢?在福王政權滅亡之後,唐王在福州稱帝。鄭成功和其父親鄭芝龍便在唐王手下做事。

    1633年,鄭成功曾代表明朝海軍擊敗了遠道而來的荷蘭侵略者,但是鄭芝龍沒有政治頭腦。對於入主中原的清政府抱有政治上的投機幻想,隨後投降便被軟禁在北京,由於鄭芝龍的投降,使得唐王政權遭受了嚴重的打擊。而鄭成功也花了一段時間在父親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組織海上抗清武裝,活躍於東南沿海,當時的清朝已經佔據了整個江山。雖然漢族勢力不斷反抗此起彼伏,但若論成功根本沒有。

    即便如此,這種混亂的狀況也給鄭成功在極大的施展餘地。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掀起了抗清的義旗,不斷擴大自身的實力。有受到了沿海民眾的支援。鄭成功實力發初步發展之後決定攻打南京。南京不單單是軍事重鎮,明王朝的第二大首都,擁有著極高的經濟和戰略價值。這場北伐視野卻一波三折。1658年,清軍主力絞死桂王之後,鄭成功趁機從舟山進攻南京,卻遭遇颱風,計劃撤離。第二年用兵10萬,揮師北伐。

    雖然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但最終依然失敗,而這一次失敗,也決定了鄭成功在大陸反清復明的事業宣告終止。為何這一場北伐會失敗呢?其中可能有鄭成功性格上的原因。鄭成功當然是愛國的,也會當兵。但鄭成功依然有著很多不可避免的性格弱點,首先就是輕敵。在諸多反清復明的勢力當中,鄭成功是唯一一個被明朝皇帝賜姓的王爺。他本應該叫做朱成功。

    無論是在南明在東南地區,還是在清政府的眼中,他都是大紅人。這種權力所給他帶來的一種藐視一切的身份。他認為北方之人是蠻夷,即使佔據中原,也沒有民心基礎。與其他反清復明的勢力一樣,它們還過低的估計了清政府對於南方戰士的重視程度。為了入主中原,清王朝其實做了大量的準備。很可惜,這些都沒有引起鄭成功的重視。其次,在發動這場北伐的軍事行動以後,在軍事路線上,鄭成功一直堅持走水路,穩紮穩打。

    但當時正確的軍事戰略應該採取突然襲擊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個問題,鄭成功自然採納了騎兵偷襲南京,但是鄭成功主力軍並沒有按時到達,水軍先鋒等了好幾天才等到鄭成功的主力。戰略上鄭成功是對的,但是在戰術上卻延誤戰機。在之後,鄭成功也多次貽誤戰機,給了清朝從容回防和增派增援的寶貴時機。還有南明亡便亡在內部鬥爭中。在永曆政權還存在的時候,李定國就曾邀請鄭成功從發病難得夾擊清政府。

    但由於雙方的固有矛盾,最終這個計劃流產。除此之外,鄭成功與施琅也反目成仇,導致失郎祥青削弱自身力量。一個個外援逐漸失敗和叛變。使得鄭成功已經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反清復明。鄭成功還有一點是不可理解的錯誤,那就是他對南京江面的水文條件估計錯誤。從鄭成功的出身來講,這種低階錯誤不應該在鄭成功身上發生。

    這也是為何鄭成功北伐拖沓的原因。客觀條件的估計錯誤和自身步兵攻城武器的不足。鄭成功害怕失敗。儘量採取正規證據的打法,這也使得清軍從容應對。總之,北伐本就是泡影。成功只是一時,最終必然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摺疊屏手機被炒到9-10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