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小陳

    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趙匡胤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趙光義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佈,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為趙匡胤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趙光義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傳位遺詔。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趙匡胤暴死,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反對這一說法的人認為: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趙匡胤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趙匡胤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 2 # 一汀一世界

    斧聲燭影!

    一代仁君宋太祖趙匡胤死因留下的千古之謎!

    《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續湘山野錄》

    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可能這段傳聞在宋代流行很廣,因而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雖認為這一傳聞“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錄在書中,留待他人詳考。由於《續湘山野錄》中的這段記載,語氣隱約,文辭閃爍,於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宋太祖真正的死因。

    《涑水紀聞》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歷史學家,(而且根據司馬光和李燾等宋朝史學家證實,除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以外,按照宋代宮廷制度,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宮廷的,因此太祖崩時唯有宋後在旁,太宗不在宮中,自不可能如僧文瑩《續湘山野錄》所言弒兄),其言當較可信。此說日後也為南宋學者李燾所採,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據司馬光言,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因此,歷代正史《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續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等,甚至文人筆記《宋論》等都沒有懷疑過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認為是宋太宗弒殺了自己的兄長。所謂的斧聲燭影不過是後代文人,在完全不瞭解何為“柱斧”的情況下而妄自揣度,而想象出來的謀殺。

    《四庫全書》就針對“斧聲燭影”的記載,進行了嚴謹的學術考證,考證文字出於紀昀、戴震、姚鼐、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續錄》中“太宗即位”一條,李燾引入 《長編》,啟千古之論端,程敏政《宋紀受終考》,詆之尤力。然觀其始末,並無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為是書病也。”

      文字透露兩個資訊:

      (1)自從李燾將“燭影斧聲”引入《長編》,謀殺論才開始出現(啟千古之論端)。也就是說謀殺論至少是南宋孝宗以後才出現的,而宋孝宗距離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200多年了。而就現存的文獻記錄來看,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的出現時間最早是明朝末年(此時距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600多年了!)

      (2)紀曉嵐等著名清代學者認為“燭影斧聲”整篇文字完全沒有暗示任何弒君的事。而是後人誤會了作者的本意,才搞了個所謂的“疑案”。書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1)“弒兄奪位”說

    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這兩部野史小說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

    (2)偶然致死說

    近世學術界關於宋太祖的死有多種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鬱症。其實,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有酗酒的惡習,而且從開寶八年之後身體急劇下滑。開寶八年甚至出現了趙匡胤打獵時坐不穩馬,而“墜馬”的事件。此事後,趙匡胤不僅斬殺了自己的坐騎,而且從此再不打獵。其次,開寶九年四月,宋太祖趙匡胤出巡洛陽時,經過自己父母的永安陵,痛哭跪拜之餘,竟說出“此生將不復至”(這輩子再也來不了的言辭)。永安陵距離開封不過幾十里,宋代交通最多2日即可到達,而宋太祖趙匡胤卻說出如此喪氣之言,不難想象他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而且此行中,宋太祖一反五代以來帝王生前不選陵墓的常態,為自己選了陵地

  • 3 # 閒來聊史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的一個雪夜裡,趙匡胤緊急召見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亡。

    《燼餘錄》中則記載: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著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從而驚醒了趙匡胤,趙匡胤就拿起玉斧砍他,但是力不從心砍在地上,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掉趙匡胤,逃回府中。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皇帝位置,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讓其將來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來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但是這一切也讓人們產生了許多懷疑:

    1、趙匡胤死時的“燭光斧影”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中留宿睡覺。太監和宮女們不該離開皇帝趙匡胤,然而當晚卻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場起先策劃好的血腥謀殺。

    2、太監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來“八賢王”的原型趙德芳,卻傳來了趙光義?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把篡位的罪名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也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3、“金匱之盟”的真偽

    賢明的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不過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趙德昭14歲。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七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五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光義死時,堂堂正正的公佈呢?

  • 4 # 歷史的視界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千百年來是眾說紛紜。這其中,蓄意謀殺和暴病而死兩種說法傳播最廣。由於公元976年10月的那個下雪的夜裡,開封府的皇宮萬歲殿裡,只有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並沒有其他人。那當天夜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根本就沒人知道。所以趙匡胤的死真相也就無從得知。

    那麼,我們只能從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件來做出推斷。小編個人認為,趙匡胤應該是被害死的。那為什麼會做出這種推斷呢?趙匡胤死的那天晚上,萬歲殿裡只有趙匡胤兄弟兩人,這個我們不談,關於斧聲燭影的故事大家都聽了很多了,我就不再贅述了。我們今天就重點說說他的動機。

    首先,當宋皇后發現趙匡胤死後,第一時間讓太監王繼恩去找皇子趙德芳。可是,王繼恩找的卻不是趙德芳,他找的是趙光義。然後,趙光義就先於趙德芳進了宮。

    等宋皇后見到趙光義的時候,先是愕然,然後立即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家。這什麼意思?這實際上就代表,宋皇后已經承認了趙光義的皇帝身份。

    那麼問題來了,宋皇后為什麼立即就改口稱官家?都不用走程式的嗎?很簡單,宋皇后知道趙光義這時候來,局勢就已經定下來了。她派王繼恩去找趙德芳,王繼恩卻找來了趙光義。很顯然,太監王繼恩出賣了她和皇帝。按說,宋皇后能在這個時候,派王繼恩去找趙德芳,就能證明這個王繼恩實際上是皇帝的心腹,是皇帝的人。可是,結果證明這個皇帝最信任的人,已經背叛了皇帝。

    那麼,趙光義能收買王繼恩,皇宮中還有誰沒有被收買呢?誰還能值得信任呢?這時候,如果還繼續執著於皇位之爭,趙匡義能放過她們嗎?所以,宋皇后直接就表明了態度,“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宋皇后懂得進退,那趙光義也知趣,所以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續資治通鑑》。這麼一來,雙方皆大歡喜,豈不悅乎。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趙光義的手段,他連他皇帝哥哥身邊的親信太監都能收買,可見此人的厲害了。而且收買太監這事他幹了不是一回了,他還曾經收買過皇宮裡保管《金匱盟約》的太監,從而得知了《金匱盟約》的內容。那《金匱盟約》是什麼呢?趙光義為什麼要不惜冒險收買太監,就為了知道里面的內容呢?

    公元961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危,當時被召入宮的除了趙匡胤趙光義兄弟,還有當時的樞密使趙普。可是很奇怪的是,杜太后只讓趙匡胤一人進殿,而趙光義卻被留在大殿之外,而趙普則是當時記錄太后遺命的記錄官。

    杜太后在生命最後的關頭,和趙匡胤有一個盟約,就是關於宋朝皇室繼承人的約定。杜太后提出,讓趙匡胤將來把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廷美,廷美傳於德昭。如此,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幸。這也就是後來的《金匱盟約》。

    但是,很奇怪的是趙匡胤,始終沒有把杜太后的遺詔公佈出來,趙匡義也就無從得知《金匱盟》的內容。杜太后去世時間不久,趙匡胤就升任趙光義為開封府尹。

    趙光義的人生道路,就這樣猝不及防地拐了一個大彎。要知道,在當時,開封府尹是個很微妙的官職。基本上,開封府尹就是皇位繼承人了。

    趙匡胤此時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這是不是在向天下人釋放一個訊號,他心目中儲君的最佳候選人就是趙匡義呢?顯然,這不傳皇子傳皇弟的做法有悖常理。那趙匡胤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難道是杜太后臨死前的遺詔說了些什麼嗎?這次任命讓趙光義不得不起了心思。但是,由於開封府尹這個職位已經在手,趙光義雖然對母親遺詔很感興趣,但仍然控制住,沒有繼續探究。

    時間到了公元694年,宰相趙普卻開始打壓趙光義,而且很明顯得到了皇帝的支援。這趙光義心裡又開始打鼓了,難道儲君之位有變化? 趙光義開始懷疑起來,畢竟太后的遺詔沒有公佈,立儲君的權力還在趙匡胤手上,這趙普明顯的打壓是不是意味著什麼呢?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更讓趙光義開始不安了,什麼呢?原來,趙匡胤的妻子宋皇后向趙匡胤提議,要立趙德芳為儲君。再聯想到皇帝默許趙普對他進行打壓,趙光義開始真正的懷疑趙匡胤的用心了。

    讓趙光義下定決心收買太監,偷看《金匱盟約》內容的最後一件事,是趙匡胤的一次遷都提議。公元976年3月,宋太祖巡遊洛陽,並提出想遷都洛陽。

    宋太祖以開封無險可守,很容易四面受敵為由執意遷都洛陽。這在趙光義的眼中,又品讀出來不同的味道。要知道當時執掌河南府的焦繼勳,是趙匡胤的親家,二皇子趙德芳的老丈人,可以說東都洛陽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而趙光義呢,他擔任開封府尹時間長達16年,親信眼線遍佈開封所有角落。這次皇帝執意遷都洛陽,會不會是另有深意呢?難道說,皇帝有意遷都洛陽,是想避開自己的勢力,好順利傳位給皇子趙德芳?

    正是這件事,將趙光義壓的喘不過氣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重金收買了掌管《金匱盟約》的宦官,太后的遺詔終於解開了糾纏他多年的困惑。

    “國無長君,人心不附,兄終弟及,社稷之幸。”原來,母親臨終遺命,讓兄長將帝位傳給自己。然而兄長刻意對天下人隱瞞太后遺詔的存在。十五年來,皇兄對是否遵從母親遺命,將皇位交予自己始終猶豫不決。宰相趙普很可能正是因為,摸透了皇帝的心思,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打壓自己。

    也正是由於這一連串的事件,讓趙光義有了殺死趙匡胤的動機。於是,公元976年10月的一個夜晚,北宋都城開封天氣突變,大雪驟降,宋太祖稟退了侍從,與弟弟趙光義二人酌酒對飲。直到三更時,趙光義告辭,宋太祖在萬歲殿內解衣就寢。一個時辰之後,宦官發現御榻上的宋太祖停止了呼吸。

    當然了,事情的真相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只能從這些點點滴滴中發現動機和手段。那麼,這些動機是不是足以讓趙光義殺死哥哥趙匡胤呢?大家見仁見智吧!

  • 5 # 為國釣魚

    謝邀

    我們先來看周世宗柴榮與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前的身份

    柴榮:[(後周顯德元年春正月)庚辰,制皇子開封尹、晉王榮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行開封尹、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四

    趙光義:[(宋太祖建隆元年冬十月)丁亥,詔親征揚州,以都虞侯光義為大內都部署。(建隆二年秋七月)壬申,以光義為開封府尹。]~《宋史》本紀太祖一[(開寶六年九月)己已,封光義為晉王兼侍中。壬申,詔晉王光義班宰相上。]~《宋史》本紀太祖三

    五代是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成為常態的時期,只要有人有刀就可以拉起隊伍佔領一塊地盤做草頭王,或者領兵將領帶著軍隊殺回京師自己過一把皇帝癮。所以當時普遍不立太子,而是以“親王+京尹+侍中”這種實權人物為預設皇儲。

    柴榮也沒有立太子,而是以“遺詔”的形式命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雖然之前柴榮已經做過很多工作,但是僅僅過了半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便率部進宮接受了柴宗訓的“禪讓”

    開寶九年十月趙匡胤駕崩時,南方還有清源軍陳洪進、吳越錢俶兩大割據勢力;北邊有死敵北漢,勁敵契丹;西邊党項定難軍節度使名義上受封,實則也是世襲的羈縻地。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採用五代時期的皇位傳承方式合情合理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不選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趙德昭為皇儲呢?原因就在於“實力:

    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北伐幽州遭到高梁河慘敗,大腿也中了兩箭,乘驢車狼狽而返,因此遲遲未能對攻取北漢進行封賞。趙光義扔下軍隊逃跑失聯了一段時間,有人就提議立隨軍出征的趙德昭為皇帝,後來被趙光義知道了,他很不高興。

    按理說事後趙德昭應該想辦法撇清干係,至少也不要在這個時候去觸趙光義的黴頭。但是趙德昭不,他反倒還主動出面向趙光義進言乞賞攻取北漢的有功將士,令趙光義十分憤怒:

    [(太平興國)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宋史》宗室一:燕王德昭

    趙德昭被趙光痛斥後又羞又氣又害怕,回到府中就自殺了,他死得很堅決:

    [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閣,拒戶,取割果刀自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涑水記聞》卷二

    為了撇清趙光義與趙德昭之死責任,宋代史館的趙德昭本傳說趙德昭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肉而病死。這個說法李燾認為沒有可信度,[《本傳》雲,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今不取。]

    趙德昭沒有留下更多相關事蹟,按履歷,他應該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從史料記載我們對趙德昭可以形成一個初步印象:耳根子軟,心理脆弱,個性衝動,身材肥胖,不夠聰明。所以趙德昭不受趙匡胤喜愛、認為他還需要磨鍊也在情理之中

    [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宋史》趙德昭

    趙德昭的生母是賀皇后,他是趙匡胤的“嫡子”,出身高貴。趙匡胤還有一個兒子趙德芳,生母不詳,應該是地位不高的普通嬪妃,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庶子”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芳十七歲,相比趙德昭來說趙德芳沒有根基。

    趙匡胤駕崩後,宋皇后馬上命內侍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如果宋皇后只是單純地想把皇位留在趙匡胤一脈,應該召年齡更長、資歷更深的趙德昭入宮才是,趙德芳的弱點在宋皇后看來卻是優點——出身低沒有背後的勢力,好控制;年輕沒有經驗,好控制。

    王繼恩卻因[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長編》卷十七]。趙光義入宮,宋皇后的“小算盤”沒有得逞,她很慌,也很聰明,她馬上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家”(皇帝),承認了既成事實

    [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長編》卷十七/《涑水記聞》

    宋皇后開寶元年二月入宮,當時趙德芳八歲,趙德芳不是宋皇后的兒子而是養子。王繼恩非但是趙匡胤的親信太監,同時也是一位領兵太監

    宋立國十七年,政局已經穩定,統一也是大勢所趨,當時有很多人(例如趙普)認為這個時候皇位傳承應該回到“父死子繼”的正常軌道。從宋皇后的行為判斷,趙匡胤死後,可以由預設的皇儲趙光義繼位,也可以由趙匡胤的兒子們繼位,這事就好比出門撿狗屎,先到先得

    王繼恩在關鍵時候站了趙光義的隊,趙光義帶著親吏程德玄跟著王繼恩一行三人就大大咧咧入宮見宋皇后,由此可見,趙光義為這一天作了很充分的準備

    趙光義具有招黑體質,趙匡胤死得讓人措手不及,於是,很血腥、很暴力、很陰暗、很刺激的“斧聲燭影”便流傳開來

    每次看到這個畫面老子就笑得肚子疼

    每次看到袁老溼騰飛、石老溼國鵬、梁萬科宏達、王通史立群聲情並茂口水橫飛地講這個故事的時候老子就想請問他一句,“讀點書就這麼難麼?”

    1.李燾錄入吳僧文瑩《湘山野錄》的相關記載不是說李燾就信了“斧聲燭影”,而是因為[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趙匡胤死得突然,沒有留下政治遺言。李燾指出了文瑩和尚的幾個錯誤,[恐文瑩得之傳聞,故不審,如雲“於西沼木陰下笑揖太祖”,“止宿後苑鳥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戳雪乎?]一般來說,一條能挑出這麼多毛病的史料已經淪落為事故了

    2.除了《湘山野錄》情景描述相當詳細有如親眼所見外,李燾還錄入了蔡惇《直筆》、王禹偁《建隆遺事》的相關記載,蔡惇的記載與《湘山野錄》走了同一個路數又非常簡略,而王禹偁則直接記載了[金匱之盟]

    3.“斧聲燭影”的“斧聲”是趙匡胤在戶外當眾用柱斧戳雪發出的聲音,“燭影”是趙光義為了躲避他哥灌酒在房內東躲西竄的身影,先有燭影,後有斧聲。也就是說,即使文瑩和尚的記載全部屬實,也沒有證據證明趙光義殺了趙匡胤

    4.傳說中趙光義用來砍死趙匡胤的柱斧出現在史書中的頻率不低,它是趙匡胤經常拿在手裡把玩的小玩意。試想一下,如果一位皇帝辦公的時候弄一把劈柴的大鐵斧頭拿在手上玩,這不神經病嘛?

    5.柱斧是個什麼玩意是有明確記載的:

    [祖宗時,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頭子,在轎前。至宣政間方罷之,今人遂不識此物,亦不聞其名矣。如祖宗時人畫像有執柱斧者。]~《朱子語類》卷128.本朝二.法制

    這種水晶小斧頭是升朝官身份的象徵,拿在絕頂高手趙匡胤的手上可以用來敲掉大臣的牙齒,要讓雞都抓不穩的趙光義用這玩意殺他哥估計比登天還難,何況他還必須要做到一擊致命,絕不讓趙匡胤有反擊或呼救的機會

    觀點

    1.趙匡胤死於酒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2.趙光義繼位是由趙匡胤安排並得到大多數朝臣預設,是合法的

    3.諸多記載證明,當時趙光義成功阻止了宋皇后發起的、扶植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繼位的宮廷政變,保住了自己的皇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時就手機玩玩遊戲,買IQOO和OPPO Reno哪個更合適?